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五力模型下高职工业设计探索与实践

五力模型下高职工业设计探索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类专业总体办学时间不长,面临着学科交叉综合,以及本科挤压、生源多样、对口率低、定位模糊等问题,导致毕业生在专业核心岗位的就业率非常低。文章借用波特的市场营销“五力模型”进行分析,以个性发展、岗位细分、特色培养等理念为思路,课程包、分层分类教学等多种途径为手段,探索并且实践了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五力模型;个性发展;人才培养

一、工业设计的概念与人才培养的现状

广义工业设计概念很宽泛,定义也较多,但是从教育部专业划分角度看工业设计主要指“旨在确定工业产品形式属性的创造活动,从生产者和用户双方的角度解决产品的外部特征(外观)与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创造活动”。它是一门综合的、知识交叉的学科,它涉及心理、美学、机械工程、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方法等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手绘表达能力、较强的二维与三维软件应用能力、较好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艺术天赋[1]。工业设计类专业主要指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产品艺术设计等专业。创新的工业设计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加快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对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变有着重大意义。由于产业更新换代的急需,国内高校工业设计类专业近十余年来迅速发展,现在每年的毕业生已达数万人。由于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只有十五年左右的时间,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这类专业时间甚至不足十年,师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还在摸索之中。无论本科还是高职院校,工业设计类专业教学课程名称虽然不少,但是教学内容80%趋同。除外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外,都按照手绘—色彩—构成—制图—软件应用—机械(模具)基础—人机工程—材料与工艺—平面(类)设计—产品设计(含市场调研)—模型制作—包装与展示这样的课程路径实施教学,其中产品设计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往往有多门。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工业产品形式创新设计与造型设计人才展开的。目前,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办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大部分教师是本科院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缺乏足够的工业设计实践和对工业设计核心岗位能力的真正认识,也缺乏对高职特色的足够理解,把高职的工业设计专业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而“同质化”,并受到其严重挤压。第二,高职院校学制短,又缺乏应对普高、职高、艺术等不同生源的措施,轻视了不同生源学生对文、理、艺、工等课程完全不同的接受能力。第三,面对不同地方产业和工业设计众多的岗位群,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特色不够明显、方法不够有效。上述原因导致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专业核心岗位工作———电子电器、机械装备、交通工具等与中国制造业密切相关的规模化生产工业产品创新设计与造型设计工作的比例普遍不足20%[2],许多学校甚至为零。只能以在平面设计、装饰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非专业核心岗位就业作为专业对口率统计,使学生学习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发挥不了作用,并且与其他专业冲突。

二、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由美国人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他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五种力量分别为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目前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主要面临类似的五种压力:1.不同类型生源及其个体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人生规划等个性化差异作为供给方的压力;2.不同工业设计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压力;3.来自本科院校工业设计类专业的压力;4.其他专业进入本专业领域就业的压力;5.同行之间竞争的压力。

