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改革研讨

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改革研讨

摘要:新形势下,健康产业链对需求侧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高,而中职护理教育在供给侧存在结构性问题。分析供给侧出现的问题,实施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改革,建立供给侧思维,有效调整教育结构,推动“中、升、基、社”四轮驱动,提高中职护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优化供给方式,大力发展养老护理与社区护理,从而推动中职护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整体服务的水平和要求日益提高。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针对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以及供给侧呈现出“中低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失衡状态,中央政府适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全新发展思路。与之相应,护理职业教育同样存在供给侧改革问题。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旧的单纯功能制护理服务模式向新的适应新医学模式的整体护理转变,对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专科分化越来越细,需求侧要求愈来愈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职护理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护理人才,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已愈来愈高。新形势下,行业门槛的提高与中职护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反差进一步加大,供给侧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困扰中职护理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并成为中职护理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因此,为护理行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中职卫生类学校必须紧跟时展,做好持续发展性的供给侧改革。

1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意义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层次要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产业结构要优化升级,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结构将面临深刻、全面的变革,这些变化都将带来人才需求结构和教育结构的深刻变化。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以适应需求侧的变化,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职业院校资源结构,促进要素优化重组,盘活存量资源,用好增量资源,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要素资源最优化配置,从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供给远远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这既有教育总量的问题,也有由于职业教育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不匹配而产生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因此,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入手来解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问题,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模式,缓解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供给侧改革与中职护理教育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需求侧改革,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供给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1]。与市场经济类似,护理同样存在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护理教育作为健康产业链的供给方,是最基础的供给侧因素。从当前中职护理教育总体情况来看,总量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但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中职护理学校作为技能型护理人才的提供者,同样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护理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前些年,国家为了满足我国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需求的大幅增长,政府和社会不断投入资源,加大政策扶持,短短数年间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开始大量招收护理学生,从护理人才的供需情况来看,院校供给和行业需求出现了同向变化,即供给和需求的增幅都增大。这一变化,从中职护理教育的角度来观察,存在有利的一面,即社会与行业单位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增大,也有效增加了中职护理人才的供给,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培养的护理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会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行业单位越来越需要高层次、高素质、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护理人才。中职护理教育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中职护理人才培养的供给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3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3.1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3.1.1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失调。

据统计,浙江省专科以上护理教育的院校有13所,具体是: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嘉兴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台州学院、丽水学院、杭州医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中职护理教育学校有14所,具体是:绍兴护士学校、海宁卫生学校、桐乡卫生学校、永康卫生学校、温州护士学校、台州护士学校、丽水护士学校、湖州卫生学校、萧山卫生学校、余杭卫生学校、富阳卫生学校、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宁波经贸学校、龙游中等专业学校。从供给侧院校结构层次来看,浙江省中职护理学校与专科以上护理院校的数量基本持平,但在校学生人数呈结构性失调,中职护理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远远多于高等护理院校学生人数。

3.1.2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生源质量偏低。

从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大学连年扩招;浙江省民办高中又迅猛发展,高中数量明显增多,促进和增加了初中毕业生报读高中与报考大学的热情与机会,而报读中职护理学校只是初中毕业生的次要选择;尤其是中职护理教育免学费以后,学生就读中职护理学校的随意性增大,造成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生源质量偏低。护理教育供给侧大专与本科院校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连年增加,而需求侧如三甲医院、地市或县级医院已不招聘或很少招聘中职护理毕业生,中职护理毕业生的就业出路越来越狭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毕业生选读中职护理学校,造成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

3.1.3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职业能力偏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机构改革的深入,医学护理模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护理工作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在护理岗位上从业的护理人员,由于护理工作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专科分化越来越细,以往的单纯功能制护理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之社会人口步入老龄化,对老年人护理、老年病人康复等方面的护理需求也日益增加。总之,护理工作内涵进一步深入,护理工作范畴进一步扩展,社会与行业单位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护理行业实行较高门槛的准入制度,不具备规定学历、规定素质要求的人员不得从事护理工作,护理毕业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后才能从事护理工作。而中职护理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时要与本科和大专的护理学生面对同一份试卷,为此,很多中职学校想尽办法让大多数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毕业生执业能力的培养。调研显示,浙江省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乐于接受大专层次的学生,因为部分中职护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行业单位的要求,具体体现在:(1)理论知识薄弱;(2)护理技能不强;(3)岗位能力不足;(4)职业素养不高;(5)人际沟通能力较差。这些原因导致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学历偏低、职业能力偏低,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与行业单位的需求。

