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域文化特色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改革

地域文化特色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改革

摘要:建筑学的发展及专业教育都要与时俱进,面对当前新的时代特征与需求,建筑学教育的设计主干课程更应该与实践接轨。具体体现在设计主干课程的选题、设计主题导向、植根不同背景等方面的改革与策略。希望通过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探讨适宜于新时代、新需求、适应力强、多元化的建筑设计课程,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知识储备更加完善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教育;建筑设计课

1研究缘起

关于绿色生态城市的讨论逐渐深入经济社会生活,其强调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增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买不到绿水青山。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学专业正在面临划时代的改革。以往一味地谈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的建筑与设计已经逐渐转向乡村。乡村是集地域特色为一身的典型实例,任何地方的乡村建设都极具当地特色,涵盖了该地的建筑文化、地域特色、文脉传承等地方特征。由此,乡村建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与建设高潮。面对新的形势与特征,建筑学的设计主干课程面对乡村,面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少之又少,因此面对“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本研究结合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现有教学模块中历史与文脉模块,拟对现有的教学进行改革,引入“地域文化特色”下的乡村建筑设计与规划的课程内容,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建筑设计课程面对地方乡村的设计与规划,对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并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面对新时代、新形式、新对象的设计工作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训练。

2现行教学特色及核心问题

2.1教学特色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学教育的主要特色是教学模块化。简言之,即把五年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分成形态与认知、空间与环境、空间与行为、历史与文脉、技术与建筑、建筑与城市、城市与文化七大模块。其中历史与文脉模块是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的第四个模块,是面对建筑学三年级学生的设计课程。该模块要求学生通过对城市历史遗产的认识与考察,加强其对建筑的社会属性、文化及历史属性的理解,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进行思考与辨识,使学生初步树立城市环境保护、更新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训练学生将城市环境更新纳入到不断生长的城市环境中统筹考虑的设计能力。

2.2核心问题

建筑学专业自2014年专业评估通过以来,专家对于建筑学专业的“模块化”教学特色给予了极高的肯定与评价,充分肯定了“模块化”教学特色。本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针对“历史与文脉”进行的深入改革与新的探索。然而,针对建筑行业近年来出现的建设量剧减、城市建设趋于饱和的现实问题,建筑学专业的设计课程并未给出及时的回应与调整,因此该模块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2.1设计过程程式化

在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高年级设计课到课率与低年级相比有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一直延续着一草、二草、正草、正图的设计程序,到高年级产生了厌倦与疲惫的情绪。假如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设计题目,就会产生被动应对的情况,训练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2.2.2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欲和个性

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后,多会不同程度地积累了创造的欲望和张扬个性的心理。而现在设计课,这种固定的训练模式难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有利的条件与探索。

2.2.3针对“历史与文脉”教学模块的题目设置过于单一与狭窄

2.2.4与建筑设计市场需求脱节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新特征,单一只研究城市文脉与历史的建筑设计已经不能适应适应市场需求。综上所述,针对上述4个问题,本研究提出在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抛弃固定化的类型式教学方式,注入乡村建设这一块的设计主题,改变目前单一的设计课程选择的现状,并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导向下设计课程改革策略,探索适宜于新形式、新方向的课堂教学新类型,为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做出有益探索。其目的是让学生重视地域文化与乡村建设,及时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与总结问题并试图用建筑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对策略及关键问题

3.1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3.1.1拓展“历史与文化”教学模块的课程选题范畴

现有课程选题局限于杭州市内,主要面对的是城市问题,设计的是城市建筑类型,针对历史与文化特色的诠释较为狭隘。本研究将拓展选题类型,加入浙江省的乡村类型题目,更全面的体现地域特色与文化的特征,科学的诠释“历史与文脉”的教学模块,成为其有益的补充。

3.1.2体现地方性的地域建筑特征

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地域建筑设计和建筑业的发展休戚相关,面对乡村建设的飞速发展,乡村规划与乡村建筑设计的探索与研究远远落后。本研究立足于浙江省及全国各个地区,不同的地域均可以参考与应用,不断深化地域特色的概念。体现不同地区乡村建设的新特征,解决实际出现的乡村建设新问题,传承各个地域建筑特色与文化特色。

3.1.3拓展学生的设计视野

城市一直都是建筑设计与建设的聚集地,随着城市建设量的逐渐饱和,建筑行业的转型势在必行。乡村作为中国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建筑行业未来所面对的主要战场。建筑学的设计课程应针对这一现实趋势,加强建筑学专业学生在乡村领域的知识储备与设计能力的培养。本研究能拓展了学生的建筑设计视野,面对城市与乡村出现的新问题给予充分的诠释,培养学生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综合能力。

3.2主要实施内容

针对现有课程仅局限于杭州市的历史与文脉特征,进行以下内容的拓展:

3.2.1课程设计选题多元化

设计课程选题形成涵盖杭州市地域文化特征、浙江省乡土建筑地域文化特征、浙江省中国古典建筑地域文化特征的三大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针对“历史与文脉”教学模块开设三个不同的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有利于拓展文脉模块的教学深度与广度,更加科学的发挥地域文化特征在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地域文化特征”与建筑设计课程的联动效应。

3.2.2课程设计方式与评价标准多元化

针对以往的“历史与文脉”课程设计题目选择单一化、设计方式单一、评价标准较为混乱的现状问题,开设多元化的题目选择,例如城市特色博物馆与文化纪念馆设计、乡土建筑再生设计、山地丘陵地区乡村建筑设计等。针对不同的设计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进程与最终成果的标定标准,更为科学、全面的诠释“地域文化特征”在建筑设计课程上的应用于实践。促进建筑设计课程走向科学化、系统化。

3.3关键问题探讨

首先,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体现时代特征,且是当今的社会热点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例如:浙西南乡村聚落更新,杭州市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问题等。其次,设计选题涵盖面应多元化,包含城市、乡村的地域文化问题,结合现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第三,教师提出的策划研究框架,每部分应有分值比重,使学生明确整体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能让教师控制进程安排。最后,教学成果评价应分阶段进行,采用多人集体评图方式,避免过去那种以“最终成果”论英雄的方式,或刻意去迎合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现今社会对于建筑学专业的需求倾向于多元化、全方位、精细化等。乡村的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地域的建筑建设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建筑学专业教育不应只关注城市及高、精、尖的新鲜噱头,而更应该脚踏实地地做好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化建筑教育。针对建筑设计创作、设计管理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尝试。培养立足于国土、立足于民族、立足于地域特色的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平.乡村聚落的发展与保护[J].地理教育,2005,(2):21-22.

[2]邢谷锐.徐逸伦.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87-2089,2159

[3]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一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林文棋.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创新[J].规划师论坛,2007,7(2):5-7.

作者:贺文敏 仲利强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