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物流产业集群分析

农业物流产业集群分析

一、概念辨析

1.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也称产业群、产业群簇、产业簇群等,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根据其所下的定义,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他们通常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我国的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几乎是与开发区同时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力量,且呈方兴未艾之势,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正日益突出。

2.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概念

由于农业物流产业集群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目前在文献中还没有正式的阐述,在这里我们依据迈克尔?波特对集群定义的权威概念,结合农业物流的现象加以诠释。农业物流产业集群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集群现象,只是通常的“某一主导产业”变成了前人研究较少的服务业中的农业物流业。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概念定义如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农业物流主干企业为核心的,同时由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相互关联的物流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以及相关机构等大量聚集,并在产业集群信息的引导下,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内部分工体系,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在我国农业物流产业集群主要涉及养殖业、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等几大门类、十几个产业。物流产业属于宽产业,一旦产业簇群成型,整个产业群就会开始相互提携。物流集群的产生不仅通过对业务信息,业务行为,资源(有形和无形)的共享催化行业内部结构的合理性调整,增加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减少物流成本,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同时可产生对外部的溢出性效应,通过网络化的互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我省农业的竞争优势;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或企业自身的力量影响政府的投资决策和其他的政策。

二、山东省发展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意义

农业物流产业集群以网络化和根植性为主要特点,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以集群的思想指导物流必然带动物流业新的更快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农业物流产业集群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途径。发展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符合我省农业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增强本地农业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物流企业在地理上集中,促进了本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使厂商能够招聘到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以较低的价格从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这些都使区域内的物流企业降低了成本,产生更高的生产率,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集群可以增加相关产业的有效需求与供给。物流企业通过集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同时一些拥有良好形象和品牌的企业集聚,强化了品牌效应,能够满足顾客需求多样化和追求个性化的特征,从而为农业产业提供了更多的需求。运输设备的租赁、生产、零售、批发企业,托盘、包裹等制造、配送企业等等,集群内的相关产业的需求都会增加,同时由于规模优势的存在,农业的经营成本也会相应降低。促使整个农业产业进一步专业化和合理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促进和加强更大空间经济发展,更强的拉动力

物流集群主要通过对物流行业的影响,从而通过物流行业来影响和带动集群内和集群外相关产业和经济大发展。物流集群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其作为宽产业这一特征也会加以体现。作为农业集群或主体的支持产业,物流集群通过自身的内部群体效应和“乘数效应”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和带动整个农产品经营和发展。在产业范畴上,集群的范围比专业化更广,如与批发和零售有关的销售业、与金融支持等有关的金融业、与研究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教育产业、甚至客户也参与和引导产业的发展,这样通过物流产业拉动现代农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和谐高效的发展。

4.提高区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某一产业的竞争力的强弱,受产业的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竞争状况和相关支持行业的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通过发展物流产业的集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三方面来影响我省的农产品竞争力:第一,物流产业本身具有较宽的产业幅度,有更广泛的外部性,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改变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要素状况的合理配置,包括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等;第二,农业物流产业更大的区域空间,通过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开拓更加广泛的市场,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第三,物流产业本身作为农业产业相关支持行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2]。

三、形成农业物流产业集群的可行性分析

1.具有一定的农业产业化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省现已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化基地,如:以寿光、苍山、金乡、莘县批发市场为龙头的鲁中、鲁西瓜菜生产基地,以诸城外贸、得利斯、金锣、凤祥、龙大集团为龙头的胶东、鲁中和鲁西北畜禽生产基地,胶东、鲁北和鲁中山区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半岛地区及黄淮流域的渔业养殖基地。产业化组织初具规模,全省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2098个,带动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5900多万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三分之一以上的农产品、二分之一以上的水产品和三分之二以上的畜产品基本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山东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呈现出由自发到自觉发展、由价格支持到产权联结、由经济功能到综合功能、由单向带动到双向互动转变的态势。

2.农业物流集群的主体完备

根据集群的定义,集群往往是以某个产业为核心的,如果没有一个核心产业或者相关的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不存在,那么集群也就不存在。农业物流集群是以农贸批发市场、物流园区以及农业的3PL为主体,具有一定的集聚基础,以农业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的主体是完备的[3]。

3.空间上具有集聚的可能性

现代物流集群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信息化是物流集群的显著特征,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某个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的方便,物流产业的出现本身也是满足经济发展效率的结果。同时在产业集群里,由于进入壁垒的降低、信任文化的创造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区域品牌的创立,集群有着自己强大的吸引力,往往会吸引其他企业的进驻。按照我们的逻辑,物流集群不仅可以节约社会物流资源,而且可以增加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因为此时的竞争是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的,或者说大家的利益都是通过签订一个隐性合同的存在而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家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才不至于出现一损俱损的现象。由于本身有吸引力,再加上物流集群出现的区域本来就有良好的物流基础,所以物流集群在空间上的集聚是可能的。

