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数据下优化学术期刊编校质量

大数据下优化学术期刊编校质量

一、前言

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社会更深一层次迈进的重要动力,大数据发展概念逐渐深入到市场的每一个领域,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因素。大数据作为一种基于新的数据处理模式之下的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具有数据规模大、数据种类多、数据要求处理速度快和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点。[1]大数据的作用机制是将原本分散在各个环节和领域的零散的数据通过一定的手段加以搜集、整合和分析,从而输出对整个流程运作有重要提升价值的信息,以指导接下来的各种决策和行为,提升信息在发展中的影响力和价值,降低流程运营的风险。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期刊在世界学术圈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而大数据发展理念和技术与期刊的融合为期刊的优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方面为期刊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创造了新的发展点,另一方面也拓宽了期刊的传播渠道和效果,让更多的受众对期刊有所了解和认同。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期刊编辑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与大数据时代的期刊运作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通过各种路径来充分挖掘大数据在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价值。

二、大数据背景下期刊编辑工作面临的机遇

对于当前大数据背景下期刊编辑工作所面临的机遇的客观分析能够强化对期刊编辑工作在新形势下呈现出的新的发展特点,及时把握期刊编辑工作得发展动向,为优化期刊编辑工作提供指导。

(一)大数据为实现期刊编辑工作智能化创作了条件

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数据技术,融合了海量信息的搜集、存储和整理、分析,使得原本流程和内容复杂的期刊编辑工作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集约化。计算机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大大促进了期刊编辑工作中关于数据的定量化分析的效率和效果,提升期刊编辑内容的充实性和准确性,从而使编辑工作流程中原本需要用人工来进行处理的信息收集、加工、分析甚至传递等环节逐步实现了智能化,由计算机工作代替。同时,就当前的多数期刊来说,大数据平台一定程度上分解了编辑的组稿工作,作者可以通过计算机投稿系统进行自主地投稿,然后审稿系统会根据诸如抄袭、引用率等硬性的指标来对稿件进行初步审理,从而筛选出质量相对比较好的稿件,降低了人工审稿的成本和产生失误的偏差。

(二)大数据为实现期刊编辑工作的高效化提供了捷径

期刊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将某领域知识性强或者行业领域内兴趣度比较高的内容通过论文的形式整理和展现出来,一般而言,编辑工作主要涉及期刊出版过程中的组稿策划和审稿方面[2]。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所主要依赖的是编辑人员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来进行相关的组稿和审稿工作,这种工作方式虽然能够从某种程度上保障期刊出版方向的准确性,但是其学术性方面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对于经济、管理等理论性比较强的领域,往往会受到编辑人员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而难以承载新的观点。而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期刊编辑工作能够通过组稿和审稿工作范围的扩大化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期刊编辑中,从而丰富期刊编辑的内容,优化期刊各个流程的运营效率和效果。同时,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投稿系统可以有效规避诸如学术不端、一稿多投、学术腐败等不良学术行为,保证整个期刊领域的良性化运作。

(三)大数据促进了期刊编辑工作信息化的发展

就当前的期刊出版形态来说,除了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以外,涌现出了一批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新型出版物,这种出版物只要通过一定的文章阅读器就可以实现全文的阅读,迎合了低年龄段读者的需求。而这种出版形态的发展也对期刊编辑工作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使其在策划、组稿和审稿过程中逐步摆脱传统的以纸质为主要载体的工作习惯,进而转向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工作平台的信息化编辑工作方式,提升期刊编辑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大大缩短了期刊出版的周期,这一点可以通过近几年大量的季刊、双月刊变更为月刊或者月刊变更为半月刊的实际情况得以印证。

三、大数据背景下期刊编辑工作发展面临的挑战

对于期刊编辑来说,仅仅了解到大数据背景下编辑工作的机遇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期刊编辑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从而对自己工作的整体形势有一个真正的认识,以便在工作中能够做到科学、有效的决策与实施。具体来说,大数据背景下期刊编辑工作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大数据对期刊编辑工作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相关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当前我国期刊编辑工作者来说,由于长期从事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策划与审稿,在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方面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在大数据背景下,期刊的发展方向逐步趋于综合性和专业性,这对编辑的策划和审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会经常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顺应期刊的发展。同时,各种办公软件在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应用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纸质编辑模式,对编辑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二)期刊平台化的运作使得期刊编辑的工作量徒然增加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期刊实现了网络化的办公,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可以通过平台化的系统来进行投稿、编辑和审稿工作,大大节省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对于期刊编辑工作来说,平台化的运作虽然扩充了期刊的稿件来源,降低了组稿工作的压力,但同时却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大量的稿件通过信息化平台发送到编辑手中,而为了能够满足期刊对优质化稿件的需要以及作者对自己稿件处理结果的获知,编辑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的稿件信息,增加了工作的量。而为了降低信息处理的成本,一般期刊在约稿时都会注明诸如凡来搞在某段时间内未见通知可自行处理的提醒,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作者再次投稿的积极性。[3]

四、大数据背景下优化期刊编辑工作的路径

大数据在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应用无疑强化了期刊编辑工作为社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助力的功能,同时也使得期刊运营的思维和模式发生了变化,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期刊编辑要顺势而为,探索出一条大数据与期刊编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具体来说,期刊编辑工作的优化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

(一)提升编辑人员的大数据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在当前大数据普遍发展的情况下,期刊编辑工作要实现自身功能能力的转变,适应大数据发展的要求,就要正视对大数据相关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和认同,树立科学的大数据意识。首先,编辑部要对现有的期刊编辑人员进行大数据知识培训,使其能够将大数据的内涵与自己的岗位工作内容相融合,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编辑工作方面的创新;其次,要对编辑人员的大数据应用能力进行一定的考核,将大数据知识的掌握上升到工作要求的层次,使相关人员能够认真地进行学习,提升大数据意识的实效性。

(二)转变传统编辑工作方式

就当前的期刊编辑工作来说,工作方式往往与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目前编辑人员在工作方式是基于传统编辑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编辑工作方式的束缚,创新存在困难。鉴于此,编辑人员要摆脱传统编辑工作方式的束缚,借助大数据平台来进行相关的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用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支撑期刊论文的观点。当然,传统编辑工作方式的转变除了要依靠编辑人员的自我发展和自律意识和行为以外,还要依靠编辑部的平台化建设。为了应对大数据给期刊编辑工作带来的挑战,期刊编辑部要注重期刊运营的平台化建设,通过开设智能化的采编系统来优化期刊编辑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联系,让编辑能够有“用武之地.

(三)严格对编辑工作质量的把控

目前我国的期刊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期刊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多数期刊在世界甚至国内同一领域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并不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期刊编辑工作难以对内容方面进行质量的严格把控。鉴于此,一方面,编辑要借助大数据的信息量优势,在期刊编辑过程中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严格的考衡,保证期刊内容的前沿性和充分性;另一方面,编辑要借助大数据平台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宽期刊采编和编辑的范围,以满足期刊向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发展。

五、小结

在当前大数据与期刊编辑工作不断融合的情况下,期刊编辑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升以及工作方式转变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期刊编辑要顺应大数据背景下期刊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大数据思维意识,优化工作方式,从而提升期刊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期刊的优质化发展提供支撑。

相关热门标签