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作医疗论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作医疗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140例,纳入标准:年龄18~60岁;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每周血透2~3次;病情相对稳定,无合并其他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患者精神正常,能参加本研究。所有病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自愿参与临床心理干预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8.2±6.1)岁;平均病程(1.4±0.5)年。对照组男4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7.0±5.6)岁;平均病程(1.3±0.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心理疏导。血液透析的前一天,透析室的护理人员要探访患者,了解患者术前基本状况,包括生理、心理以及有无合并症等。讲解施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如果患者对血液透析存在着思想顾虑,需要以平和的态度耐心开导,以使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此外,还要告知患者,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医师会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从而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2)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能够缩短护患距离,更容易使患者领会护士的意图,增强其治疗和护理配合度。因此,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护理人员采取诱导式发问的方式鼓励患者将内心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充分宣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使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3)针对性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利用宣教小册子、讲座等方式进行多方位的健康宣教,告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相关注意事项。针对文化层次较低患者相关疾病知识缺乏的现状,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健康教育的次数来提高患者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宣教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满意度。患者的心理状况分别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个量表均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各项目的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粗分×1.25得到标准分,标准分>50分表明可能存在焦虑或抑郁。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量表,共分为12个项目,总分9~12分为非常满意,6~8分为满意,<6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或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新农合的实施为农村透析患者带来了福音,每月可为患者报销医疗费用的70%。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率的上升,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人数显著上升,血液透析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然而,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健康理解的深入和提高,仅通过生存时间和死亡率来判断疗效已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来说,其不仅希望能够延长生命,更希望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度。同时,漫长的透析疗程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有明显的副作用,明显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信念和行为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从而达到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在精神病和其他身心疾病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身心状况,本研究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开展了心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相符,表明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总之,将针对性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维持性血液透析护理工作中,不但可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还能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江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