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文全文(5篇)

教育教学论文

第1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1.1、教师素质低,实践经验缺乏

在我国中职学校当中,体育教师的素质大多数的较低的。中职学校所聘任的体育教师通常并不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师资格认证,这一现状在私立的中职学校当中比比皆是。没有经过完善学科体系学习的,没有经过专业化体育院校学科教育的,这些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将不能够真正的胜任中职院校当中体育教学的工作。中职体育教师除了在专业化程度方面有所欠缺之外,还在学历上有所欠缺。虽然中职院校的学生所培养学生的学习不高,但是仅仅聘任专科、本科资质的教师,将无法完成体育教学的整体任务。这是因为,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开展体育教育,不仅仅需要通过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完善的教学知识去对学生进行日常课程的指导,而且还需要不断的对学生体育锻炼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要求和反馈进行研究,以便为中职院校更好的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信息的借鉴。这些任务都是低学历的教师团队无法完成的。另外,我国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并不具备相关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整体体育教学系统存在问题,重于应试教育的体育教学,而忽视了对体育课程实践性目的的贯彻。

1.2、硬件设施较为落后

我国中职院校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处于较低的地位。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中职教育,对我国教学体系的贡献存在不足,而是由于中职院校相对于高等大学院校而言,其所招收学生的数量较少,并且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并没有对中职院校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从而致使了对中职院校建设经费的拨款不足,最终导致了我国中职院校内体育器材更新换代慢、体育运动场地较小和开放时间短等问题的存在。另外,我国中职院校硬件设施较差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对中职院校的管理相对来说较为宽松,从而致使了很多中职院校领导层将教师家属楼、停车场设置在院校当中,这些违规事项的发生都对中职院校的硬件设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教学方法、内容的问题

我国整体教学体系中教学方法的实质是应试教育,其将教学的目的局限在了通过考试,完成教学任务上。这一现状导致了我国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感不足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笔试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给予说明:第一,我国中职体育教师不能够树立起对待体育教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并没有将改善教学质量,修改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作为其授课的主要目标;第二,我国中职体育教学并没有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数毕业之后都会走入社会从事工作。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的现状下,应试教育影响的体育教学将没有了现实的基础,从而导致了中职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内容较为落后事项的存在。

2、对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建议

2.1、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环节当中的主体,其能够通过自身教学艺术来促使学生被个人魅力所吸引,从而激发其学生对所教学课程的喜爱,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全身心投入。因此,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将对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学拥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学校应当重视中职教学环节当中体育教学,聘任具有相关运动实践经验的退役运动员走入学校开展相关环节的教学是一种较为便捷的途径。另外,中职院校还可以不断完善自身学校对体育教学领域的教师团队建设,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开展教学研讨会议等,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二,中职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自己整体素质。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责任人,他们应当肩负起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完善教学教育方法,从而使其能够在教学岗位上发挥其教学环节的主体力量。

2.2、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制度如金戈铁马一般席卷了整个中国,带来了我国市场环境自有化、公开化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以应试教育为实质的我国学生教育体制,其拥有着大量的弊端。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我国教学更加重视对实用性课程的教学,例如:经管类,计算机类学科,从而到了理工类、体育类、艺术类等众多学科逐渐淡出社会人群的视野。因此,为了改变当前我国中职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对整个体育教学体系发起改革,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努力发挥其在国家治理当中的主体地位,向社会大众传递有关体育锻炼的积极信号,并号召广大人们群众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开展以社会为单位,以国家为整体,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教学体系建设。另外,除了我国国家政府的努力之外,互联网时代下的当今社会,我国媒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我国媒体单位也应当努力发挥自身渠道优势,积极倡导大家对体育教学引以重视。

3、结论

第2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属于是特殊性的教育,他的受教育对象年龄较小且一切思维和教育都处于是完全学习状态。其教学的内容也大都以娱乐性、游戏为主。传统的学前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的位置,不管幼儿愿不愿意,总是以自己的一厢情愿来拉着幼儿做事情,使得幼儿对上学产生了一定的恐惧感,这种教学模式比较传统,且不利于当今时代下的幼儿发展。新背景下教育教学倡导教师的引导性,强化教师做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合作者。这样一来,学前教师应灵活地定位自我,创新教学,创新实施指导。笔者在学前教育教学中,通过自我多元化的身份来实现学前教育教学中自我定位的灵活性。如:在娱乐的活动中,笔者以幼儿伙伴的身份和幼儿共同探究完成任务;同时也以教学组织者的身份对幼儿教学提供一定的资料;而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则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帮助幼儿,引导幼儿等等,以多样化的身份来结合实际需求灵活定位自我,这样能够很容易地与幼儿之间拉近关系,增强幼儿对自己的信任感。可以说,通过灵活自我定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幼儿教师单一“老师”的角色,从根本的理念上对学前教育教学进行了创新。

二、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凸显幼儿的主体性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凸现。幼儿虽然年纪较小,但对于一些事物已经有了初始的认知,且能够听懂教师的语言,自己也能够实践操作简单的事物。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给予学生自由和权利,让他们能够自然地发挥自我,从而凸显幼儿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尝试改变传统幼儿教学中教师“包办”式的教学,以及指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当家作主,处理自己的各种关系等等。如: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编故事”的教学活动,即首先,让学生观看《熊出没》中的一个片段;其次,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相互之间组成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鼓励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续写,并表演。这样,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展示。再如:开展“模仿”活动,让幼儿模仿自己生活中的一切。诸如:日常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上的事物等等。而模仿的过程中也就会实现创新。总之,通过多个渠道来激发幼儿自主参与的兴趣,创新学前教育教学,让幼儿在学习中充分地展示自我主体性作用。

三、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幼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无论是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是自我的思维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更能够充分地发挥自我,彰显个性化特征。鉴于此,笔者在教学采取多元化、分层式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学前教育教学的创新。

笔者结合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能力等来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的表现方式、准备不同的实践材料等等,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氛围来激励幼儿充分地彰显自己的个性,挖掘幼儿自身内在的创新思维。如:在“安全意识”教学内容时,笔者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表现空间,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组模拟过马路。

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过马路时的所见情境,在班级中划分区域,即:交通岗的位置、人行道、车辆道、红绿灯位置等等;

其次,分角色扮演交警、司机、行人;最后,开始演示怎样正确地过马路。学生在开放、娱乐的氛围中总是能够放开自我思维,有的甚至提出了新的问题,诸如:左拐弯、右拐弯设置,路中央的圆形设置等等。整个课堂过程中幼儿之间相互探索、尝试、交流、合作,真正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凸显了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四、小结

第3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在学制的设置上,前两年对学生进行高中课程的教学,后四年进行大学课程的教学,这类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基础普遍较差,但学生在年龄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对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高水平的小学音乐教师的探讨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意义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现实中有着很强的必要性。首先,初中毕业生的年龄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学生基本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教学体系中,不仅有专业知识的教学,也有基本素质教育,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音乐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广大小学提供高素质的音乐师资力量,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使自己胜任小学音乐教师的职责,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而且其自身的素养、爱心以及职业认同感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实际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培养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培养显得较为盲目,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方向感,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2.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的课程的设置较为笼统,基础课程较多,而对音乐专业知识的教学力度不够,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培养的音乐教师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要求。

3.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案。高校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的设置没有针对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教学方法落后,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音乐灵感的激发,教学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音乐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出热爱教育、文化基础知识和音乐专业水平都较高、教学能力较强以及对音乐教学有颇深研究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从而为小学音乐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小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确立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水平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首先,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师德修养和求真务实精神都是对小学音乐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其次,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有较高水平的音乐表演、音乐鉴赏和音乐创造能力。第三,能够胜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这是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相关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其课程体系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由于六年制学校的学生是以初中生招生为主,学生没有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需要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改革。课程的优化要把握几项原则:首先,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为音乐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课程设置需要有针对性,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之上。第三,教学课程要讲究实用性,六年制日程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取消或减少不必要课程的开设,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音乐专业技能课程方面的开设,比如音乐演唱、舞蹈表演、钢琴表演和中外音乐欣赏等课程的开设。除此之外,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提升的目标是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利用最少的时间和付出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教学任务。教师的培养不能只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明确的教学任务能够简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其音乐实践能力。

2.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有制定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日常教学才会有所依据,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教学内容的具体化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编制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规范课堂教学,优化教学体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清晰和明确,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3.创新教学方法。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教学方法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接收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是一个新的教学体制,其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针对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培养策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会切实提升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水平。

作者:华娟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各界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新一代的小学生的入学,给从事小学教育管理者们带来了新一轮冲击,这些小学生都是成长在我国社会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时代,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注重科学发展观,要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1目前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缺陷

1.1过分重视智商,忽视素质教育

虽然国家在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大部分小学表面上响应国家政策,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改变了教学内容,没有改变教育管理模式。社会各界的评价观念中,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低评价老师,如何老师规划处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成绩上不去,将面对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受这种条件的约束,使得敢于创新的老师无法施展拳脚,这将影响老师的积极性,只能按传统方式教学,注重智商教育。

1.2教学管理理念陈旧,满足不了与时俱进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管理观念对学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起着行为指作用导的,好的管理观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1]。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推进,但有很多小学并没有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是盲目借鉴和使用传统陈旧的教育管理方式,特别是教育管理者对现代老师和新一代学生的管理方式陈旧而单一,忽视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另外,在改革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障碍,导致很多改革工作存在流产。

1.3教学资源缺乏

教育硬件设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由于资源的限制,部分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设施依旧缺乏、落后,教学设施老化问题也非常突出。教学器材缺乏、老化,导致德、智、体、美发展不平衡,甚至在某些农村小学,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无法开展[2]。

