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研究

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研究

摘要:本文依托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背景,深入分析江苏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现实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借鉴学习国外成功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经验;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的引导策略,以进一步加快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升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关键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实基础;制约因素;引导策略

1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背景

最近几年以来,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先后提出要建设全球或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此为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规划。例如,英国在伦敦加快打造“英国科技城”,使其成为国际性技术中心;美国持续打造建设硅谷科技园,确保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日本政府也出台了文件《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作为其战略目标;新加坡努力创造稳定的创新环境并坚持“引进人才”的政策,加快建设“亚太创新中心”。在2016年5月30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深刻阐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这一战略目标。2016年,江苏省“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未来要分三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17年,在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医疗器械、纳米技术、智能装备、环保装备、通信与网络、激光与光电等六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抓住用好中央顶层设计和自身优势叠加放大历史性机遇的重大部署。

2江苏省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形势分析

2.1优势条件

2.1.1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省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改革创新展现新活力,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新旧动力加速转换。2017年江苏省GDP总额为85900.9亿元,比上年增长7.2%;人均GDP为107189元,比上年增长6.8%;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000.2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40022.1亿元,各项指标位于全国前列。2.1.2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区域创新能力中江苏省在全国连续九年保持第一,其中在企业创新方面,如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企业研发人员总量、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投入等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在福布斯《2014年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的25城市排行榜》中,江苏入围8个城市,数量上居全国第一。2017年,江苏共有54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各省第一。从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看,江苏省的综合指数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57分)处于第一梯队。2.1.3民营科技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第一,民营科技企业在数量方面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全省纳入统计范围内的企业约超过11万家,同比上年增长9.8%,表明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截至2016年底,全省纳备案范围的民营科技企业超过4.6万家,覆盖如此之数量如此之大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江苏民营经济中最具创新活力、创优实力与创业精神的主体力量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不断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第二,企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也明显增强。2016年,全省纳入统计范围的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总收入达到7.2万亿元,成为全省经济的“压舱石”。第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中研发人员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50%。第四,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创造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6年年底,民营科技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数超过50万件。民营科技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决策、成果转化和科研组织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强。

2.2制约因素

与此同时,与江苏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相比,江苏省产业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比如,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企业还比较薄弱,特别是缺乏拥有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强、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学研合作机不够完善,科技与经济存在脱节问题、联系不紧密等,众多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2.2.1江苏缺乏顶尖的大学与研究机构以及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人才在USnews和汤森路透的“2015年全球大学排行榜”榜单中,进入全球前100名的中国大陆的大学共有三所,但是其中没有江苏的高校。江苏省科研人员自身的实力也比较弱,国际影响力不够,在国际上重要科研社团担任职务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只占极少数,获得国际权威科学奖的人数更是极少。2013年,在《科学》和《自然》数量上,江苏科学家只有20篇,仅占北京数量的1/3。江苏省高等教育也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市场还未建立,企业缺乏对技术和市场管理都十分了解的高层次、高技能型人才,而这又是企业技术创新所恰恰需要的;另一方面,更加缺乏的是善于发现机会进行大胆创业的企业家人才。同样,江苏省在社会范围内的创新人才流动率也较低,这阻碍了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转移、传播和扩散;企业与高素质人才的雇佣关系不稳定也会影响企业隐性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2.2.2科研活动与实践需求脱节新加坡等国家先后提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表面看是研发水平不高、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根子则在于科研活动没有很好地与实践需求相挂钩。当前,江苏省科技创新环境能力处于较先进的省份。在科技资源创新的市场化程度上,江苏省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于解放科技生产力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第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与市场需要联系不紧密,科学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无法搭建起知识创新与商业实现之间的桥梁,将知识优势转化为商业利润。第二,企业生产与科技创新严重脱节。许多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引入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却不愿意将之用于企业的R&D科研活动,也不愿意投资给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第三、科学服务中介缺失。科技服务平台少或作用小,大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处于隔离状态。各自搞自己的研究,赚自己的钱,闭门造车而不沟通往来、互通资讯,由此生产力与科技发展始终衔接不好。2.2.3创新服务手段还不够多目前各研究中心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资源集聚、成果转移转化、创业孵化、功能完善等方面开创了很多独特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工作内涵还不够丰富,总体工作方案还不够多样,管理与服务方式单一,特别是在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创新资源引进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还存在欠缺部分。

3江苏省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引导策略

3.1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

以创新合作平台为依托,利用科研项目加强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之间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科研机构中的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利润。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措施可有:在企业为高等院校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以创新性企业为主体、与上下游配合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主体共建协同创新技术链。结合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企业的需求,由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设备方面的支持;反过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可为企业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和动力,共享技术和知识产权,实现多方共赢。

3.2加快形成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必须具备良好的制度环境。体制机制是技术创新的土壤,若缺失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也难以萌芽。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努力为科技服务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序逐步开放技术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护共同研发的科技产权、产学研合作成果和科技成果等,特别是专利;保护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权益,加强利益分配体系的建设。

3.3培育创新人才,激励创新团体

一是企业要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聚集力。优化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完善对创新人才的报酬激励政策,吸引大量优质人才来江苏创业就业,大力培育市场所需、创新战略驱动所需的各类高水平人才;同时,完善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平台,比如努力吸引国内外著名猎头公司在江苏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提高人才流动率,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充分挖掘青年人才的潜力,鼓励他们努力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并组织有能力的人才到国际平台上参与培训、锻炼;引进大量优质人才,改善江苏劳动力结构市场,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充分调动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创新性;坚持全球选才原则,优化发展条件,创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发展环境。二是在天使投资方面,大力引进海外有眼光的创投机构和专业性强的管理团队,与国际上知名的团队合作探索,联合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同时也鼓励自然人参与天使投资;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天使投资进入、退出和流转机制;努力壮大天使投资创业规模,破解初期融资瓶颈,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参考文献

[1]周密.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26).

[2]胡绪华,陈丽珍,胡汉辉.危机性产业衰退的内涵、传导效应及其应对思路研究[J].经济学家,2015(6).

[3]韩子睿.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7).

[4]郜鹏.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扬州大学,2015.

[5]杨艳红.江苏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17(5).

[6]张超.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及提升江苏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D].东南大学,2004.

[7]王平.精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J].群众,2016(5).

[8]韩子睿.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7).

[9]李杰,李子萤.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6(15).

作者:唐杏 宗冠秀 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