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方经济学关于生态问题的理论探析

西方经济学关于生态问题的理论探析

摘要: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从来都是经济学家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如果把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两类:一类可称为忧郁的经济学家;另一类则可称为乐观的经济学家。虽然他们探索的是同一个问题,但他们所持的观点却是截然相反的。舒尔茨作为乐观的经济学家,对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生态忧患意识的某些过度否定和批判,又可以使我们看到人的后天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进步,使人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确实有盲目乐观的倾向。经济学家不同理论观点的论战说明了每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对人类社会都有其卓越的贡献,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立下了经典的思想丰碑。

关键词:生态问题;忧郁经济学家;乐观经济学家

一、对生态问题的不同预期是大师之争的焦点

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从来都是经济学家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如果把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进行分类,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可称为忧郁的经济学家;另一类可称为乐观的经济学家。虽然他们探索的是同一个问题,但他们所持的观点却是截然相反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问题上,如果说古典经济学大师马尔萨斯和李嘉图是忧郁经济学派的代表,那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舒尔茨则是乐观经济学派的代表,如果把他们不同时期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则足以引发一场生态文明的大师之争。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问题,马尔萨斯的态度可谓是忧心忡忡,马尔萨斯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会不断增加,并且人口会按几何级数增长;相对人口而言,土地会相对稀缺,而依附土地生长的粮食的供给却只能按算术级数增加,所以,人口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会愈加突出。此时马尔萨斯实际上已经意识到并提出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问题。强调人口数量要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不能超出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否则就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马尔萨斯对人口、资源、环境的这种忧患意识和预见能力,对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说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问题,忧心忡忡的还有另一位经济学大师李嘉图。关于经济增长的前景的预见,李嘉图认为,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必然带来劳动力报酬的递增,但是,随着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的锐减,对劳动的需求必然减少,资本积累率必然下降,因此,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报酬率递减,其递减速度将会超出从工业生产中获取的报酬递增的速度,经济增长会由于资源的减少而放缓。这样有着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的李嘉图又从土地这一基本资源的视角,敲响了人类生态文明的警钟。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关于人类生态问题的这种惊人的预见能力,在生态问题尚不突出的当时,自然会引起不同的见解,并使得汤姆斯•卡拉尔似乎有理由把经济学称为“忧郁的科学”。对于这一讥讽意义上的冠名,马尔萨斯既不否认也不回避,而是直言不讳地阐释道:“我对人类生活的看法有忧郁的色调,但我认为,我绘出这种暗淡的色彩,完全是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色彩,而不是因为我的眼光有偏见,或我生来性情忧郁”[1]2。为了进一步阐明他的观点,在《人口原理》中他又以惊人的预见明确指出:“仅仅废除那些鼓励人口增长的制度和机构是不够的,我们同时还应该努力纠正那些在社会上起着甚至更大影响的种种有势力的意见”[2]501。没出马尔萨斯的预料,一个世纪之后,一个在社会上起着更大影响的有势力的意见果然出现了。其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经济学大师舒尔茨教授。当时大师马尔萨斯虽早已作古,但正如人们所戏言的那样,“马尔萨斯早已死了,已经去见上帝去了;但是并不安分守己,他至今尚未长眠,他的幽灵仍在到处游荡”[3]10。因此,他的遗著、思想和预见用来应对这场生态文明的跨世纪争论仍然是游刃有余的。生态文明大师之争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在这场争论之前他们都早已经历过与此有关的带有热身和预演性质的激烈争论。如果说这场有关生态文明的大师之争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大师之争,那么在此之前他们都进行过近在咫尺短兵相接的“父子之争”、“师生之争”;如果说古典经济学大师马尔萨斯在影响生态文明的人口问题上是忧郁的经济学家,他的父亲丹尼叶尔•马尔萨斯则是一位堪称乐观的经济学家;如果说经济学大师舒尔茨是乐观的经济学家,他的老师爱德华•罗斯则是倾向于忧郁的经济学家。这一切完全可以由大师们自己出场来讲清事情的原委。马尔萨斯在他《人口论》的著者序中写道:“有一次,同一个朋友,谈到葛德文氏《一个研究者论教育、道德和文学》书中的贪欲和浪费论,这便是这篇论文的起源。”[4]8马尔萨斯在这里所说的朋友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丹尼叶尔•马尔萨斯,从马尔萨斯对他父亲的称谓上也可以看出他的大师风范———学术上的争论不讲亲情,观点上的见仁见智仍不失为“朋友”。老马尔萨斯是一位毕业于牛津大学,作为休谟、卢梭朋友,乐观地深信人类能达到理想国的一位绅士,他深受感动地阅读了葛德文的著作并高兴地把这本思想激进的“好书”推荐給儿子去看。不料儿子看过之后,却不以为然,并因不赞成书中的观点,而双眉紧锁。从此,这对父子由于思想分歧,常常在共进早餐时,一边吃饭一边辩论。对人类未来的发展,父亲是个乐观派,他坚信人类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社会上过剩人口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与之相反儿子却是一个悲观派,认为人类社会的人满为患是难以消除的。观点上的仁山智海使父子辩论的结果,总是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不欢而散。马尔萨斯出于礼貌上对父亲的尊重,认为“与其谈话,莫如写在纸上更能把自己的思想向对方表达的明确些”,以免争得面红耳赤而互相都感到难堪。于是他以自己32岁的横溢才华,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他的《人口论》,也正是这场父与子的争论使马尔萨斯为世界贡献了一本传世之作———先后出了7版的《人口论》。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在同一个问题上,舒尔茨在与李嘉图马尔萨斯的大师之争之前,就同一个问题也曾进行过一场同他大学老师的“师生之争”。关于这一问题舒尔茨在其《人力投资》一书第二章中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研究生时代的一件事,差不多使我对人口问题失去兴趣,那是爱德华•罗斯教授的著作《仅有立足之地》出版的那天,他和我们研究生班同学会面时迟到了。我和一位日本学生在黑板上演算着这样的问题:如果全世界人口挤在一起站在地面上,将需要地球的多大面积。计算表明,威斯康星大学所在的丹尼县的一小部分就足够了。罗斯教授恰好在这时赶到了。看到我们的演算结果,他非常不高兴。从此我便选择了经济学。”[5]15从舒尔茨的这段记述我们不难看到这是一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争论,正如马尔萨斯和他父亲的那场“父子之争”为世界带来了一部传世之作即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舒尔茨和罗斯教授的这场“师生之争”,则为世界推出了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大师,不同观点的争论、碰撞所激起的思想火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但无论是马尔萨斯所进行“父子之争”还是舒尔茨所进行的“师生之争”,以及后来他们彼此之间进行的大师之争,对生态问题的不同预期都是他们争论的焦点。

