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蔡元培伦理教育思想及历史影响

蔡元培伦理教育思想及历史影响

摘要: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教育风尚。蔡元培在伦理学领域造诣尤深,他的伦理教育思想是我国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份宝贵资源。蔡元培从社会、家庭和个体等层面反省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建构了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伦理道德体系,从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蔡元培;伦理教育思想;历史影响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教育家,被世人誉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拓者和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他一生都致力于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创立新的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可谓是“中国近代的孔子”。蔡元培极其重视德性修养,倡导伦理变革,力图通过伦理教育重塑国民人格,培养新国民。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浪潮中,他牢牢把握了时展的脉搏,大胆接受和吸取西方伦理思想的合理先进因素来建构与完善中国近代伦理学。

一、蔡元培伦理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蔡元培历来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教育,1912年5月他的《中学生修身教科书》经过细致的修订,分作上、下两篇出版便被全国各校广泛采用[1]。蔡元培自称“本书悉本我国古圣贤道德之原理,旁及东西伦理学大家之说,斟酌取舍,以求适合于今日之社会[2]。”这本仅七万余字的教科书既继承了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又汲取了近世自由、平等、民主、全面发展的时代精神。蔡元培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用简单通俗的文字论述了自我、家族、社会和国家的道德伦理规范及其相互的关系,并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清晰地描绘出为时代和社会所需的中国国民应有的现代素质结构、标准及其建构的方式和路径[3]。以下从社会、家庭、个体三层面来分析和总结蔡元培的伦理教育思想。(一)社会层面的伦理教育何谓社会?蔡元培云“凡趋向相同利害与共之人,集而为群,苟其于国家无直接之关系,于法律无一定之限制者,皆谓之社会。”换言之,社会是一个由具有相同兴趣和利益的人们自发集合组成的群体,与国家没有直接的关系,没有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人们若不能团结在一起,则无法有效防御敌害以保全自我,在精神上亦无法进行交流而痛苦郁闷。那么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又当如何向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呢?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的“社会”一章中,从个人如何对待生命、财产和名誉等方面细致地论述了他的社会伦理道德观,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须遵循某些共同约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从而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和内在修养。“人之在社会也,其本务虽不一而足,而约之以二纲,曰公义,曰公德”[4]208。蔡元培从公义和公德两个维度论述了如何履行社会本务。首先,社会之本务在于不违公义。所谓公义即是“不侵他人权利之谓也”,既是法律上禁止的,又是道德上规定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恪守的做人做事的底线。他把公义称之为“消极之道德”,是每个人都要履行的公共义务。公义包括爱惜人的生命、保护人的财产和维护人的名誉等义务。蔡元培认为这三大权利对个人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缺一不可。倘若这三大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则会混乱不堪。其次,社会之本务在于践行“公德”。所谓“公德”就是推己及人,尽己所能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公德包括促进博爱和公益、保持礼仪及威仪等义务。蔡元培认为社会公德主要在于博爱,他将博爱视为“人生最贵之道德也”,做到“泛爱众而亲仁”并非易事。至于社会为什么需要有“博爱”,他认为“世常有生而废疾者,或有无辜而罹缧绁之辱者,其他鳃寡孤独,失业无告之人,所在多有。”在文化渐开、民智益进,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贫富差距愈来愈大,有强者必有弱者,无依无靠而沉沦的人不断增多,这极大地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人们应当发扬同情心和博爱精神来救助帮扶所有因自身或社会原因而沦为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员。(二)家庭层面的伦理教育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国家的基础与缩影,是人类伦理道德和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来源。蔡元培认为“家庭者,道德之门径也”[5]193。百变不离其宗,家庭是人生最初之学校,是教育的启蒙之地,人一生的品性大多在家庭萌芽。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家庭与“家族”的内涵相似,所谓“父子兄弟夫妇之伦,同处于一家之中者也”[6]。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姐妹、夫妇这三种关系是最基本的家庭关系。蔡元培在书中详细地讲述了他的家庭伦理观,“有人于此,其家族不合,其社会之秩序甚乱,其国家之权力甚衰,若而人者,独可以得幸福乎?”个人的幸福与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幸福密不可分,家庭又是三者之中最根本的,社会与国家乃以家庭作为基础。个体道德若在家庭中有所缺失,不仅不能享受天伦之乐和自由的权力,亦必将于社会和国家中体现出来,使社会秩序混乱,国家权力衰微。若家庭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那家庭幸福也会将仁爱延伸至社会,将正义延伸至国家,终成社会国家之幸福[5]193。在继承传统朴素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同时,蔡元培还批判吸收了西方伦理精神和理念,使其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家庭生活的特点和需要。如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论述夫妻之间本务时,蔡元培提出妻子应尽的义务是辅佐丈夫,应表现出谦让、顺从的一面,以利于两人婚姻的长久和谐。以今日之目视之,此观点启示现代夫妻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三)个体层面的伦理教育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理想的人”、“大写的人”。他很早就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和危机,不仅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所致,其最根本原因在人。欲改变中国积贫积弱之现状,必须重塑国之新民。《中学修身教科书》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美好的社会所包含的人应当具备何种素质?蔡元培试图从人格的角度作出回答:一个美好的社会应当由具备完全人格的人所组成,而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应具备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意志自由、自存自信自决、公平中正、博爱之道等人类永恒的道德素质。蔡元培云:“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4]240”蔡元培重视“修己”、“自省”、“自制”,强调在修德养性中进行“自我教育”。蔡元培云:“人之生也,不能无所为,而为其所当为者,是谓道德。道德者,非可以猝然而袭取也,必也有理想,有方法”[5]171。关于“修己”,蔡元培强调个体修身是伦理教育的根本[6],自己首先应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进而影响他人,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社会道德的统一标准。为使自己具有实践道德的素养,他要求人们勿自暴自弃,勿自欺自侮,须锻炼体魄,学习知识,涵养德性,做到心正不贪。人人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修养提升自己的境界,使自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到知行合一。关于“自省”,蔡元培认为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有的富于智虑,有的比较怯弱,有的勇于进攻却又不善于节制:“盖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因此,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审视自己的天资禀赋,衡量自己的处境,详细地思考过去的历史、现在的事实和未来的趋向,以己的理想为标准来吾日三省吾身。时刻勉励自己的短处,发扬自己的长处,以求达到中和的境界。关于“自制”,蔡元培指出:“自制者,节制情欲之谓也”。他认为情欲并不是恶的,一个人品德高洁而且事业有成,往往是严于律己的结果。然若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欲,放纵自己,就会带来不可预料的恶果。因为“情欲如骏马然,有善走之力,而不能自择其所向,使不加控制,而任其奔逸,则不免陷于沟壑,撞于岩墙,甚或以是而丧其生焉。情欲亦然,苟不以明清之理性,与坚定之意志节制之,其害有不可甚言者。”他进而指出,倘若国民们都被情欲所迷惑,后果更不堪设想,“则夫政体之改良,学艺之进步,皆不可得而期,而国家之前程,不可问矣。”蔡元培认为自制包括三个方面:一为“节体欲”,主要指节制肉体享乐的欲望,如节制食欲尤其是酒色之欲;二为“制欲望”,指抑制对财富、权利和名誉等的过度追求;三为“抑热情”,指控制自己的感情,如愤怒、傲慢、嫉妒等。