1.4教育管理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来临,教育事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这就对各个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求逐步增加。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教育管理者拥有的高学位、高素质的人才屈指可数,但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少,导致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存在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特别体现在中西部不怎么发达的地区,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混合在一起,这样严重遏制了管理层职工的主动意识。

2基于新课程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措施

2.1加强素质教育,力争全面发展

作为初级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素质教育职能,注重学生的能力、德育方面的教育培养,正确引导人生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通过学习教育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处事、学会锻炼身体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必要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正确引导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从培养结果转移到重视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性格实施个性化教学。多鼓励教育管理者改革新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2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新课程改革意识

要改善小学教育管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育管理理念,把新课程改革积极融入教育管理之中,将自由民主化的理念引入教育管理领域,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建立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机制,要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教学主动性和创新性,施行责任负责制,做到权责统一,权责分明。最后,要加强教育管理团队建设,提升管理品牌效应。团队建设有利于集中各自的优势,是效率最大化。

2.3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障碍。而传统的评价模式基本上是通学生的各种考试成绩,考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学习态度的考核。新建的教育评价体系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主要是看教育工作者能否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树立自主管理观念,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学习。从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手段,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教师教学效果和职业能力。

2.4建立教育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可以改变现有的终生制问题,可以采用合同制,打破“铁饭碗”,让教师产生危机意识,这样才能迫使教育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对岗位进行责任制,公布岗位职责、岗位要求,进行公开招聘和择优聘任的方式,为学校留住优秀教学人才和教育管理者。同时在工资待遇上也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建立有差别的绩效的工资待遇,使职工的待遇与个人工作业绩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教育,才能使教育管理有新的突破。

2.5注重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新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使小学教学的老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性发展,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说教育水平。总之,随着近来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校教育管理者已经充分意识到,小学教育管理问题不但是社会和家长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问题,只有从现在的小学生教育开始抓起,要运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才能使现代的小学教育跟上改革的步伐,才能保证小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吕春琴1 谢根甲2 单位:1.张家界市澧滨小学 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第三篇:《狼王梦》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狼王梦》是作家沈石溪动物小说获奖作品之一。小说中的母狼紫岚一直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它一次次的失败,它的四只小狼相继死去,最后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狼孙身上。小说中开始作者对狗和狼有一个对比,作者写到“狗自古以来是依附于人类生存的,失去了主人的宠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但是狼为什么不同于狗?根本在于狼性与狗性的不同。狼的这种强势、勇敢、独立的特性基于母狼对小狼从小的苦心培养。同样,对小学生的教育关乎其性格的养成与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一、由育狼到育人——注重对小学生从小独立意识的培养

《狼王梦》中母狼对狼儿的教育里体现了对狼从小独立意识的培养。“狼性是绝对贪婪的,永远不会满足的。在狼的眼睛里,世界只存在一种谋生手段,那就是攫取和掠夺。”所以小说中的母狼非常注重对小狼性格的塑造。在做事中舍得让还不具备捕猎方法和能力的小狼挺身出击,锻炼小狼做事的胆魄。狼的本质特征就是野心勃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母狼在捕猎时的耐心不得不让人佩服,母狼为了等到一只来臭水塘喝水的猎物,躲在蒿草背后,整整一夜忍受着被露水浸湿的难受。那么母狼就要按照这个标准去培养小狼,小狼才能在离开自己后继续生存下去,才能具备狼王气概、实现狼王的梦想。小学阶段是人的性格塑造的最关键的时段,这一时期养成的某些性格特征将影响其今后的方方面面。教育、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良好习惯,并进而养成健康独立的人格。打破以往那种小学生过分依赖父母、老师,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达到这一效果,离不开老师和父母对小学生从小独立意识的引导和培养。邓晓芒在她的《当代中国教育的病根》里说到“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归结起来最主要的是两点,一点就是服从,即无条件地服从地位比自己高、权力比自己大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班长”,学生的这种习惯进而延伸到听从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身边的人。这样的教育,造成孩子从小便失去自我判断的意识,一味的听从别人的意见,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余地。因此,对于小学生从小独立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具备了独立的能力,他们才能够适应挑战性的学习和生活。

二、由狼胆到人胆——鼓励小学生对勇敢而大胆行为的合理性尝试

母狼在对小狼的教育上渗透了一种超前教育。我们可以看到母狼对小狼身上表现出来的超级胆量不但不制止,还加以鼓励,使小狼很早便具备了一条公狼所具有的那种胆量和行为。而小狼也从自己勇敢的做法和母狼对自己的态度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只有努力争取,才能得到认可和尊敬。比如母狼在对双毛的培养中面临很多困难,但它不放弃。母狼的教育最终激发了双毛的狼性,让双毛体会到了运用权力的美妙和精神上的享受。它终于从他狼在它面前表现出来的恭敬的诚惶诚恐的表情中认识到了存在的价值,体会到了什么叫生活。同时也领悟到狼的生活真谛:“或者被他狼统治,或者统治他狼;或者成为狼群的中心,或者被狼群遗忘。”显然,此时的双毛已经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双毛咬死黄犊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德国学者雅斯内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传授给下一代。”狼的世界里,母狼竭尽一切“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来影响和启发小狼,作为一条狼的天性。同样,在人类世界里,对于下一代的培养也应贯彻这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对小孩子进行教育时,绝对不能一味的要求他们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一些实践课程来让孩子在轻松而有趣的实践中自我练习和成长。比如手工课以劳作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灵活巧妙等。这样,对小学生的教育就不再是简单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堆集。其次再对学生此时合理的想法和行为进行鼓励和嘉奖,以表示对学生这种创新思维和大胆的实践行为的肯定和支持。

三、由狼性到人性——渗透对小学生爱的教育,摆脱学生的怯弱心理

在希望实现自己心愿的过程中,母狼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了实现狼王梦,母狼忍受着一次次的丧子之痛,几次另狼儿和自己徘徊在生命的悬崖边上。狼不仅要忍受饥饿与寒冷这种外在的痛苦,也要承受丧子之痛带来的精神上的痛楚,在生与死的挣扎中磨练狼的意志、增强狼的本领,在与人类和自然环境抗争的经验中,不断地增加勇气、吸取教训,然后继续生存下去。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带我们体察狼的生存之道,感受狼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为母狼的那种壮士断腕的果断和气魄而心生敬意,同时也为母狼自始至终对小狼表现出的爱而感动。“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与人的爱的天性相对的是怯弱,人的良知和在良知规则下的爱是减低这种怯弱的主要途径。小狼在被猎人的弹簧夹夹住时,在其它狼离他而去时,它向母狼发出了嚎叫,表现出了在死亡面前怯弱的一面。然而母狼出于强烈的母爱留下来陪着小狼,使得小狼在危险的关口依然能得到片刻的放松和温暖的享受。母狼用这种爱抚慰了身处绝境的小狼,让其克服了自己由害怕而生出的怯弱。由此可见,在教育中对于被教育者爱的灌输和展现,是多么的重要。而小学生恰恰又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非常时期,因此,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渗透对其爱的教育和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从《狼王梦》这本小说当中,我们能够看到狼在生活中一个很显著、很宝贵的性格特点——理性。狼不仅有耐心、勇敢、肯花费巨大的精力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同时狼亦能在某些时候表现出冷静、理性的一面。在蓝魂儿死后,母狼“死的已经死了,悲哀也是白搭,重要的还是要让活着的活出点名堂来。”狼不过分沉溺于生离死别的痛苦当中,而是理性的思考、判断和取舍。狼的这种理性的思考、判断,正是狼能够在充满生存竞争的草原环境里得以生存、繁衍的重要因素。母狼在小狼性格的塑造和形成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个榜样的角色。这就说明,作为教育和引导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首先应该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体现出理性思考、理性判断的榜样。其次,小学生才能在这种环境和行为的影响下,朝着理性思考的方向努力。

作者:郝丽梅 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第四篇: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指导困境思考

一、实习指导工作中的困境

(一)指导教师对指导目的的不求甚解

作为教师教育机构,在选择与产生指导教师的实际过程中,往往很难关照到指导者的实际指导能力与指导经验,一般作为一项大家轮流承担的教学任务来安排,这种安排的随意性会让指导教师在此项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上予以轻视,当然对指导目的不求甚解,甚至认为是一项看管学生的工作。作为实习基地的小学,一般也是指定指导教师人选,比如其经验丰富、所教年级和学科适合实习学生需要等,小学指导教师会带着实习学生,共同完成他原本既定的教学任务,多了一份指导任务的同时,自己也多了一个工作的帮手,他要帮助实习学生在最后的实习汇报中表现出合格的技能。可见,实习指导的目的,因指导教师自身对工作的理解而各异,在他们看来,似乎根本不需要细化指导的目标领域,就是一个简单的“你看我做、你做我看、你问我答”的过程。因此也出现了以下两类常见现象:

1.指导教师常做技术指导者,忘做反思促进者

实习学生在进入教育教学情境后,往往表现出各方面的疑惑,如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班级管理不得要领……当呈现出类似的问题时,指导教师会从方法出发,告诉实习学生奏效的处理技巧,希望模仿进行。至于产生如此困境的原因,一般不加分析,简单归结为:缺少经验。但习得的处理技术如果不能够反思它使用的情境与生效的内在原因,则依然不会对使用者具有普遍意义,能促进实习学生反思的指导才是真正能够丰富他实践性知识的指导。

2.指导教师易成为旁观者和评价者,难成为合作者和倾听者

实习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感知在实习初期会遭遇“现实震撼”,对教师工作的力不从心与焦虑使其最初的职业期待崩溃幻灭,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否适合做教师。这时实习学生最需要一个倾听他的遭遇、帮助他一同渡过难关重新树立起教育理想的指导者,而不仅只是一个给予方法指导的旁观者、给予能力判断的评价者的角色。实习学生在初期对教师职业的体验、获得的精神力量是让他是否能够接受这份职业、并是否愿意去深入探究这一领域的关键因素。因此,实习指导的目的不仅是要对学生知识能力上予以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反思习惯的形成、专业理念的徘徊重建方面予以促进。

