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排球教学理论创新

高校排球教学理论创新

摘要:

排球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占据重要角色,受到众多学生的欢迎,然而纵观当前高校的排球教学现状,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对于排球学习兴趣全无,尽管排球教学模式已经有所改进,然而仍然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该文首先介绍了高校排球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了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给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对策及建议,希望能够给相关高校工作者有限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校 排球教学 理论创新 教学模式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而人才的定义不止局限于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培养出素质全面的毕业生。排球作为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在高校中也备受青睐,其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体魄,舒缓学生的身心;另一方面更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坚定的意志力。纵观我国各高校,很明显地可以发现每个学校在排球教学模式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阻碍着高校排球教学在各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排球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以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排球课程。

1高校排球教学模式现状

排球教学的的发展取决于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及适用性,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当前高校的排球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有些院校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有些学校则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即在传统模式之上有所改善的一种新型模式。

1.1传统排球教学模式

由于新旧观念之间的转换需要较长的适应过程,因此多数高校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排球教学模式。传统排球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教学模式较死板,教学步骤较清晰,即体育教师简单地按照课前热身、正式教学、课尾休息这几个步骤来教学。热身阶段,即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热身,如跑步、肢体锻炼等,以免学生在正式教学时由于不适应而受伤;正式教学阶段,即教师讲授并示范,学生学习并实践,教师在一旁监督、修正的阶段,属于排球教学中的重点阶段;课尾休息阶段,即学生在下课之前的体力恢复、情绪平复阶段,学生经过一节课的体育锻炼后,为了适应之后的课程,必须得到必要的休息。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教学教学模式中,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必须严格服从体育教师的命令;另外,在排球教学中一般只重视排球技能的教授,而不注重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因此其形式和步骤比较固定、重复,教学效果不甚良好。

1.2现代排球教学模式

鉴于传统排球教学模式存在较多缺陷,教育部和体育部对其进行了适当的完善和补充,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的背景和趋势。与传统教学的不同,现代排球教学给予高校学生更大的自由去挖掘自身的潜力以及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现代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倡排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的各种行为均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为学生服务为目的;其二是排球教学中不只教授学生排球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等。由此可见,现代教学模式不仅顺应了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要求,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校排球教学存在问题

2.1排球教学计划不合理

虽然现代排球教学模式相比以往更加注重多样化教学,但是却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到位,其主要原因便是排球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一般情况下,高校一周只安排一次体育课,学生活动时间较短,这对体育教学计划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课时很短,在体育课上,教师一般只安排排球技能的教授,而无法顾及其它方面的教学。排球运动作为体育活动的一种,锻炼身体和舒缓身心是其重要的作用之一,然而由于教学课时短,学生不仅无法享受到体育活动的轻松氛围,甚至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也导致部分学生开始厌倦体育课,显然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初衷。

2.2排球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的高校排球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是其教学中的另一个短板。高校排球教学模式一般只注重竞技技能的培养,而不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尽管现代排球教学模式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此缺陷,但是仍然达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标准。高校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理教育与排球技能教学并进的新型排球教学方法,以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校人才,真正为社会奉献上一己之力。

2.3排球场地、设备受限

排球场地及排球设备是排球教学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也是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排球锻炼的基础。然而由于国家在高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无法享有充足的场地来进行排球学习和日常训练,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没有国家的拨款,排球场地与设备更是紧缺,有些高校的场地甚至紧缺到导致无法几个班平行上课的状况出现。另外,排球是最受高校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不管是选修排球的学生还是课后自发进行排球锻炼的学生,数量均远超其他项目,这也使得排球场地和设备短缺问题更为严重。

3对策及建议

现代高校的排球教学模式虽然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有些是“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只注重技能、忽视心理素质,有些则是“量”的问题,如运动场地匮乏,对于前者必须严格整改,对于后者则要制定相应的补充措施。为了更好地消除当前高校中排球教学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该文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有待相关人员参考。

3.1教学模式要适应学生需求

高校学生是高校排球教学课程的主体,因此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有些学生偏向于竞技方式教学,那么教师可以安排团体对抗教学模式,即将这些学生分组,然后组成团体进行比赛,也可以一对一进行对抗比赛,以满足这些学生的竞争心理;有些学生更喜欢娱乐型的排球训练,那么教师可以选择更随意的训练模式来对这些学生教学,以满足他们的娱乐心理;同样的,对于其他同学也可以按照他们特定的需求来确定教学模式。可以发现,这种具有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局限于学会排球运动,更注重学生在排球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3.2排球技能教学要有针对性

排球之所以受到如此多人的青睐,是因为其具有别的运动不具备的特征和优势。排球运动一方面属于竞技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伴随着激烈地体力和心理对抗,均带有强烈的竞争意味;另一方面排球运动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运动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多个人的合作,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均需要队友的接应。再则,排球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在运动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临场应变能力才能更好地与队友配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造力才能使比赛更精彩。因此,在排球教学中,必须根据排球运动的这些特点来施教,即在教学方案和计划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竞争性、合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

3.3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在高校排球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体,教师具备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只能一味服从,此种教学模式显然缺乏科学性,学生极容易感觉不到自身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长期以往必定会对排球课产生厌倦心理,此种方法可能更适合中小学生,而不适合思想成熟的高校学生。因此,排球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管是从排球的教学方案、计划的编制,还是在体育课上的实践,均要把学生当作中心。教师不应该将自己视为权威,随意指责学生,而要顾及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对于可取的意见应该听从,并将其补充至教学方案中去。以学生为主体的排球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在排球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其增强对排球学习的主动性。

3.4排球教学要重视心理素质培养

以往的高校排球教学模式只注重身体的锻炼,而不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着能动作用,而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均呈现越来越差的趋势,因此排球教学不仅要重视身体锻炼,还可以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高校可以在排球课的整体设计以及实际教学方面加入一些心理辅导的程序,让学生认识到心理素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事实上,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能力,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往往会发挥失常,这也间接反映了心理素质对排球运动的直接影响,因此增强心理素质必须成为排球教学中的附带目标。

3.5改善排球硬件条件

排球教学的场地和设施是排球运动开展的前提。对于公办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高校体育资金投入,以帮助高校改善场地和设备条件;对于民办高校,学校董事会联合校长必须加大对于体育教学的投资力度,或者吸引社会资金来进行体育设施的建设。另外,学校可以与周边的体育场馆合作,将教学场地转移至体育馆,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聘请体育馆的专业人员担任学生的排球辅导员,进行辅助教学。

3.6培养学生排球学习兴趣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排球教学之上。目前的高校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均承担着极大的压力,使得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激情,而兴趣可以点燃学生学习排球的激情,使其不厌其烦地进行排球训练,带着兴趣的学习不带有任何的强制性,学生可以在轻松和谐的心境下自发地锻炼,可想而知锻炼效果必定更好。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排球学习,关键是要培养他们对排球学习的兴趣,而培养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其一是让对排球运动感兴趣的学生诱导不感兴趣的学生;其二是通过各种途径让不感兴趣的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好处,使其在无意识层面对排球运动产生好感;其三是在排球教学课上增加制定一些奖励手段,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结语

排球运动是最受高校学生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然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严重妨碍到了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学习,因此我国相关部门的专家应该不断研究新的改善措施,以实现对高校排球教学工作的完善和改革。

参考文献

[1]阮奎.论高校排球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7(25):122-123.

[2]周昊.高校排球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8):49-50.

[3]顾宗芳.普通高校排球教学的现状与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55-156。

作者:单位:杨巨川 新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