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际投资学的双语教学改革

国际投资学的双语教学改革

摘要:“国际投资学”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国际投资学”双语课程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发展、教学方法单一和双语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据此,文章提出教学改革设计以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为主要内容。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投资学”;教学改革

一、“国际投资学”课程的特点

国际投资活动兴起于20世纪初,进入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世界市场的融合,国际分工日益加深,跨国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中,跨国公司的国际运作、跨国经营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投资活动得到极大的促进和发展。国际投资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国际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产业资本的跨国流动,以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国际投资学”是国际经济学和投资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际间接投资和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包括国际股票投资、国际债券投资、国际衍生产品投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指国际投资主体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国际投资学”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理论,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投资环境,参与国际投资管理,了解国际投资运作机制,培养专业的国际投资和管理人才。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设“国际投资学”课程开始,至今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尽管伴随着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国际投资学”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然而,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国际投资领域的实践仍然无法匹配。因此,如何提高“国际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从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出发,总结出其特点。

(一)理论与实务并重

“国际投资学”是一门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经济学课程,既包括丰富的国际投资理论,又有极强的实践性。早期的国际投资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当时普遍存在的国际证券投资和信贷投资行为,包括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两缺口理论、债务周期理论、外汇汇率理论等。此后,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扩大,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直接投资逐渐在经济增长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接受和流出的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2]。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大量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包括厂商垄断优势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投资发展理论等。另外,国际投资需要极强的实践操作训练。现代国际证券投资的操作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而且需要掌握相关操作系统的运行方式、规则,以及在面临不确定环境和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时的应变能力。同时,在进行证券投资操作时,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如何对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将其转换为具有指导价值的有效信息,是在国际投资理论应用之外,必要的替代和补充。而这一部分内容,必须通过实践操作的积累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应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选择投资方式、投资地点、合作对象、营销渠道都需要针对具体对象进行,此外包括对投资国的具体环境和投资风险的分析,同样需要实践操作的经验积累,才能够结合理论,指导投资实践。

(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

国际投资由于涉及地域广,环境复杂,面临相对国内投资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加快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际投资方式、领域及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国内国际投资环境纷繁复杂。以联合国的《世界投资报告》为例,无论是国际投资的规模、流向,还是方式、手段,每一年都会有明显的变化。与此相对应,国际投资理论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关理论的发展促使“国际投资学”课程内容的讲解需要与时俱进,持续地改进和更新。同时,伴随国际投资理论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创新和投资方式创新层出不穷。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例,除了传统的股权式投资外,诸如合同制造、服务外包、订单农业、特许经营、技术许可及管理合同等非股权式投资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3]。这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教学内容的同步更新,需要教学重点的倾斜和取舍,也需要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有效的输出。

二、“国际投资学”双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际投资学”课程具有理论与实务并重、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其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将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等问题。

(一)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

理论的发展根源于实践,并将推动实践的发展。课程教学多采用在长期教学实践和经济实践中经过检验的理论,其中部分理论或以西方金融投资环境为背景,或已严重脱离世界经济发展和投资实践,其结果必然是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和应用。以国际间接投资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持续完善,市场准入条件日益放宽,2017年6月,中国资本市场被正式纳入摩根史丹利编制的MSCI新兴市场指数。加入这一指数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而在教学实践中,教材等教学资料偏重于西方国际投资实践,鲜少提及或一笔带过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国际投资现实,这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发展严重脱节。

(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尽管教学模式改革已进行多年,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知识传授的比例仍然偏低。教学实践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数量方面具有明显的效率,但从教学效果看,单向传输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偏重于接受,弱化思考,导致知识掌握和应用的机械性,既降低了学习效率,又无法培养在实践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案例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是强调互动、激发主动性的教学方法,虽在教学改革中被频繁提及,但在实践中却使用寥寥。除实践教学手段需要更好的物质条件辅助外,科研和教学在业绩考核中的对比失衡,导致的教学改革积极性缺乏,这是教学手段应用单一的关键障碍。更新教学手段,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资料、更新课件、教学前准备和课堂后验收,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将是时间分配比重倾斜的选择难题。

(三)双语教学资源的匮乏

由于我国与西方理论体系不同,国际直接投资并未纳入西方国家国际投资的教学范畴中,因此市面上可以找到的英文原文教材仅包括国际间接投资,即证券投资的相关内容,这与我国中文教材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的教学体系难以契合,国际投资双语教学中的教材资源严重缺乏。同时,国内教材的相关案例更是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的内容不多见。以双语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是符合课程教学目的和特点的,以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为背景的投资行为,需要掌握投资理论和语言使用,而双语教学资源缺乏是课程教学的重要障碍。

