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机电专业教学新模式探析

高校机电专业教学新模式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受益于互联网自身广阔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高校机电专业的教学可有效摆脱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桎梏。通过在教学工作中引入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手段、学习方式,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机电专业;教学新模式

一、“互联网+”可满足学生对机电专业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机电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解决后续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难题。随着《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智能制造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量都在不断增加。考虑到机电专业丰富的内涵和数量繁多的研究分支,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各分支的相关知识。故需根据学生自身爱好和兴趣,因材施教。然而,机电专业一般学生众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面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互联网+”最为核心的优势正是个性化教育,其利用构建的在线学习平台自动保存、分析学生学习不同科目的时长、频率、进度,并结合在线测试、考评等手段,可有效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后授课教师可根据班级各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利用“互联网+”技术综合制定授课进展,并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保证课程总体进度的同时,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互联网+”可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公平

所谓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教师、经费、场地、政策、制度等,在各所需方向之间的分配和调整,以期获取最优化的应用效果[7]。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区分配不均、学科分配不均等方面。地区分配不均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了绝大多数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和偏远山区等经济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科分配不均主要表现为同一学科下,不同高校所能获得的教育资源差异巨大。以机电专业中的机械工程(0802)专业为例,按照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最高A+层级仅4所: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占全部参评189所高校的2%,学科教育资源集中现象显著。考虑到机电专业教育不仅涉及理论知识,更需要动手实践和参与实际科研项目,这种资源的差距会显著影响高校间教学质量的均衡。“互联网+”具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强大能力。比如,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个老师只能教授和培养几十位学生。而借助“互联网+”强大的辐射能力,数以万计的学生都可以获取到我国知名高校教师的教学资源,继而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再比如,数量众多的普通高校经费有限,其学术期刊数据库资源很难达到国内知名高校的同等水平。而数据库资源是在校师生科研工作创新的源泉,其丰富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工作的水平。而利用“互联网+”技术,未来有望实现数据库资源的互联共享,从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三、“互联网+”可突破机电专业原有教学模式桎梏,丰富教学手段

良好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育资源只是学生学习的外部保障条件,教师还要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自发的、有目标性的学习。以高校机电专业中的主干课《液压与气压传动》为例来分析。本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工程实践背景,其理论的发展很多时候是滞后于工程实践的,是实践引导理论发展的典型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口述讲解各液压/气压元件的工作原理。而后,学生会进行一定学时的液压系统搭建实验。由于本门课程学生众多(笔者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本门课程有近500人选修),课程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课堂上难以摆脱传统口述讲解的桎梏,加之本门课程较强的工程实践气息,很难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虽然传统教学模式中包含了实验环节,但是由于实验台数量有限,一般是多名学生一组进行实验,继而无法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实际搭建一遍液压系统,不利于其对液压系统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互联网+”技术可有效突破上述桎梏,丰富机电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以《液压与气压传动》为例来分析。为最大程度地唤醒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可制作裸眼VR浸入式液压系统工作原理视频,并基于“互联网+”技术在课程学习组内,结合当前青少年流行的弹幕,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以达到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四、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对高校专业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为显著。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机电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析,为日后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实施“互联网+”手段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宏.“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78-81.

[2]李娟.“互联网+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158-161.

[3]吕波.“互联网+”时代高校法学教育的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68-170.

[4]张玲霞,闫允一,王辉,孙璐.“MOOC时代“电路分析”课程新教学模式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2):19-21.

[5]谭佐军,肖湘平.“MOOC时代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J].江苏高教,2015(1):74-76.

[6]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7]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8]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9]岳建锋,谢望.“新形势下高校本科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02):10-62.

[10]刘美荣.“行动导向在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9):144-146.

作者:王尧尧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