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特色农业建设路径与建议

特色农业建设路径与建议

本文作者:张伟、魏道智、宁书菊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

特色农业是以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为基础,以传统优势品种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市场竞争力强、高效优质高产、具有一定规模或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农业[1]。近百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大量农药、化肥等污染物及粗放式的开垦耕作所带来的副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开发特色农业,如以色列通过研发滴灌技术和温室栽培技术,造就了举世瞩目的沙漠农业;荷兰利用高纬度光热充足的条件,发展以花卉产品为代表的高附加值创意农业;美国依托雄厚的科技实力,发展规模型、信息化的基因农业、精准农业[2]。发展特色农业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满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家及地区间农业生产合作与分工要求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特色农产品包括水稻、果类、茶叶、花卉、烟草等。稻米是福建主要的粮食作物,主要有佳禾早占、特优63等水稻品种;福建的特色水果包括龙眼、荔枝、枇杷等;福建所产茶叶驰名中外,如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等;福建所产的闽西八大干、20余种道地药材、红菇等远近闻名。福建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优势,在海西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认识并发挥优势,有效地优化配置区位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福建省农业综合实力,提高农民收入,支持海西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1.1自然资源

1.1.1气候

福建省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地域差别明显,夏季炎热多雨,光照充足,冬季易出现大范围持续阴冷天气。年降水量约1500mm,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无霜期长于内陆地区,部分作物可实现一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气候条件在时空上的多样性为福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1.2河流与海洋

福建主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赛江等河流,全省水力资源丰富,河川年径流量约为1170亿m3,水力资源蕴含量大,利于灌溉。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岸线漫长,拥有连江港、东山港及三都澳等众多良港,海岛约有1404个,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1.1.3动植物资源

福建省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产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据调查统计,福建省有陆生脊椎动物832种,约占全国陆生脊椎动物的34.6%,其中哺乳类120种、鸟类549种(包括亚种)、两栖类46种、爬行类123种,已定名的昆虫有31目共5000余种[3]。福建有高等植物4703种,约占全国高等植物数量的14.3%,其中蕨类382种、裸子植物70种、被子植物4251种、木本植物194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52种,其中国家Ⅰ级7种,国家Ⅱ级45种;兰科植物有60属119种6变种,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的有25种[4]。

1.2农耕历史悠久

福建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适合多种农业经济作物的生长,早在史前时期就有原始农业生产活动。秦汉之后,经济作物逐渐发展,种类逐渐繁多。到了唐宋,诸如茶、桑、麻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明清时期,农业的种植及生产出现商品化、多元化趋势。福建的农耕历史不仅体现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也为当前农业特色经营奠定了基础。

1.3闽台农业交流密切

福建与台湾在地缘、血缘、文缘等方面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省份之一,福建省积极开展对台农业交流活动,两地之间农业发展形成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双赢局面。近年来,福建省大量引进台湾农业良种,累计引进台湾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5000多套,栽培、养殖、加工先进适用技术800多项,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其中引进良种形成规模化推广和应用的达150多种[5]。福建农业发展既吸引了台湾的资金及先进农业发展模式,又为台湾提供了农业生产基地和广阔的农产品市场。闽台交流合作已经成为福建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成为福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支撑。

2特色农业现状及其发展制约因素

福建省自然山水植被资源丰富,但土地资源匮乏,其农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不同于其他省份,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做大做强具有福建特色的农业产业应是其基本政策的出发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福建农业绽露区域特色,但依然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断影响和制约着福建农业的发展。

2.1农业社会经济要素

2.1.1农业劳动力素质

福建省农村劳动人口呈逐年递增趋势,据统计,2005-2010年,农村劳动力人口由1490.55万上升至1579.32万,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81%[6],少数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向城镇,造成较高文化程度、技能型农民的流失,劳动力队伍素质下降。残障人员比例高,年高体衰、留守妇幼居多,科学文化水平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是造成福建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影响建设特色农业的进展。

2.1.2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新兴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尤其是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百万农民创业、闯市场,共御风险,培育产业,对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至2009年12月底,福建省已登记合作社4435家,注册资金66.8亿元[7],在发展上面临着资金紧缺、缺乏农业专业技术指导、管理尚不规范等问题,合作社提供给农户的多是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初级农产品销售等低水平服务。真正能带动农户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做大产业的农民合作组织少之又少。

