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柯罗绘画艺术探究

柯罗绘画艺术探究

[内容摘要]柯罗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画家,无论是在风景画方面还是人物画方面都成就非凡。他以独特的创作方式融合了19世纪众多画派特点,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呈现朦胧梦幻的诗意,浪漫、质朴又纯真,还有一种抹不去的淡淡忧伤,表达了对于大自然深沉的爱以及对人性与心灵的礼赞。

[关键词]柯罗绘画艺术风格

柯罗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画家,其作品在法国艺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一生虽然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艺术流派,但他的作品却与他同时代的任何艺术流派迥然不同。柯罗早期在意大利学习时,曾追求过卡纳列托作品中精确刻画建筑和街景细节的画法,回国后又被普桑和洛兰对“理想风景画”的传统所吸引。柯罗深受古典主义思想影响,这种古典主义思想一直随着柯罗的内心情感变化而变化,也使他更多地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并逐渐把单纯化的内心情感和目光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转向现实主义。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柯罗不被某一流派风格所限制,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形成了自己作品朦胧、诗意、梦幻、忧郁等特点。

一、柯罗的成长历程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一个杰出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他的生活环境、爱好及性格等因素。柯罗生于1796年,生活在法国一个经营服装的经济富裕家庭,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个性格淳朴、天真、内向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在得到父母对他学习绘画的同意并资助时,他对艺术执着追求,终生未娶,也形成他日后画面浪漫的特殊气质。柯罗从小就喜欢绘画,在家里商店的出纳簿空白处画满了他的铅笔画。柯罗在26岁时才接受正规的绘画训练,他的第一位老师是风景画家米夏隆,在此他接受到古典主义绘画的思想。虽然仅仅跟随学习了八个月,米夏隆老师就去世了,但米夏隆鼓励柯罗到户外写生,其对自然的观察和古典主义的理想之间的辩证思维对他之后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柯罗一生喜欢大自然,喜欢旅行写生,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大自然。他曾三次到意大利学习,在第一次去意大利时,其作品独特的朦胧梦幻的艺术风格就已形成。他对于政治和社会运动并不感兴趣,他的画室常常开放供一些追求绘画艺术的人学习,他还经常将自己的作品借给亲戚朋友或者学生,供他们欣赏和学习时使用。他认为,艺术家的天职是崇敬大自然,人的天职是无私地援助他人。他德高望重,很受进步画家的尊敬,巴比松画派视他为思想上的指导者,技术上的权威。柯罗一生性格谦卑,在自己声誉显赫时也从不张扬,也正是由于他的高尚品格,才在日后创作出许多高品位的艺术作品。

二、沙龙对于柯罗作品的影响

柯罗一生创作3000多幅油画,绘画勤奋并致力于沙龙,沙龙对于他艺术的成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柯罗与沙龙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次在参展遭到挫折、受到批评后,感觉自己所学不足时,都促使他去意大利深造学习来补充自己,在那里的绘画技法学习都使他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绘画能力。1827年,《那妮桥风景》首次参加法国沙龙,是他艺术成长的重要开端。1833年,《枫丹白露森林》参加沙龙获得二等奖。1834年,柯罗参加沙龙的作品遭到了许多不谅解的评语,失望之余他决定去意大利学习,这也是他首次去意大利学习。学习期间他积极与其他画家交流,大量地学习绘画技法、大量地写生不同景区,不仅学习风景画技法还学习人物画技法,在这时他作品的朦胧梦幻气质就基本形成了。柯罗在之后的作品中也一直延续朦胧梦幻的风格。1835年,《丽华湖景的回忆》参加沙龙,这个作品是他以十多年对丽华湖的回忆为创作方式,表现了记忆中优美的丽华湖景色,得到了沙龙评委们的认可。1842年,《果园》和《意大利风光》参加沙龙展,其中《意大利风光》由政府收购,捐给亚维农的卡塞尔美术馆。1843年,《索多玛城的毁灭》参加沙龙,未能被展出,并遭到很多非议,这时柯罗决定第二次去意大利学习。他的这次意大利之行,使其对画面的方向感非常明确,对于景区的选择也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取。1848年,第二共和党当政,沙龙也跟着改革,柯罗等人所联署的沙龙参展制度改革终于实现,且柯罗被选为评审委员。1849年,柯罗再次当选为沙龙评委,这时他已是人们心目中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与普桑等大画家相提并论,但他参展的作品《丽华湖风景》未能展出,柯罗决定第三次去意大利学习。1870年,柯罗的作品呈现出另一个诗意的境界,他的画面中央只剩下一艘小船,这应该是他这个时期的境况写照。1873年,77岁的柯罗仍然坚持参加沙龙。对绘画艺术执着追求的柯罗正是这样,通过一次次参加沙龙和对艺术不断的追求创作出一幅幅经典之作。

