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干栏式建筑空间及形态新演绎的教学探索

干栏式建筑空间及形态新演绎的教学探索

摘要:空间构成教育是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构成教学的核心,是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的节点,作用重大。文章阐述壮侗民族干栏式建筑的空间构成、形态以及现代语境下传统干栏式建筑的改造要点,提出了在空间模型设计教学与实践中,将地域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元素引入构成课堂,运用现代的构成原则与方法分解与重构成新的建筑形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建筑空间构成水平。

关键词:干栏式建筑构架;建筑形态;设计教学

空间模型设计在环境设计的构成系列到设计系列的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空间模型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建筑的空间构成,由此,在抽象的空间构成教学基础上,引入建筑空间及形态教学的建筑认知、环境与空间构成、概念与空间建构等主要内容,以限制性的建筑形式表达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籍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文章以我院的空间模型设计课程为例,探索空间构成与干栏式建筑元素糅合的实验性教学模式,以期获得各方的广泛探讨。

一、干栏式建筑空间与形态

壮侗民族先民主要生活于岭南地区,沟谷幽深的山川峰峦、温润潮湿的气候环境以及植物繁茂、林木茂盛是地区的环境特征,成就了地区民众以底层架空、木结构楼居的居住方式,居住建筑“干栏”之称谓也由此而生。对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可以从建筑的构架与环境关照下的场所精神进行解读。

(一)干栏式建筑构架的空间构成

干栏式建筑是壮侗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各式干栏形式各异,结构也有差异,但营造工艺和构造方法则是基本相同。穿仿连柱、立柱承檩、斗枋接榀是干栏式建筑穿斗构架的基本形式。干栏式建筑通常采用的是穿斗构造法,其构架方式是工匠们先制作好木楼木构架的各种构件,然后在基地平台上用方形的穿枋将后檐柱、后内柱、中柱、前内柱、前檐柱的中部横向穿成一体,再于中柱的上部用穿枋横向穿拼,使各立柱的连接牢固,再于穿枋上设童柱,由较短的穿枋连接稳定,中柱、内柱、檐柱、瓜柱呈斜坡状,便于承檩,这样就形成木楼的排使构架,称为“排架”,也称“榀架”。“榀架”是干栏式建筑的构架精髓。最后,将榀构架立于基地的石础上,由斗枋横向分别插入各榀立柱上的卯眼,多根穿枋将各榀构架连接成房屋的内部构架,再于各立柱的顶端也分别承托一条檩木,檩木上布有椽木,这样就完成了一座木楼纵横交错、环环相扣、紧密稳定的干栏式建筑空间木构架。一座木楼通常是五柱纵向排列,横向一般会有四至七榀。这种干栏木构架形式呈现着布局合理、分立均匀、相互牵扯、相互依托等形态,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抗震性能优良。另外,壮侗民族的工匠们还于檐柱体上铆接一短穿枋,然后在穿枋的外端铆入一根底部悬空的矮柱,再于下方设穿枋,上铺设楼板,形成向外伸出、底层悬空的吊脚楼;还在干栏两侧铆接出斗枋,设置童柱承托前伸,形成半歇山顶形式,如图1所示。这一巧妙的构造,使长方形四角的干栏转变成八角干栏,不仅扩大了居住空间,还打破了原本规矩、方整的建筑内部空间,使建筑的造型更为美观、别致。①224~225由此,从干栏式木楼的山墙面的空间形态上看,榀架的立柱由中部向两边逐级坡下,形成上下起伏的韵律感;上部密集的水平等距、长短不一的穿枋与下部贯穿立柱的长条穿枋,形成上密下疏的节奏感。横竖交错、疏密有致的干栏式建筑榀构架极富有形式美感。

(二)环境关照的建筑形态

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象并非孤立的,它是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环境、所应承担的作用等要素的物象呈现,具有显著的“场所”精神意义,表达所处区域的环境状况。诺伯舒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对“场所”进行了定义:“很显然不是抽象的区位而已。我们所指的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与颜色的具体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特性’,亦即场所的本质。”②7又指出:“风土建筑,即农庄、村落,表达了地方性的地和天的直接意义。因此风土建筑是‘环境的’建筑,与特殊的情境有密切的关系。”②172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也说到:“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个因素,有属于事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与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③2由此看来,作为人为物的建筑不仅要表达自身的内部的结构技艺,还应立足于其所处环境的所有物的关照,即表达地域所特有的地质与气候条件和遗留下来的建筑与历史文脉。壮侗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的形成,是人们在认识自然、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以迎合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寻找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发明和创造离地而居的居住建筑形式。这一建筑形式适合人们在多雨潮湿、瘴气浓重、猛兽横行等环境里的居住生活,其自远古时期即随着壮侗民族的社会发展而延承至今,成为地区的特色建筑形式。综观壮侗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无论在造型、色彩等方面,还是建筑表达场所精神上都恰如其分地与环境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着以传统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壮侗民族的“人、建筑、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如,村寨的选址“遵循自然法则,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珍惜土地和水源,重视居住生活的环境容量、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①217的基本原则,在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的基础上,择依山傍水的坡地上建基立寨,构筑与环境融合情境的生活空间;因形就势地采取底层架空,部分置于平整的地面、部分悬挑于空中的建造方式,则是体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充分交融情境;建筑采取的坡屋顶、挑檐、檐廊等形式也是当地人们为适应地区雨水丰沛、气候炎热、光照强烈等环境状况的反映,如图2所示。这一独特的建筑形态真实地反映了壮侗民族的自然环境关照以及适度性开发的建筑营造原则,是建筑场所精神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是地区自然环境真实状况和人们社会生活精神风貌的概括。

