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思考(5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思考(5篇)

第一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三个层次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其教学管理的质量会直接影响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更加重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规范—创新—示范这三个逐步递进层次,所以在新形势背景下,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应充分把握这三个层次,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家骨干;教学管理;层次

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推出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通过“点”上示范和“面”上辐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该计划的实施,促使各骨干高职院校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应注重加强教学管理,准确把握教学管理的三个层次,坚持以规范为基础,规范教学管理各项制度;以创新为追求,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和实践等;以示范为目的,供其他院校借鉴和参考。

1教学管理规范

对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来说,教学管理是学校的工作重点,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是其基本要求。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是教学管理规范的基础,该层次比较适合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初期,有助于实现教学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具体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首先应确定学校应制定哪些教学管理制度,在不违反教育部门相关制度和法规的情况下,应根据学校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以及教学运行等情况,梳理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建立四级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一级为学校章程,二级为教学管理部门规章,三级和四级分别为教学管理条例和条例实施细则[1],通过这些制度规范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教学运行、岗位职责以及教学质量等内容。首先,应明确教学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其次应根据教学运行需要,规范课堂教学,如实习管理和实训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的教学工作制度规程。最后,为保障教学质量,还应建立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学运行质量标准以及专业建设质量标准等,使教学管理的各环节能够更加规范化。2)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原则。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以及适用性等原则,系统性就是高职院校所制定的制度应能够与现有制度相衔接,不能孤立存在,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着手,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整体设计。科学性即制度的设立必须符合教育规律,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适用性主要是指应从学校实际状况出发,制定便于操作且合适有效的制度。3)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制定相关制度后,就必须严格贯彻落实这些制度,做好日常教学检查的同时,应在每学期的期初、期中以及期末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了解教学过程中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并对各教学单位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从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教学管理的规范层次,是保障教学管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通过构建规范、合法和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能够解决学校教学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以及操作性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教学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都带来了较大挑战,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该层次主要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应用,能够避免教学管理改革过于僵化,从而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新形势下,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应对教学管理进行创新,从工学结合入手,对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行改革,促进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1)创新理念。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要改变现有教学管理模式,首先需要创新理念,应根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理念,树立“四个合作”思想,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教师的观念进行创新,使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等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从而打造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自身特色[2]。2)创新方式。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具体实际,对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以及功能延伸,对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缴费注册、教学计划、教材管理以及选课排课等内容进行全面的管理,根据改革需要对教学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同时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优化教学管理队伍,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3)创新实践。教学实践的创新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改变传统教学管理系统,逐渐在教学管理机制中渗入企业因素,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管理机制,使企业与学校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2)建立柔性教学管理机制,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会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等多方面的改革,从而冲击传统的刚性化教学管理,因而需要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机制,进而实现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各项教学资源的灵活配置。(3)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应设置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建设,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使用率高、设施充足的实训基地[3],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方便。

3教学管理示范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还应为其他院校的教学管理做出示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示范,所以,示范也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重要标准,主要适合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验收期和示范时期。从教学管理示范的角度分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应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凝练范例,对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来说,应注重对教学管理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应将非理论化的、感性的做法,进行总结、概括、凝练成可推广、可迁移、能够泛化的理论,使其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即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应总结自身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和特色,并将其凝练和总结,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从而在其他高职院校将这些理论进行推广和应用[4]。2)推广范例,具体表现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应总结自身经验,通过网络平台、高职教育论坛、院校来访以及会议等多种方式,与其他院校展示和交流经验,并通过教学管理培训等方式,进行经验交流,起到推广和示范的作用,为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供重要参考。示范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较高层次,通过将示范建设进行总结,使其形成系统化的物化成果,从而将其凝练成具有合理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示范作用,提高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总体水平。

4结语

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且细致的工作,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改进和完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教学管理的三个层次,从学校自身具体情况出发,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制度化和规范化基础上,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并积极总结教学管理经验,将其凝练成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为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供重要借鉴,推动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11):54-56.

[2]唐伯武.关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9(25):82-84.

[3]杨丽英.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8(02):98-99.

[4]胡丽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思考[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03):10-13.

