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建筑研究论文范文

建筑研究论文全文(5篇)

建筑研究论文

第1篇:建筑研究论文范文

1.形式多样

绝大部分移民会馆在会馆的主体建筑——大殿祀奉原籍具有代表性的神灵,并常以宫、庙、寺、观等作为会馆的表现形式。如,两湖地区因水系发达、水患频繁,移民多祭祀大禹祈求风调雨顺,因此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福建民众常出海捕鱼,为祈求出海平安,多祭祀天后,故福建会馆常称天后宫;广东会馆称南华宫,供奉南华老祖;江西会馆称万寿宫,祀许真人;陕西、山西会馆供奉关帝;等等。学者吕作燮统计了明清时期四川省有4所会馆以上的85个府县(包括成都和重庆),总共有会馆727所,其中直称会馆的有174所,只占会馆总数的24%,而以宫、祠、庙的名称命名的会馆,占3/4以上。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移民对乡土所尊奉神灵的膜拜之情。凡同乡人筹建会馆,必建立供奉乡土神的殿堂,故直接命名为“禹王宫”“万寿宫”等。二是多数移民会馆由于财力有限,往往只建祀神的殿堂,并常以殿堂的名称作会馆的名称。

2.文化融合

移民会馆建筑是本地特色和迁出地文化的融合。由于移民原籍的多样化,移民会馆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不仅糅合了南北方的外部建筑形式、木结构样式,而且在许多细节中我们都能找到文化融合的印记。特别是川东、重庆的许多会馆建筑,它们或依地势层层升高,或依山靠河就势而建,特色鲜明。“四川的陕西会馆建筑多沿袭北方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并受‘居中为尊’思想的影响,讲究中轴对称。”乾隆年间修建的阆中陕西会馆就是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布局的多重院落建筑结构,但同是陕西人建造的四合院形式建筑——重庆酉阳西秦会馆,其建筑风格则相差甚大。酉阳西秦会馆利用地形高差顺坡而建,其地势不平之处都用石料填补,其内还有南方建筑中典型的干栏式结构。在木结构上,阆中陕西会馆融合了北方建筑多用的抬梁式和四川地区多用的穿斗式,后殿的山墙采用穿斗式结构,而内部采用抬梁式结构,这样就保证了内部大殿的宽敞性。在建筑形制上,阆中陕西会馆在民间建筑的基础上结合了官式建筑的主体布局方式及形制特征。如,阆中陕西会馆前殿垂脊上的石雕仙人、走兽及自贡西秦会馆里的辇道,都凸显了北方宫殿的建筑特色。在屋顶样式上,陕西当地民居建筑的屋顶多为硬山式,这种样式多见于北方。其原因是西北地区降水少,冬季常刮西北风,所以建筑更强调防风保暖。而四川的陕西会馆因为防雨的需求多采用悬山式屋顶,如阆中陕西会馆。这说明早在乾隆时期,陕西会馆建筑就已经融合了南方建筑的特点。此外,陕西会馆封火墙的建造也体现了北方和南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封火墙多见于南方地区,而陕西会馆的建造者受到当地气候和地理的影响,加之会馆建筑多位于城镇,房屋聚集,出于防火的需要,陕西会馆也出现了具有南方特色的封火墙。如,自贡西秦会馆的人字形封火墙和关圣宫的水状封火墙。以上几方面都体现出由于迁入地和迁出地地理、气候、文化的差异,移民会馆建筑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3.建址集中

正如官绅试子会馆多集中在京城一样,移民会馆多建于移民聚集的区域。一般来说,移民会馆建造的数量和移民的数量是呈正比关系的,定居该地的外籍移民越多,该地的会馆数量就越多。据统计,清朝时期四川省的会馆多达1400余座,重庆的会馆也近千座,其中湖广会馆在数量和规模上较为可观。《清代四川移民会馆统计表》中计有湖广会馆477座。2013年重庆市的《重庆会馆地图》标注并介绍了现存较为完好的67座会馆,其中湖广会馆(禹王宫)就有29座,几近半数之多。在清代,重庆也有“湖广馆的台子多”的说法,这也充分印证了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的真实性。

二、结语

第2篇:建筑研究论文范文

官式建筑大木构研宄是中国建筑史研宄的起点,在传统建筑史研宄框架中,地方性的乡土建筑木构体系研宄基本缺失。相对于较为深入的官式建筑研宄,乡土建筑研宄并没有找到有针对性的研宄方法;往往忽视构架形制、构件样式、匠师技艺之间的联系,缺乏对地域性营造体系的全面性考察。近年来,乡土建筑的研宄范畴逐渐扩大,包括建筑创作、建筑保护、绿色建筑技术、建筑文化、装饰设计等各方面,却鲜见有关乡土建筑木作技术体系的专门性研宄。比如,2003年至今,发表的328篇与中国乡土建筑研宄相关的会议论文中,民居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类占90篇,新农村建设及建筑创作类占23篇,绿色生态技术类占56篇,文化空间类形态与装饰类占144篇,尚可算作木构体系研究的文章仅有15篇(表一);2003年至今,73篇与中国乡土建筑研宄相关的博士论文中,民居的保护更新及当代建筑创作类论文15篇,绿色生态技术类占13篇,文化空间类形态与装饰类占40篇,有关其木构体系研究的文章仅有5篇。

2平民史观下的乡土建筑研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史学革命将看待历史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其中,“自上而下”(topdown)的历史观,属精英史观,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作为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关键力量。在建筑史研究中体现为以宏伟、壮丽的标志性建筑为研究对象,如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中的官式大木作建筑研宄。与此相对,“自下而上”(bottomup)的历史观,即平民史观,关注平民社会。在建筑研宄中体现为对普通建筑的关注,乡土建筑研宂即可视为该种思维的投射‘。受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所限,最初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围绕北方官式建筑展开。然而,早在1950年代,刘敦桢先生已经意识到“宫殿陵寝庙宇”与“广大人民的住宅建筑”有着极大的不同2。时至今日,乡土建筑研究往往更关注寻找新奇的、异于官式的建筑形式,以及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极少被视为与官式建筑同等地构成中国传统木构营造体系的一个方面一一即皇家营造体系和民间营造体系。因此,目前的乡土建筑研究仅仅是目光的下移,而背后的研宄思维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在中国传统木构营造体系的讨论中,高大宏伟的官式建筑仍然是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大量保存、看似平凡的乡土建筑无法获得同等重视。这无疑低估了乡土建筑研究蕴含的巨大能量。与受皇家控制的官式体系不同,乡土建筑代表的民间营建体系反映了更为真实的生活,关注到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某些真实存在的历史现象,比如民间营造法中各地对“蒿尺”的不同应用。由于丰富的地域差异,以乡土建筑研究为视角重新看待中国传统木构体系,可避免单一线索的线性建筑历史思维,带来更加复杂、多元化的思考,成为打破“自上而下”的精英史观的突破口。

3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及其特点

3.1中国乡土建筑研宄中的问题

3.1.1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极易与乡村建筑、民居建筑概念相混淆。溯本求源,“乡土建筑”一词来自于西方语境中的“VernacularArchitecture”,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描述为1999年第12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大会《乡土建筑遗产宪章》(CharterontheBuildingVernacularHeritage)中公布的六条识别标准‘,其强调的是同一地域下的原生性、民间性和文化共性,并没有任何将乡土建筑局限于乡村社会中的限制,也没有针对建筑规模、功能和形态的规定。但由于传统社会中次级行政区域接受官式影响较少,故地方特色乡土建筑多生长于此;同时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乡土建筑又较容易保存在较偏僻环境中,因此导致乡土建筑与乡村建筑存在一定交集。但这并不能取代乡土建筑对民间性、自发性、地域性的强调,为某一历史地理单元内使用共享的地方特色营建工艺建造而成的民间建筑,并不存在城与乡、大式与小式的二元对立。

3.1.2木构营造体系

木构营造体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特点,涉及尺度、材料、形制、加工方式、结构构造等物质方面的研究,以及工匠系统、营造制度、营造哲学、使用者与建造者的互动关系等非物质方面的内容,是围绕木结构的加工及使用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判断某一建筑是否属于乡土建筑研宄范畴的关键是考察其是否使用了本地自生的地方性木构营造体系。以营造体系定义乡土建筑研究范畴,可以避免将乡土建筑与乡村建筑,或民居建筑混淆,消除“城乡差异”和“类型差异”2。无论州府、县镇、乡村,无论祠堂、寺庙、士绅住宅、百姓房舍,无论有无斗拱,无论有无雕饰,是否为该地区工匠以地方特色工艺修建,才是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反映的核心价值。比如位于泰顺泗溪镇临水宫,一处道教庙宇建筑,具有一定规模,并且相比民居而言用了较高形制的斗拱结构,但由于其反映的仍然是本地样式和技艺,故应被视为泰顺地区的乡土建筑。

3.2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意义及特点

3.2.1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意义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仅地区差异性大,并且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划分、民族构成都有变化。乡土建筑,不仅分布广发,并且许多营造活动仍在继续,故而使用乡土建筑的木构营造体系视角是把中国建筑历史变迁置于空间维度下进行考察的最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以乡土建筑为代表的地域性建筑研宄的重要性,已被学界认同。吴良镛先生在《关于中国古建筑研宄的几个问题》3中提出要着眼于“地区建筑的研宄”。张十庆先生在《关于地域建筑研究的思考与认识》4一文中认为“单一的脉络无法串联起纷繁的中国建筑演化历程,地域因素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国建筑,有其重要的意义,研究将从注重时间轴到时空并重,从注重官式到注重民式,希望地域建筑研究能成为以另一种方式和角度对以往所熟见的中国古代建筑的阐释和思考”。因此,结合“地域性”与“民式”的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2.2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特点

针对乡土建筑分布广泛,具有典型地域风格;保存数量较多,但大多集中于明清时期的特点,其木构营造体系研宄需科学地精确化。

(1)地域精确

精确划分研宄区域。不同于现有的地方性建筑研究丛书,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的研宄区域不再沿用现有的行政区划范围,也并非单一依靠自然地理、气候分区,而应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界定研究范围,特别是通过历史地理、考古文化区的研宄,还原特定历史环境背景;另外,尽量选择乡土建筑保存数量较多且类型较丰富的区域开始研究。在研宄初期,尽量控制研究范围,不宜过大,选取相当于县、乡级别的地理范围进行深度考察。只有在科学的研宂区域界定中,进行小范围高精度的研宄,才能使该地域内的木构营造体系完整呈现,以此为基础可进一步判断该地域与其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

(2)时间精确

研究时间段落的精确性。由于现存的乡土建筑大多集中建造于明末、清朝,因此研宄将不再以朝代为时间单位,而根据该地区内乡土建筑的实际发展变化脉络,将时间单位缩短至10年或20年左右。比起缺乏实际意义的绝对时间单位,甚至可以以工匠系统中的“一代人”为度量单位进行研宄,可以产生与实际建造更加密切的关系。与以朝代为标准进行的研宄不同,较短时间段内的研宄更加突出建筑变化的连续性,而非不同时间段内的差异性,避免了较大时间差内建筑形制、营造工艺的变化带来的割裂。因而,这种更加细致精确的研究模式适宜反映更加真实的建筑变化。

4结语

第3篇:建筑研究论文范文

1)具有鲜明唐塔遗风的五座宋代古塔,平面均六边形,不用普柏枋。就塔平面分析,方形平面基本在唐以前,八角形平面、六角形平面(数量少)基本在宋及宋以后,普柏枋,是一种紧贴在大额枋之上,上承斗拱的构件,唐代用得少,宋代用得多,所以宋代楼阁式塔多用于枋木构件。

2)循塔院制置塔,一寺一塔。寺院中轴线大殿后建塔,唐宋盛行塔院制,人们起先对塔的崇拜重于殿堂,后来逐渐突出殿堂。塔的位置则由初唐以前的“前塔后院”变为唐中期的“塔院并齐”,最后变为晚唐的“前院后塔”。

3)塔基,是塔的底部基础,在地宫(用于埋葬舍利)之上,保证塔身稳定。赣州慈云塔塔基大部分残损,只北面尚存一小部分,高约1m,每面宽7.90m,作四柱三间式,柱很短,每间有补间铺作一朵,为雄大的一斗三升,角柱上有转角铺作残迹;安远无为塔塔下无座,塔基仅以砖块数层按迭涩式砌成;信丰大圣塔、石城宝福塔和大余嘉佑寺塔均未有明显塔基。

4)登塔方式别具一格,穿壁绕平座的登塔方式,进入塔室之后,需要再登上一层,必须从塔外平座绕入外壁开口,穿过壁间的楼梯,进入上层的塔心室,然后又穿过另一侧的塔壁,达到上一层的塔外平座,如此反复向上攀登。在广东、安徽等省也发现少量这种结构形式,不敢说属于赣州首创,但是主要流行于赣州是不争的事实。

2赣州古塔的建筑材料及建筑结构

古塔建筑的建筑结构、材料是反映古塔历史特色、建造技术的现实依据,根据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可以了解古塔的建造朝代与建塔技术水平、抗震受力强度。本次调研中前四座建筑类型、手法、结构基本一致,基本特征鲜明,如表1所示。五座宋塔的基本特征名称外部结构内部结构高度(含塔刹)/m建造年代赣州慈云塔六角九级穿壁绕平座49.9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信丰大圣塔六角九级穿壁绕平座66.5北宋志平六年(1064年)安远无为塔六角九级穿壁绕平座61.5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石城宝福塔六角七级穿壁绕平座59.9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大余嘉佑寺塔六角五级空筒式19(不含塔刹)北宋嘉佑年间(或唐末)

2.1建筑材料

在汉代和南北朝时,赣州古塔以木塔为主,唐宋时期偶有建木塔,但木材容易损毁,今皆已不存。现存的五座宋代古塔皆是用青砖砌成,以黄泥勾缝,其中安远无为塔的黄泥中掺有稻谷壳以及少量的稻草筋;塔身内外皮都用石灰粉抹,其中赣州慈云塔内皮石灰之下,涂有草筋黄泥一层;在安远无为寺底层墙上发现带有“廖珎舍砖一万”字样的砖块颇多,此外还发现一砖上有字迹,似系未入窑烧制以前划写的,字体草率似为“清和役弟子敬一”等字。