二、敬畏还是征服自然是大师之争的主要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是敬畏自然还是征服自然,这是大师之争的主要内容。舒尔茨和马尔萨斯及李嘉图关于生态问题的这场大师之争,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从舒尔茨《人力投资》一书的问世开始的,《人力投资》一书是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作,也是集中反映了乐观派经济学家在生态文明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它对于今天身处生态环境恶化的人类社会,痛定思痛地回顾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方面所走过的弯路,应该说是一篇难得的经济学方面的文献。舒尔茨在《人力投资》一书中,针对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问题所抱有的忧虑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批评,在该书中,舒尔茨把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忧郁经济学家的观点概括为“自然地球观”,把乐观经济学家的观点概括为“社会经济观”,从而拉开了这场论战的序幕。为了阐明其“社会经济观”的思想,舒尔茨认为,“知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从而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5]18。并且舒尔茨在该书的前言中开宗明义亮明观点写道:“人们对食物、能源、空间和地球上其它物质财富抱有很多忧虑。这种忧虑并不新鲜。对主要是根据地球物质生产力下降的评价而做出的预见,我是拒绝接受的。因为正确的评价必须考虑人类应付地球上物质财富变化的能力。全世界人民的后天能力的提高,实用知识的进步,是未来经济生产率及其对人的福利贡献的关键所在。”[5]10生态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舒尔茨的文章从一开始就直奔主题,以他的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提出了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经济发展问题的具体构思,这对人类社会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发展意义。但舒尔茨作为乐观的经济学家,对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生态忧患意识的某些过度否定和批判,又可以使我们看到人的后天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进步,使人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确实有盲目乐观的倾向。舒尔茨对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这些忧郁经济学家进行论战乃至批判的最重要的出发点和依据,就是通过人的后天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从而使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无往不胜和一路凯歌。但应该看到,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舒尔茨这一观点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都带有很大片面性。尚古时期,人类是崇敬和畏惧大自然的。我们的先哲们最早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等哲学经济学思想,这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明显地起到了一种指导和引路的作用。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的实践能力空前增强了,征服自然的手段似乎无所不能,无顶可级,成为征服自然的强者,汲取大自然的营养满足人类的生存。实现证明,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可能会引发一些始料不及的负面后果。而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认识的局限性往往使人只看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即时福利的一面,而忽视甚至是不愿意揭示科学技术有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潜在危险的一面。实际上,科学技术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科学技术本身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实践的滞后性,也包含着不确定的潜在风险。我们不应片面地过高估计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改善能力,现代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所以把人类社会变成一种风险社会,原因之一有工业文明对科学技术过度的依赖与崇拜,在某些方面,科学技术恰恰就是人类风险社会的始作俑者。科学不是万能的,有一利必有一弊,这就是科学技术的二重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确实帮助人类解决了许多困难,另一方面,也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生态文明的危机,最大限度地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且,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还远没有达到使科学技术能完全兴利除弊的效果。例如,《寂静的春天》一书的作者卡逊,用鲜活的语言阐述了人类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本身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不难推断,人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技术来入侵生物圈,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摧毁了人类明天的生活基础。虽然人类越来越重视生态问题。并且,完善了环保法律和问责机制。但是,距离人口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目标,这只是迈出的一小步。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认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问题,我们面临的生态危机将不会消失。正是从这一点看,舒尔茨《人力投资》一书,无论是对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理论观点的评价,还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预期,都有其不足和片面性。《人力投资》第一章的“贫困经济学”可以说是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最为精华部分。他之所以要以“贫困经济学”为题,是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贫困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贫困经济学”所体现的经济学“经邦济民”的学科特点,但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不能为了“贫困经济学”而使经济学自身走向贫困,即在研究方法上,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为了“改善穷人的收入和福利”而不注意“空间、能源和耕地”等自然条件,特别是在“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知识进步”的条件下,这种倾向就更危险。

