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美育资源的发掘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美育资源的发掘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本文作者:王俊红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讲武城中学

教师可发掘利用教材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人格美、人情美、语言美、行为美。人格美,是指人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的美。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人物都以其人格美在我们心头树起一座巍峨的丰碑,令人敬仰,催人奋进。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鲁迅先生完成烈士的重托,妥善地将密信和文稿转交给党中央(《同志的信任》),体现了他的崇高精神和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更令人钦佩的是,青年鲁迅为探索治疗中国社会的药方,五易其地,三改其志,毅然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以文字为武器来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的灵魂,实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图大志。(《呐喊》自序)。此外,还有刘和珍、柔石、白莽、范爱农、水生嫂、陈红、文天祥、岳飞。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身上迸发出了人格美的璀璨光华,他们不愧为大写的人,是中学生学习的楷模。人情美,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一种至真至善的关系。中学语文不少课文都充满了这种能给人以感染、熏陶、促成强烈情感俸验的人情美。如《卖蟹》,它通过普通人物平常心态的刻画,以其宽厚深挚的人情美感动着读者。文中有患难与共、淳朴敦厚的夫妻之情,有深受感动、同情疾苦的尊重之情,有路见不平倾囊相助的侠义之情,有爱憎分明、肝胆相照的正义之情。

教师可发掘利用教材中的艺术美

在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领略到它的美。如:散文中的诗情画意,小说中的动人情节和人物的鲜明性格。鲁迅在《故乡》中成功地塑造了闰土的形象。在文中,少年闰土——紫色的脸,头戴小毡帽,颈挂银项圈,是一个纯朴健壮、可爱、见多识广的少年英雄;中年闰土——灰黄皱纹的脸,头戴破毡帽,身穿薄棉衣,手像松树皮,呆滞、衰老、自卑、麻木,完全像个木偶人。闰土是活生生的人,同时又是旧中国三座大山压迫下的贫苦农民的代表。鲁迅塑造这个人物,正是为了反映旧中国农村的本质方面,并且希望由更多的人走出一条新路来。《故乡》的美,充分体现了艺术美昀典型性。

努力塑造每一个学生的品质美

语文课具有形象感人的特点,那就决定了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要通过感人的真实细节,用饱含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等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清晰地记得教学《琐忆》的情景:在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深情歌颂鲁迅“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表达对鲁迅的永久怀念与深深崇敬之情这一思想内容后,抓住鲁迅一身傲骨,而又视进步青年为兄弟这一点,启发、引导学生明白自尊与自谦的道理:自尊就是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尊先要自重。损人利己之事不做,害己违心之事不为。不为“苟得”名利富贵而卑躬屈膝,不为“苟得”金钱权力而扭曲灵魂。自尊小而言之使一已形象变得可敬,大而言之,使一国之威得以弘扬。但自尊又不可傲人,自尊者必自谦。不知自谦者则不知自尊,而为自大。师生共同受到了人格教育,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必须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将在课堂内学习古今中外大量文章,丽选人教材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是思想性、艺术性、语言规范性的杰出典范。在学习文章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学生能受到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教育。只要坚持“文道统一”。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育人细无声,就能收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效。做到文道统一,目标明确,语文知识能力教学与德育教育统一于一个教学过程之中,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站在宏观高度对通过具体课文要达到何种教育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文订出具体的德育目标,把德育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众多的审美因素,老师应发掘并利用教材中的美育资源,用“美”吸引学生,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包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鉴赏,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由“厌之”到“好之”,由“好之”到“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