2.2建筑结构

2.2.1塔层结构慈云塔第一层东面开门,墙的外皮均抹石灰,无枋柱痕迹,仅在檐下施菱角牙子;第二、三层各面均三间,正中为壶门,门左右有槏柱,槏柱之上用单层阑额;每间用斗口跳补间铺作一朵,于阑额上坐栌斗,出华栱一跳以承橑檐枋,柱头缝出泥道栱以承柱头枋,角栌斗卷杀略呈圆形;铺作上出菱角牙子二层,菱角牙子上有孔一列,为插入檐椽而设;第四层及以上用四铺作斗栱,华栱跳头施令栱以承橑檐枋。大圣塔第一层每面角端均有八棱角柱,每面近角柱之处另有八棱柱,柱顶隐出檐枋,当初有无铺作现已难判明;第二、三层底层檐脊之上,为第二层平座,第二层平座之上为第二层门窗,再上又为檐脊、平座、门窗以至塔顶;第四层及以上各层平座,都用菱角牙子三层构成,各层正中为壶门,门左右隐出方形槏柱,于华栱跳头施令栱以承橑檐枋。无为塔第一层各角用角柱、平柱分每面为三间,阑额上坐斗栱,当心间有四铺作补间铺作一朵,于栌斗口出泥道栱及华栱一跳,华栱跳头施令栱,上承橑檐枋;第二层及以上构造较底层平座简单,仅用菱角牙子三迭,平座之上为第二层门窗及腰檐。宝福塔第一层每面角端均有八棱角柱,作四柱三开间式,阑额上坐斗栱,每面有单杪双下昂六铺作七朵;第二层及以上斗拱、开间与底层一样,每面有三间,当心间设门(龛),门(龛)左右设圆形槏柱,角隅设圆形角柱。柱上为额枋,枋上施六铺作斗栱二朵,木质华栱一跳,跳头施令栱,令栱上承橑檐枋。嘉佑寺塔第一层构造特殊,每面三间,正中一间为龛,龛左右各有槏柱,柱上用素枋,素枋上用驼峰承一斗三升栱;第二层及以上斗栱已多损毁,从现存部分观察,除龛之上无素枋及驼峰外,其余与第一层相同。

2.2.2塔刹结构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也称为塔顶。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塔,由刹座、刹身、刹顶和刹杆组成,塔都有塔刹,即“无塔不刹”,刹杆多用木、铁制成,纵贯全刹,有的直入塔身,以增加塔的稳固度,都是由覆盆、相轮、宝珠等等组成,木质刹心柱下插至顶部二层。

2.2.3仿木结构斗拱为单抄四铺作,一般六层以上补间铺作为两朵,以下为三朵,华拱和令拱为木制,栌斗和泥道拱为异型砖制或由砖砍成。各角用八角形倚柱,底层的暗层部分设有分间柱,门两侧用槏柱,斗拱坐在大额枋上,不用普柏枋。

3赣州古塔的建筑保护

赣州古塔因年代比较久远,遭受到自然力甚至自然灾害的侵袭以及破坏,所以存在一些缺陷和土质地基的损坏。古塔受到外界因素作用时,便会产生倾斜、弯曲等,主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进行修复;古塔的纠偏技术主要有迫降纠偏法、顶升纠偏法、综合纠偏法等。

4结语

第4篇:建筑研究论文范文

摘要:就人防工程而言,作为一个附属工程,是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工程项目设计时,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便是对人防工程进行设计。本课题研究中,重点对人防设计基准、内容等作出深入的研究分析,如何做好人防设计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其防护作用发表个人的看法。这里对人防工程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进行扼要的分析,对人防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作出全面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人防工程;地下室;设计要点

1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原则

进行人防工程设计时,布局必须尽可能和所在地总体规划大致相当,而建立人防结构时,则按照用途情况作出科学的设计。在符合用途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坚实、耐用、可行、成本低的基本准则完成工程设计工作。与此同时,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平战结合因素,从而确保取得社会、经济、战备三者有机结合的最大效益。1)熟悉并掌握人防地下室建筑的总体情况。进行人防工程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人防建设项目作出全方位深层次的了解:第一,必须掌握人防工程之上的地面建筑的概况,如建筑规模、类型、层数等,这些全是进行人防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第二,对人防工程建筑的防护类别、抗力级别、战时功能予以确定,从而对人员掩蔽、人防物资、人防电站等进行设计;第三,和有关专业人员进行沟通配合,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经济、适用、合理等若干方面的因素。2)科学地进行防护单元、抗爆单元的划分。就人防工程而言,防爆过程中,重点是对防护、抗爆单元进行划分,如此一来,在人防工程受到炸弹冲击时,因为合理的设置了防护、抗爆单元,则可以让建筑损害降低到最少程度。怎么样对防护、抗爆单元进行科学的划分,是人防设计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从《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可知,防护单元及抗爆单元根据上部建筑的层数及多层防空地下室的类型级别等划分。工程设计者对人防工程进行设计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从而防止对建成后人防工程产生不利影响。3)平战结合。在对人防工程进行设计时,关键是对工程“平战结合”的设计,要注重平时和战时的使用功能组合。从建筑考虑,平时人防地下室在布局上力求与该地块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合理开辟地下空间,其中人防工程尽量设置在地下室的最底层;战时应是满足各种人防工程各项战时功能的需要,以达到掩蔽人员或物资等战时使用功能。

2下面以一工程实例进行具体说明

某工程总用地面积21343m2,总建筑面积为87729m2。其中,地下室面积18479m2(人防部分面积5453m2)。项目包括上部4栋高层住宅,一栋20层组合公共建筑、二栋3~4层商业,地下一层满堂布置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其具体设计要点如下:

1)根据总体规划及方案报批文本,及《防空地下室设计文件防护专项审核告知书》

本项目应建人防面积5347m2,设计战时功能为甲类核6常6级甲类二等人防掩蔽所。人防工程的面积超过5000m2,需设置一个人防电站。

2)合理规划地下室人防区域

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应合理规划人防区域位置,以正常状态下地下室的应用功能为设计依据,考虑到经济性、安全性、技术性等因素。本项目北面为20层组合公共建筑及多层商业,南面为住宅小区,因当地人防内车位产权问题,考虑经济性,人防区域布置在北面公共建筑地下一层。同时结合建筑室内外楼梯的位置,确定人防区域的平面布局,并且注意各个出入口布置,提高人防地下室建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3)人防主体设计

确定了地下室人防区域,根据战时二等掩蔽所,按照一定的面积划分防护单元,每个防护单元的防护设施和内部设备自成体系。每个防护单元人防掩蔽面积按建筑面积的65%~75%计算人防掩蔽人数,根据二等掩蔽工程战时总的疏散宽度应满足按掩蔽人数每100人不小于0.3m,且每樘门通过人数不应超过700人计算出人防出入口宽度,确定人防出入口个数及位置。根据防护单元面积、掩蔽人数设置战时干厕、战时生活、饮用水箱及通风机房、防化通信值班室及配电室、封堵构件存放室等辅助房间及设施。本项目人防设计面积5453m2,共设计了3个防护单元,每个防护单元小于2000m2,其中人防电站与一个防护单元结合设置,共设置11个抗爆单元,抗爆单元挡墙用粗砂砂袋临战堆垒(上宽≥0.5m下宽≥1m),挡墙通道净宽≥1.50m。防护单元分区与防火分区尽量结合设置,本项目其中两个防护单元合一个防火分区,另一防护单元与普通地下室合并一个防火分区。人防区域尽量考虑减少临战封堵个数,4处平时车道出入口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梁战时封堵,每个防护单元战时封堵数量不超过2处,通往电梯厅采用防护密闭门临战封堵。

4)人防出入口设计

二等人防掩蔽所主要出入口必须利用室外出入口设置,室外出入口指通道的出地面段(无防护顶盖段)位于防空地下室上部建筑投影范围之外的出入口,通常选取直通室外的室外阶梯,直通室外的坡道出入口来设置主要出入口。本项目有一个7m宽的汽车坡道出入口位于高层公建一层,在地下室上部建筑投影范围之内,因此此汽车坡道只能设计人防次要出入口,设计不多于2个防护单元的的出入口开向坡道。本工程总共设计了3个防护单元,每个防护单元需设计一个主要出入口,根据总平布置,在合适位置设置了2个室外楼梯,考虑经济性,两个防护单元共用一个室外出入口,出入口宽度按两个主要出入口宽度之和设置,每个防护单元设计疏散宽度大于应设疏散宽度。主要出入口室外楼梯结构都进行防核爆、防动力载荷和防倒塌设计,在地面建筑5.0m倒塌范围内的室外楼梯设置了防坍塌棚架,首层楼梯间直通室外的门洞外侧设长度≥1m的防倒塌挑檐。每个防护单元设计了3~4个人防出入口,其中主要出入口与其中一个次要出入口水平直线距离≥15m。

5)人防电站设计

本工程应建人防面积总和超过5000m2,设置了一个人防柴油电站,并与一个防护单元相结合设置,满足防护要求。在设计人防电站时考虑了控制室、发电机房、储油间、进风、排风、排烟等设施,及发电机组运输出入口问题。因本项目人防电站离汽车坡道较远,通过坡道自室外运入较困难,在非防护区设置了人防吊装孔,采用防护密闭门隔开。人防控制室与发电机房设密闭隔墙,墙上设防火密闭观察窗;控制室与发电机房之间连通口设置了防毒通道。

6)辅助房间设计

人防工程还需要一部分辅助房间,一般排风口部在主出入口处,其附近设排风机房、战时干厕、盥洗室、战时水箱。进风口部在次要出入口,其附近设防化通信值班室、配电间、战时风机房等。干厕:便桶单间按1.0~1.4m2,数量为男1个/(40~50)人,女1个/(30~40)人设置。配电间:每个防护单元设置,本工程二等人员掩蔽所与防化通信值班室合并设置。防化通信值班室:二等人员掩蔽所按8~10m2,设置人防战时进风机房附近。平战转换器材间:每个防护单元面积按15~25m2。战时进风机房:与滤毒室相邻设置,与室内清洁区用防火隔声门相通。战时生活、饮用水箱和盥洗室:战时拼装。

3结语

总之,人防地下室的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战时人防功能的建筑设计问题,同时要考虑平时使用功能的设计问题,更加需要结构和设备各个专业的密切配合与协调,才能够完成一个项目科学、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GB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S].

[2]涂莉.结合实例探讨人防工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5).

[3]徐敏,武成杰,朱明辉.人防工程中简易洗消间的设计[J].防护工程,2013(03).

作者:蒋金虎 单位:天厦建筑设计(厦门)有限公司

第二篇:绿色建筑设计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升,建筑施工对于整个社会的综合效益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绿色建筑的出现,对传统建筑业造成了一系列冲击,文章就绿色建筑的潜力进行浅析,以期对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未来发展方向;探究

近几年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我国目前的建筑面积已达到420多亿平方米,根据其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的建筑面积还会增加200亿平方米。在如此快速的发展趋势下,建筑行业面临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建筑行业一个非常好的前景就是绿色节能建筑,其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

1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目前,传统的石化能源在人们的不断开发中已面临枯竭,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的生活环境也在逐渐恶化,人们也已经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当今社会的主题。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对能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节约,而且能够很好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是未来建筑设计的大势所趋。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是人们在经历了长期的认识过程,对目前状况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绿色建筑的概念,很好地实现了节能、节地、环保、降低环境污染等,进而达到了改善居住整体舒适度的目的。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在建筑的整体概念上需要一定的绿色创新,在建筑施工中也要遵循相应的绿色原则,由此来看,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必定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2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2.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设计以及规划时进行合理充分的考虑,并利用相关环境因素,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其在运行阶段能够起到比较大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舒适、低耗、无害以及健康的生存空间,在对原有建筑进行拆除之后,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绿色构建。基于上述内容,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整个建筑寿命周期内,通过对资源能耗的降低,对每种废物进行合理减少。其以对能源的消耗最少、对资源及环境的损失最小为基础,同时使人们的居住环境达到最优状态。绿色建筑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以及舒适的居住及活动空间,同时,更能够实现对能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而对环境又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是实现建筑以人为本和人与建筑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2.2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

节能是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建筑的节能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绿色建筑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对环境中的各种能源进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以及地热能等天然资源。此外,环保也是绿色建筑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绿色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后来的施工以及最后的拆除部分,都应尤其加强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做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用无污染低、能耗的建筑材料。

3绿色建筑在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3.1多元化发展策略

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较为缓慢,其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复杂性较明显,整个过程需要多方面努力,采用多元化措施以及政策对目标进行实现。在这些政策以及措施中,不仅包括通过法律文件手段制定的相关措施及政策,还需要资金援助等方面的支持。使更多企业及部门提高评估的标准以及对建筑的分级,通过这些努力,使得更多企业能够认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同时能够更好推广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建筑行业需要对自身的建设进行合理推进,对相应的责任进行承担。

3.2突出绿色建筑的特点

在整个绿色建筑过程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对周围的环境、能源及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状态,如此才能够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理念。除此之外,绿色建筑又被称作是生态建筑,在整个建筑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利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一定要将可再生能源与能源的节约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结合,并且借助风力、太阳能等自然资源,满足建筑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绿色建筑设是颠覆整个建筑行业的创举,是对整个建筑项目和建筑市场进行的一场覆盖式的全面改革和创新,要想做好绿色建筑的基本设计,就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多个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充分合理的探索以及研究,最使将绿色环保、建筑节能以及建筑项目的施工开展完全达到吻合。

参考文献:

[1]吴明杰.批判的地域主义下的绿色建筑设计[D].长安大学,2013.

[2]郑洁.基于地域化理念的生态建筑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4.

[3]梁泽明.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4):90+93.

