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通识教育实践——以经济学为例

通识教育实践——以经济学为例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两年重点高校通识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总结与分析。作者分别从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课堂考核方式,以及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等入手,展开较为全面的分析。相信对正在或者即将从事通识课程教育的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通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求得人类无限欲望之最大满足为目的的一种社会科学。经济学告诉人们经济规律,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维方式,教会人们如何思考,如何取舍。所以,经济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范畴,它应该是每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甚至必须掌握的生存与成长知识。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很多高校已经把经济学纳入核心通识课程的范畴。在全校范围内每学期开设8-10个班,由首席教授带领,诸多教授、副教授组成课程团队,常年开设经济学课程,力图让有兴趣的学生都有机会走进经济学,了解经济学。在两年的经济学通识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了通识课和专业课在教学实践层面的不同,也在不断调整更新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计划,使该课程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一、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实践

通过两年的通识教育实践,我们认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接受程度有所调整。以经济学为例,在本校选择经济学为核心通识课的学生大部分都对经济学都抱有或多或少的兴趣。如何保持他们的兴趣,拓展他们对经济学的认识是我们通识课程最基本的任务。由于作者所在的学校以电子信息为背景,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理工科背景,有较强的数学背景与理解能力。所以他们会有兴趣了解,甚至很主动的与教师探讨经济学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认为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的核心通识课的教学内容可以适时有所调整,在数学背景强,学生有情趣的情况下,适度的增加部分数学证明。例如经济学当中的弹性部分,要对弹性进行深刻理解与应用的确很难离开数学,所以虽然是通识课程,我们仍然可以增加部分有益的数学内容。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适度的调整不强调模型,不违背通识教育的初衷,仅仅是对未来可能进行经管类深造学习的学生留一个有益的通道。

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设置与实践

选择某个通识课程的学生往往专业与课程并不直接相关,而要让学生在繁重的专业学习之余,真正学好一门通识课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必须有所考究。以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概念为例,如果是专业课程学生,我们可以直接介绍概念,然后通过比较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区别来深化学生的认识。但是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如此的方法并不能让非专业的学生对此概念有充分的兴趣与足够的理解。在两年的通识教育实践中,我们首先让学生思考开面包厂的成本由哪些?在同学们总结完毕后,我们会用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的概念区分同学们所提出的各种成本,如此一来,同学们就会对两类成本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三、通识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实践

经济学课堂可以是枯燥无味的,也可以是妙趣横生的。如何设置课堂教学环节关系着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对经济学感兴趣,愿意去积极接受经济学知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问题导入,提出概念,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视野。例如,在讲授价格决定理论当中,我们首先提出学生身边的价格现象,例如,猪肉价格,人民币汇率等学生感兴趣的价格问题。然后分别剖析需求与供给力量,最后再通过原理、图形诠释价格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环节,恰如其分的嵌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以此调控课堂节奏,让每一次经济学课堂都紧凑而有趣。

四、通识教育课程课堂考核方式的设置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考核方式和专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专业教育应该让学生通过课后反复练习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而通识教育应该通过不断的讨论与学生主动的思考来让学生了解数学模型背后的经济学思维。所以在两年的通识教育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例如:开卷考试、期末分组研讨、课堂讨论等。通过同一学期多个班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个教师不同学期的纵向比较,我们发现开卷考试配合平时研讨是一个有效的考核方式。没有考试,期末只交一份论文,或是软性的分组讨论都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完全没有办法杜绝学生搭便车的行为。所以一个占比适中的期末考试是有必要的,也是提高学生选课门槛,筛选对经济学有兴趣的学生的一种方法。同时,介于通识课的特征,平时的课堂讨论是必要的环节。学生通过对经济学现象的反复讨论,可以大大加深他们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公平是相对的,我们只能做到尽量公平。所以在选课锁定以后,我们会每次通过电子平台考勤,通过随机提问考察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发现,如此设置考核方式,让大部分学生在这门通识教育课堂上既有收获感,又有公平感。

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由于很多选课学生都来自理工科专业,他们不由自主的会把理工科思维带到经济学课堂上。他们会纠结于公式、曲线、图形,而忽视其背后经济学原理的理解。针对此问题,我们认为任课教师应该做好两手准备,对那些对数学模型感兴趣的同学详细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多的去体会模型诠释的经济学含义,这样才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其次,在少数教师课堂上出现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部分学生体现出很高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又体现出混学分的心态。在教学讨论会中,我们认为可以适度提高选课门槛,在教学前三周的选课犹豫期,说明课程要求,让我们的课程尽量避免部分学生搭便车的欠公平行为。

作者:梁媛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