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污染论文:农业污染防治路径探究

农业污染论文:农业污染防治路径探究

本文作者:贺晓宏、李美娟、王盟 单位:西安市临潼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潼区农林局畜牧兽医科、临潼区林业工作站

农业污染源经验做法

临潼作为全市乃至全省粮食生产大区和畜牧养殖大区,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农业生产迅猛,但是,随着化肥、农药施量的逐年增加、不合理施用,农户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张,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日益表现出来,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扭转农业发展模式,尽快摆脱长期以来单纯依靠数量发展农业的传统模式,区委、区政府未雨绸缪,在节能减排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上,加大宣传引导,实行政策扶持,领导包抓、典型引路和项目扶持等措施办法,进一步转变了群众的治污意识,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维护了生态安全,推动了循环农业在全区的有效开展。

近年来,临潼区连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稳步增加农机装备数量,使全区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85.7%,2/3以上的农业生产活动由农业机械来完成,其中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90%以上,新型机械提高了农作物综合利用转化率,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产增收。据统计,2011年,全区4.20万hm2夏粮机收面积达3.60万hm2,投入夏播农机11480台,其中硬茬播种机1314台,灭茬旋播机1472台,完成玉米机械播种面积3.15万hm2,机械化播种率达88%。小麦秸秆综合利用面积4.14万hm2,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面积3.5万hm2。秸秆禁烧率、利用率均达100%[1]。

沼气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够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的局面,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型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转变。临潼区是畜牧养殖大区,年均畜类45万头,禽类270万只,年均产粪便114万t左右,资源十分丰富。群众通过粪便干式堆沤处理、湿式腐化处理、颗粒肥加工技术等措施,处理粪污84.58万t,占全区畜禽粪便处理的81.66%为科学养殖,减少畜禽粪便污染,临潼区积极实施奶畜小区化养殖和生猪规模化养殖,进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通过农村沼气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村节能减排,有效降低了畜牧面源污染。目前,全区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7978口,针对畜禽养殖场、大中型养殖厂建成100m3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16处,800m3大型沼气5个,建成沼气服务网点22个[1]。该项技术措施,处理粪便15.62万t,占全区畜禽粪便的15.62%。据测算,粪便转化为沼气,能量转化率高达87%,经厌氧发酵后的粪便80%~90%的有机物被去除,达到了粪便资源化、生态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有关数据表明,1口8m3沼气池,年可产沼气350~400m3,每户年可节约煤炭847kg,可节约肥料费300多元,可节约饲料300多元,节约农药费100多元。同时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改善了农村空气质量,改善了农村水环境,沼气可用于日常照明、做饭、保鲜果品、为大棚及畜舍提供热能;沼液可用作饲料添加剂、浸种、追肥;沼渣可用于农作物基肥,可有效增加种植效益,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

临潼区在农业种植业上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施用无污染和低污染肥料,优先推广选用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在23个街办285个行政村农户13.1万户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2.6万hm2,建立配方肥样板示范田17个113.33hm2,制定玉米、小麦施肥配方化肥各6个,平均利用率35%~40%,平均每667m2减少化肥用量4kg,每年减少化肥施用量11429t。配方施肥建议卡和和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95.7%以上。同时,加强农药市场监管,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产品,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实用技术,提高农药的使用率。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潼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通过开展相关的政策宣传、媒体引导、典型引路、逐步试点等措施办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与当前我国倡导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近年来,通过宣传引导,群众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实际生产中,由于传统的劳作习惯的影响和生产水平较低因素的制约,群众对污染负面影响认识不清,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存在偏差,往往只是从方便自身生产出发,不能顾及整体环境效应,采取焚烧、排放等简单处置废弃物的办法,造成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加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

临潼区规模养殖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近年来畜牧养殖效益不是十分景气,养殖户对建设污染处理工程总体缺乏投资热情,加之本区规模养殖有限,农户散养居多,同时由于农村村庄建设突飞猛进,造成一些养殖场(户)被宅基地包围等因素,因此,建设畜禽污染物处理设施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认真规划,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才能有所突破。

下一步的设想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全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全区农业发展的实际,下一步,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广大群众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积极采用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进一步完善畜牧养殖标准,加大治理力度,监测各类养殖场污染,开展环污治理,尽力帮助养殖场(户)做到干湿分离,达标排放,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程,分批完成奶畜、生猪养殖企业的排泄物治理。在中小规模养殖户中,推广应用成本低廉、简便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建设干粪收集、废(尿)水多级降价排放的治理工程,实现零排放。

加强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强化测报手段,提高测报的准确度;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广应用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生物农药等,从源头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减少农药用量;大力推广“肥药双控”技术,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养殖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技术服务和科技知识普及,不断提高群众科学种养水平。

加强区生态村建设和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村建设,实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工程,通过生物技术,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达到“三沼”综合利用,提高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针对区情,以“三十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百万蛋鸡养殖基地”、“十万头奶牛基地”、“相桥万头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等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大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要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要求,不断提高规模养殖建设标准,逐年增加资金投入量,保障污染治理工作的扎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