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美公共教育学教材比较

中美公共教育学教材比较

教育是一种传承,更离不开比较。传承是对过往经验的肯定和吸收,比较是获得新鲜信息和进步思路的重要途径。201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国教育学会分会共同主办的“纪念人教版《教育学》首版发行30周年暨教育学教材建设研讨会”大会上,诸多学者对我国过去30年教育学教材建设工作做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有深刻反思[1]。这是尊重实际进行总结,同时又眼光向外对比学习的结果。本文便是作者对比中、美教材对比分析的结果。

一、中、美经典教育学教材的基本比较

(一)教材地位、作用之比较

人教版《教育学》自1980年7月首版发行以来,至今已印行6版,累计发行500多万册[2],创造了新中国教育学教材史上的奇迹,在中国教育学拥有较高声望。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中的《教育基础》一书,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至今已发行第八版,成为国内教育科学的替代课本或重要参考书[3]。选择这两部书籍进行对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教材编写内容及结构比较

《教育学》和《教育基础》两本教材都有16章节的内容,但是在具体内容和结构设置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如表1所示。内容上,两部教材各有千秋,我国教材偏重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介绍,美国教材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更体现本国民主自由文化;结构上,由于美国教材有更加明确的受众群体,即“那些即将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和那些希望更多了解美国教育的人”[3],因此,本书开篇从“教师职业”入手,讨论教师职业供需、工作环境、教师待遇、从教动机等,继而介绍美国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接下来回到本国现实,论述与教育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基础问题,并对美国教育社会文化、种族、阶级问题等单列一章进行介绍[3]。不同于此,我国教育学教材结构是安排按照人们学习习惯,从基本概念入手,到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再到课程、教学,再到德育、美育、体育、综合活动课,同时还有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的理论介绍,力求做到面面俱到无遗漏。

(三)章节板块设计比较

《教育学》各章板块主要有:引入、正文、复习思考题。《教育基础》各章板块主要有:引入、焦点问题、正文、焦点问题回顾、参考资料、讨论话题列表、新的热点话题、新的学校与网络技术、总结(焦点问题、关键词术语列表、参考文献、专业词汇)等。二者相比,美国教材在联系社会实际热点、技术信息传输和应用、启发思考以及课外相关知识链接上显得尤其出众,这些板块方便读者自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章节,建立个人所需的教育模式[3];中国教材则注重教育活动及其所面对的诸种矛盾的动态统一,全面、辩证、逻辑、历史地阐述和评价教育理论的发展,板块较少,逻辑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这与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相关[4]。

(四)应用于教育教学产生的效果比较

美国《教育基础》教材通常是在研究生阶段使用,其中十分丰富的学校信息和网络技术介绍、教育教学网站的相关推介、链接资料的补充、社会热点的讨论等,实用性强,吸引力大,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寻找合适的章节自学,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热情。我国《教育学》教材通常在本科生阶段使用,不可否定其在培养系统掌握教育学逻辑体系的“教育学人”方面的作用。但它在促进学生自学方面处于劣势,需要配合教师的大量讲解以及课外资料的充分补充。

二、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通过两部经典教材全面对比,发现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内容理论化,脱离实际与生活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化,普遍存在教材理论脱离教育对象认识实际、脱离学习者实际教育生活的情况。教材不同于专著,它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要利于调动教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实践案例、先进理论研究成果、相关优质网站的推介应当纳入到教材中,方便学习者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前情引入、问题引导和热点问题讨论等,也是这个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学教材也应当引用和总结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果,介绍给学习者。

(二)教材结构组织编排上重复、机械

教材编排上的简单重复是近年来公共教育学所有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诚然,循序渐进开展教学需要回顾和反复认知,但螺旋上升式似乎才是最佳选择,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会引发师生教、学过程中的疲劳。此外,还存在机械化现象。例如,教材首先介绍清楚“教育”的概念,阐明“是什么”的问题,这符合一般的心理认知逻辑。“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也是我们应当了解和掌握的教育基本理论,但这其中似乎缺少了恰当的连接,每个板块“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现象明显。美国教材并非全然皆好,内容上也存在过于分散、教育之“学”理论性不足的缺陷。但其在编写教材时的体例、结构仍然值得借鉴,包括对准受众群体切入开篇、把握读者心理认知特点纵向编排、深刻认知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教学理论实践、继而展望未来,呈现出纵向的、动态的认知发展编写思路。

(三)教材呈现方式单向灌输、刻板生硬

主题呈现方面,先提出某个规律、原则、命题,再自上而下、自宏观至微观层层论证,虽利于保证学科完整性,但这种演绎式表述方式所呈现的封闭型知识结构,极易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沦为机械灌输、盲目接受的刻板行为;语言呈现上,逻辑性、论证性有余,而启发性、感染性不足,诸如“应当”、“必须”、“根据”等词语使用太多,给人一种被命令、被控制的感觉,难以使师生与教材文本开展对话;教材设计上,微观层面通常包括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励学生学习的程度、充分的练习和适当的评价,缺乏引导师生与教材展开对话、真正把教师与教材融为一体的有效设计,缺少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版面设计。因此,教材编写,除文本外,可以考虑引入大量热点话题的讨论,激发读者参与和思考热情;加入具有趣味性、可读性的相关链接资料;介绍实用性强的相关学校网络和技术信息,以促进读者自主自发学习。适当在各章安排相应热点资料、案例,并提供讨论思路,而不是给予读者定论性信息,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改革和实践的。对比,学习,总结,借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又符合国际发展前景的教育学教材,不仅要考虑受众群体,又要符合顺应个体认知规律。优质的教育学教材不仅是职前教师培养的工具,也应该具有激发公众思考讨论教育的作用。

作者:张艳妮 杨晓涛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