(二)指导内容的周全度

1.大学重教学设计指导,轻教后反思交流

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指导教师,都认为指导实习学生上好课是完成指导任务的核心,因此在备课与上课环节的指导均非常重视。依据课程标准理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并理清教学的思路与操作程序,这是大学指导教师较为关心的问题,除此以外,则很少再交流实习内容。而实习学生还应当从教学的有效性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合理性、回忆并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与教学思路的清晰程度,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等。这些反思会引发实习学生对教学的更多深层次思考,本环节如果能得到指导教师的交流与引导,则对实习学生的教学能力发展有很大帮助。

2.小学重课程实施指导,轻教学对象研究

课程实施时,小学指导教师会在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方面予以充分指导。但实习学生往往积累了许多条框式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却面对小学生无课堂互动热情、接受部分教学内容较为困难时束手无策。小学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创造机会和提醒实习教师增强对儿童学习特点的深入与了解,这在当前的实习中也经常被忽略,探讨教师教学多,研究教学对象学习却很少。

3.小学重班级管理策略轻育人理念

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用以培养实习学生将来承担班主任工作和少先队指导工作的能力。在实习期间,班级管理的工作一般仍由小学指导教师主要承担,仅交由实习教师处理部分事件或召开几次主题班会等,因为担心实习学生的管理理念与自己不同而导致实习结束后很难再恢复班级原貌。所以,在指导过程中往往重视传授处理班级事件的技术策略,很难做到与实习学生交流管理理念和育人文化氛围的营造等,以“事件”为中心替代了以“育人”为中心的指导思路,一般会导致实习学生管理班级的能力难以迁移,对儿童文化、小学生群体特性缺乏深刻认识。

(三)指导方式的浅表化

1.小学指导重经验训练轻人文关怀小学一般将实习指导看作是提供教育教学场域,帮助实习学生感知与积累教学技能的过程。所以在指导中注重经验训练,给予实习学生多次的训练机会并适时发现问题,告知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等。在此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初学者在学习经历中丰富的个性体验,他们在观摩和尝试中有很多想与人分享和交流的冲动,可是除了他的实习伙伴外,几乎没有指导教师有意识和时间去倾听他的感受、困扰、新的发现和成功的喜悦,所以也失去了了解他成长进程和成长烦恼的机会,失去了发现他“问题症结”的机会,而这些人文关怀对于鼓励和帮助一个初学者继续前行至关重要。2.大学指导重监督管理轻临床探究大学指导教师在与实习学生的相处中更多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他们负责联合实习学校管理机构共同监督实习进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实习态度、关心他们与小学指导教师之间学与教的关系处理、关心他们在实习学校的文明行为表现等,指导多浮于监管层面而缺乏临床探究,在实习学生心中也较之可以给予具体指导的小学教师而缺乏威信和被依赖程度。

(四)指导评价结果的制约性

1.指导评价结果不影响实习学生的实习考核

在实习结束时,小学和大学指导教师均会给实习学生撰写表现评价并给予格次等第,而后实习学校在指导教师所给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平日的观察给予实习成绩鉴定。可以看出,学生实习结果的鉴定最根本的环节是实习指导教师所给出的实习成绩,所以指导结果与学生实习成绩之间基本不存在制约关系,实习管理机构除了对指导教师有指导频率和指导态度的要求以外,也几乎没有制定针对指导质量的评价策略,所有考核都仅针对实习学生。

2.指导评价结果与教师的晋升发展也基本无关

就现行的小学与大学对教师的评价和晋升制度而言,基本还没有纳入对实习指导质量与指导结果的具体要求,大学一般将实习指导的教学任务纳入对教师教学任务量的考核中,而这种数量的要求也都是教师晋升发展最底线要求,基本都会超额满足,因此也可以发现“是否获得指导机会”都不会被在意。小学教师则几乎是义务承担此项工作,指导教师的身份则是学校对该教师教学能力等全面素养的一种信任与肯定,大多不再进行任务量上的核算,小学指导教师的指导态度往往源于他自身的敬业态度和对辅助年轻教师成长的责任意识,不依靠也不存在外在制约的力量。

二、实习指导在实习过程中的价值

(一)实习是一种情境学习,学生有寻求指导的需要

学习做教师需要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无论之前进行过多少丰富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微格教学的铺垫,但当其置身于真实校园环境中后,才会拥有清晰的角色意识,并伴随接踵而至的教育教学任务茫然失措,似乎无从提取之前所学习的最适用的理论,现实的慌乱让实习学生开始有倾吐烦恼寻求帮助与指导的强烈需求。正如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者萨屈曼所观察到的情形一样:人们学习使用复印机,并非先通读说明书然后操作使用,而是在直接操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再去查阅说明书或者直接请教有经验的操作者。实习是一种情境学习,指导教师需要接受实习学生在困难情境中的求助并指导其维持继续的学习。

(二)实习是一种经验学习,指导可以促进反思,从而创生新经验

杜威所提出的经验学习,是指书本知识是外在于个体而存在的,只有通过自身经历、参与、感受、体验,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从而获得经验的生长和发展。实习正是一种经验学习的过程,实习学生亲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活动,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从中积累做教师的新经验。然而,经验并不必然带来新知识,必须再经过反思才能发生真正的学习,创生新的经验与知识。教师不仅是要学会如何应对某种教育情境,还应对教学问题和材料进行深入思考,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得到适时的指导,并融进指导教师的实践智慧,师生之间交流困惑、分享经验,便可以更好地促进实习学生对现实经验的反思,继而创生从事教师职业的自身新经验。

(三)实习是一种合作学习,需要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

当实习学生身处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时,如果他不是孤立的面对挑战,而是有一个团队在随时准备帮助他,他对实习生活的应对则变得相对从容和保有信心,驾驭实习生活的能力、从实习中受益的程度也将受到积极的影响。而他对于其他实习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支持的力量。实习就是这样一种合作学习,个体之间既有理解又有信赖,为完成实习任务,共同研究、讨论、学习、创生实践智慧。实习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不应是单向度的指导关系,他们是一种合作关系,大学指导教师在合作中不断反思自身专业发展、反思实习学生职前培养的课程设计、增加自身对基础教育的深度理解;小学指导教师在合作中也不断接受来自实习学生的理念碰撞、不断提高自身解决教育教学中“如何以及为何”的能力,甚至向实习学生学习某些教育品质与技能等。也因如此,美国的实习指导教师又称“合作教师”(CooperatingTeacher),实习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称作“同辈指导”(PeerCoaching)。他们是实习生活中合作性的学习共同体,每一个体在专业发展水平上的提升成为实习质量提升的保障。

(四)实习指导是大学与小学的合作指导,是教师教育的临床实践活动

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学习是实习学生走向实践场域的“行囊”,包括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概念、原则、策略,同时还有为实习学生配备的大学指导教师。他们是一组行为规范,让实习学生明白了教师岗位的“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而再好的教师教育课程也无法准确地代表真实的教学,[1]面对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强烈的情境性,实习学生会更加依赖于小学指导教师,他们能够陪同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有效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虽然小学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多是零散的操作细则、细碎的注意事项甚至更多都是经验性的故事,但实习学生会立刻体验到这些指导的适用性。所以,实习指导应当是大学和小学的合作指导,指导力量互为补充,给予学生的实习生活全面的关照。

三、实习指导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实习安排中,每一位实习学生背后其实至少有四种力量在对他的实习工作予以监管和指导,大学与小学指导教师、两校方的管理者。如果这个指导集体能建立和谐的团队合作文化,将会责权分明、相辅相成的促进实习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大学与小学需平等交流,有效改善双方指导

内容与指导方式的偏颇在许多大学与小学的合作交流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潜在的文化:小学教师只能够在教学的技艺层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做法,而大学教师则可以针对教育问题高屋建瓴的提出科学的认识。双方交流意见时,小学教师会感受到自身理论层次的卑微而不愿太多交流,但同时又对大学教师的见解持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些听上去很周全的理论其实经不起实践的追问,提出的解决策略也只有在“教学真空”中才能实现,在具有复杂情境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往往经不起推敲和考验。大学教师面对交流与讨论时也并没有因自己的理论优势而拥有优越感,反而有些不敢就事论事,因为自己不了解基础教育错综复杂的实际,也不了解基础教育新近的发展,总担心自己的言论玄而无用或已因循守旧。这样的交流缺乏开放、忠实和信任,基本失去了交流的意义。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服务对象,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根据地,教师教育又俗称为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二者有着互不能“割舍”的情谊,所以促进他们之间平等坦诚的交流是必然选择。德国的“习明纳(Sminar)”专题讨论教学模式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双方都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软肋,因为正是对方存有信心推动交流之处,双方更应当自信自己的擅长之处以补对方之短,在各自的领域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并能够广泛、平等的交流以促进和谐共生的互动文化。

(二)大学与小学需建立遴选考核机制,有效提升

指导能力,明晰指导目的与指导责任针对实习指导工作中的困境,建议设立以下相关制度,以保障实习指导力的提升。

1.关于组建指导队伍的制度

在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体制下,为实习指导培养一支专用的队伍还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无论是大学教师教育机构还是基础教育实习学校,其实都需要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项可以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研究与服务中来。但这支指导队伍在指导能力上却需要认真把关,所以建议设立《指导教师聘用标准及管理制度》。指导教师任用的主动权目前并不在双方的管理机构中,因为没有对应的晋升和激励机制,指导教师则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强制参与一定是收效甚微,所以一定要出台“指导教师激励机制”,才能做到吸引、选拔优秀的教师参与到实习指导工作中。双方在实习管理工作上也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和负责人,以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和指导工作的监管、考核,这也是为实习学生创造一种归属感和秩序感。建议设立《实习指导管理办法》、《实习成绩评定细则》等。

