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策略

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策略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实现向学生普及中国传统优秀文学与思想的文化目标,要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储备更多的语文知识,掌握读写听说的能力,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的基本教学目标,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情感世界,将语文知识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使高中生拥有更高境界的语文情怀。因此,为了在保证高中语文教学正常进行的同时,加强对高中生语文情感的教育,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策略的探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策略

1.重塑教学素材,实现教学内容的情感化设计

高中语文教材中最适用于情感教学的内容莫过于诗歌、唯美散文、小说等,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蕴含着著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通过课时任务调整,教学内容分类等方式合理运用课本中的教学素材,既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又有利于情感教学的同步进行。首先,因为情感教育并非一夕一朝就能够得到成果,而是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一种语文教育目标,所以需要语文任课教师从高中教学一开始就进行一个基本的教学规划[1]。第一,语文任课教师可以对高一至高三的语文课本进行综合的分析,制定一个高中三年语文情感教学素材计划;第二,灵活的运用教学素材计划,抓住时机,因材施教。对于语文情感丰富,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以为其提供更高水平和难度的文章,与学生进行文学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对于那些语文情感水平一般或对语文情感教育兴趣不高的同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观察来逐渐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之处,“投其所好”,给他们提供一些情感教育的素材,逐渐引导学生加入到接受语文情感教育的队伍中。

2.巧用季节特点,营造适当的阅读氛围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说:“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而季节变幻的特点又恰好可以为阅读提供自然的情感氛围,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语文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冬有皑皑白雪的肃寂,春有万物复苏的气息,夏有纷飞细雨的缠绵,秋有落叶飘然的潇洒,因此,灵活借助季节对情感影响的特点,有利于推动高中语文的情感教育进展[2]。比如,在冬季,可以选择朱自清先生的《冬天》,在初春季节可以选择丰子恺的《春》,在梅雨季节,教师就可以选择戴望舒的《雨巷》,在秋季,可以选择刘禹锡的《秋词》等篇章,进行文章诵读的教学,一方面,诵读本身就容易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另一方面,受自然情境的影响,学生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投入情感,引起学生对诗歌文本的共鸣。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不爱朗读,通过氛围的营造和循序渐进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阅读和朗读兴趣。

3.变换教学形式,构建合理的情感沟通场景

高中语文的选修教材中有一些国内外著名的戏剧文节选,比如《雷雨》等,剧本式的情节设计和人性化的台词设计对于情感的发挥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类型的教学素材,通过课堂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将情感“演”出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体会复杂的情感。

4.组织班内竞赛,激发学生的情感发挥兴趣

运用富有情感的篇章和读物进行语文情感教育,是教会学生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去感知作者写作的情感,融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中去,主要是通过他人的作品对学生情感进行的一种引导式语文情感教育,而使学生自身的情感表达受到了限制,因此需要给予学生用语文文字抒发情感的机会,而通过组织班内抒情作文竞赛就能够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比如,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自拟题目,自选体裁(短文、散文、诗歌、绝句、文言文等),不限字数,但要求必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写作完成后由教师进行筛选和评价,并选取其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表扬与肯定,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作品给予相应的文字回应,或者将自己喜欢的篇章和书籍推荐给学生,以促进师生间语文情感的沟通,调动学生主动抒发情感的兴趣。

5.提倡生活记录,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情感

高中语文情感教育需要通过语文日常教学和作业布置等方式进行点滴积累的,采用生活记录的日记或周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一边记录自己的情感历程,一边通过书写文字来逐渐爱上文字,也可以采用阅读笔记的形式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篇章,形成学生的个人情感特色,通过这种日复一日的文字相处,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文字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熟悉文字,也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6.结论

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可以灵活运用教材内容的优势,从阅读、表演、写作等多个角度进行学生语文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褪去情感表达的羞涩,使学生在不断感知语文情感教育魅力的过程中,学会主动运用语文技巧来抒发情感。

参考文献:

[1]陈佳.轻拢慢捻抹复挑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初探[J].语文学刊,2013,(19):127-128.

[2]张培.动之以情———浅谈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运用[J].东方文化周刊,2014,(4):114.

作者:马文才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