三、“国际投资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针对“国际投资学”双语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1.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更新主要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国际投资理论新发展对课程内容的更新替代,以及对即时国际投资信息的解读。伴随着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增长,国际投资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国际投资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形式和新问题推动国际投资理论持续发展。例如,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进程中,以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发展中国家接收投资的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与当时的国际投资实践相符的。然而,这种理论思路已与今日之国际投资发展现状相悖,如我国已经从早期的以接受外国直接投资为主向净对外投资为主过渡,这不仅根源于经济发展优势地位的变化,同时也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投资发展路径,已有理论很难解释。这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与现实相符的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在国际投资实践中,存在大量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其中不乏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对于即时国际投资信息的解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也是活跃“国际投资学”课堂气氛的手段[4]。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服务于实践。在掌握国际投资理论的同时,了解其如何来源于实践,未来将会如何作用于实践,这是培养高等院校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即时信息的解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案例式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对实际国际投资操作价值不高的缺点。即时国际投资信息的课堂引入、讨论和解读等能够引导学生直观地运用国际投资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培养以国际投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投资问题与现实生活经验距离较远,理论式教学易于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即时性信息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辅之以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直接间接投资理论比重的调整。在国际投资发展历程中,以国际间接投资为起点。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国际直接投资逐渐占据国际投资的主导地位。此后,伴随着融资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规模扩大,国际间接投资的增速远超国际直接投资[5]。从国际投资的全球实践来看,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比重交替上升。然而,遍观国内“国际投资学”相关教材,国际直接投资占据过七成的比重,授课比例明显高于国际间接投资。这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臻成熟,对于个人投资者国际间接投资的逐渐开放,国际间接投资的渠道拓宽,国际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授课比重方面应向国际间接投资进行一定的倾斜。

(二)教学资源的丰富

在国际投资双语课程教学中,教学资源匮乏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其中,双语教材的缺乏是最大的短板。英文原版的国际投资学教材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和国际间接投资,不涉及国际直接投资。这给学生深入了解、全面掌握相关理论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另外,由于在国际投资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是重要手段,而教学案例库的构建、储备和更新,也给国际投资的教学造成了较大影响。目前在教材中出现的和课件中使用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多年前的经典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投资实践的发展,很多经典案例已经与现实脱节。曾经成功的经典并购案例,又经历了新的变更,曾经被认为是成功经验的内容,已经被理论新发展推翻,这类教学案例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新案例的编写和经典案例的更新在国际投资学领域则更为困难,例如内部数据和内部的获取面临着现实障碍;应用英语教学案例,需要解决案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对接、跨国文化隔阂等问题;而自主编写双语教学案例,对教师的水平以及资源的可得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丰富教学资源是国际投资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改革方向。

(三)教学方法的调整

国际投资学的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针对国际投资学的课程特点,需要在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轻视互动性的教学模式。1.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通过引入现实经济案例,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参与对于某个案例的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者,以增强学生主动意识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6]。案例式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投资学”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投资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具有较高抽象性的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果。2.实验实践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方法是指利用相关学科的教学软件,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在软件中进行模拟操作,获取实战经验,辅助学生以实践操作为手段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以国际证券投资为例,课堂理论讲授和实际案例讲解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将流程、技术、理论和概念传输给学生,然而实验实践教学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之间的差距。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如跨国并购、国际投资环境评价等实验实践项目,能够给予学生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较为直观的认知和经验[7]。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是国际投资教学模式的有益创新。3.情景式研讨教学。情景式研讨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虚拟环境,引导学生对虚拟环境进行体验,从中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对于一些学术性较强的知识,由教师创造出学术研究的情境,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讲稿,小组讨论、大班讲评,获得知识并培养能力。情景式研讨教学的特点在于虚拟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想象、理解、总结、解决相关问题,不同于案例式教学法对已有实例的分析,也区别于实验实践教学中注重于实践的虚拟或实际流程的操作和技术的分析,主要依靠学生的想象,以及基于想象中的问题与教师的思想碰撞,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形成知识、思维逻辑,并据此获得结论。从知识获取路径而言,情景式研讨教学在激发积极性、提高理解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聂名华.关于国际投资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当代财经,1994,(4).

[2]吴立广.关于国际投资学课程建设的探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4).

[3]李辉,邢智毅.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对外经贸,2014,(5).

[4]吴华明.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2).

[5]杨晔,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109.

[6]马瑞.案例教学法在《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

[7]郑先勇,胡纯.国际投资学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16,(11).

[8]程金亮.基于情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国际投资学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6).

作者:逯笑微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