2.关于队伍绩效考核的制度

实习指导工作应与指导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对指导结果的考核应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这样则有助于实习指导工作责、权、利的统一。明确的责任和对应考核办法、有限的权利和对应的指导任务、公平的利益与对应的指导质量,两两之间都能够用绩效评价的办法统一起来,这样的制度才能成为提升实习指导力的保障,才能更加明确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继而达到指导的目的。

(三)构筑PDS文化,以良好的校际互动促进双方指导教师的合作

大学与小学的合作不能仅体现在单一的实习工作安排中,也不能仅在实习时段双方才发生合作关系,双方应当建立常态的互动机制。比如达成实习基地建设的协议、进行合作课题的申报与研究、教师教育机构对基础教育师资进行职后培训的安排、基础教育优秀教师融入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享的制度等,这些合作平台与运行机制用以推动实习指导力量的互补性和校际合作的多样性。美国PDS(专业发展学校)模式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理念早已渗入我们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中,迫于现实条件虽不能使每一所教师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实体的专业发展学校,但我们在校际实习合作中却可以构筑临时性PDS文化。指导团队和实习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伙伴合作的文化并能够促进各自的专业发展。在PDS中的教育实习融入了新思想,明显区别于传统以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的学徒式实习方式,它使实习生群体得到双方有经验教师的共同指导,组织研究会、研究小组、小组教学、集体备课等。[2]所以构筑临时性PDS文化,有助于实习指导力的提升,并使多角色多成员之间的合作氛围充满人文关怀。

作者:李刚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第五篇:农村小学教育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持续出台并贯彻实施了多项惠农利农政策,农村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于此同时农村小学教育也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都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但目前仍有很多问题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亟待解决。当务之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持续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1、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配套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大部分村级小学没有计算机教室等配套,多媒体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无法实施。少数村级小学基础设施仍十分落后,课桌椅陈旧破损,体育设施缺乏,甚至没有固定的操场围墙。与城镇学校条件差距甚远。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未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未能合理使用国家或者省级下拨的教育经费,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地方经常出现乡镇中心小学每年占用村级小学教育经费的情况。

2、村级小学优秀教师外流严重,师资缺失,得不到及时补充。“锻炼”、“镀金”等现象经常发生,大部分新进教师分配至村级小学实为过渡,工作一年半载后就被调入乡镇中心学校或县级学校,导致村级小学师资严重不足,师资整体水平偏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样而复杂。首先,优秀教师的单向流动性是师资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村级小学老师教的好,则可进入乡镇学校,镇里的老师教的好,则可进入县级学校。城镇学校薪资待遇优厚,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比农村学校好,上升空间大,加之村级小学教师管理机制较为落后,骨干教师多数流入城镇学校。使得本来缺编的村级学校师资力量更加薄弱。其次,上级人事和教育部门补充新教师时,名额的分配大多倾向于城镇学校或者“重点”学校,导致“老、弱、病”教师长期坚持工作在村级小学教学一线。第三,村级小学教师学历偏低,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仅有高中或中专文凭。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差距,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落后。最后,村级小学的师生比例普遍没有达到国家的规定。以乡镇小学而言,县级人事和教育部门以全镇小学为一个单位核定教师编制数,而乡镇中心小学为了保证本校足够的师资,挤占村级小学的教师编制。

3、村级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选择城镇学校就读。择校问题给农村学校办学造成了较大冲击。由于村级学校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偏低,同时城镇学校经常出台各种减免食宿等费用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农村优秀学生,导致农村学校优秀学生不断转出,整体生源水平下降,社会认可度降低,造成恶性循环,成为农村学校办学的又一强大阻力。

4、农村学校仍存在学生辍学现象,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义务教育。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控辍”形势不容乐观,小学和初中学生流失不同程度的存在,学生辍学已是各地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辍学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育人环境差以及不当的教育方法等因素,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另外,国家实施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后,一些农民家庭上学成本增加,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等每年数千元的新开销;由于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陪读,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由于寄宿费用太高,一部分学生选择走读上学,但由于路途较远,又要承担交通费等费用。这些支出对于不少贫困家庭来说难以承受,造成辍学。

二、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

1、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责,把改善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摆上重要议程,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资源。农村教育发展的好与坏责任在政府,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政府,没有政府的决策和领导、教育经费的投入、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师资队伍的配备等诸多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2、增加师资配备,减少优秀师资力量流失。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给农村基础教师输入新鲜“血液”,充实农村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制定农村教师评优选先,评职晋级的激励措施。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以农村基层教师为重点对象,增加对这一群体的评优选先,评职晋级的名额,采取这一措施,不仅可以达到让农村教师体验荣誉,鼓足干劲安心工作的效果,而且对调动城镇教师下到农村工作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当今教师要博采众长,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方能适应时展。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培训现有农村基础师资力量,让农村教师分批分期到指定的师范学校培训。做到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方式灵活化。促进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4、在办学条件的改善与师资力量壮大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小学优秀学生出台相应的升学加分政策及扶贫奖学金资助制度,减少优秀生源流失。另外建立相应补偿制度,减轻农民教育负担。有必要出台相关补偿政策,补偿应主要包括寄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几个方面,降低辍学率。总之,只有解决现今农村小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才能让农村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从而使其全面健康的发展,最终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

作者:杨建花 单位:吉林省磐石市松山镇中心小学校

第六篇: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发展靠教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我国的未来。

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功能不断减弱。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认为教育投出是浪费,不如让孩子认点字,就直接去学手艺挣钱。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品德个性和文化求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出门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导致孩子缺少父爱和母爱,家庭作业不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甚至沉迷网络游戏。农村家长很多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没有尽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有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正确,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推给学校。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2、教师队伍素质欠佳。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二是专业教师不足。农村小学,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信息技术教学都是兼职的,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除中心小学外几乎没有,因此,小学英语根本无法开展教学。三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小学教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他们几乎没有多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四是教师职务评聘分开问题多,现在小学教师中,几乎全是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而小学高级教师岗位职数僧多粥少,未聘教师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学骨干,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觉得自己无奔头,工作起来消极应付。

二、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的对策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优化培训机制与途径入手,帮助在职农村小学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健全农村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制,学校每年必须保证一定数量教师进修培训,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二是加强教师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分段考试,定期派出教师外出学习,做到培训学习与教学两不误。三是全面开通、不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端正农村办学思想。要使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地方行政领导,学校校长教师和家长学生,都要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而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下基础,才是小学教育的重心。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灌输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而是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沟通,以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

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构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一费制”的实施,规范了学校收费,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同时也限制了学校收入渠道,使政府投入成了农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为此,应通过强化教育投入法律责任,建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政府责任,重点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改变当前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作用过微的状况。国家应制定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对低于财政标准的县乡,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自上而下地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制度给予财政支持。此外,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要向农村倾斜,可适当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及富裕地区的投入比例,用于增加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二是调整农村山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健全政府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

第4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分析当今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的沉淀与人文精神的内化,它孕育于人的内心,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德行、修养以及价值导向[1]。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实施医学教育中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修养,外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出既有精湛医疗技艺,又有高尚医德的复合型人才[2]。

1我国目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缺乏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医学是一门严谨和特殊的科学,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繁重的学业导致医学生对文、史、哲、艺术等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社会的现状及发展了解有限,知识面狭窄,导致其与人交流沟通时缺乏内容,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过程中,过于注重医学个体的组织结构研究,忽略了其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尊重他,部分医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胜任医疗工作,因此,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修养。

1.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仍以专业基础教育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作为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而西方发达国家已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专业并列为医学教育体系,相比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滞后,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国外人文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较高,如美国、德国占20%~25%,英国、日本为10%~15%[3],而我国人文教育课程只占8%。目前我国医学生主要是通过学学语文、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等几门课程来获得人文知识,而往往这些课程的内容比较陈旧,与临床专业课程联系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差。在考核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流于形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试,很少考核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真实“内化”表现和面对真实情景的“外化”能力。医学生毕业后就业应聘时,多数医院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学历和临床经验,对其职业操守和人文素质缺少评价,甚至在医学生迈向职业生涯的必经之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人文素质考核的比例也仅仅只占5%左右。

1.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的数量不足,层次偏低,教师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的老师不注重自身修养,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较重,对待患者的态度冷漠,对金钱及利益过度追求,这些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着学生,就象影子一样伴随着学生走入今后的医学生涯。

2重视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

自古以来,医学被认为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医学的本质就是人学,它是为人的健康、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存在和发展的。无论是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还是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其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健康、解决人的病痛和延续人的生命,医学不是单纯的一个专业、一门学科或者是一门技术,它本身就包含着人文关怀。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医学之外的附加,而是医学本质的回归,在医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就是要培养他们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苦难,关注现实的医学人文精神[4]。

2.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类个体需要得到他人的了解和关心,尤其对于患有疾病的人群,可能由于生理的原因导致心理的脆弱,他们渴望更多的关怀与帮助,希望医生能了解他们患病的时间、经过、目前的状况、身体的主要感受,对治疗的一些初步意见等等,他们向医生倾诉的内容具不具体,关不关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信任,一种依靠,一种渴望,作为医疗工作者更应该去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站在患者的立场去考虑,这样在治疗上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2.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疗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医患关系不和协是当今医疗卫生领域突出的问题,医疗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医德,重患者治疗、轻患者关怀的现象。如果医学技术离开了伦理道德的支撑,它必将使医学服务失去人性、本性和善性,有失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这样的医疗实践显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要求[6]。随着人们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矛盾不断发生,社会对医疗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调整医学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来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医疗改革的需要,进一步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3.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契合

新的医学模式表明,患者不再是单一的生物个体,同时还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的有机体,医生面对这样的个体,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契合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要求。

3.2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主导,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就是他的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等人格魅力展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敬业精神潜移默化着学生,唯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7]。教师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应注意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不断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关爱学生,理解温暖学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化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可老师,这样才有助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蕴含在医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把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轻松地内化人文素养。此外,学校也应该通过进修、留学、外出学习、经验交流等渠道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3.3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调整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应适当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的课时数,设置一些传统文化及历史文化课程,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医学文化,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进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在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体系中,首先可通过笔试检测学生的人文知识,然后再通过其他形式,如撰写论文、专题研讨、社会调查、文化精品评析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结果不以绝对“分数”作为考评尺度,而以一种相对“等级”的形式来衡量学生的“思想”状态,如优、良、中、差等。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法来考核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学习过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4建设文明校园,营造学校人文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在校园内增设人文景点、树立医学先驱人物雕像、医学生誓言碑等使学生与人文精神相融相伴,建立校训、校风、学风等一系列校园文化主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社团可通过开展人文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沙龙、影视精品展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名家讲坛、名著讲座、美学讲座等,营造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8]。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社会化、科技化的加速发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的迫切需要,将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医学生的培养实践中,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既有精湛医学技术,又有高尚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艳梅,杨加周,艾庆燕,等.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培养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10(3):72-74.

