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程建设水土流水防治途径

工程建设水土流水防治途径

本文作者:顾豪 单位:柳州市水土保持监测分站

1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项目包括融水二桥及连接线工程,位于融水县城水东大桥融江下游约3.8km,融水二桥标准横断面宽22.5m,桥梁全长611m。融水二桥引道红线宽度40m,道路总长966.86m(不含桥梁长度)。融水二桥连接线道路总长6447.947m。项目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工程、路灯工程、绿化景观工程等。项目用地36.82hm2,其中永久性占地28.16hm2,临时性占地8.66hm2。

1.2项目区概况

融水二桥桥位处河流较顺直,河谷宽约340m,河槽呈宽阔的U形断面,融江北岸岸坡相对陡峭,南岸岸坡相对开阔。自然岸坡稳定,桥址区没有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北岸坡顶地面高程在118~120m之间,南岸坡顶地面高程在106~110m之间,北岸地势约比南岸地势高10~12m。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广西四大降雨区之一,多年平均降雨量1508.4mm,降雨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9月。项目区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工程沿线植被较发育,树种主要为杉、松树,部分低矮山丘种植甘蔗等农作物,项目区林草覆盖率35%。项目所在区域属于全国土壤侵蚀类型Ⅱ级区划的西南土石山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水土流失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

2项目水土流失预测

2.1预测分区和时段划分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根据本项目的施工特点,本项目水土流失预测范围为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扰动范围,主要预测单元为AK0+070~AK1+647.86段、BK0+000~BK2+508.469段、BK2+508.469~BK4+870.085段、桥梁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临时堆土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及施工便道区。项目总工期24个月,本项目施工期各预测分区的预测时段因施工进度不同而不同,各分区的预测时段为0.5~2年,自然恢复期按1年计。

(1)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资料,在收集本项目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状况、气象水文资料及邻近地区类似工程的水土流失调查监测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外业调查工作。根据各扰动地类面积及相应的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加权平均计算得项目区内原地貌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843t/(km2•a)。

(2)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该土壤侵蚀模数是在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中的施工工序对土地的扰动和破坏程度,分析各施工单元的水土流失特点,在参考类比工程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上分项进行确定的。①类比工程的选择本项目类比工程选用已建的柳州市国道过境公路雒容至洛满段工程,柳州市国道过境公路雒容至洛满段工程于2004年4月开工,2006年10月通车运营。②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的采用值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是在本项目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所选类比工程各样方区水土流失量调查观测结果,分项类比确定本工程各施工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值。通过对所选观测点土壤侵蚀情况的调查,整理并推算出样方区挖填方边坡、施工便道区、施工生产生活区等的土壤侵蚀模数,本工程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参照类比工程的调查值,并作适当调整。

(3)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概况以及土地利用方向,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取1000t/(km2•a)。

2.2预测结果

本项目建设扰动原地貌面积36.82hm2,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面积36.82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26.62hm2;本项目建设土石方挖方总量为23.37万m3,填方总量为52.29万m3,借方总量为38.16万m3,废弃方总量为9.24万m3(永久弃方4.07万m3,临时弃方5.17万m3);建设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总量为5593.57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量为5182.27t。由上述可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扰动和破坏了原地貌,加剧了建设区水土流失,若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将对工程自身及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危及项目的安全运行。

3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责任范围

3.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本项目所处的融水县属自治区人民政府划分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的相关规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采用一级防治标准,并根据降雨量、土壤侵蚀强度及地形进行修正。修正后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为: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7%,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达到95%,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27%。

3.2防治责任范围

通过现场踏勘,结合本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直接影响的范围,确定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39.4hm2,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为36.82hm2,直接影响区为2.58hm2。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1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在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工程建设的特点和已有的防治措施,以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弃渣场、临时堆土场为重点治理单元,合理、全面、系统的规划,提出新增的一些水土保持措施,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这样既能有效的控制项目建设区内的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又能保证项目的建设和营运的安全。

4.2主体工程防治措施

本项目主体工程主要包括路基工程区(AK0+070~AK1+647.86段、BK0+000~BK2+508.469段、BK2+508.469~BK4+870.085段)、桥梁区。通过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的分析评价,主体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路肩挡墙、边坡防护、截排水沟、公路绿化等,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设计比较完善,工程竣工后可满足工程安全运行的需要,同时也可满足水土流失防治要求。但是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些临时防治措施以达到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要求。