三、破解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的路径

(一)立足“个性发展”人才培养理念,实施专业方向、课程包、分层分类和选修课等人性化教学方案,破解个性化生源对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困境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的生源可以分为普高类文科和理科、艺术类文科和理科、职高机械、职高工艺美术和职高计算机等不同类型生源,加上学生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和90后甚至00后学生个性鲜明的特点,形成了学生之间对人文、艺术、技术、技能等不同课程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人生规划非常大的个性差异[3]。鉴于此,笔者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实施了基于岗位知识与能力需求的三年二阶段个性化学习“套餐”(见表1),取得了良好效果。该“套餐”前三个学期为第一阶段,根据生源不同,以三个方向实施“分方向教学”,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修补,针对生源类型不同而造成的知识短板,参照学生人生规划师生协商选择部分选修课。后三个学期根据工业设计主要岗位类型对艺术性、技术性和技能性要求程度的不同,设置7个“课程包”供所有学生自主选择,并且辅以校际、系际选修课供学生按兴趣选修。在教学过程中对二维、三维软件等技能模块课程分为入门、提高、精通三个等级,采用学生自选和课程包推荐的形式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上述方案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很好地发挥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使学习内容具有更好的岗位针对性。(二)以岗位能力为导向,项目化教学为手段,明确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3阶段训练、4层实践、5项设计成果的教学组织方案实现学生“设计落地”,破解毕业生难以适应核心岗位工作的困境工业设计类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专业核心岗位工作是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最大困扰。究其原因除了岗位多样性以外,主要是专业知识的交叉综合、岗位能力的理实并重,特别是工程知识的居高不下,使得绝大部分学生难以“达标”,致使设计方案往往因为产品的结构性、工艺性等工程实践问题而无法“落地”。为破解岗位多样性、专业知识交叉综合和理实并重而难学难教问题,首先将众多岗位及其知识、能力要求进行细化、梳理并且归类,科学安排“分方向教学”和“课程包”的教学内容,同时寻找到课程中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连结点,实现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现在我校工业设计专业专业基础课的70%、专业课的85%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保障分方向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实施,编写了7本方向性专用教材和适用于实践导向的“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教材。为破解工程知识的高要求而难学的问题,通过引进和借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师资授课、改造课程结构并开设新课程等办法使大量枯燥的工程知识学习融于项目化课程教学中。我校还将常见的20余种产品拆开陈列于走廊两侧,并且有爆炸图和产品工作原理图予以说明,将枯燥的工科知识学习逐步浸润于课余生活中。为保障学生适应核心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3阶段训练、4层实践、5项成果的“345教学”组织方案(见表2),以“项目化”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推进工业设计类专业学生设计“落地”。现在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项目化教学”课时达到70%,项目可以是虚拟项目或竞赛项目,鼓励教师以企业待开发项目或教师参加过的设计项目作为项目化实践教学案例[4]。(三)打造专业特色,破解“同质化”难题;实施“职业化、情景式、混搭式”等教学改革与建设,提高学习效果;缓解本科同类专业带来的压力目前国内超过一半的本科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类专业,在校生数量是高职同类专业的三倍左右,办学历史相对高职较长,教师科研水平高,加上生源质量好、学制又较长,是我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但是应该看到,本科大规模的工业设计类专业设置时间也只有十五年左右,工业设计博士点的稀缺使许多本科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艺术家、机械学教授还在主导专业建设,教师自身在专业核心岗位领域实践水平还不够高,人才培养定位还不够准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且“标准化”,加上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去中小城市或位于远郊的生产型企业就业,导致毕业生在专业核心岗位的就业率总体低于25%。制定具有高职特色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避免与本科的“同质化”,又要汲取本科改专业办学的教训。鉴于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为地方学校,教学内容应该适应特色产业特点,教学方式实现“校门”与“厂门”良好对接,就业教育锁定中小城市或远郊生产型企业,使专业教育更加“接地气”[5]。紧紧依靠和利用学校办学资源优势与特色,使专业特色的实施更加可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积极引进科班出身为主并且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设计师作为教师是保持专业职业属性的根本保障。有了这样一批教师,才能有效将各种工业设计类岗位知识点、能力点进行分化、细化、归类并建立切实有效的“课程包”和学习“菜单”,才能使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岗位需求,才能使校企合作开展更加容易和有效,才能使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内涵得到提升,才能使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更好满足企业的需要,才能系统建立与本科完全不一样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足一直是困扰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提高学习效果的措施除了个性化教学等办法外,还可以创造条件实现“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是浸润的、无声的教学,远比“填鸭式”教学更为有效。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充分利用走廊、墙壁、教室内部空间、墙面营造设计教学氛围。现在已经完成学生设计成果、经典作品、产品结构与工作原理、产品材料与工艺等展示区,使学生时刻“浸润”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氛围中。鉴于高职生源类型众多、学生个性化更加明显、教学方式更加灵活的特点,让不同生源、不同爱好和在不同“课程包”学习的学生“混搭”组成团队进行产品设计,以他们明显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激发灵感、碰撞火花,并且以成员不同特长完成各自擅长的工作,可以产生传统同班同学合作无法达到甚至本科生都无法企及的创意设计效果。(四)以“系统学习、着眼重点、依托行业、加强实践”为抓手,使专业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取代性,抵御其他专业带来的竞争压力高职教育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专业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按社会职能区别的岗位群。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专业属性,就应该以毕业生就业目标岗位群尤其是目标核心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6]。为满足工业设计目标岗位群需求,就需要掌握涉及文、理、艺、工、设计等交叉学科知识和较好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技能,完成专业固有的系统化的知识与技能学习[7]。当然针对这些“高大宽”内容的难学实际,在教学实施中按岗位差异以“课程包”等形式有所侧重。积极依靠和利用行业平台资源,是保持专业独有优势的内容之一。