2.1.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

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其规模大,经济和科研实力强,具有资金和市场优势,对特色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据福建省统计局数据,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8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883.51亿元,每家平均产值约为4.8亿元[8],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福建农业龙头企业存在规模小,产值低,产品档次不高,带动农户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2.2农业科技因素

2.2.1科研人员数量停滞增长

“科技三下乡”、“文化三下乡”、“春雨行动”等农业科技帮扶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加快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但是农村中从事农业科技普及和推广的人员变数很大。据统计表明[9],2000-2005年,福建省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数在总体上虽有所上升,但与2000年相比,2005年的科研人数减少了214人,农业科研人员占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比例由14.28%下降至8.36%。农业科研队伍缩小,科研人才流逝,科技增收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减小,严重影响了农民对科技致富的期待和热情,并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2.2.2生产标准化制度及体系尚未健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外向型经济比重逐步加大,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农产品出口将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既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也是扶持保护本省特色农产品不受外来同类产品冲击的必要手段。福建农业生产标准起步较早,但标准体系普及率低、覆盖面小,部分农产品在产量、质量和绿色化程度上,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劣势,远远不能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3.1重点规划、科学区域布局

2011年颁发的《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三大特色农业带的布局,提出“闽西北山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建设区域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农业产业带。闽东南平原地区重点发展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创意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建设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外向度高的农业产业带。沿海渔业经济区重点发展海洋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捕捞和新型海洋渔业,建设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良、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带。”[10]发展福建特色农业要遵照三大产业带这一科学布局,突出区位优势。紧扣海西经济发展大主题,认真思考福建优势与特色,产业评估、论证,区域化、产业化设计;抓龙头企业,建立更多的专业合作社,以多种经济模式吸引、容纳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让更多的闽商、闽侨、台商回乡创业或投资兴闽。

3.2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构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必须大力增加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加大特色农业科研的相关财政、税收和政策配套支持,建立科研机构—县级推广部门—乡镇科研人员的多层次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克,积极推广高效益、低成本的农业种植培育方式,推广发展设施农业,探索高效、低碳农业等技术密集型模式。建立高覆盖率、高要求的农业标准化系统,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

3.3健全农民合作社体制,强化农民合作社功能

首先,帮助解决当前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协助合作社完善内部组织建设、民主监督、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体制问题,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社组织的正规化发展。其次,在产业政策、项目指导、市场信息、资金信贷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政府优势,理顺服务关系,营造良好的政策和产业氛围,助推产业发展,扩大产业辐射范围,引导更多致富无门的农民进入合作社,带动更大层面上的农业产业进步。

3.4强化特色农业政策性支持保护

政府出台更多的产业化优惠政策,站在全局一盘棋的大农业、大海西的角度,从资金、政策、科技、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持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需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减免农业收费,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产业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保障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改变农业发展的传统思路,提倡农业发展新模式,扶植、培育一大批新型产业,延伸已有的产业链条。

3.4.1适度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产品种植有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发展特色农业应当继续完善和适度加大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在内的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补贴应当向种植特色品种的农户倾斜。

3.4.2完善价格保护制度

价格问题是种植和市场的风向标,是供求关系调整的有力杠杆。农产品市场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常出现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导致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粮贱伤农、菜贱坑农的事件经常出现,说明农民的市场信息不畅,政府对市场调控能力欠缺。政府既要在宏观上控制整个市场的规模,也要积极引导产业方向,在适当的时候应当加强市场监管和价格干预,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减少市场流动环节,打击扰乱市场和金融秩序的恶意投机,在稳定物价的同时,稳步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3.4.3支持农业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支持福建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农业生产应当突破单一依靠农村农业经营的老路,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形成城市市场资源反哺农村,农村发展成果回馈城市的局势;走知识农业的发展模式,重视农业信息化,鼓励农业创意,文化、旅游、休闲、牧猎、工贸多种产业并存,农业不再是种养和乡土文化的代名词,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和饮食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提高农业产业和产品的整体价值水平,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质变。

还要继续实行“走出去,请回来”战略,扶持农业异地产业链延伸、异地发展、异地基地建设,鼓励农业异地产业投资,发展农业贴牌合作生产形式,创造条件努力造就多种形式的合作共赢模式。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型农业,高效集成农业;加大力度推广海淡水养殖和远洋捕捞业以及“牛羊上山,果树上山,家禽上树,鸭子下水”的立体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