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护理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

护理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教育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其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1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7例,两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教育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效果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实验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指标改善更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不良预后发生率21.05%明显比对照组63.16%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护理教育干预,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不良预后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选择。

【关键词】心力衰竭;护理教育干预;生活质量;预后

心力衰竭在心内科临床十分常见,诱发该病的原因诸多,常见如心脏负荷增大、感染、心律失常等,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心力衰竭一经确诊,需予以规范、有效、对症的治疗,以控制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也是促进疗效的必要措施。护理教育干预着重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治疗依从性、心理状态等方面展开护理干预,将其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护理效果更优于常规护理。现通过实例分析,探讨护理教育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例资料的时间在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共纳入114例患者资料,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就诊时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咳嗽、发绀等,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分级标准,心力衰竭Ⅰ级31例,Ⅱ级37例,Ⅲ级28例,Ⅳ级1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57例,对照组男女比例31:26,平均年龄(56.8±6.71)岁,平均病程(6.4±2.36)个月;实验组男女比例33:24,平均年龄(57.1±7.20)岁,平均病程(6.8±2.5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比较差异(P>0.05),且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包括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室舒张期顺应性、病因及诱因对症支持疗法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如:病情监测、对症护理、康复活动等。实验组患者常规护理同时予以护理教育干预:(1)心理教育:心理焦虑、抑郁是慢性心衰患者的普遍现象,其会影响遵医行为,通过心理教育,使患者不良心理得到抑制改善,能避免血压升高及心率加快,从而减少疾病发作。(2)用药教育:严肃告知患者必须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停药或改变用药时间,并详细、反复告知患者服药相关药物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对策,提高用药安全性。(3)作息教育:作息方面,教育患者早睡早起,对于睡眠障碍者,指导其通过更换体位、喝牛奶、泡脚、听音乐等方法增加睡眠舒适度,促进入睡。(4)运动教育:教育患者在运动上遵循“劳逸结合、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患者心衰分级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并监督其执行。(5)饮食教育:教育患者在饮食上以低盐、低脂、低热量、清淡饮食为主,同时鼓励患者戒烟戒酒,以增强体质。

1.3统计学处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效果,相关数据统计处理的软件是应用SPSS18.0软件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来表示。

2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实验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指标改善更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预后效果比较

实验组不良预后发生率21.05%,明显比对照组63.16%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老年人群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呈逐年攀升趋势。虽然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在促进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但仍有很多慢性心衰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及预后。护理教育干预作为一种新理念的护理干预模式,其区分于传统的流程化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同时,更注重对患者健康知识及认知能力的提高,使患者能够充分意识到该病的特点,提高自身的自律性及治疗依从性,逐渐改变自我不良行为,进一步为提升生活质量及预后效果打好基础[1-2]。综上所述,较常规护理相比,护理教育干预更有利于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指标。

参考文献

[1]姜相玉.护理干预对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7):124-126.

[2]陈巍,林平,李玲,等.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对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293-296.

作者:王大莹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