机械教指委工业设计类专指委是教育部在全国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中的行业性学术组织,负责参与制定相关标准、反馈办学需求和信息、学术指导、公共交流等工作。各个工业设计学会、工业设计协会是各地区的学术与行业组织,每年有大量学术活动和交流活动。积极参加这些组织活动,就可以获得最新专业与行业发展信息、聆听专家指导、开展相互交流和学习,使专业属性更加明显。“理论一大套、实际做不到”的“眼高手低”现象是工业设计类专业毕业生难以进入专业核心岗位的另一个致命弱点。在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除了普遍参与“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外,对于专业重点、核心课程积极利用“全天候”开放的工作室、创意坊、虚拟现实中心、3D打印中心等教学条件,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的三层次递进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五)“特色定位,协同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以本校工业设计专业办学特色为例1.特色定位,建立“人无我有”人才培养方案。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地方性学校,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如果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能够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学校办学优势形成专业特色,一定能够在同行内独树一帜,也容易使专业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设立已有12年时间,设立之初主要借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经验和产品艺术造型设计成果。但是很快发现对方不但同类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规模庞大,而且背靠中国美术学院,这样的优势让我们望洋兴叹,过分的模仿鲜有成效。为明确自己的专业特色定位,我们首先调查了自己专业的生源构成,发现其构成比例以杭州、宁波、温州为主,与浙江省各地区经济水平基本相符。接着我们调查了浙江省各地区产业构成情况尤其是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发现主要是小家电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文具等小商品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需求量较大。再对浙江省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毕业生由于设计的工程可行性问题只适宜文化创意产品、纺织服装产品、小产品设计。为此,我们根据学校机电教学优势,确定了以培养家电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交通工具制造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创新设计人才为主的专业办学特色。以此特色打造专业教学团队,现在工业设计专业8名专任教师中,副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业设计师2名,博士1名。从企业引进并有工程师系列职称5名,海归3名,具有机电教学或工程背景的复合型设计师3名(以上人员含重复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以个性化与工程实现为特色的多途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获得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全国首创了“CAID”方向,首开了“浙江省区域产业特点、电器产品原理、塑料与冷冲零件构造、零件模具成型知识、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家电产品创意设计、电子商务EDU”等专门化课程,建立了产品分析、材料与工艺、人机分析、虚拟现实、模型实训室、3D打印中心等专门化实训室12个。2.协同创新,将专业人才培养推向新高。由于工业设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专业,其教学条件也涉及多种专业和学科。基于此,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积极与校内其他机、电、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联姻,师资相互支持,实训室共享,甚至毕业设计、竞赛项目联合组队。即使正常教学得以很好开展,也拓宽了学生视野,成效更加明显。积极利用从企业引进的师资,探索共赢体制机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保障了“345教学”组织活动的有效开展。请工业设计名家到校建立工业设计名师工作室,学校为名师免费提供场地和优秀师生,名师为学校带来“真项目”教学并且为专业建设把脉。笔者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工业设计类专指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教育部包装设计教指委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高级会员、中国职教学会艺术设计研究会副主任积极组织和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并且担任全国“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包装设计”“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竞赛的专家组组长,保障了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的视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师生还利用临近中国美术学院的优势,每年前往参观其毕业设计等艺术设计类展览。也积极与毗邻的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本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建立良好校际关系,聘请教授到校作讲座,共同完成教研、科研项目,担任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委员或参加年度专业指导工作会议。3.十年磨炼,专业建设初见成效。现在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是省级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学生参加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竞赛每届都名列前茅,每年参加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囊括了高职组所有特等奖和超过一半的金奖。仅2015年,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7项、外观专利134项,成功转让专利46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按单届学生计,人均专利获得达到2.5项。工业设计专业师生创意设计作品还得到了、路甬祥等国家领导人和夏宝龙、吕祖善等浙江省主要领导人的肯定。笔者领衔的“以个性化与工程实现为特色的多途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课题荣获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破解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的“五力模型”

综上所述,破解来自于学生个性化需求、众多岗位高要求、本科工业设计类专业挤压、同行及其他专业竞争等困境的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张磊,葛为民,李玲玲,等.工业设计定义、范畴、方法及发展趋势综述[J].机械设计,2013(8):101-105.

[2]许喜华.工业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3):124-128.

[4].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2):104-107.

[5]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65-70.

[6]柴福洪.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22-25.

[7]虞建中.整合艺术技术人性化要素的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12):188-191

作者:虞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