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科技提升促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科技提升促农业经济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市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着眼于不断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和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广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积极开展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大力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较大成效。

农业科技进步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0年粮、油、棉、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全面增产和持续增长,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幅度为13.88%~27.90%,粮食、油料、肉蛋奶总产位居安徽省的第三、第四、第五位,棉花和水产品总量都位居全省第一,全省排序比2005年前进了3~1位。农产品品质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比例达7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类和产地认证达111家279个,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一大批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平均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20余个,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3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39.6%;推广一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水稻插秧机从2005年12台发展到967台,直播机从无到有、发展到288台,推广了油菜机开沟免耕机播、农作物秸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茶叶采摘制作机械化技术、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植保机械技术、畜牧水产机械化技术等,农业机械已被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201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60家,其中市级以上383家,是2005年的3.83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68家(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是2005年的5.23倍。

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6.5亿元,为2005年的4.02倍;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户年均增收206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1.42%,为2005年的3.03倍,比例提高15.34个百分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规范中加速发展,2010年正式登记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1228家,入会农户9.97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37.36万户。四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70.9亿元,农业增加值156.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9.5%和75.0%,年均增长4.3%。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5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十一五”以来,全市农委系统从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开展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一是加强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市农委重点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2010年市农委系统的省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贴和省贴专家及市级中青年专家达20人,比2005年增加33.3%;其中一人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两人为省劳模,四人为市劳模。

同时加强了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全市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141人,比2005年增长40.69%;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增长47.30%,推广研究员(正高)增加6倍。加强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继续教育培训不少于72个课时,促进知识更新和结构改善,增强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本领。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和推广成果。这次全市农业上共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由市农技推广中心等6个单位完成的“安徽省沿江棉花超高产轻简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市种植业管理局等3个单位完成的“早籼饲料稻种植养殖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二是加强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达19.21万人(次),投入资金5833.7万元,分别是“十五”的4.25倍和5.30倍。由于强化了科技示范户建设,培养了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初步形成一支“土生土长”的农技队伍,这些“田秀才”、“土专家”成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实践者、示范者和传播者,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生力军。目前,全市农村人口每万人有农技人员5.15人,占比比200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三是加强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并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重点加强乡镇或区域农技站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精心组织建设一批万亩、千亩及百亩以上的示范片,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推广综合配套增产技术,充分发挥了示范片带动区域均衡增产的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干部职工投身科研和开展创新。市农委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廉洁高效型”机关为抓手,激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农业科研和工作创新,2005年专门制定了奖励政策,对干部职工在部级、省级及市级报刊发表研究文章的,分别给予400-100元的奖励。近几年来,市农委机关干部职工每年在各级报刊发表研究及通讯类文章70~80篇,每年兑现奖金额2600元左右。市农委系统各单位也参照此政策执行,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学习、调研和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大力支持农口各专业技术学会开展工作,为基层农技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农口10个专业学术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学术研究活动,仅市农学会在“十一五”期间就有55篇论文参加省市征文活动并获奖,其中44篇被推荐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立足于农业产业特点和市情特色,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推动产学研联合,推进自主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