作者:李小刚 单位:浙江东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第三篇:工民建筑设计中节能技术应用思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目前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节能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同样推崇节能环保,避免资源过渡开采和使用。在工民建筑工程中,很多企业开始将节能施工技术运用到施工中来,本文对工民建筑工程中的一些节能技术进行分析,来明确节能技术在工民建筑项目中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工民建筑;设计;节能技术

1节能技术给工民建筑设计带来的长远意义

随着能源危机的频频发生,世界范围内都在遭受着能源紧缺带来的各种发展限制。国内的节能技术在工民建筑设计中已经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节能技术的推广已经成为时代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节能减排技术不是单一的一种技术类型,它是工民建筑施工中各类技术群体爆发的一个起点。节能技术的应用离不开节能材料的引入,相对节能材料的使用,建筑工程整体更应该讲究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节能技术可以降低工民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量。对相应区域内的环境保护起到了很积极的配合作用。

2工民建筑设计中常用的节能施工技术应用

工民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施工技术要充分利用节能材料,并将可再生资源纳入到施工中来,同时也要求尽量的减少工民建筑构造中对能源的耗费,最大限度的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做好工民建筑施工节能减耗的科学发展规划。

2.1工民建项目设计中墙体建设的节能技术应用

对墙体建设的节能施工技术主要是指墙体内置和外置保温层的施工处理。目的是借助墙体保温性能来实现节能。保温墙的施工技术有喷绘、涂层、粘贴等方法。在墙体的保温处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为提高保温材料涂抹后贴合度和牢固程度,要首先做到墙体基础部分的平整和清洁。②根据工民建筑设计和结构情况,制定出详细的保温施工线路。特别是建筑的门窗位置要给予特殊的加护处理。对保温层要进行适当的保护,防止其他施工对保温层的撞击损伤。在窗台以下较低的位置区域通过玻璃纤维进行适当的防护。并在接近地面位置做好保温层的防潮处理措施。③在灰浆涂抹时,要尽量做到每次涂抹厚度不大于1cm,分层涂抹要在上层凝固之后再进行。同时要做好墙体的保湿处理,确保墙体的牢固程度。

2.2工民建筑项目节能设计中的门窗处理技术

在工民建筑项目的节能技术应用中,门窗的安装非常重要。随着现在的建筑风格中门窗的在墙体设计中的比例增大,必须做好建筑的宅窗墙比例设计。而且在材料选取上,要选择硬度比较高,吸水性能差,热传导系数较低及容积和重量都比较小的保温材料。如聚苯乙烯板,珍珠岩板等。从而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

2.3工民建筑外层隔热技术

在进行工民建筑外层的保温隔热材料选择时,要对所选材料的吸水性、容积、重要、外观及热传导系数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对屋面的隔热处理还可以将保温层和防水层进行适当的施工顺序颠倒。这在减少工程造价,增加防水层使用年限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使用效果。

2.4工民建筑中要充分利用太阳能转换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无能耗,可循环使用的天然能源。在工民建筑中要充分收集太阳能,利用光能转为热能的原理,来进行生活用水的加热处理,同时还可以利用光照反射装置来为建筑屋内提供光照。这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节约能源的作用。太阳能技术的广泛使用是我国工民建筑行业中高效能源处理技术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现代建筑施工和现代科技技术完美结合的充分体现。

2.5工民建筑物表面采光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工民建筑对光线的直接利用收到建筑空间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建筑节能的发展策略。但是长期实践证明,对于光线的间接利用能更好的发挥自然光线的作用。这一技术手段的采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空间利用率,降低能源成本消耗。

3工民建筑中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点

(1)国家相关科研单位和工民建筑设计单位要对节能技术的理论知识加强研究和探索,通过不断的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一套完成的工民建筑节能技术理论体系。同时要充分的认识到国际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先进性。加强对国外建筑节能技术的经验借鉴和交流。另外,国家还要组织进行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研制,加强建筑企业和建筑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促进工民建筑中节能环保技术的高速发展。

(2)国家相关环保部门和建筑管理部门,要联合进行节能环保意识的推广和培训。使节能意识渗透到工民建筑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人。在施工过程中时刻以节能环保为建设目的。全面推动节能环保观念在工民建筑领域的广泛重视。

4结语

在工民建项目的施工中,各个施工模块都会用到各种能源。对日益增长的建筑项目数量来说,采取有效的节能技术,可以大大的降低能源消耗,并且有效的提升能源利用率。能够为施工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在国家的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工作中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章奇.建筑工程的节能施工技术研究[J].四川建材,2012,38(4):7~8.

[2]王其昌,刘学军.工民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要点总结[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130~167.

[3]王科国.关于建筑工程的节能施工问题探索与思考[J].房地产导刊,2014(27):299.

[4]范东晖.建筑工程的节能施工技术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3(3):94.

作者:李志伟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第四篇:建筑设计中低碳绿色概念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到环境和能源的重要性,在建筑行业中,也将低碳绿色作为一种新的要求融入到工作中。本文详细阐述了低碳绿色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设计标准、设计原则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旨在改善环境品质、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低碳绿色;建筑设计;实际运用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给人居环境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人们也面临着能源危机问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低碳绿色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低碳绿色在建筑设计的实际运用也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所谓的低碳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已经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规划者们也试图从“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的原则入手,紧抓建筑室内环境健康环保;从建筑方案设计到竣工形成资源的高效利用率;采用适宜低成本的适宜技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新型的技术。力图为人们创建一个安全舒适、低碳环保、绿色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2低碳绿色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设计标准

低碳绿色概念在建筑设计中是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①要满足低碳绿色的要求,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节能是指利用多种方式减少建筑区建造和运行期间的能源消耗以及CO2排放量;节地是指合理规划使用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节水是指制定节水方案和采用一定的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及再生水的利用;节材是指采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环境保护是指要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②要顺应生产力的发展,简单的说就是合理利用当前生产力的发展,保证在之后修建以及使用中能够让人们灵活使用。③要满足具有人文艺术气息的标准,建筑最终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在人们感受建筑低碳绿色的概念的同时,还要感受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文化,地方文化,体会到健康舒适、接近自然的美好生活。

3低碳绿色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3.1生态优先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生态优先原则是在低碳绿色的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正视城市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追求,通过摈弃当前城市发展的快速化节奏和粗放式模式,找到一条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之路,使人们培养出健康的生活理念。除此以外,建筑规划设计中,有限考虑生态因素,包括土地、植被、河流等生态要素,充分利用生态的观念来协调居住区规划中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3.2系统关联原则

充分考虑到建筑以及建筑周边是一个整体系统。建筑物是一个与周边环境紧密联系的开放性结构,从全面综合、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全区的开发利用方向与规划布局,建筑形态与道路系统、景观系统、公共空间和防灾系统等等都是具有复杂紧密的联系,道路系统要考虑方便了人类出行;景观系统要考虑山河湖海、花鸟草木以及人文景观等;公共空间则包括医院,学校,商店等。建筑设计需要寻求各系统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低碳绿色的城市建筑。

3.3技术融合和创新原则

所谓的技术融合主要是指传统技术,外国技术和高技术。传统技术是指对于低碳绿色概念在建筑设计中,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与形态设计、生态设计的紧密结合是当前最前沿的技术创新形式,不仅立足于当前的创新形式,还要在传统设计方法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的继承和发扬过去的生态技术。外国技术是指不仅要引入国外设计公司,还要善于运用别人的技术方法路线,不可盲目套用,只有立足于各个地区的现实情况和特征,才能做到技术融合和地区特征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特色的建设模式。高技术是指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增加智能化技术投入,引入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

3.4人文和文化延续原则

人文的需求是指从居民生活和心理需求出发,使人们生活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人居交往氛围。正如马克思马克思认为人类的需求层次一共包括三方面,即发展、生存和享受。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低碳绿色也要符合以人为本。同时文化延续如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建筑文化形态,四合院、筒子楼等,往往能在建筑形态、街区肌理、景观环境中体现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地域美学艺术特色,或者在空间和秩序的塑造中隐含城市的社会文化属性。

4低碳绿色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4.1主体节能设计

建筑设计的节能设计主要体现在主体朝向,气候条件和主体构型三个方面,主体朝向应该根据建筑物的采光程度和自然通风度为原则,尽量选择光源充足,通风流畅的方向可利用专门的软件进行选择建筑物的朝向;气候条件也要合理的利用起来已达到节能的优势;主体构型方面既要满足低碳绿色,同时还要注重美观性。

4.2结构优化设计

建筑设计结构的优化主要是以节材为原则,使用可回收、可再生、可再利用和对环境影响小的建筑材料;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能耗;合理选择建筑能源供应方案,优化各设备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可以在采用钢管混凝土钢制框架结构,让混凝土的抗压性以及钢材的抗拉性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不仅节约成本,还可以减少浪费。

4.3遮阳设计

对于一些建筑,空间的南向、西向的外窗应采用外遮阳措施。西向外窗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除此以外要注意外窗遮阳所用的材料优化的问题。如挑沿、遮阳罩、遮阳板(隔热效果明显)以及遮阳设施所用的卷帘、内百叶、外百叶、反射窗帘等等。

4.4日照和采光

建筑的日照和采光房间一定要遵守相关的政策,就城市居住区而言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规定每套住区必须有一个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要求建筑设计时,应进行窗地面积比计算;窗地面积比比较小时房间的采光系数不应低于1.1%。设置遮阳措施的同时,有日照要求的房间应满足日照标准。合理的利用太阳光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工照明系统的电能消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4.5自然通风设计

自然通风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风,类比于自然光的利用,自然风对于建筑设计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改善空气流通,不断为室内提供新鲜的自然空气,还可以传输热量,尤其是夏季。在设计时,主要房间应该采用南低北高的设计原则,避开冬季主导风向,有利于夏季自然风的流通。与自然通风紧密联系的就是窗户的位置,避免单侧通风,开窗位置宜选在周围空气清洁、灰尘较少、室外空气污染小的地方。

5总结

将低碳绿色概念融入建筑设计中是建筑行业的一种有益尝试,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按照一定的设计标准来执行,如:满足低碳绿色的要求,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要顺应生产力的发展;满足具有人文艺术气息的标准。同时也要有具有一定的设计原则,生态优先原则;系统关联原则;技术融合和创新原则;人文和文化延续原则。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将低碳绿色的概念运用到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去,包括主体节能设计,结构优化设计,遮阳设计,日照和采光,自然通风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低碳概念进一步推广到更多的建筑行业当中,更加为人们的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喻贵兵.低碳绿色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运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18.

[2]羊轶驹.绿色医院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4.

[3]臧鑫宇.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

[4]齐念一.低碳概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1.

[5]邢燕,高跃文,李明.基于低碳理念的CBD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以于家堡低碳示范镇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2015:14.

作者:廖菊良 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第五篇:节能建筑设计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这意味着经济建设成本太大。在这种情况下,节能建筑的建设不不可避免地提上发展日程。节能建筑能够节省大量的能源,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能源浪费严重的局面。本文首先对节能建筑设计的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对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节能;建筑设计;必要性;应用

节能建筑的设计是现如今一个比较创新的建筑设计,旨在减少建筑运行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环境我国资源能源短缺以及过度消耗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问题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节能建筑设计中,能够最优化地将资源和能源进行综合的节能处理,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与能源的最大作用,提高建筑运行的性价比,打造节能、环保的现代建筑体系。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当中已有相应的运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以及在未来的更进一步发展,将为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目前来说,有数据显示,我国在资源能源上的消耗逐年上升,这是经济大力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这部分占社会总消耗的1/3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消耗数字,数据统计还未包括建筑材料在生存环节中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因此,资源能源的节省,主要还是要加强节能建筑设计这个部分,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有效应用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1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当中的必要性

目前,全球都在加大力度开发可再生资源,对于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进行相应的节约节省,寻求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另外一方面,像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这也是要求对资源能源进行节省的重要方面。再者,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在资源能源问题上,首先是分布不均匀,在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能源数量稀少,大多数资源分布在我国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建筑业方面,各种建筑的建设拔地而起,高层建筑不断增加,对建筑运行当中的资源能源节省,将会给我国带来极大的有利因素。

2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2.1促进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

由于节能建筑的节能性能大大提升,对于我国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建筑设计上,节能建筑设计的应用将会大大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增加资源能源重复利用,保障我国经济健康顺利发展。

2.2保护环境

在以往传统的建筑设计之中,设计者一味地追求建筑本身的设计,注重建筑的硬件设施,而忽略了建筑的节能设计。在建筑建设中大量使用钢筋以及水泥等材料。在建筑运行之中产生大量的废渣、飞起、废水等,给我国环境带来很大的生活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因此,首先要在建筑的设计问题上进行节能设计,将资源能源损耗降到最低,进行资源能源的最优化利用,将环境问题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

2.3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步入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在节能建筑设计中,建筑利用太阳能、洁净材料、绿化空间等因素进行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化、环境的清洁化,使资源能源利用率提高,使环境保护得到具体执行,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3节能建筑设计在我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节能建筑设计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已有应用,设计技术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特别是应用成本上的问题,导致节能建筑设计在我国的应用相对缓慢。要想加强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当中的应用,还是主要得从应用方法上入手,以下是节能建筑设计在我国建筑设计当中的几点应用分析:

3.1合理的选址设计

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建筑的选址问题,建筑的选址是节能建筑项目的前提,因此,在建筑选址环节要加强选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在正式选址之前要利用相关设备进行地理勘测,根据勘测到的结果,对选址周围的各种环节进行综合的考量,根据多个位置进行考量对比,再选择最为合理的建筑地址。一般来说,要想达到建筑物的节能性能目标,要选择气候环境相对合适的地点,不能过于炎热和寒冷,以避免在炎热气候或者寒冷气候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耗。另外,节能建筑的选址还要避免造成环境的破坏,节能建筑本身就是为了与环境融为一体,节约资源与能源,所以,在选址时一定要注意避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比如说,节能建筑的选址对于我国北方来说,尽量不要选择在风口处进行建设,因为在北方的冬季,取暖多,风口处温度相对降低,对能源的消耗更加多。

3.2节能建筑的设计和规划

在节能建筑的设计和规划问题上,要组合各类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达到规划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①节能建筑的设计在组合建筑物的整体形态,以及建筑物的各个部分的形态以及风向、风吹、日照的转换问题,都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布局,将节能性能达到最大化,充分利用各个方面的节能效果。②在建筑的材料设计上,要尽可能使用节能的材料,杜绝使用有污染的建筑材料,使室内空气清新,保持呼吸健康。③要仔细考虑到相关的外部因素,比如建筑物的朝向问题,当地风向问题,日照问题等等。要尽量保持门窗的通风性,防止过度的阳光辐射,要考虑建筑物在冬季能否获得足够的光照,在夏季能否具有充分的通风。④要考虑建筑物的周边环境,比如绿化问题,空气洁净度等问题。

3.3选用性价比高的节能技术

节能技术在节能建筑设计当中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当中的应用时间已经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也有许多成功的节能技术,但是总体来说,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成本相对较高,普遍利用广泛推广的难度比较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尽量选用性价比高的节能技术。比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太阳能发电设备以及太阳能储热设备,这些设备和技术在我国已经发展成熟,具有完善的技术措施保障,并且在价格上,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另外,太阳能发电设备和太阳能储热设备的节能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在我国光照比较充足的地带,太阳能相关设备的使用,几乎不用消耗其他能源,而且太阳能使用不会释放出有害物质,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能源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除了太阳能设备以外,还可以使用保温材料。对于保温性材料的选用,要选择保温性能高的材料,建设在寒冷季节,其他能源的节省。

3.4节能建筑设计当中的外部环境设计

在完好的节能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辅之以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能够形成完整的组合功效。外部环境的设计,比如绿化空间的合理设计,能够调节一些细微的气候变化,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净化空气,还有阻挡风沙等功效。绿化设计是建筑外部环境设计最基本的措施,既能配合建筑内部设计,又能营造美观的外部环境,一举多得。在外部环境的调节下,资源能源的节省功效也都能达到基本目的。除了绿化环境的设计,还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外部环境的设计,例如人工湖的建造,可以很好地调节微环境,降低能源消耗,等等。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发展战略的需要,节能建筑设计的研究发展是目前相当重要的课题,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我国整体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当中的应用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佳的地理位置进行节能建筑的建设,在建筑的内部设计以及外部环境设计上都要平衡,使多方面的设计进行完美组合,已到达节能的最佳功效。

参考文献

[1]刘鑫.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孙连强.大连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应用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黄松松.探析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02):34.

