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汉语言文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我见

汉语言文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我见

【摘要】高等学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大学汉语言文学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人文性和基础性,凝聚着浓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汉语言文学教学就成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努力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从而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教学;传承

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和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高度,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核心价值与鲜明特色、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与方法途径。这就为新时期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总的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而大学汉语言文学学科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人文性和基础性,凝聚着浓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汉语言文学教师自然就要担当起“主角”的责任。现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我国高校的紧迫任务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明成果光辉灿烂,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谓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道德传承、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她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和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包括了思想、语言、文字、“六艺”以及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音乐、曲艺、书法、武术、棋类、节日、民俗等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2013年11月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时就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强调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这些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敏锐地指明了在新时期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民惟邦本”的仁政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和谐共生”的发展观点、“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等很多方面,丰富了中华文化的人文思想,身体力行地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榜样。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冲突甚至相互斗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激烈。这种状况,对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来说,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了巨大的消解与冲击。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或接近80%的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如琴、棋、书、画)、古代的经史子集、京剧及地方戏曲等一窍不通或不感兴趣。这在我们高校的校园内表现得最为突出,随处可见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许多学生正逐渐丢失了传统文化,缺乏人文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味在他们身上淡不可闻;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言谈举止上,都有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唯我”、“自我”、“自由”、“个性”、“享受”统统比道德重要,“仁义”被哥们义气所替代,“诚信”被投机取巧所消解;许多传统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显得太过遥远,在肯德基、必胜客吃蛋糕庆生日而不知道“吃长寿面”的传统,喜欢过起了情人节却不知七月七鹊桥相会的动人传说。许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美好憧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风尚和价值观念,有着其历史文化渊源和独特情趣以及深广的群众基础的节日习俗,在青年学生中已经渐行渐远。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这种非自觉状态,着实令人忧虑。因此,作为文化传承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理应肩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必须很好地完成的紧迫任务。否则,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脉”就有被割断的危险。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功能

在《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中,对“语文”的定义基本一致,是指“语言和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的民族虽然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但每个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文。当然,也有几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文的情况。在这里,我们所探讨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语文”是特指汉语言文学。它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其本身就独具通过“传承人类文明”,达到“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思维能力”之目的的功能,是“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人文性”更重于“工具性”的学科。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无论是中小学语文还是大学汉语言文学,都自然而然地凸显了其“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该民族而不是别的群体,就是因为它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即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4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在这4个基本特征中,“共同语言”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语文”。其实,早在2006年9月,我国制定的《“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这一要求从国家层面上,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语文课”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明确定位: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近缘性”功能,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也就是说,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定位和衡量“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校,早就把“本国语文”作为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即使是理工科院校,也不例外,他们达成了一个“如果本国语文的基础不好,就难以成为一名出色的科技工作者”共识。如世界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就把本国语文作为“核心基础课”,规定凡是不及格的都要重修。又如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也把本国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贯穿于本科教学过程中,其“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就是优势学院之一。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选拔”人才或为“选拔”作准备,而高等教育则侧重于“培养”人才,因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应大为减弱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而更为突出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功能,在传授汉语言文学知识以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多的承担传播人文精神和熏陶道德情操的使命。事实上,高校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大学生没有了太多的“升学”压力,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基本具备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独立的分析思考和判断借鉴的能力。另一方面,就大学课程而言,大学汉语言文学具有其它任何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无以替代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功能。大学语文,可以说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文化小百科全书,其教材内容蕴蓄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内涵,那一篇篇古今中外的优秀的经典作品,展示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凝结着前人的丰富感情,揭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谛,显示人生悲欢与困境对人意志的磨砺,勾画出大自然的优美和谐与磅礴气势,能够唤醒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如何弘扬,其路径自然是多方面的。毋庸置疑,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则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曾指出,要通过“两个讲清楚”,达到“两个增强”的目的。也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对我们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很有现实针对性,有利于我们把握住教学的方向与灵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讲清楚”和“两个增强”来谋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从“小”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要着重突出三点:第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强化师资建设。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教师都是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主导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首先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通”,精通中华传统文化,信服中华传统文化,坚定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创新教学理念,不断拓展知识面,拥有广博的知识,做到触类旁通,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第二,要深挖教材涵养,创造发展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其中也有封建糟粕和负面内容。教师要像同志所说的,对待老祖宗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立足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充分释放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正能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第三,要运用现代手段,优化教学效果。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注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好相关的活动方案,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字、声音、音乐、画面联成一体,使教学内容立体化、情景化,对学生形成多重感官刺激,使其对教学产生浓厚兴趣,保持高度注意力,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从而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大”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则要着重抓好三条:第一,要指导文化经典的课外阅读。针对课堂课时和阅读文化典籍的数量都比较少的情况,教师要给学生列出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增加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同时确立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准则,以顺应时展的需求。第二,要重视发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应有的社会功能。、文化部等中央五部委《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活的中华传统文化。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独特情趣,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俗、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拥有深广的群众基础。节俗、节日中的民间文化活动,以及附加其上的情感、趣味,是民族认同的象征和载体,也是培养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的最好教材,其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提升民族节日的认同感与文化自觉。第三,要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古迹。文化古迹是古代的含有一定文化意义的遗址,它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往往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以一个无声的教育者的形象对人们起着作用。中国的文化古迹非常之多,世界文化古迹就更多,其文化底蕴非常厚重。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不应仅仅局限在校园,而应把它延伸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全国的甚至世界的文化古迹,让学生从一处处文化古迹中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和价值,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总而言之,高校汉语言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言文学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汉语言文学教师自然责无旁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通者和传承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努力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荡涤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从而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李林致,任世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N].光明日报.2015-03-22.

[3]李守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立德树人[N].人民日报.2014-01-29.

[4]田学斌:放射灿烂的人文之光[N].人民日报.2015-04-23.

[5]于晓霞: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

[6]乔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J].知识窗.2013(20)

[7]张一山,孙优:传统文化:语文学科的根与魂[J].语文知识.2015(2):3-5.

[8]王杜霞: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8(20).

[9]张卓立:论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1).

作者:廖敏睛 单位:广东茂名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