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

摘要: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一直存在于企业之中,形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管理,确保企业健康的发展。让会计信息能够真正的反映出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真实情况,为企业的发展和战略部署,提供真实有效的分析和判断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从业门槛低;制度;《会计法》;会计准则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很严重,不能为投资者以及债权人提供精准的企业信息,不能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真实的情况,也会对政府的监管部门进行误导,不能顺利监管企业的运行状况。所以,需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本文主要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其中三点原因进行简单的阐述,并且依据这三点原因,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如何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的质量方法,以及具体的治理方针的分析。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从业人员资格审查不严

我国今年来参加会计资格证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是会计专业和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外,很多人是其他行业的人员,并且没有受过专业的会计学习和教育,因此,只要获得了会计资格证,很多企业就会聘用。但是会计知识的实用性是很强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不能熟练的处理企业的有关账目,因此,会出现记录错误的问题,而且某些人对《会计准则》的有关内容不重视也不关心,对《会计法》的相关内容当成儿戏,所以导致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出现,这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二)企业管理制度不科学

除了会计人员自身的原因以外,还有一项就是因为企业管理制度的不严格,一部分是因为没有管理经验,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不能主观意志和客观法律有效的结合,控制好会计信息是记录,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其次,是某些企业为了规避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想要少纳税,在合理避税的工作以外,制作假账,这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需要针对这两种原因,企业需要加强管理制度,而有关部门也需要加强管理和检查。

(三)缺乏高素质,高水准的注册会计师队伍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基础的会计从业人员以外,还需要高级的注册会计师。但是,目前我国高级注册会计师的人数很少,一般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资质的注册会计师,主要受聘于国企,跨国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很多中小型企业就缺乏注册会计师的队伍,因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不能及时的发现和查处。而且某些企业既是有注册会计师,但是其独立性不能得到保证,所以,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行为,也会受到企业的影响,这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二、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的分析

(一)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级别和难度

我国今年开始,某些地区暂停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而有关会议拟定建议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虽然现在暂无定论,但是通过大方向可以进行判断,我国要提高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考试和标准。我国进行年会计从业人员的水平过低,不够专业,导致会计行业人员的专业性和素质都不够高,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会计从业资格证,非会计专业人员,只需要自学或者报班,学习两三个月,就可以参加考试,甚至获得资格证。这就直接降低了会计人员的水平。因此,想要解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首先,就应该大浪淘沙,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难度和级别,或者选择其他的方式进行考试,尽量以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或者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为主,企业在招收会计人员的时候,也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面试的难度,还可以组织一场现场考试,选取比较经典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以及数据,让参加面试的人进行分析,哪里出现了问题,并且进行改正,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解决,就可以分析出一个人的实际水准。这是减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手段,因此,无论是国家有关部门的考试,还是企业的面试考试,都应该提高相关的难度和级别,同时可以甄辨出真正有能力的从业人员。

(二)《会计法》以及《会计准则》的内容需要完善修改

我国某些地区暂停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主要是为了调整近些年我国会计从业资格门槛过低的情况,导致会计从业行业的混乱。而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如果要取消,则《会计法》等内容也需要调整,因为目前为止,会计从业资格证还是从事会计工作的重要凭证。在有关内容进行调整的时候,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管理。首先,需要详细规定,哪些行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是触犯法律法规的,并且依据相关法律,该种行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相关处罚。其次,需要对企业有目的性的制作假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进行相关的规定以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不能让企业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况。在其次,完善《会计准则》,是从日常工作行为中,规范会计人员。应该细化到会计人员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但是在细化规定和执法严格的时候,也要确保会计人员工作的灵活性,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变化太快,相关的规定标准可能只适用于两年,那么在出现新的数据形式,或者内容的时候,而相关法律还有出台或者完善,则应该让会计在不违法的情况发,灵活处理有关的内容,这样在避免企业出现进行的损失的同时,也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所以,想要减少甚至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就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不断的完善《会计法》和《会计准则》。

(三)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质量

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是很重要的,因为会计信息发展以及更替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不能继续接受教育和学习,就会导致会计从业人员与社会脱轨,只按照已有的会计内容和知识进行处理,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因此,企业需要重视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首先,需要定期组织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学习,以及有关的考试和检测,如果有学习不到位的,应该继续学习。其次,企业应该对从业人员开展思想和素质教育。无论法律法规制定的多严格,只有心中有法,有敬畏心理的人,有理智的人,才不会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因此,需要经常开展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尤其是要以社会上因为会计信息失真而触犯法律的案例作为警示,进行讲解。同时,还需要学习跨国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的鼓励方式,让会计人员喜欢上这份工作,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最后,则需要和有关高校进行合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和继续教育。

(四)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情况出现的原因,除了是因为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或者是因为会计从业门槛低导致以外,最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有关管理制度,过于严苛,不够人性化,不能让会计灵活处理相关数据,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其次,是因为企业的监管系统和体制不完善。企业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和管理制度,监管体系主要针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管,对整个企业的内部会计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管,让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会计活动情况有一个真是的了解。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不同的责任到个人,不同的人监管会计的不同环节,如果一旦滑稽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追根溯源,找到具体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该环节的负责人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严重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最后,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应该参照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意愿进行修改,因为企业的运转离不开人,只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让会计从业人员心理感觉到温暖,自然而然会为了维护企业的利益,认真的完成相关的工作。

(五)加强外部对企业的会计监督管理,构建注册会计师队伍

企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不仅仅是会计人员自身不遵守法律法规的问题,还有某些企业为了避税,而选择某些违法的手段,影响着会计人员,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工作。因此,不仅仅应该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资格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对企业的监督。所以,有关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监督管理。其次,企业应该重视构建注册会计师的队伍,因为注册会计师是经验丰富,而且专业知识以及能力非常强的会计人员。而企业为了发展,应该聘请注册会计师,同时应该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性,可以准确的判断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出现。最后,也需要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工作环境,进行合理的监督管理,确保注册会计师不会出现某些违反规定和法律的行为。而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监督管理,和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则需要依照《会计法》为底线,既要保证“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的体现,又要保证“依法治国”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保证严宽相济,让会计工作人员在感恩和敬畏的状态下,认证努力的工作,而企业也会遵守法律法规。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五条解决办法,分别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从业会计人员资格的提高,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性。其次,有关法律的完善,既是保护了会计从业人员,为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也是起到警示的作用,规范了行业的发展。在其次,是通过在教育,让会计人员不断的深造,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最后,则是加强企业的管理以及监督,从五方面着手,能够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魏琳.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4):146-148.

[2]梁立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及治理对策探究[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88-189.

[3]罗倩.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03):166-168.

[4]张清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治理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05):156-158.

[5]张志梅.浅谈治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J].经济师,2012(05):122-124.

作者:陈少兰 单位:广州华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