3.2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改革方案

3.2.1中职护理教育要建立供给侧思维。

中职护理教育作为健康产业链的供给方,是基础的供给侧因素。中职护理教育要实现护理人才供给的最优化,必须要建立供给侧思维模式,强化供给侧意识,建立以健康产业为导向的护理教育新模式,有效调整教育结构,整合社会资源设置护理课程,合理组织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塑造具有“工匠精神”、乐于为护理事业做出贡献的护理人才[2]。

3.2.2中职护理教育要创新教育模式与办学理念。

中等护理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从供给侧需求出发,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模式与办学理念。具体来说,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改革应推动“中、升、基、社”四轮驱动[3]。(1)“中”,即加强中职护理教育内涵建设。中职护理教育应以健康产业为导向,建立技能型护理人才在供给侧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中职学校要切实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较高水平的护理人才以满足健康市场需求。建议如下:一要严把生源关。对入读中职护理类学校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分数线要求,应以普通高中的分数为底线,保证就读中职护理类学校的生源质量。二要严把教育关。中职护理类学校必须练好内功,办出特色,形成品牌。(2)“升”,即提升中职护理教育学历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健康服务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通过对浙江省47家行业单位的调查研究发现,行业单位从业人员中硕士学历占0.44%,本科学历占50.38%(基层医院不足10%),大专学历占37.61%,中专学历占11.57%。大专学历以上的护士占到了88.43%,中专护理人员在行业人员的占比大幅下降。由此可见,专科层次的学历要求是目前浙江省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要求。因此,中职护理类学校应抓住机遇,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或升级为高等专科学校,或探索“3+2”“五年一贯制”“3+4”中本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单招单考”的升学模式,拓宽办学渠道,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从而提升中职护理教育的学历水平。(3)“基”,即根据基层需要培养护理人才。我国是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53%以上,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卫生人员分布不平衡。浙江省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配置较为短缺,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基层护理人员需求增加;特别是党的以来,政府提出要在基层开展“医养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准备建立以康复为主的住院病房,护理人员的需求量普遍在10名以上,这为中职护理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此,中职护理教育应从供给侧调整教育结构,整合优化资源,合理设置护理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基层行业单位培养更多的技能型护理人才。(4)“社”,即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中职护理教育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应面向社会开放职教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提升中职护理类学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例如,为中职护生搭建终身教育的平台,开展成人教育;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和护士考证培训,为护理人员铺平职业资格考证之路;面向社会开展社区护理、老年护理、育婴护理及美容护理等方面的培训。

3.2.3中职护理教育要提高中职护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中职护理教育应秉持“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护理岗位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在供给侧实施改革方面应做到:第一,分解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以任务为导向进行理论教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医学护理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成为合格的护理人才。第二,增加实验实训课时,强化护理技能训练,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护理技能的紧密衔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与严谨作风。第三,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重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服务健康、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第四,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医院开展健康服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3.2.4中职护理教育要发展养老护理与社区护理。

自20世纪初开始,我国老年人口比例逐步加大,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会增加到2.4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会超过4亿,数量如此巨大的老年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服务模式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近年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社区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但也暴露出社区养老护理的人员配置、服务内容和水平难以满足众多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矛盾。中职护理教育要从供给侧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养:一方面,要增加护理人员的培养数量,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开设老年护理相关课程,加大社区护理教育,建立老年护理实训基地,保证学生毕业后能为不同层次老年人提供疾病护理、用药指导、精神支持、生活指导、健康照顾及不良行为干预等多种服务。

4结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中职护理学校不能再沿用过时的发展思路、体制和措施,我们要认清形势,顺应新常态变化的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推进中职护理教育供给侧改革,让中职护理教育走出困境,重新焕发生机,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蔡健.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J].时代教育,2017(22):80-81.

[2]李桂荣,姚松,李向辉.中职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7(3):34-40.

[3]程文海,谭晓玉,陈衍中.对广东省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探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6):25-29.

作者:周溢彪 单位:绍兴护士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