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廊坊市地方病的防治健康教育评价

廊坊市地方病的防治健康教育评价

摘要:目的评估廊坊市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促进全市地方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在病区开展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小学生、家庭主妇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进行基线调查和干预效果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共调查1197人,其中小学生615人、家庭主妇582人。小学生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结果分别为70.2%、68.6%,健康教育干预后分别为92.5%、9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87、212.475,P<0.01);家庭主妇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结果分别为72.7%、71.5%,健康教育干预后分别为93.1%、93.8%,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36、155.465,P<0.01)。结论廊坊市开展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显著,今后应加大地方病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以巩固和提高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效。

关键词:地方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

地方病指局限在某些地域发生的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等是我国内陆存在的主要地方病。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缺乏碘造成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一组地方病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缺碘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最为严重的是导致脑发育迟滞,降低人口智力素质。氟中毒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机体的多器官、多系统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对骨骼系统损害尤为严重,可造成氟斑牙、氟骨症等。地方病既严重危害病区人群身体健康,又严重制约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1-3]。碘缺乏病、饮水型氟中毒是廊坊市两种主要的地方病。健康教育是通过传播、教育和干预手段帮助教育对象获得健康相关知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价值观,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人群健康[4]。地方病区人群是否树立良好的防病意识、能否严格贯彻防病行为,直接关系到食盐加碘、改水降氟等地方病防治措施的效果。为明确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地方病防治工作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廊坊市深入开展,笔者2016年进行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地方病防治中的干预效果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地区根据历史监测资料在廊坊市全市选择病情严重的3个碘缺乏病县(区)三河市、霸州市、大城县,3个饮水型氟中毒县(区)广阳区、文安县、香河县,每个县一般按病种选取3个乡(镇)。1.2健康教育方式选取上述乡(镇)中心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学校设置健康教育课程,配置专职教师讲授;从上述每个乡(镇)选取1~3个村的家庭主妇开展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组织1~2次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讲座由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实施;此外,通过展牌、宣传画、标语、防治知识手册及折页等多种形式,利用宣传日、集会等向病区人群宣传地方病防治知识。1.3问卷调查及对象分别从每所小学随机抽取五年级1~2个班的30~60名学生,从开展农村健康教育的村随机抽取15~30名家庭主妇,可根据学校学生、家庭主妇实际数量酌情增减,同时抽取5名干部,在健康教育活动之前进行基线问卷调查,之后进行干预效果评价问卷调查,每个问卷设3道题。1.4统计分析分类汇总两种地方病病区学生、家庭主妇在健康教育前后的答题正确、错误数据,计算知晓率;使用SPSS13.0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调查乡(镇)、村、小学生、家庭主妇数量最终开展调查工作的碘缺乏病区、饮水型氟中毒病区乡(镇)各9个;每种地方病调查村数、小学生人数、家庭主妇数2.2基线调查碘缺乏病区、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基线调查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0.2%、68.6%;家庭主妇知晓率分别为72.7%、71.5%,可见小学生和家庭主妇对两种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基本都在70%左右。2.3效果评价调查碘缺乏病区、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效果评价调查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2.5%、95.3%;家庭主妇知晓率分别为93.1%、93.8%(见表2、表3),小学生和家庭主妇对两种地方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健康教育活动前都有了明显增长,都达到90%以上。2.4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小学生在健康教育活动后较活动前对碘缺乏病、饮水型氟中毒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87、212.475,P<0.01);家庭主妇在健康教育活动后较活动前对碘缺乏病、饮水型氟中毒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经χ2检验,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36、155.465,P<0.01)。表明健康教育效果明显,健康教育活动对提高病区小学生和家庭主妇对地方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讨论

食盐加碘、改水降氟等措施对防治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对提高病区人群健康水平和素质、发展病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5-7]。但在一些地方病区,私盐泛滥、井水降氟装置闲置,部分群众食用私盐、饮用高氟水等现象仍是屡见不鲜,凸显了针对病区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培养学生有益于个人、社会和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儿童青少年阶段是个人健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学开始健康教育,将为其成年以后拥有健康的身心奠定基础[8]。育龄妇女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至关重要,因为她们可直接影响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信念的建立和健康生活行为的形成[9]。因此,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效果研究,以小学生和家庭主妇为对象较为合适。基线调查显示,病区小学生和家庭主妇对两种地方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都低于80%,说明部分病区人群对地方病防治知识掌握还明显不够,病区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不足、效果还不够好。1993年国家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列为防治地方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多年来这项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实质性工作开展不够好,其中有许多原因:专项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素质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基层尤其突出;大众传媒宣传有待提高;群众参与不够,实际效果有限;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这些问题都有待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加以解决。此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防治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未能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并得到足够重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本研究发现,病区小学生和家庭主妇对两种地方病知识的知晓率在健康教育活动后显著提高,均由之前不足80%提高到90%以上,健康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显然,健康教育对增长病区人群的防病知识、培养其良好的防病习惯和生活行为有显明的积极作用,这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相似[10-14]。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有利于打造身心更加健康的群体,而只需支付较少的健康服务费用和社会福利支持,并能从根本上防止国家、社会、家庭在未来更大的健康损失和更高的经济代价,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5]。可见,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还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地方病防治措施,可有效增加病区人群防病意识[6],因此应大力在地方病病区推广普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加强地方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政府要加大投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其素质,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长期坚持抓好这项工作;此外,要始终把取得实际效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抓住重点人群,牢牢做好小学生和家庭主妇的健康教育;二、采取因地制宜的教育方式,应当根据目标人群的年龄、文化层次、性格特点,选择趣味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恰当教育方式;三、在认知水平上,要强化态度、信念和行为转变这个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7];四、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健康教育不能走形式、照本宣科,要注意施教者与群众的互动,激发群众的兴趣和参与教育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孙殿军.中国地方病防治六十余年经验之解析[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3,32(6):595-598.

[2]刘守军.我国碘缺乏病防治研究的成就与展望[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0,31(4):207-210.

[3]孙殿军,高彦辉.我国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3,32(2):119-120.

[4]罗万云.重庆市城区居民及近郊农民健康知识和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5):259-367.

[5]黄敬亨,乔磊,李东方,等.重振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必由之路[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0):784-786.

[6]郭玉熹,李加国,王安伟,等.2012-2014年云南省地方病健康教育项目效果评价[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6,37(3):234-236.

[7]曹永琴,王燕玲,窦瑜贵,等.2010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碘缺乏病知行信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26-29.

[8]石文惠,史平,马兰艳,等.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0):744-755.

[9]吴予菁,辛梅.妇女在家庭健康中的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8):531.

[10]黄河秋.信阳市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项目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75-76.

[11]王斌,杨海霞,王旭霞,等.甘肃省碘缺乏病重病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18-420.

[12]时学花,陈伟,靳玲,等.2007-2011年度西安市碘缺乏病健康教育项目干预效果评价[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4,33(4):450-454.

[13]杨娟,刘军,廖敏,等.2009年广西地方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应用预防医学,2009,15(6):375-376.

[14]刘洋,李小烽,岳义田,等.2010年河南省地方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3,32(1):104-108.

作者:乔小艳 刘旭 苏欣 张丽云 乔立军 翟晓燕 张杰 单位:廊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大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