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业工程运用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工业工程运用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本文作者:张福兴、李军、王健、李宁宁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内企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迫切希望通过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来改善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1]。我国的工业工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尝试应用工业工程建立自己的精益化生产模式。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比如人才问题、意识问题、方法问题等,需要学术界和企业共同去探讨。

二、工业工程应用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我国大部分的外资企业、某些大型的国有企业以及一部分的合资企业已经设立专门的工业工程部门,专门从事工业工程在本企业应用的研究。然而,随着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的相继出现,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企业竞争加剧,使得工业工程在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的应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归纳如下:

1.人才的挑战[2]

2005年汪应洛等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在“关于现代工业工程的建议书”中指出:工业工程人才在我国十分匮乏,急需加强培养。我国自1994年起才在全国的三所高校试办工业工程,1999年国家教育部才批准成立IE工程硕士点,导致我国工业工程人才缺口非常突出。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195所院校开办了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人才占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1/600,而这一数字在美国是1/80。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只有10余年历史,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教育体制和教育手段相对落后,使得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偏低、实际应用能力较差,毕业后适应岗位的能力不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工业工程人才的短缺。

2.意识的挑战

工业工程在企业的推广和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改善、长期积累的过程。目前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对现代企业竞争的方式还只是关注营销和人力资源,而对生产希望能有猛药,一粒定乾坤,总认为工业工程是在某些人的参与下对某一环节进行优化或某一阶段对其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必要的实施。其实不然,工业工程是以现代科学的管理原理为指导、以先进的制造工程技术方法为依托,通过规划、设计、评估、创新等手段来避免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效率。工业工程的精华就是“低成本,零缺陷”[3]。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实施是一个全员参与、持续改善、永续发展的过程,它不是某个生产要素或某一时期的优化,而是强调系统整体优化的同时,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生产资源和生产环节进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以实现企业运营的低投入、高产出。工业工程在企业中的应用随着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而不断变化,只是各阶段实施的方法与应用的范畴不同而已。

3.方法的挑战

现在许多工业工程推进组织,对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实施就是“卖方法,卖工具”,未能积极地研究企业的文化、组织的战略,故而使工业工程在企业难以生根发芽。工业工程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工具或某种方法,它更多的是包含人的思想和企业文化因子在内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它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思想变革,并最终以包含科学管理理念和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国外企业到我国投资建厂,真正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很少,使得工业工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在中国无法得到体现或实现,后来有学者研究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4]。而后继投资中国的众多企业站稳脚跟并取得良好发展,同样得益于对本土文化的适应与融合。因此,若要在中国成功实施工业工程,必须与中国独特的文化相融合,对企业员工需求和管理方法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土特色、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

4.组织的挑战

工业工程在中国企业推进和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其原因是无论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的操作人员,惯性式地坚持在企业已经根深蒂固了的生产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而对企业的变革普遍存在免疫性。据了解,现有的组织结构一般都是按金字塔模式建立的,这种组织结构的不足之处就是执行效率不高。在组织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机构臃肿、关系复杂、易产生官僚化,这与工业工程所要实现的精益、精简、高效的目标、要求存在很多的冲突,对工业工程在企业的生根发芽、长期发展造成障碍。同时工业工程在企业的推广过程中容易出现企业管理高层“热”而基层一线职工“冷”的现象。因此一个组织若要使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中落地生根,就必须进行相应的组织结构变革。作为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工业工程同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并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并且卓有成效的管理方式来。

5.工业工程本身的挑战

现代工业工程在工程经济分析、物流工程、人机工程等分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敏捷制造、精益制造、虚拟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灵捷网络化制造模式[5]等先进生产模式。然而,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生产方式被精益生产方式所取代,以生产者为中心的生产逐步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精益生产方式,资金集约型向科研成果集约型转变,体力作业者向智力作业者延伸,通过准时化生产消除“七种浪费”、实现“七零”目标[6]等,现代工业工程已跳出制造业领域并迅速扩展应用到制造业以外的更广大的生产领域、服务业和政府部门,在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与调配也已经跳出现场管理的狭小范围,开始逐步渗透到企业财务、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各个子系统。因此工业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应由效率向效益发展,由现场管理向管理的各个领域发展。工业工程本身也要与时俱进,扩大本身内涵,创新内容和方法,以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6.服务业的挑战

当今世界,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工业工程的许多方法都是从制造业领域总结发现的,而对与制造业有许多不同的服务业来说如何应用工业工程的方法提升一个组织的效率和效益,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用系统的观点来看,服务业作为提供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它与制造业系统的本质有相似之处,即有形产品的生产与无形服务提供都可被视为“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但又由于服务业产品本身无形性、即时性、异质性等特点,使得如何运用工业工程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来处理好服务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差、客户满意度低[7]等矛盾,已成为时代背景下工业工程在服务业领域应用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三、新形势下工业工程应用的对策