[2]王洋,高莉,祝峙,等.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药教育,2010,17(10):103-104.

[3]LuoY,ZhouQ,HuangJ,etal.MedicalContinuingEducation:ReformofTeachingMethodsaboutHighAltitudeDiseaseinChina[J].HighAltitudeMedicine&Biology,2013,14(2):181-182.

[4]刘国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54-57.

作者:秦荔荣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第二篇:人文素质教育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当前继续医学教育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缺一不可。本文阐述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已经成为医学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只有医学与人文的融合,才能全面提高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人文素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继续医学教育是继学校基础医学教育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学习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终身性职业教育[1],是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适应现代医学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符合医学科技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的发展及人们对生存和生命价值的重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些都对继续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2]。当前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专业技术固然重要,但单纯追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医学模式下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缺一不可,而技术与人文脱离,也会让现代医学进入死胡同。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应当重视人文素质教育[3-4]。

1加强职业医德教育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健康权是文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对医务人员角色的基本要求。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在良好的到职业道德基础之上,强化医德教育,让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能明确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神圣,责任的重大,增强工作责任感。目前,绝大部分医务工作者都具备很强的工作责任心,能本着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做到把患者的健康需要放在第一位。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确有部分医务工作者自身责任意识薄弱、职业道德缺乏,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以医谋私、只关心病不关心人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医患信任缺失,医患矛盾的产生。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在要求。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薄弱点,继续医学教育不仅要补好这一课,还要贯穿医务人员整个执业生涯。

2重视医患沟通教育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务人员诊治疾病更加依赖设备,重医疗技术,看检查单、诊断、开药,轻沟通交流,常忽略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医患双方的距离逐渐疏远,相互尊重、信任、沟通的桥梁逐渐中断,导致医患的地位倒置,医患纠纷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医患纠纷中,70%以上不是因为业务技术问题导致的,而是医患之间沟通不到位造成的。上海龙华医院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调查人群中仅10%的患者认为目前医患关系很和谐,38%的患者认为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只有52%的患者认为较为和谐,在调查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时,56%的患者认为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5],这些数据给医务工作者一个警钟。加强医患沟通教育,不仅减少因沟通不到位、不及时等所引起的医患纠纷,也可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信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强化卫生法律法规教育

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行医是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角色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就医的要求逐渐提高,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逐渐加强,而医学发展还不完善,医疗技术具有不确定性,使医生的职业具有高度风险。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技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等,在解决医学问题的同时,将会引发社会中伦理、法律等一系列制度问题。因此,医务工作者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以保证在医疗工作中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和患者的健康权益。一项针对928名医务人员的随机调查发现[6],医务人员法律知识测试项目中62%的医务人员达到及格线,医务人员对病历书写、处方规定、执业登记等与执业密切相关的规定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医务人员对新法的关注不够,需要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另外一项对杭州市各级医院医务人员法律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显示,接受调查的所有医务人员均对依法执业思维的重要性表示赞同,大部分医生和护士认为自身的依法执业状况只处于一般水平,大部分医技人员认为自身的依法执业状况仅处于较低水平。有95%的医务人员认为,依法执业思维的培养在学校学习和工作的两个阶段都应该进行[7]。将卫生法律法规教育纳入到继续医学教育的课程中,继续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法律知识教育和培训,开展将与临床相结合的情景训练法、案例教学法等运用到培训过程中,可以极大程度地唤起医务人员对法律的重视,使医务人员尽快掌握医疗法律知识,养成依法执业的职业习惯。

4重视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教育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超负荷的工作量,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疾病感染的风险,纷繁复杂的医患关系,而且随着新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对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提高临床实践技能,这些都会给医务人员的身心带来极大压力。职业压力对医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威胁逐渐凸显,2009年一项全国随机调查发现[8],近66%的医务人员经常或一直感觉到躯体不适,30%以上经常或一直自觉处于强迫、抑郁及焦虑等精神应急状态。王香平等[9]对北京市5所三级综合医院的2460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7.6%,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心理问题比一般人群突出,应注重医务人员的压力管理。冀永娟[10]等对青岛市551名医务人员的随机调查研究发现,医务人员症状自评量表得分高于国内普通人群,说明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人群差,其中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差。总体来看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工作状态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开展常态化、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及教育活动,让医务人员学会有效缓解和释放压力,调节身心状态。合格的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技能和科学素养,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谐的医患沟通、人际互动,健康的心理健康状态等人文素质,这些方面恰恰是传统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所欠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性职业教育模式,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教育应当融入继续教育中,开展多样化、多方位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学习活动。医学与人文的融合,全面提高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栗蕴,李蓉.初探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2):105-106.

[2]张申.探索新形势下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与医院工作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08,22(3):11-13.

[3]张凌,邹俊杰,王亚平.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谈医学生的人文教育[J].信息记录材料,2011,12(5):56-60.

[4]乔文达,张宏伟.论医患关系紧张背景下的医护人员继续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6):7-9.

[5]周音鸿,李华真,李毅民,等.我院医患关系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院,2014,14(12):106-107.

[6]马斌,隋艾汝,杨平,等.山东省医务人员卫生法律知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2):233-234.

[7]刘宇婷.杭州市医务人员法律需求现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2,2(35):23-26.

[8]涂玲,张新庆,任南,等.我国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9,30(7):44-46.

[9]王香平,花蕾,王建敏.北京市2460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9):779-781.

[10]冀永娟,衡中玉,项紫霓,等.青岛市551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6):577-580.

作者:高艳红 单位:郑州市中医院科教科

第三篇:继续医学教育促医院科研发展思考

【摘要】继续医学教育是科研生命力的源泉。本文分析继续医学教育与科研的共同点,从继续医学教育延续技术生命、培养科研人才、扶植重点学科等方面论述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科研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医院;科研发展

科研的发展在医院长期发展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医院的未来起着导向性作用。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继续医学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为培训和提高在职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

1继续医学教育与科研的共同点

1.1创新性继续医学教育坚持以学习四新———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重点;科研工作的本质在于创新,要有一定的新思想、新发现、新概念和新见解。继续医学教育可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并以继续医学教育为后盾,可使科研工作在应用研究领域有新内容、新途径、新观点和新学说。

1.2实用性继续医学教育注意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即“三性”;科研课题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社会需求及科学发展的需要选择有重要价值或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继续医学教育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并以继续医学教育为依托,可使科研成果更具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3科学性继续医学教育所坚持的原则是实事求是、质量第一,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要注重质量和实效性;科研课题既要有创新性和先进性,还必须与科学性相结合,所提出的新问题、新假设、新思路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因为临床科研的研究对象是患者,在进行临床试验前必须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并证明是安全有效的。

1.4前瞻性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其特点是符合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科研课题要注重把握对象的相关性、影响性、可发展性,注重挖掘研究对象潜在的本质,从而延伸出一些新的理论,再作用在该对象上,形成一个新的体系。在继续教育的前瞻性基础上能够提前把握具有潜力的对象非常重要。

1.5交叉性继续医学教育的专业越分越细、越开越多,近年来新增专业呈现出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科学研究的内容具有学科交叉性,学科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更加紧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新兴、边缘学科接踵而起。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1.6多样性继续医学教育坚持教育方式多样性的原则,因地制宜,针对教育对象多层次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也是多样性的,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3类,分别对应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效果具有多样性。多学科集体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学科结构逐渐多元化。

2继续医学教育对科研发展的促进作用

2.1延续技术生命的途径

近几十年是医学科学飞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飞速发展。新的疾病病因不断被确认,新的诊断技术被不断应用,新药物不断诞生,新治疗方法不断使用。临床医生们都深刻体会到,假如离开临床工作一段时间,重回临床时就会感到十分生疏。以传染病为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史。人类社会历经半个多世纪与传染病斗争,最终只成功消灭了一种传染病———天花,有效地控制了脊髓灰质炎。然而,这一时期却先后出现了数十种新发传染病。从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统合征(SARS)、禽流感、登革热至当今全球瞩目的西非国家埃博拉疫情,人类社会对新发传染病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完成的,最终发现传染病的规律,找到防治办法。新理论、新知识的确立促使人们不断学习,这就需要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使临床学科知识得到不断更新。继续医学教育既可以为科研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又是一种有力推动医学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的方式[2]。继续医学教育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并以继续医学教育为理论依据,可以使科研成果相关内容更加完整,同时与他人科研成果相比较,完成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再一次检验、修补、完善与提高,使之更加科学严谨、内容具体、真实可信。

