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川西高原农业生态的旅游发展优势

川西高原农业生态的旅游发展优势

摘要:川西高原具有较为丰富的环境资源,给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条件。基于此,本文针对川西高原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川西高原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并就如何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优势;发展对策;川西高原

1川西高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川西高原具有较为丰富的环境资源,给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条件,全面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事业将是促进川西高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长12.8%。其中,城镇居民36.77亿人次,增长15.1%;农村居民13.24亿人次,增长6.8%。国内旅游收入4.57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增长15.9%。其中,城镇居民花费3.77万亿元,增长16.8%;农村居民花费0.80万亿元,增长11.8%。而川西高原凭借自身特性和民族文化,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使得川西高原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川西高原迎合当前我国推行的发展战略,把农业和生态旅游进行融合,可以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农村资源的高效应用,在给农村群众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的同时,还为其创造了更好的效益,从而实现了川西高原农村生活品质的提高[1]。

2川西高原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

2.1自然环境优势

川西高原位于四川省西部,四周山峦环绕、依山傍水,不仅有平原,而且有层峦叠嶂的山丘,地势多变,景色宜人。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给诸多植物及动物的生长和生存提供了条件。例如,举世闻名的国宝大熊猫生长于四川地带。川西高原凭借自身的特性,成为了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首选地区。

2.2文化特色

川西高原居住着诸多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具备自身特性的民族文化。例如,傣族、侗族等,他们除了具备自身的语言之外,在服饰及风俗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2]。这些具备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成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因素。川西高原会定期举办具备民族特色的活动,在让游客领悟民族魅力的同时,还能掌握一定的民族文化,从而推动川西地区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3川西高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3.1全面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在全面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降低人为因素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生态旅游和森林环境的和谐发展。当前,随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川西高原经济水平的提升,就要根据川西高原真实情况,做好生态规划工作,统一布局,不可盲目实施生态开发。这样不但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而且能给川西高原群众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2发展草原生态旅游

川西北大草原作为我国五大草原之一,近年来因为人们的随意开发和放牧,导致草原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不仅造成草原整体质量下滑,而且给该区域的群众及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通过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方式,可以实现对草原环境的改善,让人们意识到草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不仅可以防止草原环境的严重恶化,而且能够优化环境,进而达到草原生态资源高效利用的效果。

3.3发展旅游生态农业

由于川西高原耕地比较少,应用较为滞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将会给该领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进而出现水土流失现象[3]。随着川西高原生态旅游策略的全面落实,不仅优化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形式,而且全面实施了生态农业。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生态旅游策略的全面落实,推动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能在优化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保护好农业生态资源。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应把生态保护放置在首位,杜绝存在过度开发的现象。

3.4合理设计旅游形象

做好旅游形象的设计工作,提升生态旅游的健康性和趣味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给川西高原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形象,加强市场营销,做好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利用鲜活对比的方式,引导城市群众上山下乡,体验农村生活,在与生态环境亲密接触的同时还能感受地方特色。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可以通过举办水果采摘等活动,达到生态、环保、效益一体化融合的目的。

4结语

在川西高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川西高原的生态资源特色,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促进川西高原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浩,朱晓辉.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J].旅游纵览,2015(8):208-209.

[2]张小波.一种基于青海高原的新型循环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J].农业与技术,2015(7):175-177.

[3]蒋京梅,周兵,李向东.城镇化进程中云南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3-87.

作者:唐莎 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