针对以上工业工程在我国应用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1.人才培育

人才培育是企业成功推广工业工程的关键所在。人才培育,重点应从学校抓起。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需求程度方面,认为目前至未来五年非常需要该专业毕业生且人力严重不足者占12%,认为需要且人力稍有不足者占65%,认为已足够者占18%,而认为不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者仅占5%。在校求学期间,应督促每位学生把握好当下机会,加强充实自己的学识,不但对传统工业技术,如时间研究、动作研究、工作分析、工厂布置等要精通,而且对现代工业工程技术如作业研究、线性规划、数理统计分析等更要努力钻研,做到专而精的程度。另外除了工业工程技术及各项工程知识外,还应加强学生在一般管理横向领域(如: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行销管理、研究发展管理等)和纵向管理功能技术(规划、组织、领导、控制)方面的培养力度,以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上具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2.理念更新

近百年来工业工程一直在推动着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早在泰勒时期,工业工程的开拓者们就始终恪守这样一条工作信条,即“对于一个人工或人参与的系统,总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试验与研究,应用人的智慧(知识、智慧、才能和技艺的总称)进行创造与改进,找到一种比现有运作方法更好、更省、更快和更简单的新方法。”现如今,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已从过去的成本同质量的竞争,转向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同上市速度,制造系统的设计、构建、运作的质量与成本保证及快速反应能力同产品生产的可靠性、安全性、抗劣化的能力,以及以服务质量为主线的新一轮竞争。质量同成本仅仅成为参加市场竞争的“及格赛”标准,而产品开发、制造系统和服务则成为主要竞争力的因素。

3.组织变革

工业工程的核心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要在企业中实现这一核心目标,不仅仅是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更包括组织结构、工作特性、人员因素、组织间关系的适配性变革[8]。只有这样,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在企业落地生根,持久地发挥作用。组织变革过程中,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减小变革阻力,完善组织的运行模式,形成新时代背景下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现代企业的文化,最终达到组织中思想、文化的彻底变革,就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企业全体员工有关变革的培训,使其从思想上接受变革,在行为上践行变革。在急剧变化的当代,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旧有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参与未来全球竞争的瓶颈,进行组织变革是中国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

4.方法创新

应用工业工程技术全面改善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是深化我国改革开放、加强对外交流的迫切需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迈出国门、迈向世界的最佳选择。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程度加剧、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等使得企业的资源累积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工业工程在企业中的应用应由单一的现场管理逐步向财务、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各管理系统辐射、延伸和发展,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系统的优化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总之,运用国内先进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企业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充分发挥其最佳效益和效能,使企业的产业定位、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9]更加准确。

5.服务渗透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近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如何提升服务业的效率和效益,是工业工程发挥作用的又一个广阔天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说过,“在中国最大的商机不是在制造业而是服务业”。我国著名学者梁小民也曾指出,当我们把经济增长的目光盯在制造业、高科技时,往往忘却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行业——服务业。虽然工业工程发源于制造业,并在制造业中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它从来就没有限制在其他行业的广泛应用。服务业(包括金融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医疗卫生产业等)都蕴藏着对效率和效益方面需求的巨大潜力。如果将工业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应用拓展到上述产业部门,必将极大地改善我国服务业的基本素质,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

6.精益文化积累

精益生产是企业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基础,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有力保障。精益生产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将工业工程(IE)理论与实践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一种创新模式,如今精益生产已经成为先进制造的代名词,精益文化已成为企业追求和向往的新目标。工业工程在企业推广的最高境界是在本企业中形成精益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上上下下真正以主人翁的心态进行工作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业工程在本企业生根发芽,才能将精益生产方式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企业在推行和推广精益生产管理的时候,要最大限度地在企业上下营造出一种持续改善的精益化生产氛围[10],使员工参与到精益化活动中,形成精益化生产格局。同时,大力开展有关精益生产的业务培训,使企业全体员工形成积极的精益化思维,让精益化思想在企业中永驻。

四、结语

工业工程在中国企业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推广和应用具有现代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工业工程是全面改善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与改革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宣传、培训、教育和试点工作的同时,必须对工业工程进行应用创新。工业工程应用的关键是在企业采用精益生产并辅之与其配套的组织变革,双管齐下,推动生产体系彻底变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总之,工业工程是中国企业的兴业之道、成功之术,但要实现其在中国企业的全面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