2.2培养科研人才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广大医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更新知识,因此继续教育就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作用和重要地位。继续医学教育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成才的舞台,同时起着培养、筛选的功能,使知识广博、年轻有为、精明干练、思想活跃、科研能力较强的中青年业务骨干走上了学科带头人的岗位,造就了一批业务精通、技术精湛、学风严谨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医院科研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医学领域,只有拥有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医学教育成为科研工作的丰富源泉,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可使科室学术团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临床能力等诸方面均得到不断提高和加强,学术队伍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3扶植重点学科的核心力量

重点学科建设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带头作用,是医学人才素质培养的发源地和高水平科研保障基地。继续医学教育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拉动力,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载体。以学科建设凝聚人才、培养人才;以高水平人才带动提升科研与技术项目,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继续医学教育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把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相结合,采取在职教育、脱产学习、出国深造及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使重点科室的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形成相对稳定并富有特色与成果的学科研究方向。继续医学教育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并以继续医学教育为有力保障,可以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3继续医学教育促进科研发展的措施

3.1建立奖励制度制订继续医学教育各项规定及各级培训制度,建立严格可操作的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纳入医院总体目标管理中,并作为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都有明确要求。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及学分获得、审核、登记等环节,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将继续医学教育所获学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职业再注册等相结合,并成为必备条件之一,同时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约束力,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促进医院科研发展。

3.2申办高水平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医院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加强了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术气氛,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举办高水平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必须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吸引力,利用医院的学科优势,针对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中最热点问题确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将新的医学概念和研究成果、临床实践与培训要求有机地紧密结合,通过学科间的沟通与交流,优化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医院科研发展。

3.3外出进修、培训有计划、有目地地培养承担课题的项目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分批派他们到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进行学习,专业技术研修,新技术培训等,加速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继续医学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积累,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而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又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等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得到推广。

3.4加强学术交流举办国内和国际的学术研讨会,不断促进医院的学术交流,加快业务发展,通过学术交流及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展示本专业的研究成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与知名学者的联系,适时邀请一些学者到医院参观、讲学。通过各种渠道,创造条件派出技术骨干、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科学研究、考察,掌握学科前沿。

3.5国际合作鼓励和推动学科与国外科研院所进行广泛合作及科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使多元文化相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于医院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和方向。天津市天津医院与俄联邦新西伯利亚梅沙尔金血液循环病理研究院进行合作交流,采取互派医生进修学习、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俄罗斯专家义诊,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继续医学教育以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改善知识结构,跟踪医学科学的最新进展,完成多学科的互相交叉、渗透为特点,以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为目标,其与时俱进的侧重点与医学科研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将有利于促进医院科研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伟.浅析继续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141-142.

[2]彭利军.继续医学教育的创新管理模式工作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1):1717-1719.

作者:魏慧芸 单位:天津市天津医院教学科

第四篇: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PBL诊断学教学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将PBL教学法融入高职高专诊断学教学的效果。方法同等条件下对随机分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教授相同的诊断学部分内容,对两组学生的卷面成绩、实践技能成绩、病历书写及分析成绩进行比较,同时针对学生主观印象对PBL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组学生卷面成绩无统计学差异,实践技能成绩、病历书写及分析成绩PBL组较传统组稍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PBL模式在绝大多数方面较传统教学模式优秀,但在知识的系统性方面存在不足。结论:将PBL教学模式适当的融入传统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教育;诊断学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框架,小组讨论为主要模式,其目的在于将问题作为纽带整合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1]。该模式最早由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提出,并于加拿大McMaster大学最早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已在欧美进行较为广泛的尝试并得到推广,至今已有近300所医学院校部分采用PBL模式[2],甚至部分欧美医学院校,如哈佛大学医学院,PBL教学法已全面取代传统教学方法[3]。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学生自身的探究和讨论为主,教师在该模式中仅起到辅助作用,由此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摒弃传统教学科目之间的框架和隔阂,而诊断学作为从基础医学到临床的国度学科,PBL教学法的应用方面可谓得天独厚。另一方面,高职高专学生接受医学教育,因其基础较医学本科生普遍欠佳,部分学生对于枯燥的医学知识接受度较低,传统教学模式效果多不理想,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学生为主导,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且此类学生较医学本科生而言,往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观念更薄弱,更易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综上原因,笔者在部分阶段,较小范围内尝试将PBL教学法融入诊断学的教学中,希望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做出一些试验。

1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学生229人,在诊断学教学阶段,由辅导老师不知情情况下按学号抽取64名学生进入实验组,其余165名学生采用传统方法教学,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2)研究方法:教材选择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医药卫生类专业课程改革“十二五”规划教材《诊断学》第一版(赵汉英主编),教学大纲相同,安排相同的课堂授课教师,同时教学进度、教学设备、考试及考核形式均相同。(3)课程设置:两组课程安排相同,试验组在部分章节,如发热、腹痛等与临床联系较紧密的症状学部分教学内容采用PBL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①教师授课前提前说明课程安排,选取相关临床病例,制定学习目标并布置学生自学内容;②学生床旁问诊,通过真实医患沟通获取病史等相关资料;③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相关临床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保证讨论按既定主题进行,尽量不参与讨论的具体内容;④课后资料查询收集和整理;⑤小组讨论的形式将资料汇总,总结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等;⑥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结合床旁问诊病史采集等方式。(4)评价方法:教学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及考试考核两方面对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问卷调查以学生主观感受为主,其评价具体内容基于GMER,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MedicalEducation),包括执业态度和行为,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和交流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方面[4];考试考核包括病历书写及分析,期末诊断学卷面成绩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三方面,其中临床技能考核包括问诊(SP病人)和体格检查两部分。诊断学考试卷面成绩满分100分,包括客观题(选择题)60分,为单选题,主观题40分,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临床技能考核分为问诊和体格检查两部分,两部分各占10分,病例书写及分析10分。(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两组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样卡方检验,检验以a=0.05为水准。

2结果

(1)两组学生授课前基础水平比较:两组学生在性别构成比、入学成绩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见表1)。(2)两组学生诊断学成绩比较:两组学生在期末考试卷面考试成绩比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技能考试成绩PBL组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评价共回收问卷229份,有效率100%,在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PBL非常好或较好,提高学习兴趣、投入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锻炼、知识整合和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表达能力上较之传统教学方法明显有利,但在时间投入方面及系统性方面,多数学生认为尚不如传统方式(见表2)。(3)抛开部分当前尚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PBL教学法本身不失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和观念,而诊断学课程本身作为医学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应用PBL教学模式,更能达到引领临床入门的效果,在此,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可望取长补短,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3讨论

3.1PBL教学模式的先进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模式也在转变,当前对医学教育的要求亦应具备全球性,“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MedicalEducation,GMER)在7个领域提出了医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医学基础知识、职业行为和态度、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整合管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要求与传统的医学“三基”相比,更加全面,更能适应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面对新的需要,存在若干弊端,如灌注教学,缺乏启发;知识为主,轻视技能;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等[5]。而PBL教学模式中,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基础,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甄别和吸纳的能力,学生可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其临床思维模式,完全符合GMER的要求。

3.2PBL教学模式融入诊断学教学的优劣

研究结果可知,对PBL教学模式,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接受并满意,在小组氛围中完成问题的分析解决和讨论,并能与同组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充分释放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目的性更强,并能在分析和思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也应看到,两组学生的卷面成绩并无明显差异,考虑与PBL教学模式应用的范围较小有关,同时当前的考核模式多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其评估考核模式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尚无队列研究支持PBL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远期的实际临床工作的影响,但已有较多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较远期的评估,如OSCE等[6],结果显示,经过PBL教学模式培训的学生,显示出更前的专业能力和临床试行能力。于本次研究而言,仅就诊断学的部分章节进行评估,同时部分评估标准基于学生的主观评价,评判标准尚待进一步改善。另外,当前主流教材的编写,也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选择问题,教学计划时,仍需以传统教材的重点为中心,教学方面复杂性及教学要求较传统模式明显增大[7]。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时间成本也较传统教学方法明显提高,因学生需在自行摸索过程中投入较多时间,大量信息需筛选和甄别,同时如以PBL教学模式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对部分习惯被动接受式教学的学生,恐造成基础知识不扎实等不良后果[8]。

4结论

抛开部分当前尚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PBL教学法本身不失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和观念,而诊断学课程本身作为医学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应用PBL教学模式,更能达到引领临床入门的效果,在此,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可望取长补短,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参考文献:

[1]袁春梅.PBL在ESP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5~136.

[2]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李红枝.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118.

[3]TaylorD,MiflinB.Problem-basedlearning:wherecarewenow?[J].MedTeach,2008,30(8):742~763.

[4]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6]LohfeldL,NevilleA,NormanG.PBLinunder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qualitativestudyoftheviewsofCanadianresidents[J].AdvHealthSciEducTheoryPract,2005,10(3):189~214.

[7]NevilleAJ.Problem-basedlearningandmedicaleducationfortyyearson.Areviewofitseffectsonknowledgeandclinicalperformance.MedPrincPract,2009,18(1):1~9.

[8]慕景强.PBL教学法在我国可行性的研究[J].医学教育,2003,(6):37~41.

