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一、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节约自强的美国家庭教育

许多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将会不再负担其生活费,他们会注重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才能够尽快使孩子获得自食其力的本领。这些美国家庭教育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偿工作,以便于将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氛围,那里的孩子们也随之崇尚自己挣自己花。而美国社会相对宽厚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令父母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们不需要过于向孩子施加奋斗的压力,而是让他们能随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人是美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们会鼓舞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根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拿零用钱的,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获得零用钱,大约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十分紧巴巴。他家账本扉页上记录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分花销的来龙去脉,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更少。洛克菲勒解释说,“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这句蕴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话,就像他的财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磨练吃苦的英国家庭教育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恪守传统,他们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即严谨而且爱独居,为了自己获得独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劳来换取理想生活。英国的青少年,从小就体验送报、打工等劳动的辛苦,这本身就是磨炼吃苦精神的绝佳途径。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撒娇,赖床时要父母三请四催说尽好话,英国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而言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这样对待孩子太过于冷血残忍。英国的教育理念受其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加之英国属于发达国家,社会制度相对健全,社会福利较丰厚,这也减轻了国内人民不少负担。对于他们而言,受教育成为了选择之一而非必由之路。他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方向。从英国国内市场看,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更宽泛,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专业技术在英国是非常实用的香饽饽。所以英国的家长们不局限于要求孩子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独立负担其生活,顺利在社会中立足。

(三)有偿劳动的德国家庭教育

在世界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中,他们谨慎守时,纪律严明。德国属于发达国家,经济条件远远超过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德国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的方式是:定期发钱,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再做修改。假设孩子需预支某些“必需品”用钱时,家长一般不会轻易同意,他们注重从小让孩子养成节约意识。而且,零用钱不可作为奖励的筹码,目的只是让孩子明白,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对孩子的零用钱,德国的家长比较严苛,如果需要孩子做家务,会以有偿劳动的方式给予孩子相应的报酬。比如在一个德国当地家庭里面,三个孩子都在上小学,而他们各自在家里有明确的分工,12岁的姐姐可以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焙出各类香甜味美的点心;10岁的哥哥会利用周末的闲暇时间,帮助家里除杂草、浇花、打扫干净庭院;而8岁的小妹妹能利用简单材料编织五彩斑斓的精美茶杯垫。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都能够得到小小的回报---一笔零用钱,而这些做事的能力也明显是从小得到了锻炼的结果。这个事例并不是极个别的现象,在西方社会里,中小学生兼职送报纸赚零用钱的例子比比皆是。据德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德送报纸的少年人数约50万。西方国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概括为放手但不放任,他们希望孩子从小能明白金钱要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

(四)轻松主动的法国家庭教育

法国是浪漫之都,那里的人们精力充沛,爱度假、热爱新鲜美好的事物,这鲜明的文化性格特征也与不同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地理位置等一系列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比如小孩子缺乏时间观念,不明白如何统筹安排,往往让家长烦恼,一位法国家长布朗先生的对策是:领着孩子去倾听时间的声音。他把孩子领到园林里,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孩子说:“看到了太阳、树林、松鼠,还有绿草……”布朗提议:“那么,我们闭上眼睛,看看能听到什么?”孩子闭上眼睛努力地听,过了一会儿说:“我听到了风声、树枝和树叶发出的响声、松鼠在树上的跳跃声、鸟叫声、远处依稀的人声和车声……”“还有么?”布朗继续问。孩子想了半天,怎么也回答不上来。布朗揭晓了谜底:“你仔细听听,难道没有听见‘时间的声音吗’?时间的印记刻在人的脸上、身体上、花草树木上、大地山峦上、日月星辰上……仔细倾听,你可以从世间万物中,听到时间在流逝和迈进的声音呢!”在法国这个浪漫之都,他们崇尚自由与美好,善于在幽默中教会孩子礼仪,在浪漫中让孩子懂得惜时。

二、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弊端

(一)家庭教育观念方面

1.重智育轻德育

很多家长只是督促子女好好学习,同时也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责任。在中国多数家长眼中,孩子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资本,当然这可能与国内的经济状况有关,社会福利相较西方发达国家更微薄,于是很多时候家长内心充满危机感,加之观念的陈旧,他们会认为只有孩子出人头地,自己的晚年兴许才有保障,而孩子出息的途径唯有好好读书,拥有过硬的学历、文凭。父母会本着一种“我是为了你好”的责任感去给孩子在求学路上施加压力,这种无形的保护其实限制了孩子本身可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一个孩子更快速接受社会、适应不同条件的能力。长久以此循环,家长容易忽视孩子个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重要性,把教育理解为单一的智育,把家庭教育缩减为为纯智育,又把智育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

2.重身体轻心理

完整的健康意义应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周全,孩子没病没痛就是健康。其实那只是片面的注重了生理健康,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情绪氛围、家长自身素质还是家庭教养方式等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味强求孩子服从,成人后的孩子容易胆小懦弱;一味对孩子溺爱,那就如同教育领域的一场水灾,容易使人骄纵懒惰。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足,使家长重视身体强壮,而忽视心理建康。

3.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不少家长片面的认定教育只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所在意的只有孩子的分数,仅仅凭孩子的分数来作为衡量学校和老师的标准,这根本就是缺乏家庭教育自觉的表现。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其实能起到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家庭才是培养孩子的第一片土壤。如果不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无法较好地发挥其重大功能,学校教育也会遇到阻碍,孩子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二)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

有调查资料表明,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善于掌握特别是不能采用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情况也是经常的和多见的。