4.服务业集群早已存在

物流产业从大的国民经济分类来看,将其归属于第三产业应该是没有错的,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可变性和易消失性的特点。和其他服务行业一样,物流向利益方提供基本上是无形的活动和利益,并且不导致所有权的产生,但物流服务是与某些有形商品联系在一起的。迈克尔?波特早就注意到了伦敦的理财服务和美国波士顿咨询和软件公司等的集群的存在,在中关村IT咨询业也出现了集群的现象。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群类别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上游产业、功能与支持产业、最终消费商品和劳务产业。不过既然在存在“利用较小范围的产业和产业环境的占有率堆砌更大的产业集群”的可能,那么与与其他服务业本质上一致的物流业一样可以存在集群现象。

四、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省发展农业物流集群的一些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比如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需求等。我省发展农业物流产业集群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农业物流集群的观念

当然,这与我们概念的新颖性有关,同时也存在以下的一些原因:①部分人认为物流只是支持产业,研究以物流企业为核心产业的集群意义不大;②将物流集群与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混为一谈;③部分人受物流园区概念的影响认为物流集群就是将某一区域内的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规模、不同专业方向的物流企业聚集在类似“园区”这样的范围内,企业间相互合作。这不仅在空间上缩小了物流集群的范围而且把物流集群概念的内涵也缩小了,物流集群远远不能够在“园区”的空间维度内完成所有的活动,物流集群内除了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容。

2.产业集聚度较低

一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由于缺乏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宏观指导,以农贸市场为载体的个体农产品和农资经营模式占主导,物流企业小而散,运作水平低下。二是企业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集群内企业之间内在联系少,“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导致产业链条短,中小企业集聚度低。

3.缺少农业物流的核心企业

以农产品为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应该说,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出现是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它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一体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弊端,其原因在于批发市场对信息链的阻断。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能有很多种,制度选择的关键是交易成本的大小,其中包括信息收集成本,这一成本对不同种类农产品是不完全相同的。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积极培育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并以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替代目前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核心地位。而我省真正具有较强影响力农产品物流企业较少,大多是一些小而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物流企业。

4.农业物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近年来,我省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业物流网络更加畅通,一些专业高效的物流网络正在发展,如冷链物流、农资连锁超市等发展较快。应当看到,要形成产业集群,要具有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之相配套,当前的农业物流网络相对比较粗放,物流基础设施的兼容性、配套性差,物流技术相对落后,物流的信息化水平较低,这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成为制约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相关措施

山东省实施农业物流集群对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物流集群战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上下共同的努力,一种新的战略的实施首先是要在观念上得到认可,这需要强势力量的推动。政府和企业无疑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政府在初始阶段无疑要扮演重要的推动角色,同时企业也必须要从自身做起,完善自身,才能成功。

(一)政府主导和推动

虽然集群强调企业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企业才是生产力的最终创造者,也是竞争优势创造和提升的最终体现者。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一般认为政府最应该作的是成为放松或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为了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应该成为钻石体系的闸门。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多种,一是通过关键性企业的衍生、裂变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二是通过对大企业的拆分,将原有的内部交易转化为市场交易,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三是根据产业集群的战略规模,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与措施,吸引投资者前来创办相关企业,或直接迁移进一些需要的企业,从而较快地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等等。我们认为就目前物流集群的现状来看,政府应该更多的投入精力和时间来推动集群的发展,真正做到一个马力强劲的发动机。同时要有重点地选择几个区域优先培育和发展,比如鲁中地区、胶东地区、鲁南地区等等。

1.尽快全方位普及农业物流集群思想。目前,各级政府和企业对物流集群的认识都还不够,物流企业集群思想认识还相当不够,对集群根植性和网络的认识也还不多。具体而言,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制定物流集群行业的政策,鼓励和资助非盈利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成立(如物流企业家协会),组织编写相关资料和教材,组织物流设备、软件、企业的展览,组织物流集群论坛,促进物流企业之间的交流,组织考察学习等,也可以将一些大型的政府物流项目采取专业化的公司物流运作,促进企业的主动参与[4]。

