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发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发

摘要: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从社会角度分析了个体发展,强调人生而自卑,需要通过追求优越来克服自卑达到个人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生活风格、社会兴趣以及创造性自我的发展程度等都会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阿德勒认为家庭作为个体最先接触的社会结构,对个体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会对儿童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养育方式的科学与否就尤为重要。

关键字: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家庭教育

一、引言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阿德勒幼时遭受脊椎病、肺炎的病痛折磨,并因此差点丧命,这些经历使阿德勒决心成为一名医生。1895年,年仅25岁的阿德勒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从事了短暂的临床医学工作之后,他毅然成为一名精神科医师。1900年阿德勒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迈进了人性认识的大门,但因见解不合最终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办了个体心理学会,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相关理论。阿德勒承认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更强调能动性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创造性自我更是对弗洛伊德“人是本能的动物”的根本否定和挑战。另外个体心理学中的追求卓越、社会兴趣等思想更是有力抨击了泛性论思想,为科学认识人性,促进人类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一)人格的统一性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并且他也是早期为数不多能够认识到人格统一性的心理学家。他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专门讨论了人格的同一性问题,指出“儿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最为重要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阿德勒不仅重视人格生物性方面的内容,更重视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与行为相伴的生活背景。在遗传与环境两方面为人格的发展架起了桥梁,将人们从弗洛伊德强调生物性的力比多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泥涝中解救出来,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克服自卑,追求优越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对人格动力的解释,他认为个体在出生后的最初阶段由于自身的无力、无知、无能,只能依靠父母的养育来获得发展,因而产生最初的自卑。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没能很好地满足孩子克服自卑感而产生的需要,即阿德勒所说的补偿时,儿童就会在不断累积的自卑感基础上产生自卑情结。相反如果婴幼儿超越自卑感的需求得到满足,补偿机制能够运转良好,孩子就能克服自卑产生优越,获得生长和发展的自信。另外,如果补偿过度则会使儿童陷入溺爱而不愿意面对成长所带来的挑战和痛苦。阿德勒认为缺乏补偿和过度补偿都不利于儿童克服自卑,追求优越。另外,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性格行为特征等因素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自卑情结的形成。

(三)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是阿德勒针对个体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方式的定义,是个体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方法系统。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风格早在他/她四五岁的时候就形成了,它决定了一个人适应生活中的困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体现在职业、社会和爱情三方面。阿德勒将生活风格划分为统治支配型(rulingdominanttype)、索取型(gettinglearningtype)、回避型(avoidingtype)和社会利益型(socialusefultype),它们分别取决于社会兴趣和活动度,前者指个体对他人的关心程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情况;后者是个体处理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总能量。

(四)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决定个人生活风格的重要方面,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中环境对个体发展和完善产生影响的重要媒介,可以说外部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社会兴趣而起作用。社会兴趣是指个体觉知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份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它既是满足个体组建发展的社会性需要的重要动力和指向,也是个体摆脱自卑感与孤独感的重要方式。个体社会兴趣的发展状况是个体心理学派衡量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它主要体现在个人三大生活即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及爱情婚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果这三大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个体的社会兴趣发展就较好,个体与社会能够和谐共处,心理健康程度较高。反之,则不然。在儿童的教育中,学校和家庭是他们所接触的两大主要社会单位,是社会刺激的主要来源和兴趣形成的主要依托。阿德勒认为个体只有在外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个体的性格心理特征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外显性体现,这个新的外部环境就是个体的准备性测试的最佳环境。准备性测试是指对个体性格发展状况进行检测。学校是儿童准备性测试的最佳环境,抚养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儿童在学校出现的新行为和新情绪来把握其性格发展状况,正如阿德勒所说“儿童性格的局限就会在这种转变期清晰地显现出来,就像一张相片的底片被放进冲洗液而显现出图像一样。”

(五)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是阿德勒晚年提出的理论,备受其他学者推崇,它强调个体自身对生活的看法在个体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即我们所说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使人格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独特性,它与生活风格不同,不是为了达成目标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发挥人格的创造性,获取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独一无二的完整的“我”,是对生活风格的发展和升华。在创造性自我中最引人瞩目的观点是“自我弹性”,它代表着个体为适应环境而调整自我控制的程度的能力,自我弹性越好的人越能适应环境,达到自我与环境的平衡。Block和Kremen就指出自我弹性良好的人“能够尽可能地被自我所控制,同时能够必要地控制好自我”,这也是个体心理学理论中人格成熟度高的标志。

三、阿德勒的理论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阿德勒认为对个体成熟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母亲,母亲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基础,母子关系是个体社会关系的萌芽和雏形,当然与母亲紧密相连的父亲以及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氛围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阿德勒的理论对现代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父母:做孩子的有心人,帮助婴幼儿成长