4.2.1临时排水措施

为防止路基地表水的漫流及下泄,应在路基边坡沿线路横向每隔50m在路基边坡上设置临时性边坡排水沟,用以排泄路面上的集中汇流,边坡排水沟在坡脚处设缓冲带。必要时边坡排水沟下方应修建沉沙池,以沉淀汇流中的泥沙。。排水沉淀设施开挖土方应作夯实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在红线范围外。

4.2.2临时覆盖措施

根据本工程施工进度,结合各道工序施工特点,路基的开挖、回填形成的裸露地表不可能及时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进行覆盖,在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实施并完工前,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对裸露地表进行覆盖,将可能造成大量的表土流失,拟彩条布对表土进行临时防护。

4.3取土场防治措施

本方案设2个取土场,均为为残丘地貌,采取自上而下铲平式取土,不形成取土边坡,所以不设置临时排水设施,对取土场区防护措施主要为施工中临时覆盖及后期绿化恢复等。在取土场表土剥离后,拟采用彩条布对形成的裸露地表进行临时防护。工程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场地进行清理整治,并对地表覆土、撒播草籽进行绿化。

4.4弃渣场防治措施

项目建设共产生弃渣4.07万m3,在沿线路基附近设置3处弃渣场。其中1#弃渣场缓坡地,方案新增拦挡、排水措施和绿化措施;2#弃渣场洼地,堆渣后摊平处理,摊平后表面与周边地面平齐,及时对渣体表面进行平整、覆土、绿化,并在场地上游设置截排水措施;3#弃渣场为平地,背靠山体,前靠路面,堆渣后摊平处理,摊平后表面与周边地面平齐,在堆渣两侧修建挡墙及排水沟,及时对渣体表面进行平整、覆土、绿化。在堆渣过程中,逐层堆放、夯实。

4.5临时堆土场防治措施

本项目共设临时堆土场3处,本方案拟对临时堆土场在施工期采取临时拦挡、覆盖措施,后期进行地表恢复。为防止松散表土四处洒落及流失,拟在临时堆土场四周或下游低洼处用草袋装表土堆砌成临时挡墙进行拦挡,临时挡墙断面为梯形断面,尺寸为:下底2m,上底0.8m,高2m,分层错缝填筑,必要时打抗滑桩加固。施工结束后,将拆除挡墙所得表土就近利用。临时堆土场周边地面有一定坡度,为尽快将临时堆土场区及周边汇水排出,避免降雨及其径流冲刷或浸泡土体引发水土流失,拟在临时堆土场上游及周边修筑临时截排水沟,并在出口处设置沉沙池。采取人工开挖夯实的施工方法,开挖的土方临时堆放在排水沟旁并压实,施工后用于回填。根据本工程施工进度,临时表土的存放时间在半年以上,在此期间,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对裸露表土进行覆盖,将可能造成大量的表土流失。本方案拟彩条布对表土进行临时防护。

4.6施工生产生活区防治措施

施工生产生活区主要包括项目建设中的施工营地、堆料场、预制场等。本方案对施工生产生活区防护措施主要为施工中临时排水、覆盖及施工后期绿化恢复等。在施工生产场地使用前,沿周边(如拌和堆料场、预制场)开挖排水沟,将雨水及其生产用水全部顺畅地引入周边已有的排水通道。同时为防止建筑材料如砂浆、碎石随径流进入沟道、农渠,增加沟渠的泥沙淤积,设置相应沉沙池;施工生产区拌和堆料场主要堆积砂石料等,汛期遇暴雨时,拌和堆料场中松散的砂石遇暴雨极易被水流冲刷,导致水土流失,本方案拟采用彩条布对砂石料表面进行临时覆盖;工程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场地进行清理整(清除施工废料并对硬化地面进行挖除),清理的废料运至弃渣场堆放,然后进行覆土、播草绿化。

4.7施工便道区防治措施

本方案在施工便道区汇水侧边坡坡脚设置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结合地形将径流排入天然沟道。排水沟与施工道路施工同时进行,施工道路开挖后,边坡铺种草进行防护。工程结束后的及时进行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对占用耕地进行复耕。

5结语

在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时:①必须认真阅读主体设计文本,熟悉主体工程建设规模及相应布局;②按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分区;③现场勘察要详细;④认真进行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防护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及水土流失分析;⑤根据工程实际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相结合,构建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使工程建设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