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企教育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校企教育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卓越人才培养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中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研究的重点领域来看,大多数主要集中在工科领域。文科领域对卓越人才的培养研究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重点讨论卓越酒店人才的培养,从酒店卓越人才培养的定位出发,尝试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卓越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以期为酒店管理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双向教育卓越人才酒店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截止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40%,已提前完成国家教育规划纲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50%。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700万左右,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高等教育中出现的就业难问题与人才市场出现的用人难问题,直接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质疑。围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课题,众多的研究学者提出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是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方向,但就目前而言,一些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学生的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中。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引进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采用师资共享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目前一些高校采用的合作模式仍然是实习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学校乃至于企业带来较多的弊端。其一,学生在企业只能作为“临时工”,在企业学习的技能往往只停留在部分岗位,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基层服务工作,在企业学习到的专业技能是有限的。其二,企业往往只将学生当作“临时工”,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肤浅的,无法从系统理论角度考虑学生未来的成长空间和职业发展。其三,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企业的意见较大,在企业看不到未来发展的机会,所以大多数学生实习完成后离开企业,甚至转入其他行业,对酒店行业的认同率逐步降低。其四,学校处在企业和学生之间,不断地沟通调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学生对学校及专业意见较大,专业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综上所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符合酒店行业需求的卓越旅游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卓越酒店人才及培养定位。卓越人才是指超出一般,杰出的人才。对酒店行业而言,人力资源需求紧张是不言而喻的,每年对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行业找到工作是较为容易的。但对于酒店而言,杰出的人才需求更是如饥似渴。这种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以酒店人力资源现状来看,酒店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在酒店行业发达的大连五星级酒店,70%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在大学专科及以下,而且专业不对口。专业技术能力较强、学历层次较高的从业人员凤毛麟角。依据行业需求,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酒店管理基层管理人员是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即酒店卓越人才是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较强技术能力水平、较高的管理素养的高级管理人才。

2.校企双向教育。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功不可磨灭的,在未来的发展中,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不仅仅来自于学校,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企业在教育中也可以发挥积极性作用,甚至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企业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代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中教育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大多数企业只强调用人,校企双向教育是基于校企双方对高素质需求的共性,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对人才培养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既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又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校企双向教育是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但从日益更新的社会需求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滞后于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这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出现的根本性原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而言“企业需求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培养卓越旅游人才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径。基于此有学者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卓越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并指出相关的难点与解决的途径。笔者认为,不同专业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是有所区别的,即使是同一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方法也有不同。因此,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中酒店人才培养为例,探索一种符合学生、学校和企业特征的校企双向教育模式,以期待为酒店行业培养高质量的卓越旅游人才提供参考。

四、基于校企双向教育的酒店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应用分析

校企双向教育重点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在培养卓越人才中实施无缝对接,从学校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拓展到企业职业素养、职业技术能力以及岗位能力培养环节。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东莞塘厦三正半山酒店合作培养的酒店管理实验班为例,探索酒店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路径。该专业采用校企合作的“一六六”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将到企业进行三个阶段的职业能力培养。第一阶段为“一”,学生将在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酒店礼仪、酒店基本基础知识、酒店服务基本要求等,培训学时为54学时,设立独立的技能考核标准评价学生成绩;第二阶段为“六”,以学生岗位技能培训为主体,包含酒店前厅管理服务技能、酒店餐饮管理服务技能、酒店客房管理服务技能等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专门的技能学习标准及考核标准;第三阶段为“六”,以学生基层管理技能培训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的酒店领班、主管等岗位技能。“一六六”企业培养模式,以企业方为主导,实行计划、组织、培养、考核等一体化管理模式,学校对企业教学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

1.实施路径分析

(1)融合校内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校外酒店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教育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课堂教学相对较为呆板,学生对职业、行业乃至工作岗位了解相对较少。如何弥补校内课堂教学的缺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习惯,这就需要有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了解酒店行业、了解酒店职业。因此,在学生在初步了解酒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酒店职业,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较大的帮助,对提升学生对酒店职业的认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阶段,企业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认知、团队协作能力、身心素质等。学生在为期21天的综合技能培训中,将酒店公共基础知识(46学时)、西餐基础知识(51.5学时)、中餐基础知识(46.5学时)、客房基础知识(47.5学时)的课程全部修完,并利用7.5学时对学生综合技能进行考核和表彰。总学时量达到199学时。(2)校外职业技能培养与校内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传统的校内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只能模拟酒店部分场景,学生缺乏对接市场的真实体验,酒店服务行业重点是面客服务,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设施设备建设相对比较完善,但缺乏真实的较为全面的顾客环境,学生只能在实训室训练相关的技术操作,对酒店服务中的真实顾客服务了解较少。学生进入职场之后,会造成技能与实际的酒店服务脱节,使高等学校的专业学生无法满足酒店行业实际的工作需要。将专业的技能与酒店的岗位技能操作有效地集合起来,将技能训练与对客服务结合在一起,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阶段,企业采用“学徒制”教学模式,基本实现专业技能的一对一指导教学,将学生分配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由企业的优秀员工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操作和面客服务,学生在完成其中一项单项技能的学习,通过考核合格后,将进入下一个部门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因此在本阶段,企业除了采用学徒制外,还采用岗位轮换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中学习到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3)校内专业理论水平提升与校外管理岗位能力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岗位管理能力。传统专业教育往往停留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基础培养较少。因此在传统的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只能依靠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素质去追求未来职业的发展,这一过程需要实践时间较长。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学校将传统的管理理论教育与岗位管理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缩短学生培养周期。通过本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在毕业之后就能够走上基层管理岗位,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阶段,企业采用“见习领班”管理模式。学生通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在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在酒店的基层管理岗位中进行定岗见习。在这一阶段,企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采用请高层管理人员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对酒店的管理能力。