[4]郭学民.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7):54~55.

作者:谭志宁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第六篇: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对策

摘要: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将低碳概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节能;太阳能

引言

建筑行业是一项能耗比较大的活动,将低碳概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已经成为建筑行业迫切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将低碳概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设计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建筑设计符合低碳要求。

1能源现状及低碳建筑前景

1.1能源现状

根据调查以及全球能源协会的预测可以发现:2007~2030年,全球一次性能源的需求量会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从120亿t油当量增长至168亿t油当量,总体增幅达40%。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一次性能源的衰竭,《BP世界能源统计2006》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可供生产40多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65年和155年。尽管我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不高,但总量上,2008年全球因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中约有21.84%来自中国。由于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关注度的提高,我国已成为气候变化问题的焦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如果保持现行政策不变,2030年我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上升到116.15亿t,比2007年增长91.3%,占这一时期(2007~2030)全球新增量(114亿t)的48.6%。如果按这条路线发展下去,不仅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持续,也将对整个人类的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1.2低碳建筑前景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中国房地产的低碳有两个数据:①每年全世界新建的房屋当中有一半是中国人盖的,建筑是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②我们建造房屋的过程当中和使用房屋的过程当中,消耗的能源,碳的排放量占总的全社会排放量30~40%。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在丹麦举行,我国领导人在会议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我国低碳住宅今后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现有建筑430亿m2,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亿~20亿m2左右。每年新建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m2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据悉,到2020年,中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达到1.5万亿元,而在世界范围内,2009年低碳建筑产业将以60%的速度增长。据美国咨询机构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报告中的预测,2013年低碳建筑的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3倍,即906亿~1400亿美元。

2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应对策略

2.1运用和推广适宜的传统低碳技术

在建筑设计中,为了达到低碳节能的效果,传统的做法是对稻草板、苯板以及稻草砖等节能技术进行利用,实现低能耗低碳围护。这种传荣的低碳节能技术设计对于低碳建筑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可以有效的实现一定程度下的节能效果。如在一些比较寒冷的农村地区,可以运用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够对住宅的舒适程度进行提高,改善居住环境,还能够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排放,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另外,运用这种传统的低碳节能技术,还能够减少对建筑材料的使用,有效的节约了建筑成本。

2.2探索低碳概念下的新型低碳技术

当前,现代建筑低碳设计,主要在新型建筑支撑,包括结构选型、结构材料选用方面开展新型技术的探索。具体而言,建筑围护结构主以低碳经济、技术为基础加以突破,全面减小空调冷热负荷,尽可能降低由于设备空置运转、无效操作造成的能源浪费。例如:浙江宁波建设了我国的第一幢零碳排放节能大楼,主要采用的是能源控制技术,通过阳光、地热、雨水等可再生资源实现自给自足的用电、用水,且不会产生任何会污染环境的能源耗费,同时还可以降低建设成本。所以,我国现代建筑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对能源使用率。

2.3主动式和被动式低碳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

低碳建设设计中,需对各种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进行优化组合,建筑立面应使用素混凝土,水泥就地取材,并搅拌成混凝土品,提倡种植屋面,实现“低碳建筑”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主动低碳建筑设计。那么,我们还可以进行被动式低碳建筑设计。这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各种新能源与新材料,使用中空玻璃或保温屋面来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从而为人们的居住环境提供一个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健康环境。

3案例分析

3.1案例1———南京锋尚国际公寓

南京锋尚国际公寓采用了欧式风格建筑,浅色石材,立面造型单一,但坡屋顶设计,按照日照角度增加太阳能光电板发电。该项目设计打破常规,由内及外,整砖对中,从房型尺度扩展到整体建筑平面,体现为房型空间尺度格外宽敞;部分功能间设计欠缺实用性;公寓首层带地下室及约60m2花园。采用外墙复合保温隔热技术,第一部分是保温层,为100mm厚自熄型模压聚苯板或玻璃棉。第二部分是50mm厚流动空气层,用来将隔热及保温材料上的水分和湿气蒸发掉,保证保温材料的干燥和延长保温材料的使用寿命;第三部分为开放式石材干挂幕墙,直接通过龙骨和预埋件与主体结构联系,与保温材料之间没有受力关系,抗风压、抗冻融、抗震能力强。采用组合外窗保温隔热技术,采用断热铝合金窗框、低辐射(Low-E)中空玻璃、铝合金活动外遮阳(卷帘)三项主要技术,采光、通风极佳,还具备了保温、隔热、观景及安全等综合效果。采用了混凝土辐射采暖制冷技术以及置换式健康通风技术,新风系统采用新型的溶液除湿技术,比传统空调系统节省50%的除湿成本。还采用了土壤源热泵技术,小区按楼分设热泵,每栋楼分设两套热泵主机,一套供冬季室内空调辐射终端,另一套供冬、夏季新风机组使用。此外,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智能化技术、隔声技术、节水技术等低碳节能技术也被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3.2案例2———上海中鹰黑森林

上海中鹰黑森林以引入德国科技为卖点,建筑为ArtDeco风格,浅色系外墙色,外墙造型单一,开窗、阳台设计方正,利于住宅节能;房型尺度基本偏大,面积舒适。10万m2土地,一万棵葱郁大树,掩映于黑森林中的科技生态住宅,是对中鹰黑森林最简单形象的诠释。正如德国黑森林是德国的度假胜地,中鹰黑森林以“森林生态、德国品质、科技健康”著称上海。该项目由上海中鹰置业开发,是上海汉堡生态建筑展参展项目之一,项目位于内中环间上海人居示范区万里板块,北部和东部分别被天然水系横港河和龙珍港包围,形成天然的半岛状,两条天然河流和中央森林带成就了上海最适宜居住的地段之一。中鹰黑森林采用了目前欧洲最先进的冷热调节科技———毛细管热辐射供暖供冷科技。毛细管网平面辐射系统,以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通过辐射方式调节室温,以辐射方式采暖制冷,让室内温度均匀,轻柔安静,让设备的噪声销声匿迹,静心享受舒适生活。房顶和局部墙面布满了“毛细管网”,它取代了传统空调,为每个房间均匀的制冷或供暖。因为它不是通过空气对流来调节温度,而是通过热辐射达到降温的效果,所以没有任何吹风感,也不会因空调风直吹而引起空调病。新风系统为每户人家输送的空气,都经过“温度、湿度、新鲜度”三重调节,这样就实现了不用开窗,一年四季依然享受新鲜空气的特权。中鹰黑森林凭借该系统解决了普通空调使用的三大世纪难题,因此在业内被称为“长命房”。置换式中央新风系统供给人们优质的生理需氧量,冲淡室内二氧化碳,过滤甲醛等有害气体或气味。屋顶花园系统,在屋顶保温层上,放眼望去,红花绿草,既合理利用了空间,又为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更以科技延长了屋顶寿命,高水分的保持能力,促进微气候循环,彻底根除了"水泥森林"的热岛效应。

4结语

总之,低碳背景下,我国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迎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做好节能建筑系统设计,环保建筑系统设计,正确地选择和协调使用节能建筑系统设计和环保建筑系统设计的原则方法,采用合理的低碳技术,从而让这么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并在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之下,在我国建筑设计中推广与应用,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又提供舒适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谭光伟,吴丽华.基于低碳经济的建筑设计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0(06):54~55.

[2]潘卫明.自然通风技术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实现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2):23~24.

[3]马俊文,罗志荣,刘孝.低碳住宅建筑设计理念与施工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2011(07):57~58.

[4]万国洪.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16~17.

作者:陈建 单位: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七篇:保障性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房价不断升高,保障性住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此情况下,本文从总体设计、建筑设计层面对保障性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保障性住宅小区;规划;建筑设计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保障性住区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住宅产业开发模式变革进一步深入,主要是由完全市场化商品开发模式转变为部分由国有资金未投资主体、政府政策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的开发模式。但因保障性住区还处于初期阶段,建筑设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人们的观念也不是很深入,此情况下,对保障性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总体规划设计

在进行保障性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事项:①对保障性住区自身特征进行充分的考虑,重点突出以人为本,并且还需确保其满足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住区建设规划的要求。同时,在保障性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当保证其能够与所在地区附近环境相协调。②对保障性住区成本控制进行充分的考虑,这就要求在确保绿化率要求与景观设计要求均可满足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地面停车,以全面降低住区成本。某城市保障性住区地面停车率达50%,此情况下,为了满足停车数量需求,并且实现大幅降低车流噪音对居住者的干扰,在进行总图规划设计工作时,通常采取在布设小区级道路的方式,可在两边停车,从而确保了最大限度的人车分流,使得住区包围的中心绿化带环境的幽静,不会被车流打断。图1为该城市中某住区一站77A-01A地块的总图设计示意图,主要车道布设在小区的外环部位,大面积的绿化与景观处于住区中心位置处,看供居民活动与观赏,地面停车位均设置在主要车道两侧位置处,最大限度的实现人车分流、提升住区的品质的目的。

3建筑设计

3.1户型设计

优化核心筒设置,并将建筑面积控制在最小化范围内,可保证保障房户型建筑面积较小,由此可知,核心筒建筑面积对户型具有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核心筒面积。通常情况下,多层住区楼梯间开间方向轴线宽度、进深方向轴线宽度应控制在200~4800左右,对于核心筒建筑面积,应达到11.76m2。对于小高层住区楼梯与电梯,采用开敞式楼梯与一台电梯即可,但需要依据住区实际户数合理设置管道井,一梯四户应小于26.5m2。对于12~18场层高层住区,在其楼梯间左右,应当各自布设一台电梯,并且还需形成入户前室,每边入户相对独立,最大限度的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3.2一梯多户通廊式住宅设计创新

如果保障性住区套数较多,为了妥善解决住区通风与采光问题,应对一体多户的通廊式高层住宅进行一定的创新设计,也就是将建筑北向通廊脱离建筑主体,然后以短通廊的形式连接主体建筑物,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通风采光空间。此结构具备以下优势:①住区主体能够自由开窗,大幅保障了住户的私密性。②就算是北向房间,也具备良好的通风与采光优势。③短廊了形成入户缓冲空间,并且还可作为住户入户阳台、玄关等入户阳台、玄关等。同时,通廊仅计算一半的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住户公摊面积。

3.3方阳台设计

在保障性住区规划设计中,阳台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空间,某城市保障住区导则规定阳台必须采用封闭阳台。但在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由于保障性住房面积较小,户内生活空间较小,针对此,为了对阳台进行充分的利用,应当采用方阳台,在建筑面积同等的情况下,方阳台的效果更好,而阳台不仅能够作为临时卧室,还可作为等休闲空间使用。此外,还需要对成本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例如体型系数、窗墙比、墙积比等。通常情况下,对于体型系数,应确保其小于0.35,户型需要平面规整,并且还要尽可能避免深凹口,否则会对抗震性能的充分发挥造成不良的影响。此外,对于住区窗墙比,需确保其南面不超过0.4,北面不超过0.3,东西向不超过0.25,通过此种设计,能够为建筑节能保温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4地下车库设计

4.1住宅建筑与地下车库连通性

在进行保障性住区地下车库范围规划设计时,通常需要对地下车库、住宅建筑主体与地下层的连通与否,以及地下大堂设计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其直接关联着住区档次、车位比与成本控制存在直接的关联。一般情况下,住区档次越高,车位比越高,为了方便住户,应当设置地下大堂,并且还需将其连接车库。在保障性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由于停车率较低,地下车库建筑面积在总图中占地较小,集中布设之后,即便考虑到均衡性布设,也容易导致部分高层住宅离车库较远,此时如果要将建筑主体连接车库,必须要布设很长的连廊,会造成较大的浪费。结合该城市某项目设计经验,建议不连通,且地下车库也应当避开高层住宅,还需在有效结合景观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合理设置地下停车库地面人行出入口。

4.2地下停车数量

保障性住区停车位比率相对较低,对入库率的要求也较低,例如某城市保障性住区地上停车率上限规定为50%。通过对总图设计进行充分的结合,可最大限度的满足地上停车位,从而有效降低地下车位,实现降低保障性住区整体造价的目的。

4.3设备用房

为了有效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在相关规范允许范围内,应当尽量在地下车库位置处设置生活水泵防、消防水泵防、变电所等设备用房。

4.4地下车库顶板覆土厚度

对于地下车库顶板实际覆土厚度,应当依据种植土厚度与综合官网覆土具体情况进行确定,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①在确定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时,需要在充分结合绿化局要求的基础上,对绿化率覆土深度进行计算并确定,该城市要求的地下车库覆土厚度为1200~1500,但不同的种植区域覆土厚度是不相同的,所以应当依据实际情况确定。②考虑到局部退坡需满足种植需求,应当尽量减少覆土荷载,从而实现优化项目成本的目的。③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时,给排水专业应当依据水管布置长度与上方行车情况明确所需要的覆土厚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局部调整。

4.5地下车库柱网

通常情况下,车库内实际停车数量、车位布置与结构柱网之间存在直接的关联,柱距结构经济性通常为6.0~8.4m,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全面的考虑,还需要对车辆停放合理性与车辆行驶便利性进行重点考虑。依据该城市某区域建筑项目设计经验,倒进顺出式停车是最合理的一种停车方式,此时的车道与车位间呈直角。每一个开间能够停放三辆车,依据柱子的大小确定柱网为7.8~8.1m,双车道净宽为5.5m,此种情况下的单车位建筑面积最小。此外,通过合理确定地库层高,可有效降低项目整体成本,但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①选用合理的地下室底板构造方式,并且依据实际构造情况来计算具体层高。②在层高确定过程中,需要对设备管线预留高度与结构梁高进行精确的计算。③当车库与变配电间、水池等设备用房处于同层时,应当采用“设备用房局部降(升)板”,而车库层高按常规设计。④对于管线的规划设计,应当做好以下事项:a.尽量使“主风道”靠近车道外侧设置或布置在车位上空。b.风道宽度控制在1.2m范围内,风道下方不需要设置喷淋。c.电桥架、设备管线尽量与风道平行设置,并尽量不在风道下方部位设置。d.严禁在主车道处设置各类管线交叉点。e.结构上采用宽扁梁。依据该区域项目设计经验,非人防地库应采用无梁楼盖结构形式,层高控制在3.6m。

5结语

综上所述,保障性住区规划设计由于限定标准与价格特殊性,与商品房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该类住区规划设计时,必须对其舒适性与成本控制两方面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此基础上,选用两方面因素均可满足的合理、平衡方案,保证保障性住区规划设计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骆建云,谢璇.对广州市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的研究与思考[J].住区,2012(1):100~104.