三、推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师争论的目的

1.李嘉图的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李嘉图的观察,“地主为了在租约有效期内获得尽可能多利益,对租约土地只耕不养,只作不息,以至于土地缺乏养分,日益贫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能逐年下降”[6]52。由此,李嘉图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即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价李嘉图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意义呢?保护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前提条件,也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人类赖以生存和仰仗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土地和水。因此,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的生态是人类的使命,任何的减少和破坏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都将使人类生存难以为继。从可持续的角度审视发展,我们要的是生态的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摒弃由于人类的急功近利而引发自然资源的逆持续。2.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可预见性并不能取代经济资源有限性的事实。作为乐观经济学派的代表舒尔茨针对李嘉图的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提出具有预见性的论断,他认为,人类智慧和科技的进步,足以弥补土地资源收益递减而带来的损失。如舒尔茨在《人力投资》一书中指出:“人类有能力和智慧减少其对耕地、传统农业和日益减少的能源的依赖,降低为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生产的食物的实际成本。通过研究,我们发明了耕地的替代物,这是李嘉图不能预期的”[5]3。但是,历史的长河印证了李嘉图的这一规律,也印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的不可预见性并不能取代经济资源有限性的事实:人类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一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起,使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虽然促进了粮食增产,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土地的“白色污染”。另一方面,一切办法想尽之后,为了生活所必须的粮食,人们的触角伸向森林植被,烧林、开荒、放牧,以获得人类的繁衍生息。3.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途径恰恰是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和技术的结合。实践证明当今世界生态恶化的状况比李嘉图当年预想的要严重得多,而李嘉图的一些预见和对后来生态环境恶化的估计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恰恰就在于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没有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些科技进步的因素完全考虑到其中。这一问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才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批判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借助化学家李比希的研究成果,从生态文明角度分析了工业进步和农业发展的关系,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7]552-553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因此,必然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途径恰恰是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和技术的结合。这样马克思就由浅入深鞭辟入里地揭示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进步给以土地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影响。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我们评判大师们这场论争的主要依据。我们如何评判大师们这场争论呢?马尔萨斯在其《人口原理》第二版中所提出的一条原则对我们是不无启发意义的,这就是“哲学上一条公认的真理是,正确的理论要由实验来加以证明”[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我们评判大师们这场论争的主要依据。现实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已经验证:马尔萨斯的假设,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是经常发生、并且已经变成了残酷的现实。即一旦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的速度超过食物产出增长速度,贫穷、饥荒和战乱就会接踵而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9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指出,粮食、营养安全和接受良好的教育是过上体面生活的基础。由于粮食价格的动荡、世界经济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和武装冲突等因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无法获得生活所需要的粮食。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救济世界饥饿组织和关爱世界组织联合的《2014年全球饥饿指数(GHI)》,显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饥饿水平降低的同时,全球仍有20亿人口受到隐性饥饿的危害。国际社会必须确保将消除所有形式的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的共同目标和明确的问责机制纳入2015后发展议程。在我们这个星球人口达到70亿人口的当天,全球都在产房外为“70亿宝宝”诞生而举行庆祝活动来纪念此日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却表示不准备拥抱“70亿宝宝”。因为,宝宝出生在一个矛盾的世界里,一个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肚子的世界。生态文明的大师之争,集中反映在涉及到生态文明的经济学文献中,它客观真实地记录着经济学大师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程度和认识过程。忧郁的经济学家和乐观的经济学家,“自然地球观”和“社会经济观”,经济学家不同理论观点论战说明了,每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对人类社会都有其卓越的贡献,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立下了经典的思想风碑

参考文献:

[1][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朱泱,胡企林,朱和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子萁,南宇,惟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王声多.马尔萨斯人口论述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

[4][英]马尔萨斯.人口论[M].郭大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投资[M].贾湛,施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6][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郭大力,王亚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郭桂萍 谢西庆 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