二、蔡元培伦理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蔡元培是20世纪中国伦理学与教育学界的巨擘,他的伦理教育思想深深影响并感染了几代人,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上熠熠发光。虽然他的伦理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是我国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一)积极性蔡元培极力倡导现代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奠基者”[7],他指明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了20世纪以后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1.推动中国教育发展蔡元培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在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灭亡和中华民国成立不久的社会背景下,坚定地怀抱着教育救国、振兴中华之梦想,选择了教书育人的强国之路。他以勇于改革创新的胆识和深谋远虑的卓识,在全国范围内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教育主张。他的伦理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西方先进理念,为中国近代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2.建构伦理道德体系蔡元培使中国伦理学从直观和松散走向缜密和科学。我国的伦理学说起源很早,然各类伦理学说多见于分散的学者语录之中,显得杂乱无章,难以让人进行系统性学习。而西方的伦理学在近代已成为一门独立完善的科学,拥有许多著名学派。面对此般学术差异,他将本来相悖的中西伦理道德浑然一体,建构了中国当代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对现代中国伦理道德教育的建设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3.塑造国民健全人格学贯中西的知识背景使蔡元培眼界开阔,在近代中国伦理文化领域里拥有着比他者更理性的认识,推崇完全而高尚的人格。蔡元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人文精神:以“正心齐家”为出发点的伦理道德规范及“治国平天下”为落脚点的政治思想抱负。在对国民之人格进行批判的同时,他立足近代中国之现实,力图找出改造国民素质的途径是务必顺应时势发展,积极塑造近代共和国民健全的人格,使得近代中国涌现出大批新人[8]。(二)局限性处于时代剧烈转型时期的蔡元培在批判封建伦理和建构新伦理道德体系的过程中也无法避免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1.时代局限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系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制度和科学思想文化都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受到社会物质生产条件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只能在社会的一定范围内起作用,而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进程。而蔡元培把教育看作是万能的,认为只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国民,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就能彻底改变社会,这样便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功能。而且蔡元培所处的时代社会发展水平并不能很好保障和促进教育的发展,从而也制约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水平。因此,蔡元培欲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精神的国民,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境界,带有一定的理想甚至空想的性质。2.阶级局限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是被统治阶级掌握而满足统治需要,教育难以摆脱阶级观念的束缚而实现完全独立,难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完全平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从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脱胎而来,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不能与封建文化思想彻底决裂。蔡元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砥砺私德,反对“不顾自家以自献于公义”的行为,主张用平和的方式实现资产阶级最大的利益。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不排除必要时偶尔“骤用兴奋剂”的运动或革命,但社会的常态应该是渐进的改良,要靠教育和文化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民主主义国家繁荣兴盛。

三、结语

蔡元培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提出了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思想主张,以塑造新国民、建设新国家。面对着充满迷惘、浮躁与急功近利的社会,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试图融合中国和西方的优秀思想,建构中华民族新伦理道德以推动伦理教育。他提出个体、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伦理道德要求和规范,以提高国民素质,稳定社会秩序,振兴中华民族。重温蔡元培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对深化当代教育改革、建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晓唯.蔡元培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38-39.

[2]权佳果.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中的伦理及德育思想[J].武陵学刊,1998(5):4-6.

[3]袁洪亮.论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中的德育思想[J].道德与文明,2010(5):135-139.

[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蔡元培.真正的近代西洋教育.蔡元培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68.

[7]陈剑旄.蔡元培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

[8]朱惠娟.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德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24):53-54.

作者:王凌超 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