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积极心理学下高校问题学生的转化

积极心理学下高校问题学生的转化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出现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现象,分析了“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及本质特征以及给高校正常管理和教学秩序带来的困扰。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重新解读“问题学生”,并提出如何转化“问题学生”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问题学生;积极心理学;转化

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但受到经济和社会步入转型期的影响,大学生对待学校学习的认知更加多元化,再加上各种思潮的冲击,高校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从近年来新闻报道的大学生案例来看,现在有关大学生的各类案例越来越多,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高校的“问题大学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导致高校管理和教学秩序受到干扰,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问题学生”的转化已成为很多高校的重要工作。

一、“问题学生”的表现

“问题学生”是指,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学生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个体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方面暂时偏离常态,并在行为方式、心理品质、学业成绩、思想品德等方面违背教育规律主流、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需要通过矫正教育干预的特殊社会群体[1]。这些学生的不良表现,阻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学校工作的顺利运行。西北师范大学的王景[2]认为,“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想偏激,对社会不满,对由于转型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尤其不满,对现有的制度有强烈的抵触心理,主张“自由”。二是学习上厌学,对学习毫无兴趣,上课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的情况经常发生,补考、挂科、作弊是家常便饭。托坎•毛肯[3]通过调查发现,厌学的学生占大学生人数的31.26%,其中各个科目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将近87%,甚至有13%左右的学生补考都不能够及格。三是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恋、逃避、人际退缩等。四是行为问题层出不穷,打架斗殴、酗酒、沉迷网吧甚至盗窃等情况时有发生。五是存在心理障碍。部分“问题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较为常见的是症状是失眠、易激惹、抑郁、焦虑性情绪障碍等。

二、出现“问题学生”的成因

人一生的发展主要受内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外在主要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较大,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发展结果虽然是内外因交互影响的结果,但外在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所占的比例较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主要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最大。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问题学生”的客观原因。调查研究表明,离异家庭或者家庭教育方式偏差(溺爱或者过于严厉)的家庭,易于出现“问题学生”[4]。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在人格形成中容易出现极端现象,要不就自视过高,依赖心理严重蛮横且攻击性强,要不就自卑、退缩。学校教育也是形成“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的中学一味地追求成绩,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形成、道德养成和素质提高的培养,当这些学生进入高校时,高校的管理模式与中学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也没有了升学压力于是他们所有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转型期间社会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各种观念对我国的高校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面对这些不良的影响不能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从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重新解读“问题学生”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领域中的方法对人性中积极乐观的普世价值进行测算与引导的学科总称,在上个世纪末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应用。”[5]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把传统心理学倡导的“恢复创伤”变为“促进幸福”,它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力量,并且提倡个体发挥自己积极的品质去克服自己消极的一面。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对“问题学生”进行新的诠释和解读,它的“治疗”方法也和传统的方法大不一样。1.问题行为是“问题学生”的需要受阻时的自我保护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每个人都拥有着积极向上的完善自我的要求和潜力。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了5个层面,分别是对生理、安全、居住、自尊、自主实现的需要。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所有的学生从开始上学都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个学生的优缺点通过成绩来判断。那些学习成绩不优秀的学生,经常受到周围师生、家长的冷嘲热讽,没有归属感,自尊受到伤害,自我的价值得不到父母及社会的承认[6],他们就会被迫使用了自我保护的措施,在学校的学习和考试之外去释放自己的压力。这些学生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满足自己的需要的途径,这些途径又往往与我们社会的基本要求相违背,这才是导致“问题学生”出现的最主要原因。2.问题行为是“问题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扭曲方式如果在生活中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对生活产生厌恶,陷入困境。但是青少年缺乏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所以他们很难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处理。虽然“问题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些行为在我们看来是不正常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也体现出他们面对困难时寻找新的解决方法的决心。虽然他们的行为有失恰当,但是这种反常的行为背后是他们不愿意自我放弃和想要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强烈的决心。3.问题行为可以为“问题学生”提供成长的契机“问题学生”虽然会因为陷入困境而出现问题行为,但是困境中仍存在着可以让他们成长的机会。外部对他们问题行为的看法给他们提供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认知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自己,战胜自己,“问题学生”在经历过自己的特殊阶段之后,迎来了自我完善的契机。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学生”的转化

积极心理学对“问题学生”转化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方法是:让“问题学生”在自己的问题行为中找到积极的因素,并将它们当做自己的优势进行转化。1.应用积极心理,建立“问题学生”的信心要转化“问题学生”,首先要建立他们的信心。因为长期被外界所否定,“问题学生”的自信心明显不足,导致了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变,给转化工作带来重重困难。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拥有共同的积极“基因”,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可以激发“问题学生”的积极“基因”,提升他们对学习、人际交往等的兴趣和自信。此外,还可以利用有效的科学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进而在实践中体会社会现状,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自动免疫功能[7]。2.重视问题,调整行为积极心理学虽然强调“问题行为”是受到了环境的干扰而造成的,也肯定“问题行为”的积极意义,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支持和提倡“问题行为”。发泄自己内心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都要学会合理的去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们鼓励“问题学生”合理调适自己的行为,并鼓励他们接受外界提供的科学的行为调整方法。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问题学生”具体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指导,比如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学习和生活压力等。只有了解了问题的本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更快地改正“问题行为”。3.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的“问题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从研究领域来看,积极心理学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层面上的情感体验;个体水平上的人格特质;群体层面上的社会支持。所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的“问题学生”转化离不开社会支持系统。根据布伦芬布鲁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积极的社会系统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积极的团体,能使个体感受到外界关怀的积极体验。所以,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应该包括“问题学生”的老师、同学、父母、亲友以及他们生活的各种人际关系所提高的关心和帮助。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蒋效儒和王红艳[8]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他们认为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加强家校联系,并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多方面全方位地关心支持“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高校之中“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已经被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很多高校也从各个方面开展这项工作。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的“问题学生”转化工作,是本着人性化的理念,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鼓励“问题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勇于面对问题行为,勇于探索,勇于改变,积极进取,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亚玲.高校辅导员对“问题学生”的干预机制探索[J].唯实(现代管理),2016(12):46-47.

[2]王景.卫高校问题学生甄选策略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高教研究),2013(21):21-23.

[3]托坎•毛肯.高校“问题学生”的主观成因与转化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2015(25):27-28.

[4]范倩.高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职工教育,2013(10):43.

[5]刘莉.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141.

[6]马文静.新时期高校“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及帮扶对策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3):44-47.

[7]魏晓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4):139-142.

[8]蒋效儒,王红艳.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构建问题学生的支持系统[J].陕西教育(高教),2015(8):72-73.

作者:徐英杰 单位: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