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关键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价值取向

关键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价值取向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各方面素质人才的的追求,我国高职院校中,包含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环节的实践课程受到更多的关注。在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人才的关注与重视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关注的是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职场中不断变化的环境,本文对实践课程和关键能力的内涵、实践课程实施的现状、以及分别从教育学视角和社会企业的视角来分析培养关键能力本位对于高职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关键能力;实践课程;价值取向

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以及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有一定的要求,表现在不仅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明确这一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实践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实践课程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处理各种问题难以处理的情况下,所坚持的基本立场和倾向,能够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

1研究的相关概念内涵

1.1实践课程的内涵

本研究是主要从课程范围的角度,认为实践课程是在现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根据职业界对毕业生关键能力的要求,以经过专门设计的项目为载体,指导学生在相关理论的理解下进行实践能力的相关练习,课程类型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三种,应该加强其内涵建设,建立三个环节组成的旨在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1.2关键能力的内涵

1.2.1关键能力发展的时代背景“关键能力”一词最早是在1972年,在德国联邦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D.Mertens)的一份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中,这一报告主要是对当时劳动者的职业适应性进行研究,并将关键能力看成是“进入日益复杂的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1974年,D•梅腾斯(Mertens)在其《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命题》论文中正式提出。1.2.2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关于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有很多,如吴雪萍(2000)提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性、研究了多个国家为培养关键能力所采取的方略。翁震华(2015)提出德国“关键能力”培养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以及郭广军、刘兰明、龙伟等(2017)在通过对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提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框架体系、基本内涵和主要表现,给出了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实施建议。通过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查阅关键能力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这一项研究实际上是对前人研究的超越。1.2.3关键能力的指标体系目前较对关键能力培养的定位较为系统的研究是郭广军、刘兰明、龙伟等(2017)以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核心,将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标准体系分为关键通用能力、关键专业能力、关键社会能力和关键职业操守四个方面,具体为十六项关键能力。这是面向各级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的一般目标框架体系。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课程中的实践课程,根据实践课程的根本属性,结合对关键能力本位的研究,分别是关键专业能力、关键社会能力、关键职业操守,这三个方面中的每一个又细化为四个能力。当然针对具体的专业,其实践课程应该培养的关键能力又会有所不同。

2高职院校中实践课程的实施现状

最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是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促进措施的第十六条: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激励政策、脱贫攻坚规划时,应当将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指导、支持和服务。从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校企合作的实施情况,而高职院校中实践课程最主要的实施平台就是校企合作,实践课程的实施类型包括校内实验、校内外实训以及校外实习。然而在很多三年制高职院校中,较多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将第二学年的寒暑假作为实训阶段,再加上很多院校校内实训的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一原因,导致实训环节安排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中进行。将第三学年作为实习阶段,现实情况确是实习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散养”的状态,自己去找企业实习,这些实习所在的岗位很多并不和专业相关,实习结束请企业开实习证明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这样的实习情况实际上不可能达到理想中的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效果。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从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3关键能力本位的实践课程取向

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要求我们关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类型的特殊性。所以,高职院校课程应该将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关键能力本位是一种以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关键素质为基础,以不断变化的职业生涯所需的关键能力作为价值取向。

3.1从教育学视角进行分析

3.1.1关键能力本位课程吻合了全面发展学说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对我国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影响最为显著,也是我们了解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多的学说。他从现实生产模式对人们的发展的限制情况中,提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以及人类全面的发展。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就必须将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最终的目的也是培养人,直接目标是造就职业生涯中能不断发展的技术人才;“全面发展”的人具体到社会职业生活中就是关键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本质上,具备关键能力人才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安全相关的。关键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念作为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的这一本意,其根本的思想源头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3.1.2关键能力本位课程符合生涯发展理论的要义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准备职业发展的状态是职业探索阶段。在受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能否经常地进行职业研究,能否有效地计划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之路,并在身心各方面得到合适的教育,进行必要的准备,直接影响到毕业之后职场中的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关键能力作为开发高职教育实践课程的取向,就是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职业综合储备,以便能让学生达到相应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关键能力本位的高职实践课程也符合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意义。

3.2从社会企业对人才要求的视角进行分析

很多企业都提到除了专业技能以外,其实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交流能力关键性。我们可以知道,现在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评价从只看重专业技能转移到合作能力、精神层面等职业能力上来。员工之间竞争也变得日益复杂,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看好主要不是因为专业技能不够,而是因为没有具备关键能力。3.2.1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是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知识经济推动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而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是人的现代化既才有了社会的现代化。只有在各方面条件达标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培养出具备关键能力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直接为各行各业发展而服务的教育质量,其培育的人才也应该是能够具备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就必须抛弃学科知识主导的知识本位或单一培养目的的能力本位课程取向,而树立关键能力本位的课程观。3.2.2适应职场不断变化的从业者是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对人们就业观念的冲击,很多从业人员的就业观念表现出了利益导向,体现在职业岗位变换的速度加快。作为负起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也应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岗位的变化的趋势来调整自身的现状,可以从职业教育的理念、目标、课程等方面来进行,这些方面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明确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EuropeanCentrefortheDevelopmentofVocationalTrain-ing:Trainingforachangingsociety,Areporton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researchinEuropean.1998,P174.

[2]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2000(6):4.

[3]郭广军,刘兰明,龙伟等.新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定位与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5)22-28.

[4]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2018年2月12日.

作者:朱珩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