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微细切削加工与微机械制造研究

微细切削加工与微机械制造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细切削加工与微机械制造技术越来越广泛的用于工农业、医疗等各个领域,文章对微细切削加工的技术类型进行介绍,并对技术发展需求以及可能影响以后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因素做出简要概述,以便在技术上不断的进步和提升,保证品质,促进科学发展。

关键词:微细切削;微机械制造;科学

微细切削加工和微机械制造技术在各项领域都有广泛应用,通过加工车床实现了生产精细零件的愿望,而且加工完成时间也没有增加。在合理正常的情况下,每一个零件都能准确完整地制造出来。在生产制造阶段做到自动化生产,电脑可以有效控制,减少了人员的调动,需要人员技术过硬,在生产环节不能出错,做到零误差。如果出现偏差,这个零件会出现问题,无法完成交工,因此,一定要对技术严格要求。

1微细车削

微细车削这项技术最初是由日本提出并研究,日本在1996年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化的机床,并将这项成果应用在加工生产中。从此以后机械加工车床代替了人工作业。人们在制造的过程中效率也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微型车床比普通车床所生产的零件精细了百倍,零件的精细度变高,给予了工业生产很大的支持,技术上得到进步,为以后细微技术进一步发展做好了铺垫,得到了应有的保障[1]。

2微细钻削

微细钻削主要是用于加工精密仪器,一般都是对直径0.5mm或者更小的孔进行加工,这项技术已经成为细微小孔加工的重要工艺,它对电子机械加工效果明显。这项技术已经非常熟练,不会出现零件变形或者故障,而且在使用期间的精准度也是非常高,就算有尺寸误差,也能够解决。除了电子之外,还有钟表仪器、精密机械等行业广泛关注,这项技术如此精密,实现的关键原因是对钻头的选择、尺寸和硬度都要和最初保持一致,一旦发现有误差或钻头损坏要在生产加工时及时更换,要让孔的直径和钻头保持一模一样,以免出现安全性问题[2]。

3微细铣削

日本研制的车床型超精密铣床,在世界上首例用切削方法实现了自由曲面的微细加工,这项削切技术可以对金属材料进行细微加工。细微铣削的精密度超高,利用此技术实现三维数控加工,从而生产率提高,相对于普通加工精度高。此技术在生产加工阶段处于高效运作,会消耗电能,但能快速完成作业,铣削技术在制作期间,硬度做的比较大,相比于其他金属材料,削切的刀片硬度更大,才能够以较快速度完成作业。因为都是硬度与硬度的碰撞,每次完成切割任务后,都要对刀片进行检查,如有磨损和破坏,要及时更换,这样才能在做工过程中避免造成生产影响,稳定高效的来完成生产任务[3]。目前这种技术基本上可以对任何复杂曲面和超硬材料进行加工,满足了所需要求。但是在加工方法上需要更快的切割速度。切割速度与生产的质量也有较大影响,对相同的切割材料,也希望加工速度快,加工成本低,同时磨损的程度也就变高。因此,对速度也应该进行严格把控,具体要求,不能影响生产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要提升设备使用稳定性。

4微细冲压

这个技术简单而言就是冲孔,比如在仪器仪表的制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带有特别小的孔的板件,这些小孔需要采用冲孔的办法进行完成。制造中要使用压力,但它的控制难度比较大,要是这个度超出了安全的范围,会很容易造成零件的破坏和变形,对生产加工有影响。现在技术有了完善的提高,解决了使用安全问题,加工过程中对零件做了保护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还有就是冲压过程中温度的要求也很大,如果加工材质比较软,一遇到高温容易变形,所以要有降温措施,将温度控制好,这样原材料才不会变形,生产质量上才有更高的提升。

5便携式工厂

微型工厂,言简意赅就是可以方便携带。在制造加工方面上得到保障后,要考虑设施的便携性,它到底是否可以更方便携带、移动。所以自身的重量要小,要满足当前的使用需求,把不必要的设备去除,在保证生产正常使用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做到更方便快捷。

6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提高,对微细切削加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切削技术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各种各样的新型加工设备相继被制造出来,新型科技也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微细切削技术进行总结,加工设备的精准度、小型化带来了非常多的优点和作用,比如能量的消耗减少,质量安全问题也得到保障。同时也会存在弊端,材料的硬度如果超过刀片将无法进行加工,细小的原材料进行加工,速度会降低,否则质量得不到保障等。相关人员要克服技术上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这项技术,让削切技术向更多领域发展,向更高的精密度、细微程度发展,为国家各项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贾宝贤,王振龙,赵万生.微细切削加工与微机械制造[J].机械制造,2003(8):7-9.

[2]张浩,刘玉德,石文天,等.微细切削加工表面质量的研究综述[J].表面技术,2017,46(7):219-232.

[3]吴伟涛,刘宏楠.微机械制造中的微磨削加工技术[J].电大理工,2016(2):15-17.

作者:祝庆丽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职业学院,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