1.家长强加自己意愿

美国华人即使身处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却保留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模式。据一位华人同胞介绍,当时自己居住的莱城属于美国的普通小城市,那里的华人家庭,几乎每家每户都送孩子去上钢琴课,除了买钢琴大概花费4000到5000美元,每周还要定期送孩子去私人钢琴教师那里上课。这里学弹钢琴一般收费是10元到30元不等每小时。当地五月份一场钢琴汇报演出,17名表演者里面中国孩子就占了6个。不置可否即使身处西方世界,已经习惯国内激烈竞争背景下的华人家长们,从小对孩子的要求和期许比较高,这无形中给了孩子不小的压力。在国内某综艺节目中,三个家庭一起参与游戏,当被主持人问到最讨厌做的事情是什么?三个孩子竟然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学习。

2.关心范围超标

在中国有这样一幅场景极为常见,开学时节,总可以见到数量几乎不亚于学生的家长们开着车或大包小包地帮孩子们拖行李的场景,这些画面即使是到了大学也屡见不鲜。在很多中国家长眼中,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念书,至于生活琐事他们愿意为孩子分担,给他们纯粹良好学习环境。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细心呵护、关怀备至的确也用心良苦,不过这种衣食住行一条龙包干的方式其实对于孩子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是无益的。过于缺乏生活的磨练,从小即使不是养尊处优,也颇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之意。脱离父母的照顾对已经习惯依赖家庭生活的子女来说,面对困难和承担责任时容易选择逃避。作为外在因素,环境对人的成长过程影响却举足轻重。

三、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优势分析,结合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此可以得出两大方面的启示。

(一)家庭教育内容综合化

1.重视综合素质教育

中国家长们容易把教育目标单一化,即智力教育,那些非智力因素方面,鲜少用心挖掘,孩子的身心健康其实与智力教育同等教育,绝不单单是文化知识教育就足够。从科学角度而言,智力教育应作为家庭教育的中心轴,结合身体素质、人品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为综合一体的全方位的综合性教育。此外,知识教育不能只是局限在文化领域,文化知识固然重要,可是知识在累加的过程中却不一定是智力的开发。智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人们为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这些过程中表现的能力才是智力,包括思维、记忆、想象力、观察力等,这各个智力要素间相互制约联系,一次来统一发挥个人的智慧作用。总而言之,科学的智力教育是需要综合化、全面化的教育。

2.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

现在社会中,科技的高速运转已经把培养能力的必要性提升至比传授文化知识更加重要的地位。就家庭教育这一块而言,要求家长们不但要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职责,而且要对其进行培养训练,即将“干粮”配上“猎枪”。传统的知识教授需要改变,能力是综合的概念,它包含了个人要独立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的智力、心理和体力这些方面的总和。这各个方面的因素就如同一部机器的几大最主要硬件,相互之间配合协调,方能使机器得到最佳的运转,也就是说他们共同影响了一个人能力的发展水平。

3.强调思考与创新的力量

美国曾经将中国父母视为“尿布型父母”,从字面理解即对于子女的生活一手包办的父母。许多的中国父母们所作所为会远远超过自己职责所需,而往往忽略其实有许多责任应该是由子女自己承担起来的,比如生活自理、学习上独立思考等等。更甚者,大多数中国家长们在子女成人后,也会继续在生活中呵护他们。其实这是父母下意识的责任心超重,而另一方面就导致了子女责任心失重。父母其实应该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是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的,而且在意识里也应该放手让他们得到锻炼。给予他们去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机会,孩子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也在此前提下才有机会提升。如果总是为孩子铺好路,一遇到难题父母就帮着解决,最终在父母也没有照拂到的困难下,孩子就会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家长观念更新

即要平等对待子女,与其相互尊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重视子女学习情况,更要以感情灌溉,给予关心的同时也要给予信任和自由。

1.平等对待

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不仅要抚养,还需要教育。许多家长会主动承担起赚钱养育子女的责任,但是同时希望子女可以以尊重和顺从自己来作为回报。可是这并不能与唯命是从等同起来,家长应该适当改变自己的观念,明白对待子女需要平等交流,以民主的方式相处。

2.互相尊重

尊重是相互的,家长若希望得到子女的尊重也应当对子女相应尊重。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其言听计从而不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呵斥来结束对话,这样家庭长大的子女通常会逐渐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3.晓之以情

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不但需要给予物质上支撑,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关怀。而中国的家长却不经意间忽略了子女情感上的缺失,渐渐与子女间交流得越来越少,信任感变的薄弱。长此以往,家长和子女之间的相处模式产生了隔阂,双方再遇到袒露情感需要时就显得尴尬。

4.给予自由

家长容易在子女大学前的学习阶段进行严格的管理,其实这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子女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完成学习上的任务,而其次心态应该端正,学习靠主动靠学生自己,而不是以严加限制就可以提高成绩。不同的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要善于发现自己子女的特点而不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高分。

四、结语

不置可否,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国内,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不会完全一致,但本文所探讨的是在不同环境下的家长所作出的大部分符合其实际情况的相似行为。总而言之,国内家长无论是受传统观念或者经济、社会的影响,相较于西方人而言,在生活中更加娇惯自己的子女,而在学习上又过于施加压力和自己的意愿。我们并不是要纯粹生搬硬套西方的教育方式,而是要通过分析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给予其家庭教育理念的促进作用。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借鉴西方家庭教育的优势,认识并重视起自身的不足,看到他们在帮助子女从家庭走向社会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对于我国家庭教育的思考与研究无疑有很大的启发。

本文作者:曾思敏、聂庆璞 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