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实证探究

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实证探究

[摘要]由于互联网、手机的使用无处不在,各类社交平台已成为时下青少年常见的交流方式。针对新媒体无孔不入的现象,探讨以下问题:(1)青少年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和手机上,是否对学业有影响;(2)新媒体是否对传统语言和语法有冲击;(3)新媒体环境中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状况。

[关键词]青少年;媒介素养;新媒体;语言表达

一、引言

随着网络通信和手机移动通信变成社会生活的常态,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来说,不接触新媒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数据显示,发达国家90%以上的青少年(16~18岁)使用手机[1]。众所周知,在国内随着手机短信、微信、QQ的出现,由于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传统书信、请假条及各类贺卡的信道传递几乎逃脱不了被取代的命运。虽然这可以看作是传统沟通方式的另外一种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对世界的改变,尤其是对传统交流方式的改变是巨大的。随着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掀起的新浪潮,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了新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语言的表达形态和意义。新媒体语言也被称为“网络体”,从电子邮件到博客,再到聊天室和社会网络系统,这些语言的特点被其描述的形态为“写的就好像说的一样”,同时还自带互动的特点。因此,“网络体”在上述的媒介中是一种清晰的语言,或者就是一种互联网独有的网络形态语言,有电子化、全球化和互动化的特点。新媒体的语言表达规则和表达方式往往被称之为“新媒体的类语言”。在新媒体的语言表达中,往往加入了大量的表情符号、首字母、缩写词、混乱的逻辑、声音的模仿和其他形式(商标、网址、超链接)等。与传统的书面语相比,从拼写水平、语法形态、句法、语义、词汇都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本形态。针对新媒体掀起的新浪潮,国内外众多学者也开始将研究热点集中在新媒体的语言研究上。多数学者认为现代传媒的发展导致了“说”和“写”的语言边界在不断弱化,并且这样的现象还在不断地加剧。成千上万的书写语言流入网络世界,形成了两种概念,即为“概念文化”和“概念上的表达”[2]。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对Facebook、Twitter、SMS上所使用的语言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有的认为这类新媒体服务语言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有的则认为这类语言对传统语言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冲击。为了更好地检验国内当今青少年真实的语言文学水平及媒介素养,本研究选取了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100名学生(18~19岁)作为研究样本,从学校布置的汉语和英语作业的写作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们在新媒体(显性和隐性)的语言用法(例如缩写、表情符号和其他常用的标点符号、方言、非英语的外语、粗俗语、不敬语和新词等)的运用进行调查,旨在解答手机、网络的使用对学生是否有影响,学生成绩与学生使用的新媒体的频度之间是否有关联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假设为了让研究目标更为明确,课题组在研究之前做了研究假设。(1)由于学生经常利用新媒体进行沟通交流,即使面对新媒体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学生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没有退化。此外,完成作业时所使用的语言标准和在新媒体上使用的语言标准不一样,学生虽会利用新媒体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但完成作业时所使用的语言标准更为严格。(2)互联网和手机使用的频度与学生成绩的优劣不相关。(二)研究方法进行“如何使用汉语/英语”为题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两个最基本的问题:(1)学生在写不同学科的作业、进行PPT展示、参加研讨会的时候,是否会用到新媒体的语言形态?(2)学生闲暇时使用新媒体,会用到新媒体的哪些语言元素?列出的新媒体的语言元素主要包括:缩写、表情符号、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混合字母、多个标点符号组合、标志性图标、惊叹号、笑脸、没有标题的段落、没有助动词的句子、方言、粗俗语、不敬语、非英语的外语。学生们根据列出的语言元素需要做出肯定和否定的回答,所有的研究数据利用SPSS17.0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互联网和手机使用频度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据调查研究,样本里的学生每天在互联网上平均花费的时间为3.89小时,在手机上花费的平均时间为3.56小时。闲暇时间,学生使用互联网和手机高达6小时以上。除了娱乐消遣,学生同样会利用互联网和手机来完成自己的作业,但在作业完成上花费的时间却相对较短——在互联网上用于学习的时间平均为1.53小时,在手机上的时间则为1.25小时。但不可否认,学生会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学生平均成绩(各科成绩汇总后所得)和上网、玩手机之间的频度关系验证是至关重要的。但从调研的数据上来看,所显示的是一个负值(R=-179,P>0.05)。因此可证明学生在互联网、手机上花费时间的多少与自身成绩的好坏并无必然联系。(二)新媒体语言元素是否对传统汉语语言和语法有冲击研究表明,在同一样本的学生群体中,学生在完成不同学科作业、PPT展示、参加研讨会任务时都会用传统语言标准。相比之下,几乎没有人用新媒体的语言元素来完成上述任务。被访者表示,即使利用新媒体语言元素中的“缩写”,也只局限于那些耳熟能详、常规性的词语,而对于表情符号和标志性图标的运用只会偶尔出现在作业和PPT的展示上,其作用是增加幽默气氛或强调文字内容。如果没有展示的要求,表情符号和标志性图标不会出现在自己的文本中。还有21.9%的被访者表示,行文时大写字母一般只用于文章开头,不会用于整篇文章或整个句子。但偶有个别被访者表示他们会在PPT展示的结尾处全部用上大写字母来表示某个句子,句子的内容为“THANKYOUFORYOURATTENTION”。新媒体语言元素,例如无标题的段落、无助动词的句子等都运用得很少。但如果利用新媒体进行闲暇时的沟通交流,或者是在微信、微博上进行文本创作,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上则显得非常随意,缩写、表情符号、大写字母、多个标点、各列图标和笑脸符号、非英文的外语、粗俗语、不敬语等新媒体的类语言都会频频出现。尤其是表情符号的使用几乎占到了99%以上,同时粗俗语和不敬语往往用于平辈之间的交流,主要用于个人感情的宣泄,使用率占到62%以上。因此,学生们在使用的新媒体时都会大量地运用新媒体语言元素,但在学校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这些新媒体的语言元素的运用几乎没有。(三)新媒体语言元素是否对传统英语语言和语法有冲击研究表明,学生们在用外语完成作业时,很少会用到新媒体的语言元素。尤其是新媒体语言中的粗俗语,几乎不会在学生的英语作业中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单词量的匮乏,另一方面是传统英语严谨的语法规范也会让学生有文本创作的语境,自动摒弃新媒体语言的元素。但在新媒体上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自我文本创作,或者用英语跟其他人沟通交流时,学生们会继续使用新媒体语言所有的元素及特点。此外,在英语考试成绩提升和在新媒体上用英语写文章、沟通交流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显得很有意义。本研究旨在找出英语考试成绩得高分和经常使用新媒体进行英文文本创作、用英语进行沟通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选取了英语成绩大约在三级水平的学生样本,以表示所选的学生在写作水平上是无太大障碍的。研究结果显示,经常使用新媒体进行英文文本创作、沟通交流的学生,英语考试成绩的确要出色很多,尤其在英语考试成绩的提升效果上,要明显大于不会利用新媒体进行文本创作、沟通交流的群体。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和交流的语境,但是少部分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会利用新媒体作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提升的手段之一。