三、柯罗作品的风格特征

柯罗作品有着古典主义的典雅、浪漫主义的幻想与现实主义的朴素特点。他的作品构图均衡,线条生动、富有情感,色调柔和雅致,笔触自由、概括富于表现力,使人进入朦胧梦幻的情境,如在记忆里一般。他的作品强调直观感受,尊重内心情感,追求色彩的丰富性和真实性,是个在自然中寻求诗意的现实主义画家。

(一)朦胧梦幻的诗意美

柯罗风景画中描绘的大部分是笼罩在轻烟薄雾之中色调柔和的清晨和傍晚景色,有着抒情诗般的韵调、音乐般的节奏,还充满了对自然的记忆、提炼和概括。柯罗一生再现和诠释着自然,把自然物化为人的造物,渲染出一种静谧、缭绕的梦幻氛围,表达着他对于美的张扬与诗意。通过对绘画艺术的探索,其艺术作品融合了19世纪众多的绘画流派特点,如吸取了古典主义艺术表现物象的写实功力和处理画面的优雅气质感、浪漫主义表现画面的律动感以及印象主义表现外界光线的能力等,找到了自己表现作品的方法。在构图方面,采用均衡的古典式构图。其画面中的色调、反光、团块、线条等绘画语言都能成为他构图的基本元素。他将这些基本元素以抽象原则在画面中构图,以记忆的方式组织自然结构,营造出一个理想的美好世界。在造型方面,他极其重视素描关系,画面采用夸张、拟人的表现手法。柯罗作品中的景物外轮廓模糊,线条鲜活生动,笔触轻柔自然。柯罗从来不忽略人物本身就是作品主题,他一直注重将人物融合到他的风景画中,这使他在艺术生涯的最后日子里,描绘的人物形象具有了新的深度与力度。在色彩方面,其画面总是呈现出含蓄而柔和的效果,他尤其喜欢在画面灰色区域内寻找色彩的明暗和冷暖的多层次变化,不施艳丽、不饰夸张、丰富细腻,以展现画面抒情的诗意,使整个画面统一在微妙的灰绿色调中。灰绿色调的营造赋予画面朦胧、柔美、神秘、诗意的艺术美感。在光的运用方面,柯罗摆脱了古典主义的聚光法,不追求瞬间的光线效果,而是以丰富的色层进行有秩序的渐变来表现漫射光,并用微妙的明暗色层的变化营造晨曦或暮色以及薄暮冥冥的光线,从而使光色从属于一定的主题氛围。柯罗在创作后期,将这一光线方面的研究方法和艺术思维广泛应用于创作中,使他渐渐弥合了创作与写生之间的矛盾。例如《孟特枫丹的回忆》,这幅作品蕴含了柯罗深沉的感情,画面在构图上还是沿用均衡的古典式构图。左边中景部分是虚雾般的湖光和倒影,前景是一棵好像被风吹动的小树。右边部分则是棵大树,其中大树的茂密枝叶占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如果不加上左边小树前的三个点景人物,画面的构图会给人一种不平衡的感受。画面中树木的造型着眼点已不在立体效果的塑造上,而是采用快速且利落的絮状笔触来塑造,削弱了树木的质感,更多专注于制造绒毛般树叶的朦胧效果以达到整体画面的朦胧效果。这种削弱形体的模糊处理方式使整个画面有种温柔甚至温暖的不确定感,这也正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画面在走势上,无论是树木还是前景部分草地上盛开的野花和嫩绿的树叶以及主体人物的朝向,都是在有秩序地向左侧靠拢。画面在色彩的表现上强调色调感,大面积的灰绿色调与主体人物的红色服饰相点缀,产生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调美感。交叉的树叶和树枝之间留有一些空隙,柯罗采用松动的笔触将一些小而亮的光点点缀在深色的树叶之中,增大了色调亮度的反差,使沉闷的气氛变得灵活而有生机。清晨的湖面披着轻纱在微风中闪着银光,与山峦和天空浑然一体,形成水天一色、朦胧梦境的视觉效果,表现出其悠闲自在、远离尘嚣,反映出柯罗心目中浪漫的田园诗意。