作者:陈颖 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高职院校实行精细化教学管理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内涵及高职院校开展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展精细化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法,包括转变教学管理理念,优化日常教学管理机制、加强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调整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细化;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的发展开始逐步向提升办学质量方向发展,因此,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发展,各高职院校应该开展精细化的教学管理。

一、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教学管理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的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最优化及效益最大化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它以准、精、严、细为基本原则。精细化教学管理具有三层含义,首先是“精”,精是指在开展教学管理过程中,将教学管理的责任明确化和具体化,务必做到精心制定每一个计划,精细分解每一项工作任务,确保教学管理人员做到人人到位,人人尽责,真正做到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其次是“细”,细则要求学校的每一环教学工作都要需要教学管理所覆盖,教学管理的规则要细致化、规范化,务必将教学管理工作做细,流程做细,管理做细。最后是“化”,化是指教学管理要做到制度化、信息化、数据化和程序化。精细化教学管理是将企业在开展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当中的,它要求将精细化的思想渗透到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将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每项工作任务都做到最好,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观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精细化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职院校精细化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信息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

1.精细化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信息化、数据化特点。要实现精细化教学管理,必须要以数据为基础,对相关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这样便于管理者评价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同时根据相关数据调整教学管理工作。而要获得准确的数据,教学管理工作就必须做到数据化和信息化。

2.精细化教学管理工作具有规范化特点。精细化教学管理要做到精细化首先就需要教学管理工作务必规范化,教学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及相关流程都需要具体可操作,方向明确。特别是高职院校相关的制度需要规范化,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工作站在实际工作中能有章可循,有条例可依,避免教学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大大减少了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错误,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效率。

3.精细化教学管理工作具有系统化特点。精细化教学管理就要求能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和步骤都能科学管理,准备把握,这就需要具有全局统筹的观念,将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可以看作是一个工作系统。同时又要能对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进行准确的监控,各工作单元能够有效衔接,各细分后的单元具有可分析性、贯通性和简化特点,各个环节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作,从而提高各环节以及整体的教学管理效率。

三、精细化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的实施

1.转变教学管理理念。要开展精细化教学管理,首先教学管理工作者就应该抛弃传统的将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旧观念,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即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它要求在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尊重教师,在肯定教师教学主动权的同时引导教师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最终形成动态交互式的激发式的学习机制。

2.优化日常管理机制。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建设的要求,而精细化教学管理具有管理的系统性特点,非常重视教学工作中的衔接问题。因此,有必须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方案,同时制定好相关的教学活动、考务认证、教学监督等环节的教学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与内容,同时确保该制度与内容的可操作性,再根据操作效果来改进操作流程与内容,确保高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在内容上、程序上、工作步骤上以及反馈改进机制等不断地优化,从而形成一套有效高校的教学管理体系。

3.加强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要做到真正的精细化教学管理必须加强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此,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建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它将教师与教学管理者有效连接起来,将精细化的教学理念有效传递给教师,同时教师也能通过信息系统中加强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适时提出一些建议。此外,教师还能通过该系统与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与学生进行课后的互动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及时向老师提问或者提一些意见。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学生、教师与教务管理者三者之间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也便于教学管理这能够全面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工作情况,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4.调整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要实现精细化管理还需要对高职院校校内管理体系进行调整,随着传统教学管理体系不能满足精细化教学管理的需要,就需要对其管理体系进行调节,进一步细化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多个专门的部门,对管理部门制度章程的职责要明确细化同时形成规范的制度章程和细化的岗位职责。

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应用,可以看到未来精细化教学管理是高职教学管理发展的方向。应该做到一人为本,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体系,务必对每个工作任务与流程继续精细化思考,将教学管理工作做的大事做小,小事做细,细事做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蓓.高校精细化教学管理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03).

[2]刘正正.论师专院校精细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5(03).

[3]郭春雷.高职院校精细化管理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6(03).