阿德勒认为孩子与母亲的接触和母子关系的发展是个体将来与他人关系发展的基础。如果母亲对孩子进行积极关注,儿童就倾向于形成社会兴趣,而母亲将孩子束缚在自己身边或者置之不理,则会使其形成较低的社会兴趣。孩子与母亲的早期交往会影响孩子今后待人接物的健康和坦诚程度。父母对孩子的不恰当教养态度,即溺爱和忽视都会使孩子人格发展出现缺陷,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因此在个体漫长的成熟期中,尤其是个体幼年的养育,母亲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爱,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和生理需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以便形成信任、自信、自主等品质,促进其独立性的不断发展,但也不能过度溺爱,将孩子囿于狭窄的母子关系之中,限制其社会性的发展。另外,父亲不能过于严厉,阿德勒在一个案例分析中就提到,父亲过于严厉地惩罚孩子非但不能减少孩子的不恰当行为,反而会强化孩子的无力感,使孩子形成自卑情结,或者为了引起关注,重复或形成新的不恰当行为。另外父母养育观念和方式的不一致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困惑,不利于孩子人格统一性的形成。因此,父母应该在职业、社交和爱情三方面显示出积极一致生活风格,通过和谐的夫妻关系、社会关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对工作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向孩子传递正能量,为他们树立榜样,培养其社会兴趣和勇气,帮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社会利益型的生活风格和强大的创造性自我。

(二)隔代教育:与时俱进,宠爱适度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三代同堂已成为主要的家庭形态,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单单是父母的事情,也是祖辈们的事情,有些家庭甚至是两对祖辈父母和爸妈一起养育一个孩子,形成“六对一”的养育模式。在对孩子的养育中,老年人许多落后的养育观念和方式给家庭教育带来问题,尤其是老年人的溺爱使许多孩子变成依赖性极强、独立性超差的“小公主”、“小皇帝”,社会兴趣得不到有益的发展,无法建立起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生活风格,在上学初期的准备性测试中失败,阻碍孩子适应学校环境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在隔代教育中,老年人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不过度溺爱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另外,不溺爱不代表绝对的严苛,老年人必定对孙辈充满疼爱,只要把握好度,明白爱不只是片面的满足,还包括恰当的拒绝,学会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表达爱,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老年人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榜样。

(三)多孩家庭:注重培养长子/女的榜样作用

阿德勒曾在其著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大篇幅地讨论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对其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重点讨论了对长子和幺子人格形成的影响,他认为长子作为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曾经享受过独有的宠爱和至高的权位,他们“通常性格保守,相信权利,崇奉规则和法律”;幺子作为家中最小最弱的孩子,最受宠,同时为了克服自卑,他/她往往会加倍努力。当然也可能会有具有截然相反人格特质的长子和幺子,因其不具有代表性,在此就不予讨论。因此阿德勒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确定一个孩子在家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只有了解了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才能完全地了解他”,阿德勒的这种思想对当前逐渐放开二胎生育的中国家庭教育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家庭对孩子的养育重点已逐渐从吃饱穿暖的“养”转向如何更科学地“育”方面,根据阿德勒的思想我们可以明白在多子教育的家庭中尤其要注意长子的人格培养,他不仅是其他子女人格形成的效仿榜样,也是保证子女关系和谐的关键,长子如果具有自信独立向上和爱的品质,其他子女也倾向于形成这样的品质,如果长子争强好胜或不思进取,其他孩子也会受其不良影响形成消极品质。此外,在对孩子竞争性成长的鼓励方面,父母的态度要平和一致,避免孩子因片面追求优越而忽视社会情感的发展,引发人际关系问题,这是阿德勒在多子教育中尤为强调的重要准则。

(四)家园互动:积极沟通,协调一致

阿德勒认为学校是家庭教育情况的显示器,家庭教育科学与否能直接反映在幼儿的学校表现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许多家长抱怨说孩子在家明明活泼好动,甚至调皮捣蛋,怎么一到学校就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其实这不是学校的问题,而有可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对他人缺乏信任,社会兴趣发展不足。阿德勒认为学校教育中,教师的第一要务是赢得孩子信任,然后鼓励和促进他们的勇气。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及时主动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不片面责备学校教育无方,而应反思是否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对孩子保护过度或者是过于忽视,尤其是现在独生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就习惯了颐指气使,到学校的大环境中不懂得谦让礼貌,不良的生活风格就使得他们在上学初的准备性测试中失败,反过来又强化了孩子对学校的恐惧和抵抗,使问题恶化。另外,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孩子到学校,教育就应该在学校中进行,殊不知,孩子初入学校很多事物都还很陌生,正是社会兴趣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孩子,认识到孩子的行为并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从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各种行为综合把握其人格发展情况,积极与老师沟通合作,帮助孩子建立充足的自信心、积极的生活风格、丰富的社会兴趣以及创造性的自我,促成其人格和谐统一,并不断超越自卑,追求优越。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7-79.第13页.

[2]许燕主编.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54.

[3]许燕主编.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57.

[4]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7-79.第88页.

[5]许燕主编,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55.

[6]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7-79.第77页.

[7]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7-79.第75页

[8]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7-79.

[9]许燕主编.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54.

[10]刘晓静.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山东教育,2002(Z3):24-25.

[11]奎亚波.浅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1):139-140.

[12]王婷婷.阿德勒人格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241-242.

[13]尚书.浅谈幼儿家庭教育——读《理解人性》有感[J].改革与开放,2010(14):148.

[14]冯芳.对当前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问题的思考——源自阿德勒教育思想的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08):45-48.

[15]张军.浅析阿德勒个人心理学及其对学校早期教育的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0):231-232.

[16]刘红.阿德勒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9-11+38.

[17]霍利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2008(08):60-62.

[18]冯芳,刘晶波.阿德勒社会性教育理论对我国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启示[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3):23-26.

[19]刘建君.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谈对幼儿的教育[J].幼儿教育,1998,02:8-9

作者:李运端 冯海英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