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理当具备有机统一的专业素养、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国际视野,一定的课程体系和承载课程体系内容的教学与教材是培养的保障,但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与现代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化措施及保障机制。

关键词:旅游管理;硕士课程;体系化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凭借其朝阳产业的优势飞速发展并呈现出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旅游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等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重点工作。然而,要推进这些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其背后少不了旅游人才的支撑,且它对旅游高级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始于1990年,截止至2016年,全国共有31个省份(或自治区或直辖市)的141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但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高级人才的供给已经落后于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不匹配的现状,这对我们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各大高等院校面对新需求,该如何优化培养方案,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入旅游高级人才?笔者认为深度分析这一问题成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然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素质之构成要素

要陪养与旅游业需求相匹配的旅游高级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应包括四点:第一、专业素养;第二、实践能力;第三、创新能力;第四、国际视野。

1、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专业素养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是知识结构融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于一体的旅游高级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是旅游人才作为旅游高级人才的内在要求。要培养卓越的旅游高级人才,其知识本身必须是专业的、综合多样的知识。知识结构融专业知识搭建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水准,但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故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知识结构融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于一体的专业素养。

2、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实践能力

针对旧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现今高校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定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之一。部分高校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说南开大学实施了“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即通过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与管理,从实践中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以及对行业的认知。但是,部分高校在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时任然过度拘泥于课堂或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让研究生在毕业后寻找职业岗位时存在较大的困难。故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匹配旅游行业对旅游高级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

3、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创新能力

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旅游人才适应现实、开创未来的客观需要。培养创新能力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行业的特点要求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随着我国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旅游内涵进一步提升,旅游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等,这些变化都对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提出了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旅游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才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旅游教育发展的核心要求。旅游市场主体的核心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这都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

4、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国际视野

如今,国际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对旅游业的影响也将会是旅游全球化,这要求今后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我国的旅游资源固然好,但要走上国际舞台,这也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来将其保护、包装、营销等来吸引国外游客。此外,在国际舞台上,旅游外交发挥着独特作用。外交能为旅游铺路、护航,旅游同时也为外交润滑、加速。所以说,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把握这种发展趋势,培养国际视野刻不容缓。

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的课程体系和承载课程体系内容的教学与教材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保障。笔者按地理区域收集了国内10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根据学分来计算课程设置所占比例,得出如下图一(部分高校未将热点前沿讲座或是其他实践活动记学分,所以统计可能存在误差与不全面之处),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从内容上来看总体包括外语、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核心课程、热点前沿和实践活动等6大模块,尽管这六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的宽口径和综合性,但具体的课程内容体系难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且实践环节单一,这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因素。

1、课程体系设置与现代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匹

配大部分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旅游人才等,但是实际上却存在培养的人才与培养目标、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这与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息息相关。结合图1与大量文献分析得出,大部分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虽然合理,但是任然存在四个问题:第一,课程体系设置滞后;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并没有根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或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适当的改变与更新,热点前沿的课程与讲座设置较少,平均仅占比5%,表明高校对此重视不够。第二,很多高校对于课程的考核标准,重形式而非实际。第三,各大高校更多的是立足于学院自身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置研究方向,核心课程平均虽占比43%,但并没有根据学生所选研究方向来相应的调整课程设置。第四,现代旅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没有切实渗透到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尤其是核心课程(平均占比43%)与实践活动(平均占比8%)的设置上,这是由于大部分校企合作内容局限,而企业很少真正参与到高校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中[4]。

2、具体的课程内容体系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现有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通过教材呈现和教师传授两种方式来完成的。自设立旅游研究方向硕士点以来,各院校教材建设就大体经历了自编教材和教材多元化的过程,但依旧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旅游教材数量少、种类少,缺乏某些有深度的专业领域方面的教材;二是对国外教材的严重依赖性;三是教材上的内容与时展步伐、行业所处现状存在严重脱节现象[5]。此外,在教师传授的方式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现在旅游教师队伍大都有着较高学历而严重缺乏旅游实践经验,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而缺乏创新思维;二是教师对待上课的态度有不认真负责的现象存在,部分高校存在教师在企业兼职做项目或是专注于科研评职称,无暇顾及上课或对上课纯粹应付了事等现象。这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难以为旅游行业提供旅游高级人才。

3、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诊所式教学和实习

现今大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仍然是以诊所式教学和实习为主。这样的实践环节设置虽说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研究生对旅游业的感性印象,但是要让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并形成职业技能却有一定的困难。就诊所式教学而言,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都是通过基础理论讲解同时结合典型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完成,中间可能会参入一些调研实践等环节,但总体来说还是存在培养出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存在差距。而就实习来看,各高校安排实习课程环节时在时间上会略有区别,但大都是2-6个月。从知识通过实践得到巩固的角度来看,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这个时间段,研究生有要考证、考博、找工作等各类安排,导致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仅仅是为了拿学分而走的过场而已。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否则难以满足新形势对旅游高级人才的需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措施

课程体系是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旅游高级人才的基石。针对上章所述现状,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措施。

1、优化课程设置

要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优化课程设置是部分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环节。高校可从三个方面优化课程设置。第一,根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或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课程设置做出适当的改变与更新,不再年复一年的重复沿用同一个课程设置。第二,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有所区别的、更加深入专业化的设置相关类课程学习、热点前沿以及实践活动。第三,,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纳入课程设置的参考中,构建与相关企业交流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以合作教育为中心,其他合作为纽带。

2、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系是指不同类型、不同种类课程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实践环节的不足是现行课程体系的核心缺陷。对于此,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优化实践环节。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改变当前重理论、重科研、轻实践的现象,从时间上给予保证。二是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可采用基层实习岗位轮换制,然后在基层操作部门满一定期限后就可以进入管理部门实习。三是增强实践教学课程的连贯性和层次性,这样才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最大限度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优化课程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优化课程内容体系需将重心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类不同高校应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师资力量来具体定位培养目标,再根据所定的培养目标来灵活安排教学大纲,因材施教,不可一概而论。二是应区分学生来源,适当增加选修课、专业性课程,与行业热点相关的新课程或讲座等,同时适当增加学生研究方向上课程内容的深度,并灵活安排学生研究方向上知识的补充。三是各类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上应以国家教育部门和国家旅游教育主管部门建议的较为权威的教材体系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再自主选择其他教材为辅助,并多推荐国外优秀书籍为学生必读本,这样才能既符合国家对旅游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各高校的旅游教育保持各自研究方向,体现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360百科官网.

[2]林龙飞.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1):18-20.

[3]蔡君,张茵.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5(5):36-39.

[4]李悦铮,张志宏.关于“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5(07):179-182.

[5]赵鹏,汤利华.旅游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5(10):71-76.

[6]肖北庚.课程体系优化: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之关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7):90-93.

作者:钟楠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