作者:林浩浩

第三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思考

摘要:加强教学管理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管理应该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职责。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对教学过程、教师作用、教学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教学管理;课堂管理;实践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教学管理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不仅仅是专门的教学管理队伍的工作,它应该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学过程也是管理过程,因为教学管理贯穿在课程设置、课堂教育、课后跟踪以及实践教学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2010年,我院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高职院校骨干建设单位”,为此我院提出了成为“培 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全国革命老区一流的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必须要保证教学质量,那么加强教学管理更加刻不容缓。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形式化,忽视学生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依据一般是学期初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等等。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规范教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过于呆板僵化的教学计划,往往缺乏对学生特性的具体分析,也缺乏对教学内容、方式的积极思考,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刻板的教学进度安排限制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发挥与思维的发散、拓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从教学成效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成为记忆的机器,缺少能动的思考和及时的反馈,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的思维越局限,越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与实用性人才培养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2.教师主导意识不明显。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许多科任教师认为教学管理工作是学院行政部门应该履行的职责,主动参与、介入教学管理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把他们认为学生该掌握的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纪律松散,收效甚微。许多教师有“教书”的意识,却缺乏“育人”的意识,更缺乏“管理”的意识,他们传授知识,然而缺乏课堂交流、疏远学生的现实导致教师无法以自己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对学生言传身教。事实上,教师不积极主动介入课堂教学管理,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的个性人格,也无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缺乏主导意识,对于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都是不利的。

3.教学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面对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效果差距较大的学生群体,如何公正、合理地评价教学成果以及教师的劳动价值,是教学管理者应该重视的问题。然而,很多高职院校仅以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认定,而对上课质量高、学生评价好的教师却缺乏必要激励的措施,对上课质量较差,学生评价低的教师也缺乏必要的惩罚,这就导致有些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重“量”不重“质”。按照多数高职院校现行的考核标准,体现教师考核差异的主要在于教师的社会服务、科研立项、课题研究等非教学领域,对于真正关系学生成长进步的上课质量却缺乏足够重视,结果导致教师把个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而非致力于上课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途径思考

1.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工作。教学管理的问题许多是由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引起的,所以,要改善教学管理,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实质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改革的路径是:第一,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步骤,优化教学计划和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规划和重组,每门课程都须明确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的和地位,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采取层层把关、条条斟酌的方式,集思广益,动员专业教研组、教学管理专业人士、教育专家等众多力量,反复讨论,反复修改,防止重复、累赘,以及教学目的、意义和预期效果不明等。第二,教师在编写课程教案时,要避免千篇一律填鸭式地按照教学目的、教学时数、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几个方面进行编写,这样的教案内容陈旧无新意,应提倡教师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特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2.课堂管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个教学主体的积极性。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无疑是处于中心地位的两个主体。学校应充分重视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教师考核中增大课堂教学质量的比重,将教学成果置于科研成果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管理,既要有“教书”的意识,也要有“育人”的意识。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不仅教给他们知识,也要在道德品质、思想修养上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以自身良好的品质、学识、作风引导学生个性、素质的良性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职业素质教学模式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目标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专门职业素质,又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2]在教学方式上,针对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弱的特点,教师应尽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鲜活事例,尽可能采取互动式、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的主体,为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议学校改变标准化考试这种将对学生的评价仅仅取决于一纸答卷的制度,而采用灵活的分阶段分层次的考核方式,如开卷考试,口头考试,写学习心得,写小论文,做小设计,这样的考核方法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建议采用弹性学分制,严格考试制度,对一学年学分未满的学生要进行“学业预警”,情节严重处以留级乃至退学处分,通过有激励有惩罚的措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严而不死的学籍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学业测评办法,富有激励性的学习奖惩措施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产生良好的学校声誉。”[3]

3.实践规划——创新职业环境、实习检查、实习评价三方面的方式。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步骤。在高职院校,学生至少有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处在实习阶段,因而,改善教学管理必然要提及实习管理。首先,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习环境,并且营造尽量符合工作现实的职业环境。实习环境的创建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由相关专业、行业和企业配合,进行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另一种是依托“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独立企业,为学生创造现实环境的实习机会。其次,要完善实习检查的制度。高职院校要做到哪里有实习哪里就有检查,定时定期安排专业教师、教研组组长、专业主任、系主任等进行实习检查,一来掌握学生实习情况,解决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专业难题,二来避免让学生处于“放羊”状态而导致学业荒废。实习检查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包括学生的身心素质,气质修养,等等。第三,对于实习成绩的考核评定,应采取知识考核+实践考核结合的方式,侧重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技能。“实训项目的考核要改革传统方法实行能力本位评价,在考核内容上以职业分析的技能和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每一个技能进行考核,实行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全;教师考核与现场技术人员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4]在考核方式上,考核不仅应由学校教师进行,企业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也应加入到考核过程中来,最终以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作为评价实习成果的主要依据,对于岗位技能评价好的学生,学校在评奖评优、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推荐,这样的激励措施也能使学生更加注重实习,注重学习实用的岗位技能,提升他们在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珩.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0