[2]黄健文,谢涤湘,徐莹.转型期保障性住区规划建设的历程回顾与误区反思———以广州市为例[J].华中建筑,2014(9):13~15.

第5篇:建筑研究论文范文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包含雕刻、绘画、园艺、山池等要素,有着意境之美、形式之美、和谐之美等特征。我国现存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很多建筑,象征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功用价值非常高。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形式,并探讨了其风格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风格

建筑艺术时人类历史的积淀,能够呈现出特定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想象能力。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以追求天然之趣为主,由画家、文人、造园匠师们共同打造而成。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构图中,主体是不规则平面里面的自然山水,为了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古典园林观赏性,会设置很多形态各异的建筑,并合理布置植物,道路曲折迂回,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美的境界。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一)廊

通畅、狭长、空透、弯曲是廊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景区与景点连接起来,有着组合景物、分割空间的功能。通畅而狭长能够诱发人一种盼望与寻求的欲望,实现“引人入胜”的目的;空透而弯曲能够欣赏到风格各异的景色,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同时,走廊柱头具有框景的作用。当我们散布于颐和园长廊中,能够欣赏到昆明湖全部景色;而苏州怡园的走廊被花墙所分割,墙上设计有各种风格的漏窗,使得园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多端。

(二)亭

休息观景是亭子的主要作用,也可以作为景点。不管是路边桥头,还是山岭都可以设计建设亭子。亭子的形式各样,根据平面形状可分为圆亭、方亭、八角亭、矩形亭和三角亭;根据屋顶形状可分为歇山亭、掂尖亭;根据所处位置分为廊亭、井亭、路亭、桥亭等。同时,园林设计人员可以凭借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亭子造型多变,为园林增添一抹亮点[1]。如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拙政园的别有洞天半亭、苏州西湖的湖心亭等。

(三)其他

主要包括阁、堂、榭。一般建造在花畔和水面,成为园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榭是一种精致敞亮、小巧玲珑的建筑,室内装饰清新淡雅,近可观鱼赏花,远可远观风景,是园林景点游览的最佳点,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建筑。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处的建筑物,是用来休息品茗的。阁楼一般有两层以上的房屋,形体空透,可观赏四面的风景。堂常常是一种封闭形式,只有正面设有门窗,一般都是主人的的起居之地。堂具有各种功能,例如会客、宴请、书房。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一)表现含蓄

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风格,曲折多变,含蓄莫测是其明显特征。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去品味其含蓄:一是意境含蓄;二是分析园林布局得知在,中国园林一般都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含蓄、曲折,一般都是采用风景形象的曲直、虚实、藏露来达到含蓄的效果[2]。例如,游客先被门外桥、荷花池等景色所吸引,但是远看围墙高筑,那些园内漏出的建筑屋顶、树木等使人浮想翩翩。北京颐和园便是这样的,进园口利用大殿,具有掩饰主景的作用,走过大殿后便可以欣赏到昆明湖、万寿山等美不胜收的景色。江南苑里常常采用漏窗的方法来达到含蓄的效果,窗外景观透过漏窗隐隐约约,这比一览无余更震撼。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院为特色,其东南角设有常常的走量,临池面设计有各种形式的敞窗、漏窗,将园林优美景色藏匿于窗洞中,游客左右逢源,应接不暇,妙不可言。

(二)强调意境

“意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风格,大多数都是自然山水诗式园林。一般而言,自然山水是园林景色的主题,虽然大多数山水都是人工构造,但是依然具有自然天成之感。在园林中,即便是成片集中的建筑,都应该具有自然趣味。为了打造可游、可观、可望、可行的园林,必须设计构造相关建筑,但是建筑物却不能抢夺了主体的风光,而是应该衬托山水主体,与其融为一体,并逐渐升华为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利用中间建筑来表现意境的方法,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是一个典型的意境建筑。这座雅致、古朴的高楼,当风雨来临时,真像“山色空蒙雨亦奇”之意境,令人叹为观止。

(三)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中封建礼数和宗教迷信尤为突出,在园林建筑上随处可见。早期园林建筑大多数都是自然之作,就有求仙神秘之感。例如汉代时期的“楼观”,就是那时的人们盲目地认为神仙一般居住在高出[3]。同时,皇家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随处可见吻兽,代表了皇家的无上权力。汉代后期造园一般以大自然师法对象。梁静南北朝是一种重大的转折点,文人大夫为了摆脱政治枷锁,受到道家、佛教思想的感染,大多数寄情于山水,从中寻找寄托、超脱,自然山水便成为了他们休息、观赏、居住、休息的形体环境,出现了大量诗文山水画。

(四)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

在平面布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换言之,就是任何一个寺庙、宫殿、住宅都是由各种单个弹珠和围墙、围廊等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成。一般来讲,大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联而建,通过前院达到后院,这主要是受中国“长幼有序、内外有备”传统思想的影响。家中重要任务,或者应该同外界隔绝的人(贵族小姐),就必须居住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中,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同时,一般采用均衡堆成方法布局和组群这种庭院,顺着横轴线和纵轴线进行设计。在中轴线上安置比较重要的建筑物,在其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安置次要房屋,北方四合院便是这种组群布局方式的典型例子。中国封建社会礼教和宗法制度深刻影响了这一布局方式,其充分体现了尊卑、长幼、主仆、男女等观念。

三、结语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琦,韩波.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园艺文摘,2014,(12):107转123.

[2]孙勇.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2,(12):61-62.

[3]姚伟军.浅谈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互相结合的特点[J].门窗,2012,(05):208-209.

作者:凌张军 范志强 宗梅 王慧丽 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第二篇:信息时代建筑形式生成变迁分析

摘要:信息时代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建筑功能和形式的巨大变化,处于建筑学核心的形式生成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信息时代的建筑变得功能复合化、界面媒体化,解构主义和参数化主义为形式生成带来了新的角度。在信息时代,建筑学将更多地关注无形的体验、观念和关系。

关键词:信息时代;形式生成;解构主义;参数化主义

1.引言

任何建筑最终都以某种物质形式呈现,因而建筑的形式问题一直是建筑师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沙利文曾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而密斯反其道行之,认为“功能追随形式”并提出了通用空间的概念。路易斯•康充满哲学意味地指出“形式唤起功能”,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屈米则宣称“形式追随幻想”。尽管大师们莫衷一是,但他们对所处时代的建筑设计乃至当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回顾历史,每一次建筑形式的重大变迁都伴随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的更新和进步。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的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的形式生成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

2.信息时代建筑的特征

2.1功能复合化

由于各种技术设备不断地微型化以及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建筑空间中,空间所能承担的功能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多样的特点。信息时代的建筑,越来越多地被要求经过综合处理从而呈现出一种复杂多样的场所,而非仅仅承担具体单一的功能。借助设备的全副武装和大量的功能复合,不同的建筑空间——地上地下、室内室外的界限被模糊了,功能和形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也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展现出城市的意象,建筑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而非彼此独立,一种更加复合、更加有机的城市形态正在逐渐形成。

2.2界面媒体化

信息时代,图文、影像、声音等数字信息借助电子显示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中,实现人和信息的互动和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使用者的体验,这种设计方式很有可能将建筑物理空间从本质上变成一种信息媒体.正如在威廉•J•米切尔在《比特之城》中预言的一样,“最终,建筑会变成计算机界面,计算机界面会变成建筑。”置身于被液晶显示屏覆盖的立面中,使用者被大量的甚至是超负荷的信息包围,建筑的形式似乎被大大削弱,然而,这样的多媒体界面却仿佛赋予了建筑生命,让使用者和建筑之间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加深刻的互动关系,为使用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3.信息时代建筑形式生成的变迁

信息时代建筑发生的一系列转变将建筑的物质形式和无形的场所、体验越发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式生成的出发点不再是以往的构图、造型或是风格、流派等“有形之物”,形式的生成过程也超越了传统的美学规律和充满设计者主观判断的功能主义,表现为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客观的研究过程。

3.1功能主义到混合衍生

技术的发展使单一的建筑形式也能够承担各种各样的功能。如果说密斯的“通用空间”强调的是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不同功能的纵向适应性,那么当下的技术变革则实现了建筑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功能的横向适应性。于是,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被瓦解了,这正是解构主义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语言学研究中首先提出了解构主义的概念,解构主义是反形式的,反秩序的,反结构的,否认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鼓励多样的理解。建筑要想被解构,首先应当被看成一种文化系统,而解构的对象便是建筑领域内形而上学思想相对应的内容,如功能和形式,形式和意义,物质、功能和精神等。屈米曾在《事件建筑》中写道:“在当今这个火车站变博物馆、教堂变夜总会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接受形式和功能的这种异乎寻常的交换性,不得不接受现代主义所认可的传统或教条的因果关系的丧失。”正如东京一些高层将百货店、博物馆、健身房、铁路站和屋顶花园放在一起的做法,屈米对此予以高度肯定,并认为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城市结构的出现。为此他提出三项创作原则: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拒绝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改向两者的叠合或交叉;强调破碎、叠合及组合,使分解的力量能炸毁建筑系统的界限,提出新的定义。信息时代为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建筑师也不应固守传统的观念,而应当积极地在看似互不相关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分解与重组去创造新的形式、新的场所和体验。荷兰鹿特丹的建筑事务所NOX设计的荷兰水上展览馆(图1)就是这样一个把建筑设计、交互式多媒体装置和信息技术和人综合交织起来的作品。建筑从内到外都呈现出流线型的造型,地板延伸到墙体,墙体延伸到天花板。置身于该建筑中,人们必须依靠运动神经系统以及触觉本能保持平衡。不仅如此,这是一个遍布传感器的建筑,某些传感器连接在一个激光发射装置上,激光束投射到一套网格,把参观者的动作转化为虚拟的水的相应运动。不同的传感器连接着不同颜色的灯光系统,它们被激活时,会有一系列灯光效果。并且声音系统与光同时运作,光束也成为声音的主要载体。任何一个参观者在其中的体验都不同,建筑对不同动作的反应也不同。在这里,建筑与人的深刻互动是前所未有的,无限的信息在其中产生和传递。

3.2主观臆断到理性找形

20世纪下半叶,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全面兴起为建筑复杂性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曙光,也越来越让设计师认识到传统设计方法在应对复杂性问题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如今,大量建筑师仍旧使用着已经沿用了80多年的设计程序,而它们并未包含一些可以产生愉悦、舒适、实用建筑的设计方法。建筑和城市规划师莱昂•克里尔曾说,“它们只是表现个人的臆想而不是坚实的设计基础,这一点在那些令人完全不满意的设计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应运而生的参数化设计方式为解决这种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可能,也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形式。然而,如果将参数化主义单纯地视为玩弄形式以哗众取宠是有失公允的。与其说参数化主义是在处理形式问题,不如说它是对建筑形式生成的传统方法的颠覆——建筑设计再也不是建筑师主观借助灵感来创造形式的过程,而变成了基于设计需求、构筑参数模型反复求解的形式筛选及形式优化过程。参数化设计中,工作重心转移到参数选择和规则建立上,任何与建筑相关的影响因素都可能成为重要参数:功能、形式、结构、物理环境、人的行为等,不同的设计角度会带来不同的参数选择。参数间的关系,即空间生成逻辑的建立需要大量借助数学、生物学、拓扑学等学科。可以说参数化主义是充分回应建筑所处具体环境的创造方式,通过对各种参数的处理,最终的建筑形式细致地关照了使用者的体验。曼哈顿港务局大门(图2)的设计是阐释这种形式生成方式很好的案例。格雷格•林的设计从一系列力和矢量出发,从场地中提取各种交通方式,用不同重量和速率的粒子系统对这些交通状态进行模拟。然后通过软件追踪这些复杂的力场以及场地周围各种动态粒子,模拟每项因素的强度、速度和运动状态。这种粒子流,在视觉效果上被转化为一群受重力影响的球体,按照这些球体构成的轨迹创造出建筑的管状构件;最后,在构件之间形成11块张拉膜面作为建筑的覆盖物。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建筑界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而变革的核心是设计方法而非设计风格,但建筑设计目的和手段的改变必将带来结果的改变。在这样的氛围之下,长久以来处于建筑学核心地位的“形式生成”问题也必然面临变革:空间的生成不再是单纯的形式创作过程,而是综合的研究性思维过程。在信息时代,形式的生成已经放弃了对造型或风格本身的关注,以一种更客观更理性的态度去处理时间和空间、场所和空间以及环境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空间生成的结果强调的不再是有形的形式、风格或结构,而是无形的体验、观念和关系。正如美国建筑教育家迈克尔•斯皮克斯在《建筑实录》中谈到的,假如建筑学继续固守造型与抽象概念,继续对柯林•罗所谓的“肉身”与“圣言”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多端的组合形式恋恋不舍的话,那么建筑学必将被更为灵活的设计实践类型取而代之。

参考文献:

[1]汪江华.形式追随什么[J].建筑学报,2004,11:76-77.

[2]威廉•米切尔•J.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M].范海燕,胡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楚超超.关于屈米[J].建筑与文化,2008,8:74-77

[4]李学思.解读巴黎拉维莱特公园[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5]万书元.解构主义建筑美学初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2:5-12.

