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急诊癔病病患的观察与调护

急诊癔病病患的观察与调护

本文作者:付娟、陈清秀 单位:四川南充市中心医院

癔病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近年来,有关癔病的熬到逐渐增多。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癔病患者32例,对患者的病因和临川症状进行了观察分析,并从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对症护理以及家庭和和社会对患者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通过治疗护理,32例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16~58岁。其中癔病的痉挛性发作12例,癔病性瘫痪5例,发作性头痛7例,伴有精神症状、情感爆发6例,癔病性木僵2例。

病因:癔病发作的病因学一直未明,较普遍接受的是心理性障碍。本组患者大多具有内向性格特征。家庭、生活和社会环境改变使患者面临委屈、气愤、紧张、恐惧,促使该病发生或加重病情。32例中有2例成人都是与亲人或同事之间发生争吵而生气、紧张引起。3例学生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其过高的要求百依百顺;一旦不能满足,引起发病。有2例由于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重,考试后老师报成绩时发作。因突然的不幸事件不能应对发病7例。

临床表现:32例中癔病痉挛性发作12例,表现为情绪激动,张口呼吸、心慌、四肢阵阵强直。双下肢瘫痪5例。发作性头痛7例,伴有精神症状、情感爆发6例。有的表现为嚎啕大哭,有的表现为躁动,撕扯衣物,抓咬别人等。意识改变的形式是晕倒,表现为缓慢地倒在地上2例,表情淡漠,呼之不应。

治疗效果:本组病例是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心理治疗主要通过心理分析,找出患者发病的心理症结,再配合按时治疗和药物安定、氯丙嗪、静脉补钾等。12例痉挛性发作经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全部治愈,肢体瘫痪治愈3例,好转2例。癔病性木僵治愈2例,伴有精神症状6例,治愈5例,好转1例。护理癔病患者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和易受暗示。针对其发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对刚入院的患者要热情接待,做到语言亲切,态度和蔼,与患者交朋友,取得患者信任。要讲究语言的使用,不能用不良词语刺激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讨论,主动与患者谈心,分析刺激是来自生活琐事还是来自患者的内心冲突,或是由于人格方面的易感素质等。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己,教会患者一些科学的运用方法,完善性格,处理紧张的人际关系,调整不良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指导患者用理智而不是用情感处理问题。此外,要有针对性帮助患者家属了解有关癔病的常识,使患者能从中获得更有效的帮助。

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要有家人陪护,避免患者在医院陌生的环境中产生孤独感。尽量将其安排在2~3人房间,发病时保持镇定的情绪,维护好患者及周围环境的安静,避免嘈杂,减少围观,以减少患者发作的程度,也有利于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

对症护理:⑴伴有精神症状、情感爆发6例护理:①应明确虽然癔病的情感爆发具有戏剧性和发泄性的特点,但在护理上和患者接触时,避免用过激的言辞刺激患者,或过分的关注患者。患者可能会做出更加夸张的行为,造成自伤或伤人的后果。所以要讲究语言的使用。要使语言既要有威慑力,让患者听从,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之处,又不对患者的心理构成恶性刺激。②患者发作时,尽可能维护好周围的环境,使之安静,避免嘈杂,减少过多的人群围观,以减轻患者发作的程度,也有利于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③对住院患者,要严格控制探视。尤其要限制会对患者构成不良刺激的有关人员的探视,以利于患者的尽快康复。④对极度兴奋、躁动、强烈情绪反应的患者要严密监督,请示医生应用适当的镇静药。⑵伴有痉挛性发作12例的护理:一病患者伴有痉挛性发作时,一般遵医嘱静推安定10mg。后6例患者2.5mmol/L。因此针对患者一般采取静脉补钾,但补钾时大多数患者都说输液后手痛。因此要注意补钾时疼痛护理,钾离子是治病因子,进入组织后作用于神经末梢感受器,使其去极化,从而产生疼痛。钾离子对血管壁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支配血管的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甚至痉挛,致血流速度减慢,局部含钾浓度相对较高而引起疼痛。输液过程中出现疼痛时,立即用无菌干棉签蘸取硝酸甘油1ml于局部螺旋式轻轻涂擦,直径>10cm。硝酸甘油是一种抗心绞痛药,可松弛平滑肌,解除血管痉挛。其局部外涂,通过皮肤吸收,扩张血管,直接发挥作用。也可在输液的液体内加入10%氯化钠10ml,钠离子进入组织后,使神经细胞超极化,兴奋性降低,使痛阈增高。

家庭和社会作用不可忽视:对家庭和社会进行成员进行健康教育,动员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帮助患者建立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防范于未然。教育患者的父母及亲属不能过分宠爱患者,对某些不正当的要求应予拒绝,培养患者广泛的兴趣爱好。性格逐渐开朗,融入社会生活中。对于已换癔病的患者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要对患者更加耐心和关怀,启发他们对人生的美好追求而不受他人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