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构建

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构建

【摘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建立立体化的会计基础课程体系、开展立体化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培育师资力量、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等措施,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操作技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

会计基础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类、金融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是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今后学习会计专业的多种课程、掌握会计技能做好基础准备。然而,在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下,该课程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指导,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这无疑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对高职会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因此,笔者提出在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堂中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在建构会计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和实践双向互动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会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根据会计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来设计。由此可见,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教与学互相融合,寓学与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会计基础课程中实施立体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建立立体化的会计基础课程体系

企业只要从创立开始,各种管理工作的运转与会计工作是密切结合的。因此,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需要对企业与会计工作密切联系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并且每一项分解在具体的会计工作岗位之中,根据岗位能力来判断会计岗位需要的各种职业能力,把这些职业能力规范在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如在过去,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责就是与阿拉伯数字打交道。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算盘和账簿就是会计职业的标志。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管理工具也由手工模式向信息模式转变。信息技术的进程,也推动企业数据处理能力提升和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与互为共享。传统的收集、处理、加工的会计数据模式转变为计算机操作模式。在这一种背景下,推动数据的知识管理,必然产生企业内部数据上的无缝对接,以及财务业务一体化,推动会计人员由核算管理型转变为战略决策支持型。尤其是会计管理核心工具层出不穷地出现,交易关联化和业务复杂化,以及市场一体化的推动下,再加上汇率、股价、利率等瞬息万变的金融环境,不断增大了企业风险,这也推动了会计人员由专业型向复合型的方向转变,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经济竞环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需要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必须随着会计岗位内容改变而改变。分析企业会计岗位之特点,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应该以认知会计职业作为起点,在让学生熟悉会计核算课程之后,注重培养会计岗位需要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开设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两门基础的核心课程。之后,开设课程应该是会计拓展课,逐渐引导学生提升在相应的会计职业领域之中。在会计课程设计上,应该体现会计操作技能、职业素养、会计职业能力这三方面要求。通过这些步骤,逐渐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开展立体化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手段

会计基础课程立体化提倡的是一种培养职业素质、操作技能和执业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实现三位一体,这就需要开发和整合立体化实践课程。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教材开发上都是理论课程教材和实践课程互相脱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有两者内容重叠的现象。另外,会计工作实践教材与实际会计工作内容还存在差距,缺乏一种实践可操作性。会计工作的特征,决定了在会计实践课程中应该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顶岗实习的教学规律,梯阶式地依次开展实践教学,才能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深度去开发一切教学资源,建立“做、学、教”一体化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如可以开发覆盖一切与校企合作项目密切相关的课程、实践学习资源和实训资源。在“做、学、教”为一体理念指导下设计各种行业会计岗位的实践项目,引进不同业态的会计工作任务,并配上实训指导书、专业技能标准和实训标准,有助于提高学生会计技能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创新会计过程型的实践教学形式,探索“长时间实训”和“长时间实习”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建设具有职场逼真氛围的会计一体化实训室和单项业务实训室,配套对应的会计工作训练标准和教学软件,能为学生开展相应的技能训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课堂时间和学生自主实践、课外和课内这三者的互相结合,满足实训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在顶岗教学实习过程中,科学合理设置各种会计职业的岗位,借分岗轮岗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推动低年级的纵向专项训练向高年级的横向分岗技能训练方面转变,实现学生会计技能的横向与纵向的互相贯通。在课堂中采用企业中师傅带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工作业态融入学校的教学方式,把原汁原味的会计工作岗位引入在课堂之中,实现教室工场合一,满足不同实训工作环节的需要。立体化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手段,还应该不断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建立技能素养互相融合的立体化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创新创业、经济管理文化节、学生社团、学苑讲堂、技能竞赛等平台,设立考证、课程、竞赛、实践等人才培养,立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建立企业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这“三师”联动的机制,融合育人成才成长、专业知识讲授、实践操作指导三位于一体,共同发展技能融合、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建构有利于职业能力素养发展的立体化教学平台。立体化教学立足点在于实践,学校应致力于实训基础的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工学结合合作关系,但是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学生在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学习,与导师开展实践活动教学依然受到了很大的阻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会计专业的职业特点是理论和实践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学校应该挖掘与企业相同的教学资源,凭借着合作企业建设能够启动校企合作的仿真、模拟、全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的服务性、整体性和职业性的目标。学校也可以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开展为企业订单培养和双向培养的模式,不仅能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岗位人才,也能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三、培育师资力量,建立立体化教学的保障机制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对实践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会计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的开展,需要提升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执教水平,建设一支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专业能力三者兼具的教师队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从教师从事岗位工作之前,教师岗位之中、教师职后这三个方面来培养。在从事岗位工作职前的培训,是对新教师在短时期内完成角色身份的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师入职的初期,应该让他们了解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掌握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互相结合的途径。积极开展会计新教师的校外实践和校内学习培训工作,使职业教师获得“双师”之认证资格。学校也可以在教师任职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校企合作、校际互培的多种在职培训方式,帮助教师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了解与掌握会计工作岗位一线的动态和会计理论上的前沿知识,把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和教研工作之中,推动教师终身学习目标之实现。

四、立体化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检测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杠杆。教师应该根据建立一个科学且有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依据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在评价标准上,应该从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等方面去综合考评。评价内容上,应该关注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状况,也就是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是否掌握了会计职业需要的操作技能为标准。在评价方法,以简单追求结果性的评价转变为职业拓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互相结合。在评价形式方面,除了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外,还应该考核实训报告的完成情况、职业技能考证等多种综合考评的形式。对学生职业考核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双证书”,也就是把学生的课程考试和课程考核和职业资格考试互相挂钩。这样,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除了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可以获得工作岗位的就业从业资格证书,以及会计专业的初级资格证书。通过立体化的考评机制,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时候,也能发挥激励学生学习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建勇,朱学义,等.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3)

[2]何存花.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8).

作者:蒋亚利 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