[6]张才勇.当代多媒体装置与建筑空间环境塑造的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7]赵榕.当代西方建筑形式设计策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8]迈克尔•斯皮克斯.设计智慧与新经济[J].凌琳,译王群,校.时代建筑,2007.4:80-83

作者:蒋敏 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第三篇:现代建筑形式创作研究

摘要:建筑形式是衡量建筑创作优劣的一项标准,也是创作的切入点。文章探讨了现代建筑形式的发展历程,以及形式创作的实现手段,旨在指导实践过程中的建筑形式创作。

关键词:现代建筑形式;发展历程;实现手法;创作实践

“形式”中国汉语大辞典释义——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从其基本含义解释建筑形式,可分为形体和建构两个方面,前者指建筑体块在几何学上的特性,是建筑形式产生的原形;后者指建筑建造的过程,是建筑形式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实现手段。建筑的形式是建筑创作和建筑分析的手段。对于形式的追求,某种意义上是第一眼的对于美的期待。因此建筑形式的探讨与美学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1.现代建筑形式发展历程

20世纪初对形式和色彩的重视发生在绘画领域,其影响直接推动了建筑理论的发展。英国画家透纳(Turner)对色彩、空间的抽象处理和对形式的强调,直接影响了法国印象派绘画。保罗•塞尚(PaulCezanne)曾经写道:“自然中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模仿成圆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形状。”[1]惯用基本色表现抽象作品的荷兰画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Mondrian)大大启发了风格派建筑的产生,同为风格派奠基人的特奥•范•杜斯堡于1923年倡导“纯粹的建筑形式之间应该存在十分清晰的联系”,[2]这种主张使风格派建筑与抽象派绘画之间产生了联系,最具代表性的是热里特•里特弗尔德(GerritRietveld)所设计,建于乌得勒之的施罗得住宅。立体主义画派是对于现代建筑形式产生影响的另一主要画派,其理论来源不无对于塞尚所提出的“分解主张”有所借鉴。立体主义对建筑形式的启发淋漓精致地反映在勒•柯布西耶早期的创作之中。[3]在欧洲造型主义盛行的同时,俄罗斯本土艺术将自己沉浸在线条、圆、矩形组合抽象构成的无数可能之中。代表人物凯斯米尔•马里维奇(KasimirMalevich)进行了一系列抽象三度空间构成的创作,这些作品被他自称为“结构设计”(architectonics)。这样的创作风格从构造构图层面的形式影响了现代建筑的创作。20世纪初,“形式主义”的论调兴起于俄罗斯,在包豪斯最初的课程体系中起到了奠基作用。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包豪斯的创立者——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以及后来任教务长的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ohe),却是对这种“形式主义”不折不扣的批评者,但其创作作品,无论是从构图还是建构层面,实质上都是在推行这种所谓的现代建筑形式。现代建筑先驱之一、有机建筑代言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LyoldWright),除了受到象征性形状、色彩以及日本风格的影响外,同样也受到了现代建筑形式的影响。他于1902年至1906年期间所设计的拉金大楼,被亨德里克•贝尔拉格(HendirkBerlage)追捧为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4]而菲利浦•约翰逊(PhilipJohnson)这位以密斯虔诚信徒形象出现的建筑师兼建筑评论家也曾大声疾呼:“纯粹的形式——无论丑或美——但必须是纯粹的形式。”[5]随后的几十年中,保罗•鲁道夫(PaulRudolph)、贝聿铭(I.M.Pei)、路易斯•康(LouisKahn)以及后来新生代的艾森曼(Eisenman)、格雷夫斯(Graves)和迈耶(Meier)等,将这种形式创作的手法进一步发扬光大。

2.建筑形式的实现手段

潜在的形式隐含在数字的概念之下,纯粹的数学形式逻辑源于从毕达格拉斯、欧几里德开始使用的规则化数学定量定义,“即世间万物皆为数”的思想。[6]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的开头,便提出了建筑形式与工程计算两者联姻的想法。在获得形式秩序的手段中,例如通过轴线、网格的规划,规律地组织空间以及处理均衡、比例的关系,都是依托在数的基础上达到预想的几何形式。

2.1轴网

轴网的运用最易赋予建筑以形式感。从帕提农神庙到紫禁城,无不是有明确的轴线关系贯穿始终,之如胡安•加代(JuanGuadet)所说,“环绕轴线左右的对称布置是没有问题的。”回归到现代建筑中,密斯•凡•德•罗后期的设计,如西柏林美术馆,非常明显地采用了轴线的处理手法。即使在现代建筑运动的早期,强调不对称的设计时代,建筑作品中依然包含着一种均衡的节奏变化,打破了僵化的对称,但并没有否决基于数字原理上的平衡。网格规划的原理可以看做是轴线设计方法的延伸,从平面的规划布局,甚至延伸到立面形式处理的模数,将整个建筑处理成“元素”的组合,这不失为一种经济的做法,也是一种形式制造的手段。例如布鲁诺•陶特(BrunoTaut)提炼出的在贝尔拉格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设计中所蕴含的“网格原理”设计方法。

2.2韵律均衡

韵律感是利用点、线、面、体的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关系和重复组合的原理,形成一种均衡规则的形式感。在现代建筑发展中,这种方式被看做是建筑形式的主要构成方法,菲利普•约翰逊曾强调“规则性”是国际式风格的一个特征,“用来反对对称和其他形式的平衡。”[7]勒•柯布西耶在联合住宅(United’Habitation)的设计中,以宽窄变化的窗子加上一种垂直的韵律来完善立面形式。更典型的路易斯•沙利文的“芝加哥窗”,每一个窗子都是由一个大的窗格和两个较小的窗格组成。以同样原理通过构成元素尺寸和空间的不断变化,形成更为复杂的形式,如同勒•柯布西耶所说的“韵律是一种均衡的状态,它既产生于或简或繁的一系列对称中,也产生于一系列优雅的平衡中”。[8]

2.3比例尺度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指出,美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各部分间和谐的比例。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Frampton)在谈到帕提农神庙的时候清晰地表明“除了那些有着精确关系的形式之外,一无所有”。[9]在这里,“精确关系的形式”是一种明确、合乎数字规范的比例尺度关系。帕拉迪奥母题、坦比艾多、圆厅别墅被后世模仿运用屡试不爽,个中原因就是它们都包含着和谐的数字比例,以至于能够引发人的深层次的美的共鸣。勒•柯布西耶在《模度》(Modulor)一书探索了比例的概念。建筑的形式与数字比例关系被理性分析的同时,也有人认为比例和尺度的重要性被过分夸大了。赖特认为在确定数字关系的同时,还有一种心理的不可名状的感受在左右着建筑形式的美感,就如同音乐一样无法以纯数学的模式来衡量它的艺术魅力。而这种环境心理层面的对于形式美的探讨并不影响客观物理层面上对比例尺度的把握。更有趣的是密斯曾明确表示他不赞成任何特殊的比例系统,但是在他的作品中确能很明显地观察到“依赖尺寸和间隔”所把握的形式。

3.实践中的形式创作

对于建筑形式的追求,在项目实践中或多或少地与建筑的功能和意涵发生关联。纪念性建筑项目尤为在建筑意涵的层面上关注建筑形式的体现。新疆大剧院是2012年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孟建民研究中心所承接的功能型纪念性设计项目(建成)。在方案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了结构分析、象征分析的形式分析手段,以发掘“印象西域”具有文脉特色的建筑形式。

3.1前期创作的形式象征分析

象征分析是采用图像志和图像学的方法引入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艺术作品的方法。运用到建筑中,是对建筑的内容——它的形式、结构与作用(包含的象征意义)之间关系的研究。[10]新疆大剧院项目作为当代建筑,必须具有原创性、具有现代性及统一性。设计团队从建筑形态着手,运用象征分析的手法,提取新疆地区具有名族特色的物品——木卡姆乐器、雪莲花、管风琴,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创作了初期方案。为了达到新疆地区多民族、跨时空共鸣的目的,设计团队最终选取天山雪莲作为形式原型,修正了初期方案主体建筑的穹窿设计,使建筑形式更具有形象性和共鸣性。

3.2深入设计的形式结构分析

形式结构分析是从对题材和内容的倚重,转向对形式倾向和自律性的探讨。通过明确的特质相似性,将建筑贴上风格的标签,寻找出对应的形式秩序。新疆大剧院采用伊斯兰建筑风格,规划选取中轴对称的形式,剧院圆形主体部分位于台基层之上,采用传统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的两级立面式样。剧院主体由内外层套的伊斯兰穹窿造型组成。外壳为一组相对而立的半穹窿顶,外壳下端与台基面交界处设置一圈连续的拱券门,形成有韵律的弧状拱廊,拱廊拱券既作为造型元素,也是大剧院的主要对外出入口,在建筑室内外之间形成灰空间。外壳面上采用了“单元划分+韵律渐变”的原理——按照雪莲花瓣的形态沿法线设置玻璃带;同时穹窿面上开启一系列成韵律的方窗,方窗由大到小、由中心向四周均匀渐变。内核墙面上沿椭球法线开窗,方窗从下往上均匀过渡,形成纵横交错的韵律感,类似于新疆晾房的密窗洞。建筑台基层采用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柱梁板承重体系,台基层上文化墙挡板、花坛等采用高浮雕的红砂岩饰面,踏步台基面等则采用灰白色光滑青石板,形成强烈的冷暖粗细对比,材质选用抽象于天山茫茫白雪与大漠漫漫黄沙的对比。主体建筑外壳面为喷涂黄褐色铝单板,内核为喷涂金色砖纹铝单板,外壳内核表面板材通过穹窿曲面的竖向法线与均匀的水平线来控制划分,形成与造型浑然一体的表面肌理。新疆大剧院后续设计及施工基本秉持了原方案的形式造型处理,作为现代建筑在形式创作方面的一次实践,设计成果基本取得了建设方及地方受众群体的认可。

4.结语

建筑形式既是“工具”又是“媒介”,建筑是具有物质功能的实用艺术,即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价值与属性。这种双重的价值与属性统一于整体建筑形式之中,建筑在本质上是象征与隐喻的艺术,而这项艺术的载体是表达建筑的形式创作。当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充分解放了建筑形式创作的桎梏,但形式绝非是与功能、建构相割裂的形式创作,回归到“形式”的本义——某物的样子和构造,这种“样子”是建立于材料和建构的逻辑之下所形成的。

参考文献

[1]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黄岚,建筑形式的分形纬度[D].大连理工大学,2009,13-15

[3]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著,金秋野,王又佳译,透明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

[4]桂鹏,郑炘,风格派的建筑师[J].,新建筑,2007-4,86-89

[5]汪江华,张玉坤,现代建筑中的形式主义倾向[J].,建筑师,2007.08,20-24

[6]李志斌,建筑创作中对形式逻辑以及造型方面的思考[J].,四川建筑,2009.08,31-32

[7]张钦哲,朱纯花,菲利浦•约翰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8]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10]周凌,形式分析的谱系与类型——建筑分析的三种方法[J].,建筑师,2008.08,73-78

作者:刘芳 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第四篇:建筑形式美中图形符号的表现

摘要:图形符号元素在中国的建筑中应用极其广泛,建筑的形式美离不开图形符号的表现。本文通过阅读童寯先生设计的南京外交部大楼,认为童寯先生将民族图形符号以元素的形式大量的运用在建筑中,赋予了建筑另一种美学意义,再与西方的建筑符号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国建筑美的独特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人们在生活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导致了许多建筑在风格上的不伦不类,或者说是一成不变,造成了视觉上的疲劳,中国建筑的图形符号只有具有民族特色才能在这个风口浪尖上立足,因此,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图形符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图形符号与中国的民族建筑

图形语言能直观的表达出设计者的观点,并富有意识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图形符号运用在建筑当中,其唯一性和独创性令人们在视觉上有最直观的雅、俗之分。比如在建筑外观图形上过于民族化,与现代都市风情格格不入,而完全摒弃了民族元素又将会显得缺少一种独特的情调。就如美国的理论学家巴巴纳克所提出的设计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支撑眼前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功能,更主要的是在于设计本身对第三方的影响,也就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度的问题,这也是历来设计师们一直所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这种观念永不过时。

二、民族建筑的形式美与案例

童寯在建筑学术研究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开西方近现代建筑研究之先河,特别是他对中西方建筑图形的认识给出了与众不同的回复,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机会也越渐繁多起来,免不了与西方建筑符号在观念上的强烈冲突,针对于这种现象,童寯先生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对待这种现象,所谓“崇洋”,“崇”的要害明显高于“洋”,他认为西方的建筑有很多值得我们东方所借鉴的,特别是作为其图形的建筑,但也有应该批判的地方,例如西方建筑把设计和结构完全分开、尤其是支柱只为美观,无支撑作用,还有对于经济造价问题,西方设计师比较漠然等等。中国的大屋顶有太多的不精致美观,如何在中国创造的基础上添加上西方设计元素,使之成为具有“乡土”外貌的建筑,童寯先生曾声称,如果将我们的秦砖汉瓦产生中华民族自己的风格,将传统元素进一步探究与升华,那么才将我们老祖宗的文化发扬光大,毕竟,西方建筑家有引用老庄哲学、宋画理论打开设计思路的。他期待中华民族能在传统材料-木材的影响下,将建筑形更具有新的突破。

三、图形符号在东西方建筑上的比较

1.结构比较

就东方来说,最朴美的建筑符号那就是中国式的建筑,而西方建筑就以希腊多利克了,多利克柱子间的距离完全受三槽线的距离所控制,这其间的长度没有定数,,但能够使排当方形为度,每柱顶中心必有三槽线一个,两柱之间,又夹三槽线,一束。而这又很像在中国建筑中的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结构方式,由方形的斗、拱、斜的昂组成,将庞大的建筑物通过斗和拱将重量分散后支撑起来,在屋檐上加的一层一层的成弓形的木材为拱,而各个拱之间垫的方形小木块为斗,合成斗拱。

2.特征比较

武梁祠的浮雕石刻与希腊建筑中的女像柱之间的区别:位于我国山东省的家庙—武梁祠,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处画像遗存,祠堂内部装饰了大量完整精美的古代画像石,记录了这个名叫武梁生前的事迹,是中国建筑的重要资料。例如,在建筑物第二层上的图案所示,这个看起来像舞蹈者的人物,不但用手支托着屋顶的一部分,而且用其头部也支托着整个建筑,很是奇怪。粗略一看,这个图形的轮廓与希腊建筑中的女像柱有相似之处,究其不同处在于此中国建筑看起来比较轻松愉悦,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由浮雕的异同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建筑图形这个话题上有着前世今生的联系,其相似度也是在令人瞠目惊舌。

四、结语

通过中国建筑中大量运用图形符号,从而发现建筑设计中的美学元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筑设计中带入美学元素能使建筑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赋予了建筑另一种意义。就童寯先生所设计的南京外交部大楼,将具有民族元素的图形符号带入了中国的建筑设计当中,无论是在图形符号上的应用还是在美学元素上的借鉴,对于研究者都有一个新的认识。再与西方的建筑符号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国建筑美的独特性。

