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风水形制对海岛人居聚落影响案例

风水形制对海岛人居聚落影响案例

摘要:海岛的人居有其特殊的形成环境,在此过程中风水等文化传统也起到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史料和考察,选取定海城与沈家门港——舟山两个最有代表性的人居聚落,分析海岛特色的风水形制对聚落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舟山群岛;人居聚落;风水形制

绪言

舟山群岛地处江南海角,为中国沿海最大的海岛群,约相当于我国海岛总数的20%。舟山群岛人居文化呈现吴越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的特点,并因为气候条件恶劣,更重视风水文化等传统人居经验在聚落营建上的规律。舟山群岛以山地为主,人居聚落大多依山傍海,结合地势而建。地域建筑低矮、密度高以此来抵御台风等滨海气候侵蚀。因此,基于外界“风水”对地域建筑的影响巨大,本文着眼于文化中对人居聚落影响较大的风水形制入手,结合海岛特色,深化舟山群岛人居聚落的研究,还原海岛人居聚落的本真性。由于海岛与大陆地域割裂,缺少绵绵不断的山脉,河流短小,地域空间相对狭小,再加上海岛对外交通及捕捞产业需要方便的渡口,为避免台风海潮的灾害天气,海岛聚落营建需要可以挡风避大海潮的港湾。因此,海岛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决定其风水理念在海岛实践运用过程中有其自身特点,下文选取舟山群岛最主要的两个人居聚落城镇——定海城与沈家门港为例说明。

1海山景观与风水的有机结合——定海城

定海城无论老城的位置,还是今天扩展后的城区,都符合风水基本原则。历史上定海城几经废除,又几经重建,都是在原址上进行,究其原因无非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基本原则所决定。根据史书记载:唐朝建县城的原地址迁在叉河,因叉河土轻,而移至镇鳌山下。风水中有关土质的原则是: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盖为“生气之土”。土地是否肥沃、宽广,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由此来判断土地的承载力,这说明定海古城选址“称土”“验土”后由叉河迁移至鳌山下,自有其科学道理。定海古城选址是按照风水格局,基址后方以镇鳌山为屏障,山势向左右延伸到青龙、白虎山,成左右环抱之势,又在负阴抱阳,依山傍水之地,由于城址由山环抱,“气”免遭风吹散。因此,定海古城是所谓的“藏风之地”,就是生气出露于地表并被藏蓄起来的“吉地”。其具体的表现在古城背靠龙脉。如《管氏地理指蒙》所述,古城背面祖山、少祖山,山脉绵绵,虽然舟山海岛与大陆因大海隔绝缺少与大陆的连贯之势,但从卫星地形图上仍可见,定海古城与舟山本岛的山脉连贯仍是气势庞大,延绵而来的山脉富有生气。风水穴位于主峰镇鳌山的山脚下,周围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砂。定海古城呈现出中轴对称的景观:主山(镇鳌山)——基址(古城)——案山(关山)——朝山(五奎山)。定海古城的北面紧靠镇鳌山;基址之右有白虎山,逶迤到海口的竹山;基址之左青龙首有长岗山延绵到海口的青垒山,遥遥相抱;“近而小者,案山也,远而高者,朝山也”,南面关山,为定海的案山,码头外面的五奎山为朝山。案山、朝山为基址的对景、借景,形成城市前方的远景,两重山峦还丰富了风景的层次感和深度感。老城白虎首镇鳌山余脉将镇鳌山一块围入城中。老城西北部和北部高大雄伟的山脉为城市北部设立了层次深远的天然屏障,使来自城市水会,更南分二支,南支经带月桥西折至解元桥,与状元桥下水会。西支经大余桥西南行,复分西南二流,西流过龙首桥而北与平政桥下水会,亦潴于县仓河。南流过状元桥直南,与解元桥下水会,又会西北花园底诸水,南出水门入濠河。濠河北起北教场,迤东而南经东教场复迤南,分一支入东喉,与城中诸水通……”定海老城有丰富水源汇聚,形成难得的海上水乡的意向。水为风水所重还在于交通之利,中国古代不像今天这样公路四通八达,那时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运,定海古城因水运便利,有力促进了定海古城商贸的繁荣。《水龙经》[4]曰:“后有河兜,荣华之宅;前逢池沼,富贵之家;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老城案山(关山)与朝山(五奎山)两重山峦之间的大海波光水影、帆船点点与远眺的海洋、小岛为定海老城营造了绚丽的画面。每当盛夏,定海老城南面开阔的大海为老城带来了阵阵凉风,消去老城的暑气,夏日,老城成为纳凉消暑观风赏景的好去处。案山与朝山夹成的海上廊道,成为定海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渡口与码头。风暴潮期间,由于有案山等海岛阻挡风浪,渔船可以在港中安歇,这里成为不可多得的优良的避风港。

2廊道避风港——沈家门

沈家门位于舟山本岛的东南部,我国南北海洋线中点,面临浩瀚东海,是我国最大的渔港和海水产品的集散地,素有渔都之称。沈家门港的核心区域,前人的风水概括是“青龙盘踞沈家门,白虎俯视东海门,青龙白虎守门道,蜈蚣居中化浪潮”,即沈家门为核心,背山北有庙山,西北为岭舵山。北面的背山抵御着冬季的北风。基址东为青龙山,西有白虎山又称伏虎山,南有鲁家峙岛,对照基址,位于鲁家峙岛东部,岛上的主山南岙岗,为案山。鲁家峙岛成为沈家门港天然屏障,阻挡了南面的强风巨浪,这“四神砂”风水格局为沈家门港的核心港区形成了一个天然封闭的环境。因此,沈家门港四面青山环绕,中间一江横穿,似有“青山石崖拍天浪,开窗放入江海来”的气势意境。从风水角度看,是得山得水藏风聚气的吉地。天然良港,宜居人居聚落,沈家门早在清朝中期便形成了热闹的街市,曾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记载,素有“小上海”“活水码头”美誉。每逢渔汛,沿海十几个省市的数以万计的渔民云集港内,桅墙林立,鱼山虾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海岛渔港景观。在中国古代,风水理论自然成为我国城市、乡村营建的主要依据。舟山群岛由于地理位置、岛际交通以及主导产业的特殊性,先民们在营建人居聚落的过程中对风水理论的运用有自己的独创性。从定海城和沈家门港的营建规律中可以看出,将大岛和邻近小岛(礁屿)、陆上水系和临近海域、陆上景观和海上景观作为整体,统一考察,合理运用,就是成功的范例。定海城和沈家门港十分重视海湾、廊道这些自然条件来营造人居聚落,既解决岛际交通码头、泊船的场所,又为船只的抗风避浪创造良好的环境,还为人们提供了亲水条件。先民们对风水理论的运用,对海岛城镇、村落和住宅选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保证了海岛聚落与自然环境结成有机整体,为舟山群岛人居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结

综上所述,在以舟山群岛为代表的海岛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人居聚落一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环境。在海岛地区特有的风水形制作用下,舟山群岛聚落发展出了自身的特点,需要在新时期大开发中间加以甄别地传承。而这种传承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也是规范新时期海岛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内涵所在。总结、研究这些观念、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深入研究海岛城镇、村落、建筑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全面了解海岛聚落形成的源泉思想,而且对我们合理开发海岛、建设海岛、保护海岛提供启发。

参考文献:

[1]于希贤.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郭璞.葬经[M].九州出版社,2017.[3]陈训正,马瀛纂修.民国《定海县志》[M].1912-1948.

作者:张焕 夏冰 单位: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