2.积极作用分析

(1)互补校企优势资源,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高校专业教学中,不断强化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建设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实验室。部分条件较好的高校甚至建设有自己的酒店,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当然这对高校办学能力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采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能节约办学成本,将办学成本转移至学科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方面,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校企合作中,各自的资源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在专业理论教学中优势更加明显,系统性、专业性的课程教学更为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化较为完整,但对于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岗位能力的培养经验相对不足,这正是企业方的优势。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能培养出理论水平较高、职业化素养较强的卓越旅游人才。(2)融合学校课堂与企业课堂,拓展专业办学空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基于学校教学资源开展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即使强化学生在校期间的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专业实训工作,也很难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卓越旅游人才。作为检验学生质量标准的企业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将人才培养融入企业实践中是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酒店卓越旅游人才培养中,学校采用异地化办学模式,将专业课堂教学直接转入企业,实现专业课堂企业化、企业实践课堂化,逐步打破校企合作教育中的界限,将学校的办学空间拓展到企业,实现专业教育的企业化、产业化。(3)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主动性,将被动用人变成主动培养人。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紧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在酒店行业,人力资源部门常常奔波于各大高校大量招收实习学生,而能够引进的实习学生却非常有限。为解决人力资源紧缺问题,各大酒店甚至摒弃专业条件,将招生专业扩展到英语等外语专业招聘人才,这无疑降低了酒店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企业在招聘人才中,人才的基本素质是由高等学校来确定的,学校培养出怎样的人才,企业就只能使用怎样的人才。企业对招聘到的学生企业往往需要进行二次培训,使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在不断地增加。(4)改革教学考核模式,以企业实践能力考核为标准,衡量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企业对人才的考核要求与学校考核有着较大的区别。企业考核往往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力的考核,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考核。在企业的考核中,采用循序渐进的能力考核方式,将传统“一纸化”转变为各项能力测试,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考核,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真实和可靠。高校对学生的考核往往停留在试卷上,大多数的考核仍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可以说就是考查学生的记忆力水平。学生往往利用较短的时间将学习的知识记忆下来,通过考试。当考完之后,学生会在较短的时间将这些专业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将专业技术能力考核放在企业进行考核,这无疑增加考核的难度。学生要掌握教学内容,在学习、记忆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这将不断地强化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实践,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

五、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意义与后期发展的展望

1.借鉴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在以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托,重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来看,该培养模式适用于普通本科院校卓越旅游人才的培养,对普通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往往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水平、行业产业的性质与特征等对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中分析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对以下类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适用于地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滞后的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地处地级市的普通本科院校,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其周边的等级较高、服务水平一流的酒店相对较少,甚至可能没有。学校要想直接与企业对接,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对提升校内专业技术能力教学水平存在着限制。学校采用这种人才培养可以提升自身专业的教学能力,使学生能够直接对接发达地区的一线企业。(2)适用于教学资源较为缺乏,教学条件相对欠缺的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对于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尤其重要。培养酒店管理卓越人才,需要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条件,用以满足学生的实训实践。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酒店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相对困难,除了要求较大的资金投入外,对教学场地的建设要求也比较高。即使学校专业实训场所满足设备及资金要求,但无法实现酒店运行和面客服务的真实性。因此,部分高校在积极投入建设实体酒店,用以满足学生的实践,但建设实体酒店对部分高校而言是较难实现的。为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对相关高校酒店专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上述分析的校企双向教育在旅游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仅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对其他行业的借鉴意义有待进一步验证。

2.后期展望

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予以检验。该人才培养模式在经过两年的实践后,不论是学校、企业还是学生对双向教育都是比较认可的。但任何一种模式都有着自己的缺点或者不完善的地方。在双向教育工程中对企业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教学成果的评价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以保证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魏宏波.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

[2]严宽荣.基于校企合作的卓越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难点及对策[J].市场论坛,2014

作者:羊绍全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