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学发展观下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思考

科学发展观下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思考

1.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1.1重教学,轻科研,科研意识薄弱

据调查,有9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能力,绝大部分体育教师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66.79%的教师认为科研能力是21世纪体育教师的必备能力,体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现象说明,当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科研意识薄弱,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即得利益,不愿把精力投入到具有长远效益的体育科研中来。体育科研成了体育教师的一根软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教师的个人成才与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制约了体育学科的建设及在学校的学科地位。

1.2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相对缺陷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写作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由于知识结构的缺陷,不少体育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导致不会或盲目选题,不会分析问题,更不会针对问题去做调查或实验、再撰写成文了。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单元化也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1.3科研队伍学历层次不高,水平较低

高校体育教师在学历层次上较其他学科相差较大,缺乏以博士硕士学历为精英,以研究生、本科生为骨干的高层次研究人员,缺乏具有传、帮、带特色的体育学科创新梯队,缺乏导向性或针对性的科研计划和相应措施,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主攻课题,与相关科研部门及其信息部门联系较少,科研动态和信息沟通阻滞,存在许多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1.4科研动机不纯

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调查情况分析得出,“评聘职称”是绝大部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首要目的(占70%),“提高学术水平”是体育科研目的的第二选择(占39.70%),“完成学校任务”排在第3位(占35.15%),只有4.85%的教师是因为兴趣而进行的科研活动。,这说明教师已意识到体育科研重要性,意识到进行体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但从目的和动机来看却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往往目的达了,压力没有了,科研活动也同时停止了。

1.5投入经费太少

大学体育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对体育课程建设不够重视,,不仅体育课程工作量系数低,对体育科研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与其他研究型学科相比差距较大,这大大打击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使科研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科研流于形式,缺乏研究深度,缺乏实用性。具体表现为科研仅为满足于鉴定结果和论文的发表,脱离体育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实践,脱离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由于体育科研经费投入少,体育科技情报网络现代化建设滞后,信息不充分,时效性较差,体育教师获取体育科技信息渠道不通畅,往往造成盲目立项、重复研究或研究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等现象,挫伤体育教师的科研热情。

2.实现“科研型”体育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

2.1加强科研意识

每一位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体育教师,理应成为有研究头脑的科研型、创造型学者,这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迫切需求。周登嵩教授曾经说过:“研究与创新首先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包括体育教师)的生存方式之一,其前景是在研究中学习,在探索中前进,在创造中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提升和多种培训,更重要的是参与科研活动之中。”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辛苦型”、“经验型”、“技能型”教师已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发展需求。于是“学者型教师”、“科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等,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目标。为顺应时展潮流,更为实现人才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教师应树立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为动力,以科研促教学,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向科研要发展的思想理念,加强自身科研意识,为实现体育教师由“技能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

2.2重视继续教育

要提高体育教师科研水平,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除牢固掌握本学科系统知识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动态,加强现代体育理论知识、写作知识、人文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理念,掌握新方法,使自身知识结构应呈现多元化态势。学校也应为体育老师的在职培训、外出进修、继续教育提供机会,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培训体系,形成高效的师资培训平台;从一般要求变为鼓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和系统管理体制。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还应重点组织教师学习体育科研理论和体育教改理论课程,使之掌握体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步骤、主要方法及选题技巧等,从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积蓄能量。

2.3从体育教学研究起步

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师常年耕耘的地方,最熟悉学生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最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最清楚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作为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要以敏锐的眼光、科学的态度、研究者的视角去关注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体育行为、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等,就一定能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科研活动应当成为体育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自己创造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这才是体育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佳表现形式。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联合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学科交叉性研究。同时,进一步加强跨校区、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其他高校、国内外同行在学术科研等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学术科研工作向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

2.4加大学校体育科研管理力度,增加体育科研经费

各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切实解决体育教师待遇问题,合理折算体育教师工作量,让体育教师能享受和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工作酬金;尽快建立有效的体育教学科研评估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严格教师评聘制度,实行全员竞聘,择优上岗,以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其持续性。同时积极督促体育科研团队的组建,充分发挥现有骨干力量,组成具有传、帮、带特色的科研梯队,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完成向学者型的过渡。此外,学校在人才引进、师资培训、科研立项、科研经费上也要适当向体育学科倾斜,扶持和帮助体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的全面提高。

3.结束语

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素质的提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推动学科建设的巨大动力。体育教师是体育科研的主力军,体育科研能力是新时期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内涵,是否具备体育科研能力必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由此可见,人才的发展、学科的建设都离不开科学研究。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看待体育科研的重要性,找准自身的切入点,尽快实现“技能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作者:王葵 傅治华 陈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