作者:张璐 李梦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第五篇:绿色建筑形式下钢结构发展思考

摘要:在绿色建筑中,钢结构是其重要代表之一。同时,钢结构因其具有施工快、自重轻、能耗低以及质量好等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建设之中。因此,对绿色建筑形式下钢结构的发展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先对绿色建筑做一个概述,并具体对钢结构发展的必然性进行分析,然后再对钢结构的优势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为业内人士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绿色建筑;钢结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行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基于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且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建筑发展的主流。而钢结构是绿色建筑的重要代表。据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结果表明,钢结构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处理好建筑节水、节能以及节地等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故而,对绿色建筑形式下钢结构的发展进行探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绿色建筑概述与钢结构发展的必然性

1.1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即是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建筑物,它是指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以及保护环境,并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高效使用、健康适用以及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同时,绿色建筑又可以被称之为“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发展建筑”。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节能环保的要求,而且也使之成为建筑设计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对于我国而言,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伴随着我国建筑相关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绿色建筑的发展则能够很好地缓解或解决这一矛盾。

1.2钢结构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同时,废弃物也越来越多,从而使得资源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同样,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建筑发展道路,以此来确保建筑行业的长久、稳健以及健康的发展。基于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钢结构既是绿色建筑的重要代表,又是建筑结构的主要类型之一。同时,钢结构是以钢制材料组合而成的结构;且因其施工简便、自重较轻而被广泛应用建筑领域。钢结构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施工成本造价,而且也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同时,这还有利于石、灰以及砂用量的减少。此外,在对建筑物进行拆卸时,大部分的建筑材料还可以进行再利用或是降解,从而符合了国家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的政策。。由此可知,钢结构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2钢结构的优势

作为绿色建筑中的重要代表,钢结构因其既能节约能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还能满足市场的各个需求和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现已成为建筑的主流。钢结构的优势有很多,笔者根据相关的参考文献和研究结果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共总结出如下几点钢结构的优势。其具体内容如下。

2.1在经济与社会效益方面的优势

在经济与社会效益方面,钢结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大减少了基础造价;当地基的承载力较低时,钢结构因其自重较轻而使得地基经过适当处理或者不用处理便可使之达到该建筑物对缔结承载力的要求,从而可以减少地基处理的费用,进而有利于基础造价费用的减少;二是,缩短了施工工期;由于钢铁结构的主体构件是在工厂统一生产后再运到现场完成组装的,使得现场加工所需要的作业面大大减少;同时,钢构件加工、基础施工以及楼板施工均可以使用平行作业的方式来共同完成,从而大大减少了施工工期;与传统的砼结构相比,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缩短1/3的工期;三是,减少了投资的风险;钢结构因其施工工期的减少而大大降低了总体施工成本,从而有利于减小或者规避因市场突变而带来的影响;四是,有利于建筑物空间使用率的提高;钢结构因其柱断面尺寸较小且开间尺寸教灵活而增加了建筑物的空间使用面积;同时,这还使得内部空间自由的划分得以实现;五是,有效的提高了施工队伍的素质;因新技术与新工艺的使用而对施工队伍有了技术素质方面的要求,从而促进了施工队伍素质的提高;等等。

2.2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钢结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大减少了现场的污染;钢结构不仅大大缩短了施工的工期,而且还减少了现场搅拌和浇筑的施工工序,从而有利于文明施工程度的提高;二是,在绿色环保方面,一方面,钢结构因其自重较轻而使得减少了基础施工中的取土量,从而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的破环;另一方面,在对钢结构建筑物进行拆卸时,不仅产生的建筑垃圾较少,而且部分建筑材料还可以循环再利用;三是,在节能方面,钢结构的使用能够提高一半的节能效率,且我国现有的钢材质量、数量以及品种可以基本满足钢结构建筑的需要;等等。

2.3在结构性能方面的优势

在结构性能方面,钢结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钢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强;钢结构因其柔韧性好、抗震性能强而使得其可以通过一定的变形来降低地震力的影响,从而减小了地震力对建筑物的破环;据相关报道可知,在地震中钢结构建筑在保证人们生命安全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二是,施工的精度较高;由于标准化的钢构件基本上采用机械化作业而使得其施工精度较高、质量较好;三是,有利于促进建筑造型的创造新意;在一定条件下,钢结构的特性可以使建筑变得轻盈通透,从而为大跨度空间造型和局部较复杂的造型创意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前提;四是,结构的自重较轻;同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因其构件截面小,与同等框架的用钢量相当,从而省去了框架梁柱的砼重量;同时,钢结构是钢筋砼重量的1/3至1/2,从而减少了砼用量、减轻了基础荷载;等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钢结构绿色建筑现已成为当前建筑业发展的主流,已成为城市发展中不能缺少的绿色建筑。一方面,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有利于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它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周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有利于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环保与节能的目的。因此,建筑企业或单位必须重视钢结构的应用,并不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不断完善钢结构建筑体系,以此来为我国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又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故而,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对绿色建筑形式下钢结构的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永锋.绿色建筑风潮之下的钢结构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2).

[2]韩雪英.浅析我国钢结构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0).

[3]钢结构活动房架起绿色建筑[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2).

[4]赵强.钢结构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3(1).

[5]张继文,金啸峰.以绿色建筑发展为契机推动钢结构行业转型升级[J].建设科技,2014(17).

作者:王峰 单位:巴特勒( 天津) 有限公司

第六篇:现代都市中茶馆建筑形式及色彩搭配研究

摘要:在现代都市中,茶馆已经成为人们沉静心灵、修身养性之地,它是传统文化的承载,是古典哲学的结晶,是人们内在追求与精神向往的集中体现。在建筑形式与色彩搭配方面,茶馆应当秉承天人合一的处世态度与自然天成的审美理念,借鉴传统建筑设计与配色方案,顺应现代设计趋势与环境特征,使茶馆成为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统一体。

关键词:现代;茶馆;建筑形式;色彩;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及私享空间愈加重视,能够超然于历史与地域之上的、拥有适宜环境氛围的、具备较高文化底蕴和艺术质量的茶馆就成为了人们日益推崇的地方。毋庸置疑,现代茶馆之于中国,就相当于咖啡馆之于西方,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地点,更是一段悠远的历史和一种深厚的文化,承载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与思绪,可以说是灵魂的港湾。因而,现代都市中的茶馆应当能够通过特定的设计手法和色彩搭配,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内心境界外化,形成一种动静合一、内外交流的外部形式。

1现代茶馆的建筑形式

饮茶之举在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内涵丰富多样,涉及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饮茶环境便是核心要素之一。受茶文化的影响,饮茶环境的设计理念集中体现为简约与自然。在明清时代,茶馆设计的三大标准在于:因地、因人制宜,宜简不宜繁,宜顺乎自然不宜刻意雕琢。如今,人们在茶馆设计方面同样遵循删繁去奢、绘事后素的原则,追求自然之美与简约之法。具体而言,在室内环境的整体规划布局方面,现代茶馆大都本着“本土化”和“地域化”的理念,一方面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能够展现当地的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情趣。例如,在江南水乡,茶馆可以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以青砖、白瓦、白墙为基本外观,构件采用古朴雅致的木质产品,内部家具采纳简单、清美的古典造型,巧妙运用木材天然的纹理与色彩,借助暖色的灯光,使内部装饰与茶馆建筑本身融为一体,显示出茶馆自然与古朴的风貌。在结构造型上,茶馆的室内结构规划应当具备基本的实用功能,茶馆大厅作为一个客人集散的公共空间,应当具备一定的内涵和美感,并且能够提供良好的体验环境,符合基本的通风和光照要求,给人以安全感和利落感,达到现代人对于生活服务设施的心理预期。茶馆与茶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受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扩充和丰富。毫无疑问,茶馆在设计方面也彰显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

第一,在空间划分的理念之上,我国传统文化主张自然过渡、隔而不断,空间的分隔多为虚拟分隔,带给人们一种似分非分、似断非断、隔而不断的心理感受,传统建筑内部所采用的碧纱橱、屏风、帷幕、博古架等就是隔而不断的绝佳范例。现代茶馆在空间设计上往往同样遵循这种隔断理念,采用以上图案精美、形式多样的虚拟隔断物品,既对空间有美化和装饰的作用,又能够自然而合理地实现空间之间的过渡。很多茶馆还结合不同肌理的材料、层次丰富的灯光等,打造出生动独特的空间形态,实现了形式美与功能美、古典美与现代美的高度融合。

第二,在建筑形式上,我国现代茶馆还借鉴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我们知道,中国园林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依山水之势而呈现的自然写意风貌,这是我国对古代文人雅士思想态度、价值理念、道德风尚、生活追求与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顺应自然、崇尚自然、融于自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是古典园林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特别是处于山水之乡的江南园林,更是追求一种自然天真的美感,在有限的空间内,以现实中的水土、植被、动物、砂石等为基本素材,以对称性、变易性、无限性等古典空间概念为设计原则,通过虚与实、形与神、动与静、直与曲、有与无、对与隔等空间组织方式,打造出变幻无穷、宛若天成的艺术盛景,创造出简约而唯美的天然之境。同时,其空间处理自然而灵活,通过巧妙运用空门、空窗、空廊、屏风隔扇等,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完美融合。现代茶馆在设计上同样可以参考古典园林的设计形式,将小桥流水、流亭飞瀑、卵石小道、镂空景窗、拱形门廊等引入到茶馆内部空间之中,让茶客仿佛置身自然之中,享受天然之趣,回味闲情雅致,最终达到放松身心、陶冶性情之效。

第三,在建筑造型方面,我国古典建筑中广泛采纳的装饰手法当属木雕,在亭台楼阁的梁柱、飞檐、斗拱、栏杆、门窗以及传统房屋中所常用的隔扇与屏风中,到处都彰显着木雕的所在,不仅增添了古典建筑古朴典雅、玲珑细致、巧夺天工的特质,也营造出清净、风雅、悠然的格调。在图案选择上,木雕大多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风云变幻、日月星辰、花草树木、游鱼飞鸟等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双关、象征等手法,实现精美图像、吉祥寓意与高度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明清宫殿与园林之中,以及丽江、婺源、山西等多地的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且直观地看到木雕所带来的至高审美感受,这些建筑造型也是现代装饰设计的灵感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木雕设计是地域文化与大众审美的结晶,是民族性与高度性的高度统一,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文化、古典审美和实用价值理念的有机结合。现代茶馆在造型方面也广泛运用了木雕艺术,例如茶馆的门窗以木雕手法饰以各种图案造型,内部梁柱上雕刻梅兰竹菊的造型,木质墙面或屏风上雕以多种形象等,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艺术品味。当然,现代茶馆并不仅仅是美学思想与审美理念的化身,它的基本功能在于休闲服务,因此,在运用木雕艺术对茶馆内外造型进行设计时,一方面要在规格和形式上符合当地文化与大众审美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要符合其功能特点,体现出饮茶品茗清幽之地的本质特征。木雕图案和形式应当与周边环境相一致,如果周边大都是古代或仿古建筑,那么木雕图案则应当以传统经典内容为主,比如寒岁四君子图、锦鲤图、龙凤图、文人志士饮茶图,亦或是咏茶的诗词等;倘若周边为现代化建筑,那么木雕在保留传统设计手法的同时,在内涵方面应当在一定程度上顺应潮流趋势,在不破坏原本美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令古典审美与现念相得益彰。

第四,从广义上来说,建筑形式不仅涵盖茶馆这一建筑物本身,其内部的家具和陈设也可纳入其中。适当的陈设小品和室内家具能够很好地与茶馆环境融合,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我国传统家具中,明代式样的家具造型最为著名,其形态优美、比例适当、结构科学、质感优越、坚实牢靠,保留了木材本身的天然纹理和光度色泽,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茶馆是茶文化的重要展示场所,是现代快节奏社会中难得的清净悠然之地,在家具的选择上应当尽可能地突出古朴、典雅、自然、简约的理念,让人们感受到饮茶所蕴含的淡泊宁静的哲学思想。陈设小品与家具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及传统观念的现代延续,能够激起人们的无限想象。对于茶馆而言,茶几、花瓶、花窗、屏风、牌匾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物,可以集中体现出茶馆的文化内涵,茶客置身于如此古朴风雅的环境之中,仿佛也瞬间转化为宁静致远的文人墨客,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心灵的沉静和情操的陶冶。

2现代茶馆的色彩运用

色彩是所有设计元素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要素,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效应,促使人们通过联想形成多种多样的寓意特征。人们对于色彩的感知与认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个人心理因素与情绪因素,也有外部社会因素和环境氛围因素,当然还包括传统习俗及文化传承因素。例如,红色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绿色给人以清净、轻松的感受,黄色、橙色等暖色调能够带给人暖意,青色、灰色、黑色等冷色调能够予人以清凉的体验,等等。在设计茶馆时,可以利用色彩的这些情感功能,根据茶馆的自身定位,通过色彩的明暗程度来营造不同的气氛,用明亮的色彩来打造清新亮丽的大堂环境,用暗黄的色调来打造温馨的包间,营造带给茶客全然不同的感受。一般而言,茶馆外观多采用传统江南民居所惯用的青灰色作为主要色调,以红色、黄色等作为辅助色调。青灰色象征着一种内敛、含蓄、不张扬的态度,正与茶文化所弘扬的理念相契合,茶馆的屋顶、地面、墙面等均可使用这种深色材质。另外,茶馆的背景墙与玻璃也可使用黑色,象征万物皆空、纯净光洁,营造出浓郁的典雅与出世之感。红色是热情奔放的色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颜色,能够给人以高贵、体面、端庄、隆重的感受,黄色则是佛教文化的主打色彩,蕴含着深深的禅意,将这两种色彩融入青灰色或黑色的底色之中,更能够彰显于庄重雅致之中突显自由与悠然的茶文化。换句话说,茶馆在色彩上应当注重统一与对比。统一在于,所使用的大面积背景色彩能够过渡自然、相互融合,并且可以与周围的环境交相呼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显得突兀;对比在于,所使用的小型装饰物品,包括灯具、摆件、花卉、盆景等,能够以与周围环境之间较为强烈的差异来点亮整个环境而不破坏原有意境,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增添茶馆的文化意蕴。光线与影像也是色彩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茶馆的灯光布置而言,不宜使用或者应当尽量少用直射光源,适宜使用漫射光线,灯罩材质多采用磨砂玻璃或丝纱灯笼等,光照度不宜太强,因为过于强烈的光线照在人身上,会让人感到自己是被观察的对象,精神容易紧绷,心理容易产生不适之感;相反,太暗的灯光会弱化周围的环境,削弱安全感,也不利于心理放松。因此,作为休闲娱乐场所,茶馆在灯光色彩方面应当有所区分,在门廊、迎宾处、装饰小品陈列处、茶点摆放处及景观欣赏处,应当运用较为明亮的灯光,整体色彩偏向白色、亮黄色或淡绿色;而对于包厢和饮茶处,则应当运用稍暗且漫射的灯光,或者使用蜡烛、灯笼等晃动光源,营造出一种随性、自然、休闲的感觉,让茶客仿佛置身自然世界,尽情享受品茗时光,达到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斌.展示设计学[M].黑龙江出版社,1996.