[2]欧阳河,饶异伦.构建职业素质教学模式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4-105

[3]黄育妆,谢薇.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S1):143

[4]徐鸿涛,肖兆武.加强高职实训教学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0(3):18.

作者:郭晶红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的核心,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不同角度对实践教学管理提出了许多原则意见。基于此,从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过程管理、条件保障、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见解,并对在教学管理实践过程的具体问题进行释疑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系统优化,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

1.1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要进行科学设计、系统安排,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50%及以上,校内生产性实训学时占实践教学学时的65%。重视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合理设计专业主要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基本工作要素,既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要有具体的生产任务。前5个学期的实习实训项目(认识实习和跟岗实习)原则上都必须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基地)完成,第六学期的就业性顶岗实习(含毕业综合实践项目)可以在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完成。

1.2编制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和文件。各高职院校要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和学院实际制定(修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习实训工作程序控制文件、毕业综合实践项目管理等有关方面的制度文件,进一步明确相关工作原则。以教学组织单位或专业为基础制定《实践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实习实训项目;组织编印各专业《实习实训指导书》,明确实习实训目标、任务、内容和考核标准。

1.3创新实践教学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对实习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实习企业三个方面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实习实训期间技能操作水平、劳动成果、职业道德、劳动态度、劳动纪律等为指标,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考核原则。制定对实习指导教师(含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标准和方式,组织对实习企业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学生实习实训状况的调研,相关结果作为教学单位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依据。

2狠抓落实,严格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管理

2.1充分做好实习实训前期准备工作。召开实习实训动员大会,开展劳动安全和遵纪守法教育;做好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推选工作;根据专业需求选取实习实训单位(企业);与企业共同选聘企业指导教师(兼职教师);向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放相关资料等。

2.2规范做好实习实训期间的现场管理。校内外指导教师要相互配合,加强职业岗位要求和专业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指导,杜绝指导教师缺失甚至放任自由的现象。要及时将学生在实习实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向企业进行反馈,定期向企业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了解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习学生相对集中的企业,要求校内指导教师同时进入实习企业实践锻炼,探索学徒制教学模式。

2.3扎实做好实习实训过程监督检查。高职院校要开展对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岗位技术含量高、与专业关联度强的合作企业。高职院校要全程对实习实训实施监控、检查和评价,保证实习实训教学质量。

2.4坚决维护实习实训学生的合法权益。高职院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或家长)三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实施双向保险,企业和学院都要为实习实训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险,学院部分保险由学院统一办理,有专项经费保障,企业部分保险由企业承担。不得通过中介机构安排实习实训,不得将学生安排到没有安全保障的岗位,不得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洗浴中心等娱乐场所实习,不得扣留学生按相关约定个人应得的劳动报酬。

3加大投入,保障实践教学内涵的条件

3.1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制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确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编制、待遇、考核办法,落实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为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3.2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室及设施设备。高职院校要统筹规划校内实验实训室场所的布局及仪器设备的配置,做好实验实训仪器设备以及耗材的采购审批和技术方案论证。建设好校内实验实训室,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建设校内生产性车间或工作室。基层教学单位切实建好、管好、用好合作企业、工作室等一切资源,为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打造优质平台。

3.3巩固规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要选择技术先进、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每个专业(群)必须建有一批与专业和岗位对口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统筹与企业签订有关校企合作协议和就业合作协议,为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拓展优势空间。

