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羌族建筑论文:羌族建筑形式探析

羌族建筑论文:羌族建筑形式探析

本文作者:焦凤 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羌族建筑形式与羌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为:羌族建筑形式是羌族文化的外显形式,而羌族文化则是羌族建筑形式的制约力量。从某种含义上来说,羌族建筑形式与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稳定关系,当人看见或想到羌族建筑时必然联想到羌族。因此,羌族地区改造居住环境、修建永久性住房以及以后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在建筑的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形式的考虑上都应该把握这种“约定俗成”的建筑形式,避免造成解读上的混乱和文化上的不匹配。

羌族建筑形式的优劣势

任何建筑都存在建筑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当选择某一些功能的同时,必将放弃一些功能。

羌族建筑的优势有:①采用石砌土夯技术使建筑达到坚固稳定、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的效果;②就地取材,建筑成本低;③建筑从外显到内在形式的各功能之间的布局充分反映了羌族的战争与宗教文化,适用于羌人的生产、生活要求,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④羌族地区地处山区,位于“大九寨国际旅游线”,民俗文化保存良好,羌族建筑是吸引游人的一大标志亮点。

羌族建筑的劣势为:①羌族建筑中保留了大量农耕文化元素,在建筑的室内布局上存在着人畜混居的典型现象,大部分家庭没有专门的厕所。村寨中没有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点,存在着乱堆乱放的现象,卫生条件较差。②考虑到防御功能,室内开窗较少,通风口设计为里大外小的锥形孔,厨房为开放式厨房,油烟无法及时排除,因此室内空气质量与采光效果较差。③大部分羌族民居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老房子”,建筑材料采用的都是原始材料,抗震性较差。④现代人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电话、电脑、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普及,而羌族建筑多为老房子,电线为明线,防火隐患较多。

羌族建筑形式与人居环境改造结合的重要性

所谓人居环境,涉及社会、经济、自然、行为、技术、文明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环境建设。这里指的“环境”是“人工环境”,是指对建筑物室内室外的设计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以求达到符合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要求。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茂县坪头村、牟托村、汶川县秉里村,发现在羌族地区住房重建中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探讨的方案。

以汶川县“灾后重建试点工程”—秉里村永久性住房的修建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由于原有村寨中住房已经完全倒塌,因此政府按户按人口重新对秉里村的宅基地使用面积和地点进行了新的规划,但允许村民自主选择在原有宅基地和承包耕地中选择新房的修建地。这一措施造成了村民居住地分散,不利于公共设施的修建与利用。②由于建筑面积受户口人数的限制和家庭的经济能力限制,大部分民居为三间平房,建筑面积在50~80平方米,大部分家庭为三代同堂,因此功能空间只能定位在卧室上。而必要的厨房、厕所、家畜圈等没有在规划的方案中体现出来。因此村民在“白墙灰瓦”旁采用了羌族传统房屋修建的技术,用片石和黄泥修建厨房、厕所、家畜圈等,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③出于对建筑抗震性能的考虑,修建的过程中使用了新型建筑材料增加了建筑的抗震等级,但是整个外墙的装饰上,川西民居的风格已经掩盖了羌族建筑的本色,使整个建筑在羌族村寨中显得格格不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建筑外观与外观装饰以及内部空间功能划分上提出如下几点思考:①保留羌族民居中碉楼加民居的建筑形式,保留白石①、房号、石敢当②等装饰元素。②保留羌族民居三层半的建筑形式,对三层空间的布局进行划分。③房与房之间的间距适当增加,整体建筑布局应遵循以主碉楼为中心扇形或梯形向外衍生分散的形式。④采用现代建筑技术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同时尽量保持羌族建筑青灰色和土黄色的色调。⑤房屋修建时,布置地下生活污水管道和沼气化粪池,将牲畜圈养在房后。⑥合理利用村寨建筑面积,修建公共停车场,保留村寨中的水道与青石板的巷道,在道路边设置专门的洗手池与垃圾桶,减少对水源的污染。⑦寨内设置专门的垃圾集中堆放点,专人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和维护寨内巷道卫生环境,营造出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⑧充分利用羌寨的文化内涵,将“羌族文化”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大力发展羌寨旅游,将“输血”变为“造血”。

结语

羌族是一个古老却没有文字的民族,而羌族建筑中所包含的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居室文化等却有如活化石一样,既是一种标志性的语言又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我们既要看到羌族建筑的优点又要弥补羌族建筑的缺点,并将居住环境的改造问题与羌族建筑形式结合起来,使其既能保存羌族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又能够适应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需求。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