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供给侧改革下教育改革的公平性探讨

供给侧改革下教育改革的公平性探讨

[摘要]在中央财经领导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后“供给侧改革”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通过供给促进公平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供给侧改革”给教育公平的改革带来了新思路,我们尚需在教育优质资源上扩大供给、在资源配置上统筹城乡一体化、鼓励多种教育方式并存,给受教育者更多的选择自由权。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教育改革;教育公平

201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就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在中央财经第十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其中对目前经济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足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简而言之,就是改变以往的以需求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而是更加强调供给的作用,拉动经济刺激和相关产业的投资力度。这种经济学理念同样也适用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供给侧的理论指导,向教育公平迈进一步。

1高考改革的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维系教育公平的保障,高等教育改革牵扯到每个学子、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为了国家教育的长远发展,我国从2014年开始了招生制度改革的系列措施,2016年全国又有十六个省出台了高考新政策。此次高考新政策打破了以往的“唯分是举”,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考试科目上更加人性化,充分给予学生更多的考试机会;招生录取上也保障了农村学子的利益。

1.1评价体系多元化

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一项指标,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使得教育改革治标不治本,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我国的教育习惯于用分数的高低来判断一个学生的优秀程度,高考制度也正是通过考试选拔出成绩好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久而久之,我们教出来的只是会学习的工具。为了改变教育的现状,我国越来越注重综合人才的培养,这也成为高考改革的一大趋势。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我们不再单一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因为成绩只是一个因素,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1.2考试机会多次化

高考即人们常说的“一考定终身”。考生寒窗苦读十余载,为的就是6月的惊鸿一跃,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很多考生因为某些非主观原因导致高考的失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衡量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教育实现真正的公平。目前高考改革旨在为考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这样分散了考生的风险,避免考生因为其他因素造成了考试失败,考试机会的多次化,更加客观化,也更加能彰显教育的本质精神。

1.3招录名额人性化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逐渐拉大,近年来高校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寒门再难出贵子,教育似乎不再是一种全民教育。这种教育的导向使得贫穷的人因为没有文化越来越穷困,富有的人因为有文化变得越来越富裕,社会阶层分级越来越严重,这不管是对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是社会的稳定都是尤为不利的。我们需要让落后贫穷地区的学生享受到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我们要让他们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处境,为此在高考招生录取名额中需要给更多农村学子保留一定的比重,弥补教育资源不均。

2供给侧改革给教育改革带来的思考

“供给侧改革”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概念,这一理念的形成与当时西方经济、文化、政治背景有着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放任自由与不干预政策,提出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希望通过市场的调节自动创造需求,这也是当时西方国家普遍遵循的经济定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纯粹的市场主导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资本主义爆发了大危机。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国家的经济还得需要政府的掌控,以“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萨伊定理。近年来人们发现国家经济不仅在于政府的监管和市场的调节,要让经济发展还得激发经济活力,也就是当前所倡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考改革不再是简单的从需求出发,我们需要加强教育的供给力,激发教育发展的活力、持续力。

2.1教育机会的供给

教育机会平等这一教育革新理念是从“一战”前欧美国家开始的,不同国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都能够受到同等的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权,这种机会的平等主要表现在教育名额供给的平等。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学校在招生的过程中,都会在东部地区或者教育总体水平高的学校投入更多的招生名额,而在教育水平低的地区收录的学生少之又少,这种名额的差距是教育供给不足的表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加大西部地区或教育欠发展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给这一地区的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让计划招生名额更多。

2.2教育过程的供给

教育过程平等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应该避免因家庭文化差异、教师水平高低、学校教育资源不均引起的教育效果的不公。在高考改革中我们要注重教育过程的供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考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让学生在这里能够展现各自的魅力。因此在高考改革中我们要因材施教,考查的内容更加全面,考查的方式更加多样,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给更多的“偏才、怪才”施展抱负的机会。

2.3教育结果的供给

教育结果的公平更多表现在高考之后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的工作机会的平等。高考选拔人才的最终目的还是为社会服务,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得投身于实践中。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是重视高等教育轻视职业教育,很多考生都走上了高等学校求学之路,那么考生完成学业之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找工作,可是工作岗位的需求有限,无法满足广大学生。要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就要改变高考政策,鼓励高职类教育的发展,国家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大批职业人才,这样一方面扩大了技术类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分散了完成高等教育学生的工作压力。

3供给侧视域下教育改革的公平策略

高考改革的公平性主要是针对教育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制度创新、人才培育等角度来讨论的。那么教育如何更好地走向公平,如何在教育领域发挥“供给侧改革”的经济作用,是值得教育深思的。

3.1教育资源供给

在教育改革中提到资源供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大政府对边远地区的资源投入,给落后地区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弥补教育的不均,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但是这种从政府角度出发提供的教育基础设施资源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选择需求。政府无法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优质的教育资源需要市场的竞争,政府更多的不是提供需求而是要创造供给。在教育改革中要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给民办教育更多的扶持,以民办教育促进公办教育,给广大民众更多教育的选择权,优化教育的质量。

3.2政府制度供给

制度供给更多地侧重于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由于家庭的贫穷因素导致失学率普遍增加,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有良好的覆盖基础教育的保障措施,国家免除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使贫困学子无后顾之忧,但是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这些学生又面临着新的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考上大学却因为经济的原因放弃了入学的机会,国家丧失了许多可塑之才,这其实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国家财政需要给予高等教育更多的资金保障,比如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金、免费午餐等,加大对贫困生的补助面与供给力。

3.3社会捐赠供给

教育要实现公平仅仅依靠政府制度保障和经济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力量其实很有限,如果政府要对教育事业支持,那么必然会加重税收的负担,这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尤其是要发挥企业的带头作用,让企业对教育事业的建设有自发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其实企业对教育供给力不足是因为企业对教育的不信任,这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捐赠制度。首先,捐赠要透明化,企业对教育的捐赠要向大众公布,经得起人民的监督,让每一分钱都用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上。其次,我们需要对捐赠的企业进行嘉奖,给予捐赠多的企业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企业投身于教育供给上去。最后,我们要让企业看到我国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教育正逐步与国际化接轨,教育质量在稳步上升,加强企业对我国教育的信心,赢得更多的企业资助,让教育改革更加公平。

参考文献:

[1]徐晶晶.改革供给,才能满足需求“以供给侧改革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综述[J].上海教育,2016(5):18-25.

[2]姜朝辉.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123-127.

[3]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71-76.

[4]刘晓瑜,潘东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高考制度改革[J].教育研究,2000(2):26-28.

作者:王凤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