四、结语

新媒体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对于当今青少年而言,在聊天室找朋友和在Facebook上找朋友无异,无论是说还是写都变得迅速和及时。对他们而言,虚拟的聊天环境更胜面对面的交流。或许因为这些表象,让很多人开始相信这就是新媒体产生之后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在新媒体的巨大影响下,传统语言严谨的表达方式正在消解,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变成所谓的“文盲”(缺失传统文学素养和语义表达技巧),甚至有很多人将这些现象直接归因为新媒体的影响。而本研究的数据显示,青少年并未出现所谓的传统语言文化素养退化的情况。例如他们在完成作业时,无论是用汉语还是用英语都采用了标准的语言和正确的语法规范,并未大量使用新媒体语言的任何元素。这也就意味着面对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媒体,学生们会采取不同的语言标准和表达技巧,并遵守着相应的语法规则。本研究还进一步证明了大多数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与上网、玩手机的频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多数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和手机除了用于娱乐消遣,还会助力学业的提升。从这个方面来看,研究前的假设被证明。本研究也充分打破了固有偏见,即青少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传统语言文化能力弱化并不是单纯因为新媒体的普及所造成的影响。希望在青少年媒介素养问题上有更多深入的研究,给出更多的可能性,达到百家争鸣的效果。

作者:何丹青 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