[2]江林主编.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建荣郭丹英.中国茶文化图典[M].杭州摄影出版社,2006.

[4]吕玫主编.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业,2004(3):16-17

作者:洪霞 赵慧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第七篇:现当代艺术对建筑形式创作影响分析

摘要:自古以来,建筑和其他的绘画、雕塑、设计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紧密配合造就了一个时代不可复制的艺术景观。尤其是20世纪以来,建筑领域的理念革新都是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相关联的,这为建筑艺术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突破奠定了条件,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形式理念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本文中笔者列举了一些相关的艺术潮流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艺术;现代主义

1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建筑就是艺术王国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和其他的绘画、雕塑、设计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就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由此可见,艺术与建筑其根本都是心灵的产物,建筑和音乐艺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不仅仅是音乐,和建筑艺术最为密切的恐怕当属绘画了,建筑与绘画在西方有如双生子般的特质,有着紧密甚至互为载体的关系。比如在西欧中世纪的建筑艺术中都能够看到二者紧密配合而形成的艺术奇观。在很多建筑物中,绘画都是以建筑物的特殊表皮而出现的,彩色的拜占庭镶嵌画往往有着生动而富有神秘感的人物造型,在透露天光的彩色玻璃镶嵌中显得熠熠生辉,造就了一个时代不可复制的艺术景观。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都是身兼画家与建筑师的双重身份,比如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人,都将动态十足的各种雕塑,富于美感的天顶画、壁画雕刻在建筑之中,使得建筑更加完整的瑰丽与华美。如米开朗琪罗西斯庭教堂天顶的绘画与建筑本身共同营造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建筑的神话与不朽。绘画不仅仅与建筑在实际运用中互为表里,在设计理念中更是相互映衬,很多优秀的建筑艺术都是在其他艺术思潮之下催生的。尤其是20世纪以来,建筑领域的理念革新都是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相关联的,这为建筑艺术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突破奠定了条件,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形式理念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2现代主义艺术思潮

现代主义思潮起源于工业革命以后,18世纪的工业革命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城市迅速的膨胀,并诞生了新的生活方式,人们的工作、意识形态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家往往都是一个时代的最敏锐的察觉者,文学家用语言来讴歌与赞赏这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绘画家则是最热情洋溢的画笔描摹着时代的蓝图。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所带来的各种思想,形成的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成为了文艺复兴后西方艺术史上又一次的奇观。

2.1立体主义

现代主义艺术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绘,这毕竟是传统社会里的艺术理念,在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思想理念中已经显得力有不逮,现代社会和艺术中更加关注对内心世界真情实感的抽象体验。在这次艺术理念的革新中绘画理念的成就是非常大的,西方形成了立体主义绘画的潮流,这已经彻底改变了文艺复兴以来绘画界静态观察、焦点透视的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多透视点的全景同存突破,采用动态观察、散点透视来创作出有立体感的的绘画空间。这种理念上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对象的客观描绘,而是走向了深层次的探寻,开始追求对对象本质的揭示,这也是于现代艺术理念的核心内容,如毕加索的《静物》系列。

2.1.1立体主义与建筑艺术

立体主义建筑思潮在19世纪后期也开始逐渐的兴起,并在20世纪20年代至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柯布西耶等,他提出了一些与时具进却惊人的话语建筑没比如“居住机器”,这也是建筑理念自觉地对时念的吸收。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是理念的领航者,并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揭示立体主义建筑的新风貌。绘画中的明暗、体积、形状、空间、光线和质感等等对于建筑来说也是重要的基本要素。立体主义绘画与现代建筑无论是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上都有着较较类似的共同点。20年代中期,德国的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引领下,一些著名的艺术家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开始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在这些人的实际设计中比较注重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建筑中要注意把握节俭和实用功能,达到这个目的可能需要很多的新材料、新结构,而通过新材料和结构的使用来达到发展新的建筑美学的目的。立体主义所崇尚的艺术理念体现在现代主义建筑上则更具有理性精神和现实性,最具典型的当属密斯在1945年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是以一个美国女医生的名字命名的,房子坐落在福克斯河右岸,整个房子采取了立体主义的最喜欢钢和玻璃这两种材料来制作建筑,而且整个建筑风格趋向新风格的营造,它以大片的玻璃取代了阻隔视线的墙面,整个房子的骨架都是用露于外部的钢结构支撑起来,而且钢结构都被涂成了漆色,类似于一个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盒子。这个设计也的确非常的前卫,营造了一种简单,自由,通畅的风格,从房子周边的环境来看,周围是夹杂着丛生茂密的树林,一片坦途中显露出高雅别致的景观,空间构成与周围风景环境一气呵成。但是整个房子作为一种实验性产品,在设计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过分的注重了居住者便利,忽视了保密性和隐私的保护,因而也引来了不少的争议。

2.2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这个流派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有着宣言和组织的派别,在现代艺术史上却形成了一股共同的流派风格,是任何抽象派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从总体上看,这些艺术中提倡任意的、自发的、直观的个人意愿。尤其在绘画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寻求视觉和精神上的刺激,力图摆脱传统美学观念的束缚。

2.2.1抽象表现主义与现代建筑设计

抽象表现主义在建筑领域也引起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注意的是下意识的创作过程,自然会导致建筑的某种自由奔放、零散无序、视觉强烈的必然个性形态。他们看重的是几何构成和因随意而产生的自由奔放的形态特征,在风格上形成梦幻般的、极端自信甚至带有扩张性的奇异形态。比如著名设计者盖里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将艺术中的某些理论和手法运用于自己的建筑设计之中,认为绘画中的笔触能直接表现画家的创作过程,在建筑中可以有类似的体现。在一般的建筑学者的设计中,都是有着周密的计划的,多半是以草图构思开始,此后进行几何构成的推敲以及安排进行相应的体量化,即使有的部分还没成型但是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有意识地让地块逐渐地凸现出某种构成意象。但是盖里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抽象表现主义的潜意识过程自觉地融入到一开始的草图设计阶段,一般人看草图的时候也会感到杂乱无章,不间断的光滑曲线让人很难摸清。在他本人看来草图其实就是一个寻找形式的过程,注重设计阶段的联想和信笔涂鸦,“我看图纸时试图挖掘出形式感,就像个淹没在纸中的人。那就是我从不认为它们是图的原因,只是事后我才觉得。”①毕耳巴鄂一古根海姆博物馆就是在这种理念支配下设计而成的,从外表上看,整个博物馆风格非常的吸引人,美国《纽约时报杂志》在评论这一作品时认为毕尔巴鄂一古根海姆博物馆代表着“美国风格的自由——那风格是丰腴的,感情用事的、直觉的、炫耀的,它是移动的、流动的、物质的、变化的、无畏的、耀眼的、新生儿般脆弱的。”这个作品就是无法言说的、不确定的、任意断的作品,我们无法将其进行归类,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下意识的直觉在设计中的运用而诞生的,将潜意识与当地环境的地理特征结合起来,并不断的根据新的启迪来进行修正,通过自身的无意识状态来获取最终想要表达的组合形态的,通过艺术的直觉来控制整个设计。

2.3极少主义与现代建筑创作

现代主义运动曾提出诸如“少就是多”等理念,极少主义也是现代艺术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形成比较有规模性的理论和创作是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并在在绘画、音乐、雕塑、戏剧、舞蹈和时装等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体现。到80年代极少主义再次引领潮流,并拓展到了诸如室内没计、建筑艺术和风景园林等领域中来。

2.3.1极少主义与现代建筑创作

一些建筑师和评论家自然把现代主义运动作为今日极少主义建筑创作的缘起,当时出现了很多来自自然和宗教的设计元素,比如爱斯基摩人的冰窟、游牧民族的帐篷都成为了艺术领域里模仿对象。极少主义设计中秉持以下的设计理念:对传统建筑形式和观念的突破,空间开放性和连续性,建筑光与影的变化、材料的运用,而且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它所崇尚的简、反装饰,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空间。在一些被贴上极少主义标签的建筑中,也不乏具生态意识和再造更新的案例,住宅的基地位于大阪的一条老街上,用混凝土的墙壁把狭窄而细长的基地围合了起来,除了入口以外没有任何的装饰性元素,安藤把这一长方形的箱子进行了三等分,前和后为两层,中间部分为向天空开放的庭院,从而限定了内部空间作为一个特别的场所和栖居的场所。安藤选择在中间加屋顶,把最内部的空间与外部空间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得内部的房间深深得埋在周围巨大的斜坡屋顶之下,与外部留存至今的典型的长屋形态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形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一种表达形式。

2.4抽象主义艺术

抽象艺术是现代艺术中重要的艺术门类,现代艺术的倾向是否定艺术再现的重要性,抽象艺术的基础是肯定这些形体属性有足够内在的美和表现力。抽象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观念、形式和技法,将艺术带入了一个重新审视客观世界的新领域,它将传统绘画中的文学因素,故事情节、戏剧题材和宗教道义都予以悬置,进入一种无遮蔽状态从新思考艺术的本体。

2.4.1抽象主义艺术与建筑作品

抽象艺术也影响了当代建筑,著名建筑通过“零度还原”去寻找基本体形,赋予这些基本形如:圆形、方形、十字形以高度,从而进行对建筑空间的探索。抽象艺术废除了传统绘画中的一点透视法,引进了物理学上的“同时性”概念,这种观念融入到建筑中来,强调人在建筑内部行为流线的设计,改变了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维度的认识,抽象艺术将绘画还愿成基本形体要素——点、线、面,建筑艺术则是拆分成柱、粱、墙面、楼板等成了建筑的“要素”,致使中空的立方体已不复存在,还原建筑形态的单纯性与通透性。有的设计中,建筑要素在空间运动中呈现某一时刻的状态,而不是一种存在,从而开创了一种与现代主义建筑所不同的空间视觉特征。施罗德住宅是这方面的代表,住宅共两层,一层主要以工作室、餐厅等公共空间为主,二层为施罗德夫人及孩子的卧室。设计非常的类似于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他在1921年所画的《作品•一号》中运用七条粗重的黑线按照严格的比例关系相互垂直构成面积不等的网格,充分的用色彩控制了几何结构,各种建筑构件都被分解为了线、面和色彩等要素,建筑空间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在建筑中建筑的平面以横竖七条主线灵活的划分出六个空间,运用了一系列的过渡性元素例如门窗、阳台、支柱等来调整空间结构,以加强室内外空间的互动,并注意创造出开敞、封闭、半开敞等各种空间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5解构重组艺术

70年代以后诞生了解构主义,艺术领域中很多作品的表现形式开始超出了以往人们的生活体验,和人们在日常中所见到的那些事物有了很大差别。设计者经常对一些现实中已有事物的构造进行分解,然后再把分解了的元素进行重新的组合加工,让它成为一个新的存在体。这种艺术手法也就是,解构与重组的艺术手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是常见的。它的目的便是要去打破以前存在的那种单元结构,打破它的现有的存在秩序,这些秩序包括广义上的社会秩序,同时还包括微观上的个人世界里的一些东西,像个人的意识习惯,个人的创作习惯,个人的接受习惯,个人在社会民族文化底蕴熏陶下的那些无意识的东西等等。

2.5.1解构重组艺术与建筑作品

解构主义思潮诞生以后,迅速影响了艺术建筑界,解构主义风格开始风靡起来,也开始了建艺术设计中的解构主义风格的相关实践。解构主义风格在室内也迅速发展起来,解构、重组室内的饰品与装置开始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手段在家居设计中走红。在这种设计下,设计者不断建设了新的居室设计风格,也就该不断创新着家居空间设计语言。解构和重组室内饰品,在家居空间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古典设计、构图与组合规律等采取颠覆的态度。这种设计要求设计者不受传统理性和习惯的约束,饰品设计中必须体现出体那种貌似结构的解体,能够打破传统的饰品色调、质地等布局形式。设计者们在意和强调建筑样式与形式的内在冲突和那种不稳定性。他们把各式各样的建筑元素具体运用到了各种方法实践中,他们进行了冲突性的排列、叠加,让建筑的从里到外都不断地产生扭曲、解体和变形、颠倒、错位。这样的结果作用下便带来了一些与先前的实践设计中看起来并不顺眼、好像没有等级、没有次序、不注重稳定、不强调和谐的设计形象。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和我们先前所熟悉的设计中的纯洁、等级、稳定、次序、和谐的设计目标形成对立的设计效果。如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就是解构与重组的典型建筑。它的设计元素取材于传统的中国工艺品,像漆盒、木雕、牙雕、砚台等等。设计者把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国器物做了解构,然后用重组的方式在西方的设计理念下将其中一些美学元素重组起来,形成了这个旷世之作,它的寓意是博物馆是一个藏宝的地方。

3结语

优秀的建筑家也往往都是艺术家,建筑设计就像是带着镣铐跳舞,既需要不断地创造,还需要根据现实不断地调整和修正。在这些杰出艺术家的引领下,现代主义建筑洋溢着一种精致的浪漫情怀,并使得这朵艺术之花在20世纪的艺术花园中靠得异常接近。

参考文献:

[1]李琳,郝淑娜,宋欣婷.建筑与绘画[J].建筑创作,2007,91(1).

[2]蒋晓雩.论立体主义绘画与解构主义建筑的形式美感[J].美术大观,2008,(6).

[3]张顼.比较阅读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建筑的相似空间[J].新建筑,2009,(4).

[4]彭薇.绘画与建筑——柯布的纯粹主义与风格派之比较[J].四川建筑,2010,30(4).

[5]袁媛.中国画论与西方认知领域的共通艺术思想[J].艺术探索,2007,21(4).

[6]李鑫.西方绘画中色彩的表现性[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柯•勒布西埃.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