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问题意识渗透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渗透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解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应试能力矛盾的突破口。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教师将问题意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方式如下:学生预习提问,教师概括共同问题,课堂合作讨论;教师预设问题却含而不露,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互问探讨。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例研究;教学方式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教学探索的起点。“问题意识是对现实的质疑精神,是思维创新的根基,也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但是在当代的高中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最缺乏的却是问题意识。”[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关键,也是解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提高语文解题能力矛盾的突破口。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和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法、讨论法、情境活动法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本文以《囚绿记》《合欢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课例,探索如何将问题意识渗透到提问法、讨论法、情境活动法等教学方式中。

一、预习生成问题,展开课堂合作探究

有些文章比较艰深,教学中需要教师采取预习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疑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对于内容相对浅显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预习让学生发挥自主性。针对内容相对浅显的文本阅读教学,笔者以《囚绿记》为教学课例,将问题意识渗透到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中。

(一)学生自主预习提问

课前预习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培养自主阅读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质疑精神,促进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提炼问题。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囚绿记》,提五个问题作为家庭作业。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从结构、思想内涵、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分析和探讨,开展散文阅读方法训练。

(二)根据学情和教学重难点概括共同问题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收集和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共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关注焦点,经过分类分析和筛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具体操作上,经过分类和筛选,教师可以提炼和选定几道典型思考题作为教学导向与突破口。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同,关注焦点各异,提出的问题比较散。教师可以了解学生阅读的关注点,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多集中在结构、思想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在《囚绿记》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学目标,筛选出如下几个典型问题:“囚绿记”的含义是什么?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前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意象“绿”的特征与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产生的,教师提炼与筛选后将其作为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任务,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上述问题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与讨论。

(三)课堂合作讨论问题

在课堂教学阶段,师生可以对教学设计中筛选的问题进行课堂合作探究。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他们在思考、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答案,在互动、交流中生成答案。基于学生的预习提问和充分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围绕已经挑选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讨论可以从结构到内涵,从写作手法到文章主旨,这有助于学生对《囚绿记》的深入理解。经过深入思考与广泛互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教学内容,对课文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阅读能力,而且可以培养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实践证明,问题合作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二、提升问题的艺术性,启发学生

在《囚绿记》的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讨的问题是教师根据学生预习中的问题概括与筛选出来的。这样的问题讨论方式流程清晰,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推进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解答方案的探究。然而,很多常态课课前没有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文本,教师不了解学生预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没有机会与学生进行初步的反馈交流,就无法针对学生实际的反馈情况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改进教学方法。针对此类没有课前预习的阅读教学,笔者以《合欢树》为课例进一步探讨在没有预先收集学生预习问题的课堂教学形态下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将问题意识渗透到课堂教学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中。教师预设问题含而不露,激励学生自主提问,启发学生探讨解答。

(一)充分解读文本,预设教学问题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阅读文本,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要问题,为即将展开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交流做准备。教师要有清醒的问题意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把握文本阅读中的核心问题,这样,在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和问题探究时就能够有效指导。散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层面分析文章结构。教师要恰当选择提问视角,做好宏观引导,引导学生由结构到内涵深入解读作品。在《合欢树》阅读教学中,笔者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用问题预设指导学生交流以及师生之对话。笔者根据教学重难点,预设问题如下:文中写合欢树的文字并不多,为什么文章却取名为“合欢树”?“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怎样理解作者想去看合欢树,又终于未能成行的复杂心情?结尾处作者写那个小男孩有什么深刻含义?上述预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如下作用:第一,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可以检验学生所提的问题和他们给出的解答方案。第二,针对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用以引导和启示学生深入阅读。第三,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够包容和启迪学生在质疑和解答中给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

(二)课堂教学中预设含而不露的问题

教师预设含而不露的问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加强交流,开展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学会质疑,积极寻求解答问题的方式。教师预设的问题要具有艺术性,做到含而不露,如箭在弦,引而不发,把握问题分析的节奏和方式。教师要利用含而不露的问题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把思考和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质疑、讨论、交流,激励学生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三)以“戴着镣铐跳舞”的提问艺术激励

学生自主提问和探讨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尽情质疑和各抒己见,也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在文本解读与问题预设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宏观引导,以“戴着镣铐跳舞”的提问艺术组织学生提问和讨论。例如,笔者在教《合欢树》这篇课文时,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从标题和结构入手,重点突出文章的后半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思想深刻、叙述精彩,然后解读前半部分。在分析文章结构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宏观引导学生提问的思路:本文标题是“合欢树”,哪一段开始出现“合欢树”,将文章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前后两部分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准确分析文本结构,进而分析文章更为精彩的后半部分。在上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解答问题,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他们有回答问题的表现欲。笔者请三位学生提问,他们提的问题基本涵盖了笔者预设的三个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全班学生一起思考,共同讨论,在交流与互相补充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他们给出了较完善的解答。这样,学生在教师设定的问题范围内(镣铐),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进而自由发挥,展现了自我(翩翩起舞)。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语文活动中深入探究

“语文教学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读懂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情境和语文活动包含许多具体的问题,教师可以将问题意识渗透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并思考、探究问题。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文本与其他教学内容适当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为了进一步探索将问题意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深化教学,笔者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的同时创设了情境,开展了活动,以促进学生互动讨论。

(一)创设情境,开展前期活动

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思考问题,产生问题意识下的困惑、焦虑、思索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指当学生面临着需要解决的令人疑惑的问题时的一种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3]这种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参与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布置学生以质疑的精神自主阅读和翻译文本;其次,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理解作品内容,揣摩作品中人物性格;最后,准备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课本剧表演环节,五位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他们翻译文中对话,将其作为课本剧台词,教师要求他们表演出人物的性格。除了主人翁之外,学生还要推荐一名学生朗读旁白、串联剧情,推荐1—2名学生导演编排。对于课本剧表演,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在情境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细读文本和思考问题,在行动和体验中深化对问题的探索和解答。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活动任务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想办法解决各种问题,激发出创造的欲望和成就感,他们带着问题参与课本剧的创编和表演。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教学过程如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表演课本剧;观看课本剧的学生交流、评论,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评价表演者对文章内容的解释是否正确,对人物性格的诠释是否到位;对课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物的志向展开评价,对孔子的态度展开评价。教学中的活动、讨论、评价都围绕问题展开。编创和表演课本剧需要学生解决许多具体的问题,编创过程是学生在问题意识引导下的细读文本和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编剧、创作、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去思考问题、解决疑惑,问题意识贯穿始终。这样,学生被问题意识激发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激情,创设出探索生动的问题情境。

(三)观看课本剧表演,开展互动交流

观看课本剧表演后,学生可以围绕原文和课本剧展开对话和交流,他们可以自由提问,也可以分小组提问或者开展小组间竞赛,目的都是对课本剧表演进行质疑与评价。准确翻译古文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而细读人物形象并展开评价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根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教学重难点,在讨论交流中师生要注意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台词是否准确解释了原文,学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包括字词的含义),由本小组亲友团互助解答;第二个层面是对角色的把握,评价表演者的人物塑造是否表现出了原文中的人物性格;第三个层面是展开评价,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言志”的内容展开评价,理解孔子对四位弟子志向的评价。上述三个层面涉及的是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这几个问题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提出特定情境下的问题,对于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在小结和问题延伸阶段,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考结合起来,达到升华教学主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云瑞.高中语文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1.

[2]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2.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

作者:郭红辉 单位:厦门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