第五篇:高等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在高等医学教育新趋势下,分析高校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创新型人才特征、教学方法新特点、优化课程设计等方面分析了高校紧贴社会需求,不断深化创新意识,努力寻求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为高等预防医学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培养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人才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预防医学;人才培养;高等医学教育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医学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社会对于医学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在近几年,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诸如汶川大地震、泥石流、非典型肺炎等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在紧急救援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缺陷和弊病,反映出我国高等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预防医学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及重要性不断突显。在充分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公共卫生发展现状,探讨高等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着眼我国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和发展需求,不断探索,更新观念,为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平台提供新的思路。

1高等预防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高等预防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自然灾害及公共卫生事件频发。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发生、2004年禽流感疫情和2005年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的连续发生,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长久以来遭受忽视所造成的潜在缺陷和应急脆弱性,使国家和社会重新认识和审视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全的重要性[1],以及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全球环境污染、各种传染性疾病流行等问题不断出现,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人们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自身防护意识不断提高,对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壮大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1.2高等预防医学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体系始建于建国后,由于起步较晚,加之教学方法、理念及管理制度受前苏联模式影响较深,存在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管理制度不规范等多方面问题,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较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高等预防医学教育发展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医学学历教育一直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各院校之间的教学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预防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始终坚守单一的模式,重点围绕统一大纲、统一教材,以考试为衡量成绩的唯一标准,一些教材仍然沿用四五十年前的版本,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实际应用效果,更无法适应新型医疗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这些过时的医疗技术必然会影响其以后的发展和提高。过度强调共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陷入理论和知识脱节的泥潭,严重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探索预防医学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2高等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改革

2.1更新丰富教学内容,综合多种教学模式

课程结构的重新调整势在必行。目前课程设置还没有完全打破原有的以传染病预防、5大卫生为主的课程体系,目前,公共卫生课程主要有卫生化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些课程均是单一的,课程之间相互脱节,预防医学专业半数以上的教学课程体系非独立的,这种状况与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2]。教学内容新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树立与现行教育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多种教学模式。例如,目前有1/4的美国医学院和1/2的加拿大医学院应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3-4],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其具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特点,在欧美高等医学教育中广泛应用[5]。近年来,国内医学院校开展PBL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情高涨[6],但大部分课程面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针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PBL教学改革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7]。作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具体展开形式,教学内容是有关整个课程的关键要素。针对教学内容陈旧、医疗实验设备跟不上教学要求的问题,要努力做好将网上信息资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演习训练成果编入教材、融入课堂、进入教学的工作。同时,针对新形势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通过合理设置模拟训练背景和条件,增加在信息化条件特别是复杂的多部门联合行动中组织协调、医疗应急救援等相关内容,着力构建信息化含量更高、针对性更强、更新速度更快的预防医学救援训练内容体系,及时更新教材和课件,以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照搬课本、知识陈旧、案例古老、无实例、无模拟背景等问题。充分利用经典的参考资料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综合导学式、问题式教学,倡导课堂答疑、促进课堂交流、提倡网络学习,促进教学相长,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2.2加强教学硬件条件建设,完善预防医学教学平台

除了临床医疗、公共基础等主干学科教学之外,预防医学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或演示教学,因此,应高度重视训练硬件条件建设。按照最新教学大纲要求,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通过加大筹划、研发和自购力度,购买教学必需的专业仪器设备,不断完善设备采购和维护。教学仪器和设备的及时更新和投入使用,能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改善授课效果。(2)加强教学场地建设,不断优化授课环境。通过“2110工程”、“211工程”等经费的大力支持,积极新建功能完备的专业教室、医疗实践基地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训练场地等,得到极大学生学习环境。(3)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为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的施行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提供有力保障。不断加强学校在线网络及专业网站的建设,及时更新完善教学多媒体课件、素材库、试题库等多种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基础保证。

2.3增设突发事件医学救援课程,强化学生预防应急救治能力

从抗击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汶川大地震、泥石流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行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其中所应用的主要医学知识,不仅包括广义上的医疗知识,还包括灾难救援特点的特殊环境下的医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救援知识,更要具备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实施紧急医疗救治、疾病防护和卫生保障的能力。因此,适当增加灾难医学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课程,将特殊环境医学相关课程列为必修课,强化灾难医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急救技能的训练,同时针对灾害救援中组织协调性不够等问题,加强灾难救援的组织实施与管理的训练[8]。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加强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面对不断增加的灾害救援任务,高等医学院校应重视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等联合构建灾害救援训练模式和实践训练基地,逐步建立院校与地方救援机构联合训练机制,通过知识宣讲、技能培训和综合训练等方式,加强相互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针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调研和总结,将训练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纳入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模拟实践,增强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增加医学应急救援的经验,树立良好的三级预防观念,从而达到培养新型预防医学人才的目的。

3展望

随着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复合型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建设刻不容缓。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劣和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面对科技发展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挑战,为了进一步适应需求,应不断开拓创新和完善预防医学教学的新体制、新平台,努力实现预防医学教育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玲,陈昭斌.川南之行对公共卫生教育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498-499.

[2]李光武.对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医药教育,2010,17(35):122.

[3]DELENGBA,DOLMANSDH,MUIJTJENSAM,etal.Studentperceptionofa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foraproblem-basedlearningundergraduatemedicalcurriculum[J].MedEduc,2006,40(6):568-575.

[4]TIWARIA,LAIP,SOM,etal.Acomparisonoftheeffectsofproblem-basedlearningandlecturingonthedevelopmentofstudents'criticalthinking[J].MedEduc,2006,40(6):547-554.

[5]马金香,雷毅雄.LBL-PBL-EBM逐步深化医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5-6.

[6]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7]王兆芬,李斌,杜文琪,等.PBL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9):921-923.

[8]孟福来.军医大学加强卫勤人才培养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7):699-700.

作者:柏桦 张伟 刘瑞 张晓迪 李文丽 彭洁 张涛 海春旭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毒理学教研室

第六篇:大数据时代下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思考

[摘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探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困境与矛盾,从改革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信息素养、人文素质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医学教育;改革

1946年,人类发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1]。20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同时促进自然科学研究技术的变革和发展。一个国家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态势,直接反映国家的整个科学发展水平。全世界的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比重已达到50%[2],美国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所做的贡献率已达到60%,可见医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3]。医学教育具有超前性、周期性、延续性特点[4],大数据分析成为促进医学和人类健康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推进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培养符合未来国际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者思考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大数据时代对医学及生命医学发展的影响

1.1大数据时代实现科学研究工具新变革

医疗领域是最早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领域之一,大数据浪潮为生物医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根本性地改变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医疗实践[5],不仅在医疗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计算机领域的电脑硬件、网络带宽和“云计算”等的指数增长,提高对大数据管理、储存、处理和转化的能力[6],导致传统研发手段的彻底改变。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微观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综合的、巨大的数据库的处理,在计算机快速统计分析、运算模拟和预测等功能的帮助下得以实现,缩短了科学研究周期。以前,完成一个人全基因组测序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且花费高达100万美元,目前全基因组测序则只需几个小时,花费只是原来的一百分之一[7]。随着突破性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生命科学研究向着更加微观领域不断深入,成本和效率不断突破。

1.2大数据时代彻底打破传统科研模式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彻底打破传统的科研模式[8],单打独斗的“作坊式”科学研究传统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合作研究成为当今科研技术研究的主要形式[9]。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提出的数据密集型科研第四范式,不同于传统的实验、理论和计算三种范式,不需要考虑因果关系,以数据为中心,分析数据的相关性,打破千百年来从结果出发探究原因的科研模式,大规模的复杂数据使得新的科研模式成为可能。在全球科研人员联合集智攻关模式下,人类探索生命奥秘和健康难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1.3大数据时代导致传统医疗模式变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庞杂天文量数据快速处理能力的实现,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能力从认识生命到操控生命,向着创造生命的领域迈进,随着纳米医学、组生物学、再生医学,以及合成生物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和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逐步深入微观,不仅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深入到分子层面,更使人类在干预疾病方面有了全新的技术和手段,医疗模式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大数据对庞杂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极大地推动转化医学快速发展,基础研究成果将更多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以主动获得最佳健康为目的,而不单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P4”个体化医疗模式得到快速发展[10],人类将获得更加合理优质的健康生活。

1.4大数据时代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变化

知识不等于价值,知识是价值服务的基础,而数据则是知识形成的核心前提条件[11]。2012年,美国政府《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旨在利用大量复杂数据集合获取知识和提升洞见能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学和社会各领域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预防疾病、舒适医疗、精准治疗,以及延寿保健等个体化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人才要求也相应发生着转变,掌握宽厚基础和精深专业知识,以及精湛医疗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追踪生命科学前沿和科技前瞻能力、善于将临床病例和基础研究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知识与能力、推动团队研究和共同开发的合作沟通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相关软件处理大规模医疗数据技能,渐渐成为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能力。

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1当前医学生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医学培养目标无法适应未来发展。学生需要掌握获取更多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是背诵记忆现有知识内容,内容的变化太快,新的发现越来越多。据统计,医学信息资源占据30%以上互联网信息资源,全球医药类期刊每年200多万篇并且以每年7%速度递增[12]。医学及生命科学知识每天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医学生必须利用信息网络随时了解最新突破和发现,才有可能跟上发展的速度。同时,生命科学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和微观,医学诊治手段和技术方法也越来越需要更加精细化、系统化和人性化。一名好的临床医师不仅需要具备常见病、疑难杂症的诊治手段,更加需要具备系统思维和掌握循证医学知识,能够从临床的大量常见病例和疑难杂症问题出发,向基础学科探寻疾病的根本原因和研发新的治疗手段。

2.2传统教育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大多数医学高校的课程都是由本校教师面对面讲授的,教师在整个课堂中起着掌控和引导作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多为被动接受。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人类收集、存储、分析、使用数据的能力实现巨大的跨越。2008年,慕课横空出世,以其开放性和大规模性迅速席卷全世界,成为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力量[13],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极大挑战。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内容、教学思路和方法[14]。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占用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既定教学计划的规范实施也限制课堂上教师灵活性的发挥,学生更是千篇一律坐在课堂上接受统一的知识内容,严重遏制学生自由思维的发展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3医学高等院校将面临开放性改革的挑战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等教育逐渐由封闭式院校教育走向更加开放广阔的领域,院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也越来越被其他院校所广泛接受和使用。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教育模式在2012年的国际教育界引发一场“海啸”,在2013年的中国教育界也刮起阵阵“飓风”。这种教育模式在医学教育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程度的整合、共建、共享和共用,有效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共享难的问题。

