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它是一门侧重于实践的专业。但是,几乎每所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紧紧围绕理论教学,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都大同小异,并不能突出专业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生只知理论,欠缺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实践;实践性教学;工程管理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兴的建筑理念和建筑结构不断涌现,但因管理环节薄弱引发的问题和造成的损失也随之增加。现实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懂管理,还要懂技术,更要掌握“专”;不仅理论多,还要实践多,更要上手“快”。教学与实践的脱节,高校与社会的分离,成为阻碍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绊脚石,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现状调查

1.七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调查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七所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平均学时占比分别是45.5%、38.9%和12.9%,说明七所高校都很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外语和计算机所占比重较大,且公共基础课所占课时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超出较多。

2.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满意度调查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非常满意的人最少,不满意的人最多。通过对比表明,此专业学生毕业真正参与工作后的满意度更差,提出的建议更多的是增加实践性课程及实践课学时。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理论课多,实践课程过于理论化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基础课,多数都为理论课,这些课程大都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开设。按照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都是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专业,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工程管理实践活动的认知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对于工程管理这种实践性强的专业,从人们的自然认知顺序看,都是先开展工程活动,然后学习和总结工程实践,最后再指导工程活动。理论课占用了大部分的学时,导致实践课学时所剩无几。从大三、大四开始,专业课和所谓的实践课接踵而至,如《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等。这些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实地调研等,但基本都是教师讲授用去大部分学时,之后下达任务,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没有给学生创造实践环境,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所做的要么就是千篇一律,要么就是网上下载,没有自己真正的实践成果,且成果与工程实际相差甚远,导致实践课的理论化色彩浓厚,失去了设置该课程的意义。

2.学生专业认知不清,主动实践性差学生报考专业时不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存在跟风现象,而没有考虑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校后更是不清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专业认知上,很多学生觉得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没有太大区别,所开课程、今后的就业方向基本都一样。至于本专业需要考取什么资格证书,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和技能,更是一无所知,只求考试过关、顺利毕业。理论课的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在前两年就失去了对本专业的兴趣,学生在后两年的自我安排比较多,加之专业实习和做毕业设计,更无暇顾及课堂上布置的实践任务。有些学生索性将别人的实践成果直接拿过来,经过简单的修改便蒙混过关。高校缺乏实践场地,组织大量学生外出又存在安全隐患,诸多不便利的条件影响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

3.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多数都是从教材中总结而来,并不能真正深入到工程管理实际的案例中,换句话说,“纸上谈兵”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学生接触了实际工程,才发现自己所学与实践相差太多,甚至可能否定自己四年的学习。原因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教材偏向于理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版本更新虽速度快,但多数专业教师反映,教材内容过分偏重于理论,实践性不强。其二,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一直在高校任教的,本身参与社会实践较少,再加上平时教科研任务繁重,更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专业实践。所以,懂教学又具备实操能力的高级双师型人才少之又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导致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脱节。其三,实践课考评形式单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考评体系简单,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大部分的实践课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还有一些课程采用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这直接导致学生对实践课教学内容不重视,考试前准备一下就可过关,更不会投入时间进行实践。

4.实习基地的建设滞后于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能为本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能为学生接触和了解工程管理实践、消化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供良好平台。但学生专业实习困难重重,原因有:第一,很多高校实践性教学经费不足,校内不能建立实习基地,校外又无法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导致学生实习资源极少,且实习形式更多表现为观摩;第二,工程项目现场具有特殊性,工程企业考虑到安全等众多因素,不愿接收实习生,校外实习难度大;第三,高校把理论教学放在首位,课程结束后才考虑专业实习,严重削弱了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影响了实习基地的建设。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措施

1.适当扩大实践性教学比重,制定专门的实践导向计划工程管理专业的强实践性,要求此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比重较大。在修订教学计划过程中,增加学生实践形式,如实验、上机、校外实践,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重至少提高到30%。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导向计划由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制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首先,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其次,学生利用每个暑假(六周)进行专业实习。高校通过与实习单位联系,建立双向选择的供需体系,双方达成一致,指导教师签字,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期间由指导教师和企业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和培养学生。最后,学生实习完,与指导教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并提出实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2.开展专业性的思想教育高校在招生时开通专业咨询热线,专业教师向学生及其家长解答专业性问题,让他们对工程管理专业有深入的认识。学生入学后,专业课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到工程现场和特殊结构的建筑物进行观摩,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工程管理的现实情况。之后,从专业特点、课程开设、技能掌握到就业方向、社会需求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有理性的认识。这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之后的专业学习做好铺垫。

3.培养“双师型”教师,引进外援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培养既能教科研又能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可以安排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调研或兼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一级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等与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在授课计划中,要求教师多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操作,充分发挥各类实验室、实训室的作用;高校积极从建筑行业或工程企业中聘请实操能力强、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带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4.教材选择侧重实践,贴近实际实践类课程的教材不一定必须选择“十一五”和“十二五”、省部级以上的规划教材,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更是如此。每个地区的工程特点、行业规范等都不尽相同,专业教师应在实践课程教材选择上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区域性,优先选用近期出版或者新修订的教材。教材要紧跟行业动态,紧密衔接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与职业资格考试有关的内容。

5.使授课方式多样化、考评形式综合化实践性教学要多采用电化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手段,如施工技术课程,通过播放施工影像资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等课程,可组建团队,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价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标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形成以口头问答、书面回答、技能测试、实操比赛、专业竞赛、模拟操作、角色扮演、成果汇报、见习报告以及资格证书等相结合的考评体系。

6.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高校教育与就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校内资源的有限性迫使高校必须建立校外实习合作基地,企业实习基地的选择要多样化,如设计院、造价所、房地产企业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所学最快地运用到实践中,加快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完善学生理论与技能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今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既多元化又专业化,既理论化又实践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任务艰巨。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要求与时俱进,适时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做出大胆改革和尝试,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广娟.安徽新华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2]王春燕,曾娟.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建议[J].科技信息,2014(9).

[3]汤小凝.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福建建材,2013(9).

[4]祝连波,高志利,张伟.中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

作者:王天 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