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思想创新性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思想创新性分析

【摘要】本文以开创高校教育新思想、树立高校现代教育新观念、高校教师思想观念转变等方面为基础,提出了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现“观念”转变的前瞻性新思路。对我国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变高校思想教育的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一切都在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在改变。因此,高校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科学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之间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目前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完美的尽如人意,还存在着种种的误区以及弊端。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往往在知识传授方面鸿篇巨制,但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却仍然墨守成规。这就使得硬件条件越来越好,而教学过程还是一成不变。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的实验条件远远不够。放眼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呈现剧烈变革的新态势,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原国家教委周远清副主任就曾明确指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所以说,我们在深刻反思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同时,更要努力探索教育发展的增长点以及改革的突破口,加速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开创高校教育新思想

邓小平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跨世纪的教育方针为我国高等教育明确了方向。高等教育既要从国情出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又要面向世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更要面向未来,谋求长远发展规划。在办学体制上,克服关门办学的封闭式教育,解放思想以开放的心态办教育;转变功利主义教育观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转变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促进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相结合。

二、树立高校现代教育新观念

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思想创新的核心理论是: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具体来说就是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

三、高校教师思想观念转变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向新世纪挑战的力量和坚实支柱。现代教育正在转型,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理论的最前沿,把新知识用新方法传递给学生。

1、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

许多事例和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的成功要素中,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品质要素。而情商管理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转变观念。

2、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现在我们要对自身目标重新定位,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个人能力的培养者、创新意识的激发者。

3、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法则。早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在《论终身教育》中就曾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和青少年,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教学在授课的同时,应侧重于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4、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

当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这就使教学有了新的变化和突破。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格局,代之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安排,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5、大兴科研之风

面对知识经济,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完成传道受业的任务,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实践,研究经济社会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并解决。教师要带着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大兴科研之风,搞科研、求创新、谋发展。既为社会建设服务又为学生的知识创新服务。

参考文献

[1]缪鑫平.刍论我国的高等教育思想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2):191-193.

[2]关萍.论新世纪高校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12):3-4.

[3]梁德智.关于21世纪高校教育思想观念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9(1):122-124.

作者:李卫华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