3.4落实实习实训工作经费专款专用。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学生实习实训工作专项经费,统一集中管理。用于实习实训耗材开支、购买学生保险、相关工作人员检查开支、组织业余活动经费和优秀合作企业、先进教学系、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评比与奖励,为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5实现实习实训工作信息化、科学化。高职院校要引进或开发先进管理平台,对学生实习实训和指导教师工作实行网络管理,在平台内企业及岗位信息,供学生选择。同时,通过校园网等向社会学生信息,供企业等需求单位选择。适时建立专门的微信公众平台,让学生、家长、学校、企业等通过平台获取信息、交流工作、评价考核,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4落实责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

4.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谋事合力。高职院校学院层面要成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实践教学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相关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管理、教学督导、专业教学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集中组织领导全院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全力推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各专业教学系要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由系总支书记、教学副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组成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全过程关注学生,全进程跟紧学生,全方位服务学生。

4.2理顺管理体系,聚力齐抓共管。高职院校要有专门负责统筹全院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机构,负责学院实践教学管理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起草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工作方面的相关制度文件,牵头组织实践教学工作检查监督。各专业教学系是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主体,负责落实本系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坚决杜绝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中的“放羊”现象。

4.3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改革与研究。高职院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专业教学系要及时总结实践教学工作中的优秀成果,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适时组织召开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研讨会,集思广益,交流实践成果和学习先进典型。高职院校在教研课题、教改项目、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教学成果奖培育、应用项目研究等方面要适当向实践教学方面倾斜。高职院校要分析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地方支柱产业为依托,加倍重视和努力做好实践教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这样,要求我们加强实践教学研究和管理,研究和建设科学有序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把握教学管理的正确方向,创新教学管理的开放性,提高学院科学管理和内涵建设的水平;有利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和新工艺推广的能力;有利于各专业实践教学运行和改革有序运转,提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实训教材建设的能力;有利于推动院校合作、校企合作、学院与政府合作、学院与科研单位合作,增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改善兼职教师比例和双师素质教师结构,改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有利于健全教学评估体系,真正把实践教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职业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和过程考核作为学生学业水平考核的重点,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其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奎,等.电气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32).

[2]何向彤.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特质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17).

[3]王红萍,等.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4]潘菊素,等.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

[5]董维佳.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2).

[6]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张一平 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落后以及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个概念。这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高职院校应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中国制造;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升国际综合实力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产能过剩、信息化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低与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新一轮技术革命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所以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个概念,希望通过科学规划,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基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和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形势,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高度统一。多年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始终按照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设置,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统一的教学大纲已经限制了我国教育的发展,造成课程结构死板、教学内容陈旧以及学生选择的空间有限等问题,与培养创新意识的现代社会人才不相符合。

2.计划和决策的封闭性。传统的教学管理往往强调行政管理和权威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编制人员按照上级要求和意志力制定,往往是专家、学生以及相关人员的参与,决策民主参与度不高、不透明。同时,在制定决策和计划以后,缺乏相关配套的措施进行宣传、监督、管理和评价。

3.评价流于形式。在行政管理方式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效果都是由高职院校的决策者为中心,学生的评价一般只是辅助性手段,而不是改进和参与的重要手段。目前大部分学生的教学评价都是期终教学评估。而教学评估体系设计的不合理、信息收集不全面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多,造成评价制度落不到实处,所以评价往往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真正作用。

二、“中国制造2025”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路径

1.引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按照我国制定的战略目标,力争10年时间将中国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到2025年制造业产品质量上升、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明显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方法也要结合时展变化,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引入到管理决策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盲目性。同时还要借鉴国外一些优秀院校的办学经验,不断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2.创新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并迅速得到全球各个工业领域的认同。中国是全球制造大国,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发展新常态,但是转型才刚刚开始,未来的道路依然很艰辛,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科技含量低等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高职院校应紧跟时展需求,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制定“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确定各个岗位的培养目标、岗位技能指标和素质能力等要求,建立符合该职业的课程内容,并不断研发项目课程和建立课程资源库,建立互联网课程资源平台,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相对比较单一,而且流于形式。因此,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而不仅仅只是以考试结果为导向,应采取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以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管理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并通过评价体系发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处,根据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同时不断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三、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按照社会发展需求,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定向培育高素质的人才,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莹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读写算,2015(18).

[2]李金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J].职教论坛,2016(1).

[3]修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J].河南科技,2014(8).

作者:汪琳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