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继续教育功能的社会化发展实践

高校继续教育功能的社会化发展实践

摘要:高校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学历教育中发挥了重要功能,也在非学历教育发展、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了强化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责任、拓展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继续教育功能的社会化发展,在推进基地建设和社区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积累了成功经验,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教育功能;社会化发展;实践探索

一、培训基地建设:奠定服务终身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培训基地建设背景

依托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基地为阵地,高校继续教育在服务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合学校“产学结合、学研互动、服务全国、面向未来”的发展思路,秉承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大力开拓企事业单位培训项目。然而,开拓培训市场并非易事,一方面继续教育从业人员一时难以精准定位客户、难以准确判断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苦于没有自己的内训师资,为找不到合适的培训机构发愁。学院干部教师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梳理和分析,发现许多开发区(工业园)都有其产业定位和行业聚集的特点,同时政府也急切地想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并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这给了学院干部教师一个很大的启发:可以借助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在政府引导下,更好地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服务。经过积极参加上海市政府组织的城际交流、与企业联手合作,通过与地方政府、高新区的积极互动,学院主动为产学研联动、政企校合作搭建“立交桥”。目前学院已建立4个培训基地,走出了一条高校服务社会的新路子,为学校中高端培训起到了战略性的推动作用。

(二)培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主动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先后建设4家不同类型的培训基地。1.促进高校地方合作——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虞培训中心2012年5月,上海——上虞两地教育合作项目签约授牌。该基地是在上海市教委和上虞市政府的牵线搭桥下,由上虞市全国重点职校和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组建。根据协议,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虞培训中心旨在通过引进华东理工大学的培训品牌,为上虞市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量身定制培训课程。自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已为上虞的企事业单位培训员工千余人,根据当地企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化工企业安全管理、食品安全与管理、公共交通安全管理、食药监局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等课程,深受政府和企业的欢迎。2.助推科研人才孵化——华东理工苏州继续教育与培训中心2012年,华东理工大学与苏州高新区政府合作,共建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工业研究院,旨在使学校的科研成果在苏州的企业中落地生根。2013年9月苏州高新区与华东理工大学签约,联合成立华东理工苏州继续教育与培训中心。高新区与华东理工大学遵循共享资源、共建载体、共创品牌的原则开展联合办学,继续教育学院全程服务。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得到当地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继续教育院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整合上海和各地的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根据高新区政府对园区的整体产业规划与定位,深入企业积极开展调研,组织专家开发适合高新区发展的培训项目,为高新区政府和企业(包括学校工研院入驻企业)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培训,相继开展了“高新区领军人才计划”“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才素质提升”“金融服务产业人才素质提升”等培训项目。此外,还承接了苏州科技镇长团的系列培训,推进了苏州企业和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深得高新区和企业的好评。该中心将成为经营管理人才、紧缺人才、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基地,为产学合作、人才引进及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提供教育服务平台,并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3.服务西部人才开发——贵州省粮食局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西部的建设与发展,急需创新理念和优秀人才。2014年12月,华东理工大学与贵州省粮食局经多次沟通,双方互设了“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实践基地”和“贵州省粮食局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该基地针对贵州省粮食系统企事业单位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业务需求,每年两次派骨干到学校培训。先后举办了贵州省粮食系统党务暨仓储管理工作专题研修班、贵州军粮系统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等专题培训班次。培训班中涌现出了一批技术创新能手和优秀管理干部,而华东理工大学也在培训合作中获益,学院以“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在贵州省建立学历教育函授站,依托贵州省粮食局的人脉资源,为贵州其它企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今后基地将继续把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逐步辐射至贵州省其它行业和其它西部地区,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4.聚焦行业专业人才——张江高新区青浦园继续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张江高新区青浦园是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属下的“一区六园”之一,也是上海最早建立的开发园区。其产业结构聚焦于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与华东理工大学优势学科和专业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在学校科研院前期与园区科研合作的基础上,2016年4月,张江高新区青浦园继续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成立。基地的成立使政、企、校三者联动更加顺畅,科技、人才以及教育资源的整合也更加高效,对园区的产业提升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院根据园区中小科技型企业多,技术含量高,人才的知识更新需求迫切等特点,在人才交流与合作、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了体系化、可持续发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突出基地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三)培训基地办学理念、建设特色和制度保障