(二)浪漫的现实主义风格

柯罗是古典主义的忠实者,浪漫主义的崇拜者,又是写实主义的追求者,他的人物画兼有古典派和浪漫派的特色,笔触轻柔细腻、手法洗练,表现的人物纯净善良。柯罗从19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1850年以后,人物画成了他关注的题材,他的人物画作品在进入20世纪后受到评论家们高度评价。柯罗说:“我所感觉到的东西全是真实的东西,我看一个东西或一样东西,就被某种美好的东西感动。不要丢掉这个印象,力求做到真实与准确,永远不要忘记赋予形象以使你感到激动的那个外貌。”从这段话不难看出他对于写生的重视程度以及他的现实主义思想。柯罗为了给予人物以准确的地方色彩,他会研究各地的本土服装,并灵活地运用于画面中,而不是以原模原样的照搬或者新闻报道般的方式去作画,柯罗更关心真实感受在画面中的表现。尽管柯罗的一些风景绘画很感人,但抵达他的艺术巅峰的却是他的一系列妇女作品。如《蓝衣女郎》,是柯罗的最后一件人物画。在构图上,主体人物与背景的安排达到精确完美。在形象造型上,刻画得生动而传神,表现的是柯罗喜欢的模特儿多毕格尼,穿着洋装,露出窈窕的身体曲线,发型梳高的盘头,动态是一只手托着腮颊、身子依靠在一张大桌子边的姿态,神情带着若有所思的淡淡忧伤。在色彩上,表现得明快有力,人物服饰的大面积蓝色、地面的土黄色和桌子的暗红色形成三大块强烈的对比色,但又统一在黄绿色背景墙的调子中,整个作品给我们建构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宏伟画面。作品中蓝衣女郎形象也许是柯罗晚年的心灵化身,充满着象征性的光芒,呈现出浪漫的现实主义色彩。

(三)徘徊不去的淡淡忧伤

柯罗笔下的人物一般都是思想纯净、心地善良的形象,他似乎是寻找着理想中的静谧和那一股不可言喻的淡淡忧伤,作品透露出一种平凡的真实和伟大。“这些作品在题材上特别偏重于妇女,这引起了注意。要记得它们是年事已高的人的作品—满载荣誉、可有点过时了—这个人尽管明显地极其珍视女性陪伴,却终身未婚。据柯罗自述,他是为了保有自己的艺术自由、一位到处漫游的风景画家的艺术自由而回避婚姻—在当时这可是个十分常见的社会现象。柯罗的妇女肖像画心灵的不透明性似乎是画家表现他自以为与他喜好的对象(妇女、世界)保持距离的方式,他拒绝与之熟悉亲昵,自相矛盾的是,他又赞成熟练地掌握他选择的了解她们、表现她们的手段。”①“他阐明了在柯罗的绘画中徘徊不去的忧郁和退缩,这种气氛一开始就存在,但愈趋于他生命的结束则愈浓厚,归根结底是艺术家自己;如此易于接近又如此不可企及。”②“谈及柯罗,还有与他同时代而又年轻些的巴比松画派依据他们对19世纪生活的现代化和都市化的担忧”③,罗伯特•赫伯特曾评论,“他的宁芙、吉卜赛人以及东方妇女是变体的自我,反映了他们自己在法国的四面八方流浪,反映了他们失去家园的感觉”。④

结语

柯罗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风景画和人物画艺术大师,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他高尚的情操深深地影响着他作品的格调,他的作品具有梦幻的诗意、浪漫的现实主义色彩和徘徊不去的淡淡忧伤的风格特征,他的作品让古典主义的色彩出现了生命,使画面更具有内在的生命力,为印象主义的产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一生所探索的艺术思维与创作方法成为我们创作的思想导向。

注释:

①②③“重新认识柯罗”利•施瓦布斯基.世界美术,1997年第3期

④罗伯特•L.赫伯特著.再访巴比松.克拉克与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作者:李红娟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