3对策

3.1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推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放眼全球、融入世界的眼光和心态,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灵活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训练,以及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才能利于培养出高质量医学人才。

3.2以国际一流标准构建医学生培养模式

我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中国成立后模仿和借鉴苏联经验建立的,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尤其是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快,当前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亟待改革。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15],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仅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更要培养适应未来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层次医学科研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加强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医学生更早地进入实验室接触科学实验,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3打造医学生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创新教育体系中最直接、最具体、最重要的一环,亦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关键环节之一[16]。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医学生作为未来高层次临床医师和科技人才的储备力量,其课程体系的设计,除应包括基础、传统的教学内容外,还必须保持与科技发展尤其是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同步更新,尤其是必须掌握涉及生命科学核心内容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等新知识和新技术,才能确保培养质量不落伍。

3.4着力提高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医学生倘若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信息技术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将无法适应医院的临床计算机基础建设的要求[17]。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比重,提高医学生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对大数据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还要注重加强医学高校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经典课程和疑难杂症疾病MOOC教学模块,采用在线教学、研讨、交流和考核的方式,既增强医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3.5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我国历来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专才”教育,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而人文精神正是医学的核心,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珍重[18]。当前的医疗活动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患者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随时了解相关医疗和法律信息。在这样的环境和前提下,不仅要培养医学生努力成为“高级专门人才”,更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医学科学精神充满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治疗患者身体和心灵上的病痛。

【参考文献】

[1]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16.

[2]邹北骥.大数据分析及其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10(7):24-29.

[3]于琦,贺培风,袁永旭,等.MOOC的发展及其对医学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7):8-12.

[4]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医学科技发展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51-53.

[5]杨帅,胡宗倩,伯晓晨,等.云计算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35(1A):5-10,25.

[6]李静,顾江.个体化医疗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J].医学与哲学,2014(1):5-10,25.

[7]BertVogelstein,NickolasPapadopoulos,VictorE.Velculescu,etal.Cancergenomelandscapes[J].Science,2013,339(6127):1546-1558.

[8]DavisMH,HardenRM.Eisforcvcrything-e-learing?[J].MedTeach,2001,23(5):441-444.

[9]梁立明,武夷山.科学计量学: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86.

[10]HoodL,FriendSH.Predictive,personalized,preventive,partic-ipatory(P4)caricermedicine[J].NatureReviewClinicalOncolo-gy,2011,8(3):184-187.

[11]何非,何克清.大数据及其科学问题与方法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1):1-12.

[12]陈晨.医疗大数据临床怎么用[J].吉林医学信息,2014,30(8):32.

[13]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23):73-77.

[14]张燕妮,张秀风,刘芳.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计算机,2015(3):36-38.

[15]沈元琼,匡双玉,伍彬升,等.移动互联网对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模式的影响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234-236.

[16]王艳,王欢,赵新利.高等医学教育现状及教学改革分析[J].科技信息,2014(3):81.

[17]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9-32.

[18]王雁菊,刘春雨,王韫文,等.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意义[J].学理论,2012(23):157-159.

作者:陈菲 周玲君 丁力 李梦诗 顾申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第七篇: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摘要:PBL教学模式是世界医学教育发展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国外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对PBL教学模式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PBL模式;医学教育;应用策略

PBL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创立,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医学课程及各种理工类课程而言,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带来更多帮助。PBL教学法是以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以教师为主要引导者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者,而是充当引导者,通过设置教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从最初应用于医学学科到现在被各个学科广泛应用,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也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有很大帮助。

一、PBL教学管理模式及其应用现状

相比传统教育方法,PBL模式更多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实践性的要求更高。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思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合作讨论的方式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临床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限制,必须要对其加以改进,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训练。当前的医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以致影响了教学质量。PBL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诉求为教育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当作主体,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解答的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当前国外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已十分普遍,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PBL教学模式的普及程度还不高,不过已经有很多学校正在加强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在不同的医学课程中,这种教学模式都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比如,在基础医学课程中,PBL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且该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在医学实习中,PBL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应用。

二、PBL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某学校在眼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进行了PBL教学模式的尝试,结果表明,PBL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应用PBL教学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之所以不适应当前教育形势,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及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对此,教学模式也应进行革新,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PBL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与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体会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老师,从而有效解决各种医学问题,提高临床医学能力。

(二)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PBL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交流与合作,为了实现合作学习和有效交流,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小组之内进行合作,从而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与实力。比如,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某学校教师在内科学教学中选择了7个专题,预设讨论题目60条;组织分组讨论、同学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分组讨论是一个关键部分,分组应做到均衡、科学,一般分组时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所了解,做到科学分组,使小组内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分组结束后,要对教师提出的课题进行讨论。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对于各种问题的顺利讨论。且要在课后完成预设问题讨论准确度测定、PBL教学满意度测定、随堂测验等。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开发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得到了更加全面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改善课堂氛围来达到目的。

(三)做好评价管理

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评价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总结者,要对学生在PBL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缺陷和长处,并对自己的发展和努力方向有更加清楚的认识。综上所述,医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医学临床实践能力,在医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可以加强PBL法的应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交流与合作,掌握更多医学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从大学田径教学在新时期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地位和作用上不难看出,大学师生应重视大学田径教学,并依据田径运动和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用于大学田径教学,笔者在下文中将探讨新时期大学田径教育改革的对应举措。

1.1、大学田径教学中应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全方位发展为教学核心,并建构田径教学系统

当前大学的田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长短跑、起跑技术的教授,应将互动式教学和合作性教学相结合,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田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采用探究性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来提升田径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1.2、大学田径教学中应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构建田径课程的考评系统

大学田径教学的考评内容不但牵涉到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指标元素,还要照顾到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学习田径项目时的心理素质的考评,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应运用直接考评和间接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同时在有关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运用上,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考评模式,融合其合理、科学、适合我国大学田径教学实际状况的先进元素,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规范性设计。

1.3、从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准以及身体发展状况来对田径课程进行优化

大学田径教学课程的策划和设立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准和智力水准的高低———尤其是各类身体素质的实际状况,在此前提下对传统的田径课程进行规范化改良,以适应新时期的田径教学纲要和时展的需求。

1.4、课程设计多元化、灵活化

第一,田径课程在国外所有的大学中都是选修课,与其它课程共同组成了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项目。虽然田径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塑造价值,但这类运动并非完全适合所有学生。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田径教学项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极大助益的,因此,应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第二,在设计田径课程教案时,应使其多元化和灵活化,只有让学生体验到田径课程的魅力,他们才会去认真学习,并养成长期运动的良好习惯。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学生唯有坚持一个或若干个体育项目的锻炼,才能全面提升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田径项目的设立上不应无目的性的删减某些“危险”运动,例如:撑杆跳、110(100)米栏、铁饼、标枪、长距离障碍跑等等,因为这些运动在大学生中也有拥护者,而其本身亦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美国大学有专业的撑杆跳高“校队”,有许多崇尚冒险的学生将撑杆跳作为自己的常规训练项目。这些所谓的“高危”项目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并且,当学生完全掌握了这些运动技能以及教练对运动项目进行规划后,其危险性可以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畴内。因此,我国大学应依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适当开展这些“高危”项目。

1.5、课程内容标准化、正式化

针对某一部分学生对田径运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开展合作性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对田径运动进行游戏化则不符合田径运动发展的潮流。而国外在初中或小学不设立田径课的原因是:中小学的运动场地、老师素质和学生素质使其无法设立标准化的田径训练课程。而非标准化、休闲化的田径运动则无法体现田径运动的真谛。田径运动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也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发展到如今,田径运动应该更加标准化和正规化,而教练也应将正统的田径技术和战术传授给大学生。我国大学里的田径课程,其思想和精神都是严谨的,它有一套独特的系统,并非所有的运动都适应现代的大学生。而这一论点对我国大学的田径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1.6、课程交流国际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正式形成田径技术交流圈,这使得欧洲的前卫技术和美国高校的商业化模式相互结合,从而令欧美在田径教育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国际间的田径经验交流是极重要的。虽然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但是中国目前与其它国家的田径经验交流还未形成一个交流圈,这也正是大学田径项目发展受阻的其中一个原因。尽管改革开放之后,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有所增多,但直接的课程交流还很少。

1.7、教学、训练一体化

我国大学田径课程教学是以田径技术为而核心展开的,其运动观念的树立,可以帮助我国大学生学习到“最正宗”的田径技战术。而正宗的田径技术一方面来源于生物力学原理;另一方面来自于技术解析。而研究结果表明:与田径运动的规律和运动员个人特征相符合的技术就是“最正宗”的技术。所以,田径教学不应过于呆板、枯燥或墨守成规,而应使学生了解其物理学原理,激励学生在训练中培养自己的“独门绝技”。也就是说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研讨。在进行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采取教学、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模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传授和引导。使学生在体验、领悟田径运动并提升田径成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田径运动的真髓。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即是说,应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动作方法不进行强制要求。在新历史时期,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已由一些专家率先提出。而在当今社会,只有会学习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提倡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型要求。田径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一体化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教学形式,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学习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合作式学习能力,是未来田径发展的大势所趋。

1.8、遵循田径课程的内在规律,调整部分课程的讲授顺序,发挥技能迁移的功用

因为田径教学学时数的减少和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田径项目的开展在大学中遇到了阻碍。为了保障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在实施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依据田径项目的内在规律,调整教学课程的教授程序,将所有的田径项目分为走、跑、跳、投等四个教学版块。这样可以使同一环节的同一技术不再重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