1.培训基地办学理念与建设特色已建的4个培训基地不仅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学校各专业学院的有力配合。因此,在开展培训过程中具有需求调研准确、师资配备层次高、实施培训迅速的优势,获得了参训企业学员的一致好评。学院在为基地服务过程中,始终坚持“行业特色、学科交融、技术前沿”的培训理念,始终以化学化工为中心,融合华东理工大学理、工、商、文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其培训内容成为实践学科交叉、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优质的培训离不开好的营销团队、优秀的培训师资以及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综合利用这些要素,学院对外积极开拓市场,承接各类培训项目,对内又与专业学院紧密结合,将市场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与专业学院的专家教授分享。多年来,学院已形成了一支以学校教授为主,结合校内外各领域专家的优秀培训师队伍。这些专家学者与继续教育学院的营销团队在培训基地与政府部门、企业人事经理及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交流沟通,了解客户对培训的需求,形成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授课内容及培训讲义。学院针对不同企业完善了定制培训流程,即“通过调研、访谈,明确培训需求→结合客户情况拟定培训方案→方案实施与全程跟踪→中期反馈与方案优化→培训结束与提交评估报告”。2.培训基地组织和制度保障良好的培训效果同样取决于严格的制度保障。首先,学院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全面保障学院层面对基地发展与建设的支持。其次,专家支撑。成立专家委员会,根据不同基地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遴选学校和上海其他高校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企业培训需求调研和培训方案的咨询以及培训专家的落实。学院也不断加强相关研究,比如“开拓创新,构建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建立终身教育立交桥”研究成果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学术交流年会中被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同时加强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办公室,由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联络和项目推进。

二、社区精品课程建设:打造学习型社区的有效平台

(一)社区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传统社区正发生着脱胎换骨的蜕变。目前在上海,几乎每一个乡镇、街道都有了硬件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社区学院、老年大学等学习机构。到此学习的人员,既有退休的老年人,也有失业的年轻人;既有从未上过大学甚至初高中的人,也有对各种新事物感兴趣的专家学者。社区居民知识结构差异巨大,而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却严重缺失,因此建设好此类学习型组织迫在眉睫。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6年,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就提出了《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建设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以加快推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要完成这一目标,分类研究制定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标准,组织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的示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以来,上海市教委等相关部门联合推出了建设社区精品课程的项目,希望依托各办学机构,尤其是高校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强大的授课师资和课程开发团队,来开发社区居民喜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和前瞻性的社区课程,助力建设学习型社区。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积极响应,从2012年起,先后在上海市教委的资助下,参与开发了《食品与吃的学问》《宝石鉴赏》《舌尖上的营养与能量》《珠宝投资与收藏》《化学与人类》《创意广告设计》和《家庭小菜园与绿色循环》等7门社区精品课程,成效明显。学院曾获“上海市第一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最佳组织奖;社区精品课程“家庭蔬菜种植”和“绿色有机肥的制作”在“第二届NERC杯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微课程评选”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三等奖。

(二)课程开发特色

1.课程开发团队结构合理、经验丰富课程开发团队由华东理工大学工学院、材料学院、化学学院和艺术学院的教师以及长期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组成,其中有多位长期在上海东方讲坛上授课的教师,这为所开发课程后续的师资培训、授课和课程推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如“论企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与实践探索”获上海市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内容丰富,学习灵活这些课程中既有碎片化的学习课件,也有系统性的学习教材;既有文字图片,也有各种多媒体元素。主要以提高社区成员综合素养和生活品质为目的,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根据上海市教委规划,这些课程也可换算成学分,纳入个人学分银行,以便需要时进行个人的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等。3.边开发、边实践所有开发的课程,都与相关社区紧密合作。课程边开发,边听取社区居民和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由于课程贴近社区居民生活,所以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专家教授应社区要求,不断走进社区,宣讲相关课程。

(三)社会实践和效益

1.教授走进社区,共建生态家园华东理工大学与上海徐汇凌云街道合作开发的“家庭小菜园与绿色循环”课程在社区居民中广受欢迎。华理与凌云社区学校联合举办的“小生态,大循环;微环境,常对话”活动,不仅吸引了凌云社区学校学员和社区居民,而且还得到了附近大、中、小学师生与生态爱好者的欢迎。课程开发者在活动中演绎了如何利用厨余垃圾发酵制作有机肥用于家庭种植,自觉为建立绿色环保和生态循环的家园做贡献的现场实景,学员们兴趣盎然。这种现场教学活动增加了居民种植的乐趣,也增进居民间的交流,激发了社区居民共建和谐文明生态家园的热情。2.食品安全走进社区,服务公共安全治理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逐渐成为社区居民议论和关注的焦点,华东理工大学与上海市地方多个街道社区食安办,联合开展食品安全专题讲座。华东理工大学东方讲坛教师、《食品与吃的学问》课程开发者为社区居民详细讲解了食品安全常识。也传授给大家如何科学烹饪、科学饮食,能够“买的放心,吃得安心”的方法。此外,还就如何举报食品安全问题,如何挑选蔬菜、猪肉,如何识别人造鸡蛋,如何区分药物的使用方法,如何防止夏季食物中毒等常见问题为居民逐个答疑。总之,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窗口和平台,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是展示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具体实践。高校为地方举办的各类继续教育,既可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沟通,也必将为新时期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作出巨大贡献。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积极服务地方,为全面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敏性.高校继续教育对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J].成人教育,2016(2).

[2]侍建旻.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高校继续教育[J].成人教育,2006(8).

[3]令斌.终身教育背景下拓展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功能[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4]陈长喜.陈茂春.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7(2).

[5]赵富学,王发斌.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转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

[6]苗雷.基于产业园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

作者:欧伶 李本友 王丽霞 鲁习文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