二、新语境下的干栏式建筑空间及形态设计教学

在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是壮侗民族的生存依赖,现代农业、手工业以及旅游业等多样化生产方式已然建立,现代生活为目的的新的生活方式依然确立,促使新的住居空间设计产生新的变革,特别是构成美学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一变革水到渠成。对应这一变革,空间模型设计课程对传统干栏式建筑空间及形态的关照,在教学与实践中进行建筑构成设计的探索,以此来训练学生的空间构成、建筑设计和提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作具有接地气的作品,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举措。

(一)干栏式构架的新形式

干栏式建筑“榀”的对称形式产生的稳定感,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活稳定、社会稳定的需求;穿木的疏密排列形式除了木楼斜坡屋顶构造需要外,也反映人们对空间韵律形式美的喜好。现代人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审美需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传统的形式美已无法满足今天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寻求新的形式美已然成为当下的一个话题。对传统干栏式木构架形式的分解与重构,将以打破传统穿斗式木构架对称、整齐的传统审美定式为准则,把整体木构架进行分解,使各个构件脱离原来的角色,以移动、延伸、旋转、倾斜、增减等手段重构成一种新的审美平衡,满足现代人的个性化审美需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创作的能动性,运用空间构成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建筑空间形态、美学法则等要素,来探索空间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如:要求学生依据建筑的功能或形式的创意构成、材料与建构、空间模型搭建等方面进行构成训练,将传统穿斗式的木榀构架的中柱为轴,两边对称式的排列布局打破,采取中柱及一侧的构架整体抬升,或只抬升一侧的构架,使原本对称平衡的形式呈现出非对称平衡的形式,再以必要的构件对建筑进行辅助处理,形成一种在原建筑形态基础上的改造。由于是对原建筑的少量改动,并未曾改变建筑的整体结构,其稳定性还是得到保留,所以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即可实现。另外,干栏穿斗式构架纵向的“榀”对建筑的内部空间制约较大,空间的分割灵活性不足。可以要求学生在构成训练中,以节约成本、生态环保为设计原则,适当采用减柱、减枋的方法或采取混合式构造法,将传统干栏的穿斗式木构架进行适当的删减,完成对建筑木构架原材料的成本节约,如图3所示。诸如此法,来探索新型干栏式木构架建筑形态存在的合理性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二)场所关照下的新式干栏建筑形态

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在建筑营造技艺、构建方式方法以及场所精神表达上均获得较高的评价,在建筑建构及空间探索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相对于当今建筑而言,其存在着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材料原始等方面的局限,带有些许朴素和被动的因素,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些不相适宜。因而,村寨的新式干栏式建筑营造应该以迎合现代人的住居观念与方式为原则,发挥现代新技术、新材料的优势,在不破坏村寨既有的场所精神基础上,合理、渐进化地对传统干栏式建筑进行适当的改造,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正如诺伯舒茨所说:“场所精神由区位、空间形态和具有特性的明晰性明显地表达出来。当这些观点成为人的方向感和认同感的客体时就必须加以保存。很显然必须加以尊重的是它们的主要结构特质,例如聚落类型、营建方式以及具有特性的装饰主题。”②180如此,新式干栏式建筑的形态应关照地域场所精神,尊重干栏式构架形式以及营造方式等建筑的结构特质,利用现代的空间构成原理来探索新的构架形式,使建筑立面的构成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如建筑的空间形态可随着当代人的喜好进行变化,打破以往方方正正的样式;在传统木构架的基础上来拓展新的建筑内部空间形态,使建筑内部空间更疏朗、开阔,更具现代感,更符合现代人的住居要求。另外,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现代钢筋混凝土或钢材等新材料与木质材料的配合使用,不仅节约木材资源、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还可拓展新的建筑形态形成的可能;运用新型隔热玻璃在满足建筑保温的同时,可使建筑最大限度的通透性成为可能,加大建筑与自然景观的相互渗透。总之,对新式干栏建筑应该注重“自然至上”的构建原则,解决好地区的环境容量、诉求等要素与人的生产、生活等方式之间的矛盾,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体现出区域建筑场所精神风貌。

三、结语

现代语境下的干栏式建筑空间与建筑形态的表达是我们的教学探索所要解决的两个因素。空间构成主要是以形态的分解与重构、结构与规律等分析方法,来认识形态的控制与心理情绪的表达。将干栏式建筑引入空间模型设计课程,是针对适应现代新的生活方式、多样的构成形式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教学模式。对于刚刚进入设计基础阶段的学生而言,抽象的空间构成已是较难把握的问题,再由抽象的空间构成转向对环境、功能、技术等要素综合权衡的实体展现,更是一个较难认知、领会及掌握的过程。解决的关键在于制定出一个较具科学的、整体性强的教学课程训练体系,将构成理论、设计思维、创新意识、实践操作等整合为一体,形成全方位、多视角的教学模式。教学探索是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在今后的空间模型设计教学过程中,还需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寻找适宜的设计教学契合点,实现设计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的完美衔接。

作者:李宏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