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农业既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也是一个引领未来并决定着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是一个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生前沿变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技术进步实现内生增长,以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理解领会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思想体系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许多会议和考察中就农业科技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全面理解领会农业科技创新思想体系必须牢牢把握以下4个方面。

(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山东农科院考察时强调,“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体现了对农业创新规律的把握。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导向是解决矛盾和问题

在山东考察时强调,“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导向,解决瓶颈制约始终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主攻方向”。这为我们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找准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法宝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突出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这为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四)夯实农业科技根基关键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山东省农科院考察时强调,“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这一重要论述把人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为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按照产业导向、科技驱动、产科融合,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要求,通过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要素集聚、龙头企业集群、特色产业集中,是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

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充分聚集科技、市场、基地、人才、信息等资源,发挥财政、金融及产业政策效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样板,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先导力量。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是实现大国农业转型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我国履行减少碳排放国际义务的责任担当。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中承诺,到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这必将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转型压力,从而倒逼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农业可持续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

三、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不足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础理论、方法和核心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了高效、节能、绿色等大批配套生产技术,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整体科技水平大幅跃升,呈现出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局面,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科技工作中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问题,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

(一)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科研人员花费的精力“创收大于创新”

农业作为公益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没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得到应有体现。一是投入强度偏低;二是财政基本支出严重不足,科研人员花费的精力“创收大于创新”;三是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过低,科研人员忙于“揽活”。

(二)农业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是国家部委、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课题组)之间分工不明确,造成“越位”、“缺位”并存。二是科研项目多头管理,造成课题重复、“一果多用”。三是“节点式”经费管理不适应农业科研的要求。

(三)农业科研队伍流失、拔尖人才严重缺乏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农业科研单位由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四、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

随着产业链、创新链结合的日趋紧密,创新资源整合力度的进一步加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克服我国农业科技产学研用结合不紧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基础作用

要重点聚焦政府关心、社会关注和农民关切的难点热点科技问题,重点开展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与共享利用、农业资源环境与质量安全长期定位监测、动植物重大疫病监测、农业检测和数据分析共享平台、农业科技智库等创新任务。重点围绕生物种业、农业智能装备、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畜禽疫病防控、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十大领域,瞄准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着力突破制约农业产业转调升级的重大科技问题。要改革传统科研模式,建立新型协同创新机制,面向农业高校、农科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力量开放,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组建科研协同创新团队,打破单兵作战和单项技术创新的模式,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实现农科教紧密结合、产学研相互衔接。

(二)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建设运行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二是坚持发挥行政领导和科技主导两个积极性,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和科技资源,调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坚持科技创新“顶天”和“立地”两个导向,既要在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理论突破,又要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上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供给。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工程,打造千万规模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星创天地”,发展壮大法人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行业和区域集群创业及全产业链创业;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业科技、金融、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既代表农业科技的创新方向,也代表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推动新一轮农业发展变革。只有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自主性,不断引导传统农业产业更新换代,才能提高中国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许铁敏 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