2.做好总体的物流集群规划为加快山东省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动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已经出台。规划11类农产品作为山东优势农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在山东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八大优势产业区。针对上述规划,我们提出构建“五大区域物流基地,四大物流系统,一主两辅多点的外贸物流体系和12个物流中心”的物流网络框架。结合山东省最近提出的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我们认为山东省物流集群的规划可以建立以济南、青岛、潍坊、济宁、临沂、烟台为核心的多核式的发展模式。具体如下:以粮、棉、果品、禽畜产品为中心的济南农业物流集聚区;以外贸产品、水产品为中心的青岛农业物流集聚区;以蔬菜为中心的潍坊农业物流集聚区;以粮、玉米、禽畜产品为中心的济宁农业物流集聚区;以粮、油、蔬菜、果品、禽畜产品为中心的临沂农业物流集聚区;以果品、水产品为中心的烟台农业物流集聚区。各物流集群作为支撑山东经济大物流集群的子集群,既分工又相互协作,形成覆盖山东、网络全国、辐射亚太物流辐射能力。通过打造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进行统一的品牌化运作,逐步形成物流价值链的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加工、保管、配送、商务和货代的各增值环节的发展和优化,降低品牌打造成本,提升后发展地区的品牌打造效率。

3.将集群的发展与农贸市场的健全、物流园区的建设结合在一起农业物流集群和农贸市场、物流园区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政府要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物流相关部门、相关领域的合作,将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与物流园区发展进行捆绑规划,营造良好产业环境。每一地区由于其具体情况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以内部市场结构为标准,可划分为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无形大工厂式五种模式。

4.抓好农业物流通道的建设和扶持首先是清除体制障碍,并打破行业、地区界限,要使企业树立“不怕竞争、乐于竞争”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参与竞争。其次是加强道路和信息化建设,做好硬件设施的完善,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信息化建设,引进和研发先进的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加快信息平台和网络的构建,做到集群内部和外部的有限信息共享,加快物资周转,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5]。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逐步建立连接海关、检验检疫、港口、运输公司、外贸、工商企业、银行、交易市场等相关单位的现代物流中心公共电子信息平台,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初期建立外贸及集装箱多式联运、大宗货物和典型市场的公共电子信息平台。再次要做好物流标准化的统一工作,包括EDI信息编码的统一、会计计量科目、标准、口径的统一,物流设施的统一;最后,做好物流网络节点之间的无缝对接,注重各个物流基地、配送中心、物流园区之间的协调;注重主干道和支道之间的连接;注重城市区域内的县级经济区域之间的协调。县级经济区域之间在区位上是城乡的连结点,在层次上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与农村县域经济相比,除了人口集中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服从城市规划,功能比较明晰,有利于强势企业集群的形成。

5.培育大型农业物流企业集团着眼区域优势,把握功能特色,选准强势企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有选择的培育大型物流集团,如龙大、金锣、中粮、山东商业集团等等,可在税收、土地、投资、市场准入、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同时要引进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双管齐下,树立集群品牌,形成强势企业集群的向心优势,并以此为基础促进物流行业的进一步专业化,调整产业结构层次。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农业物流的有效载体和主导。要不断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逐步建立和推行对农户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双赢”的目标。

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作用。通过建立公共机构或制定公共政策来获得竞争优势集群内可以成立一些中介机构来为集群内所有的企业服务。如行业协会联系集群内各个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举行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活动,不仅加强显性知识和技术间的交流、扩散,而且为区域集群内的隐含性知识传递和扩散提供条件[6]。注重建立共同的研发机构,形成群内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网络,促进集群内的“产学研”结合,同时注意加快培养物流人才。

(二)企业积极参与

1.企业主动实施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

积极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因其强大的集群效应而有力地提升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集群效应越大对企业的促进作用越强。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选择在一个合适的区域落户,相对较容易地获得竞争优势,并且认为,某产业集群是该产业内企业的最佳“栖息地”。处于集群外的企业应尽可能地进入集群之中;尚未形成集群地区的企业则应努力形成产业集群;而处于集群之中的企业则要不断地参与集群的发展,强化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更多的共同行动,从而扩大集群的效应。

2.推进企业自身变革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农业物流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物流运作效率低下,农业损耗惊人,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这要求传统的农业物流企业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依据现代物流的特点和物流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尽快实施物流标准化、推进各类物流装备的现代化、用信息化带动企业物流的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品物流企业。

3.建立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体系

坚持分工协作、就地结网、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结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针对现状可以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这种企业分解模式既可以大量增加新增企业数量,又可以增强企业的根植性和竞争力。

4.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政府主导的同时,企业要自己完善合作机制,可以建立机构,使更多的企业同当地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定向联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地访问定向系的实验室,向研究人员进行咨询,并了解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帮助;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应鼓励员工及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去考察,以熟悉企业的情况,还可以允许他们到当地的科技园内企业兼职或相当技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